一念桃花源:苏东坡与陶渊明的灵魂对话

一念桃花源:苏东坡与陶渊明的灵魂对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比尔·波特 著
图书标签:
  • 苏轼
  • 陶渊明
  • 宋词
  • 田园诗
  • 隐逸
  • 人生哲理
  • 文学史
  • 文化
  • 古典文学
  • 诗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8544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6831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88
字数:12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空谷幽兰》作者比尔·波特新作;樊登作序,俞敏洪、蒋方舟、胡德夫推荐;桃花源就在我们心里某个地方,追寻桃花源,就像重回故乡

一个有趣的作者

比尔·波特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原来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人类学博士。他在纽约遇到来自中国无锡的法师寿冶后,开始跟法师学习打坐。然后觉得修行比上学好,就放弃继续念博士,去了台湾,开始在寺院生活。

一些有趣的作品

波特在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中国大陆旅行,寻访传统文化,直到今天已有三十年。他把这些经历写成书在中美两国出版,受到很多人的欢迎。其中特别有名的是《空谷幽兰》,在我们常见的寺庙、道观之外,介绍了当代真正藏在深山里修行的隐士。这部书拍成了电影,受到庆山、梁文道和其他许多读者的喜爱,甚至出现在了电视剧《欢乐颂》之中。

一个美丽的梦境

在《一念桃花源》这部新作品中,波特追寻了中国文化的**理想——桃花源。

在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桃花源。它美丽、平和、超然物外、不入流俗,像一个美丽的梦。波特在这本书里,沿着苏东坡、陶渊明以及王安石、司马迁的足迹,去他们住过的地方,喝他们喝过的酒,念他们写的诗,去追寻桃花源的来处与去处,把这个梦境带入我们现实的生活之中。

一本美丽的小书

有作者流畅自然、明白如话的文字;有大量的彩色照片和手绘地图;有大量留白的精心设计;有仿古书的裸脊装订。

一些喜爱者的评价

蒋方舟:波特是一个美国人,但他又比许多中国人更深入地抵达了传统中华文化的核心。那里不仅有远去的诗歌和田园,还有闪亮的人格与风骨。

胡德夫:比尔在《一念桃花源》中用酒和诗跟千年前的诗人对话,把读者带到久远的年代前的桃花源般的诗境里。

俞敏洪:让我们随比尔·波特的《一念桃花源》,在田园诗歌中找到我们心里的桃花源。

樊登: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熟悉和痴迷远超于我,美国式的幽默和东方的禅意充满着整个旅程。

庆山:对于城市中的人来说,置身滚滚红尘浪滔天,每天面对无数欲望颠沛,若能保持自持修行的坚韧,遵循品德和良知,洁净恩慈,并以此化成心里一朵清香简单的兰花,即使不置身于幽深僻静的山谷,也能自留出一片清净天地。


内容简介

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以其对于中国文化的追寻而闻名。他的代表作《空谷幽兰》,就是深入名山寻访中国当今隐士的作品。而在《一念桃花源》中,他则试图追寻中国人心中千百年以来的理想世界——桃花源。

在书中,波特踏着陶渊明与苏东坡的足迹,经扬州一路向南至惠州、雷州,直到天涯海角的儋州、琼州,再回溯到陶渊明的故里庐山。陶渊明、苏东坡、王安石等人遗留至今的遗迹、当时当地的处境、心态以及随之而生的诗歌、理想,在波特优美流畅、明白如话的文字中自然浮现,还有手绘的路线图、地图和实地拍摄的照片,一起把我们带入古代文人的世界。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古人的遭遇与恬淡自然的心态,返照自身,安放我们当下的心灵。就在我们身处的滚滚红尘之中,在我们心中,找到自己所属的世外桃源。


作者简介

比尔·波特(Bill Porter),字赤松,美国汉学家、作家和翻译家。

1970年,波特入哥伦比亚大学读人类学博士。有一天,他在纽约遇见了来自中国无锡的法师寿冶,并开始跟法师学习打坐。他觉得修行比上学好,于是就放弃继续念博士,带着仅有的两百多美元去台湾,开始了佛光山的寺院生活。

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波特在中国进行了多次旅行,实地探访诗人、隐士和高僧的住地;在中美两国出版了一系列阐述中国文化的书籍,并产生了广泛影响,代表作包括《空谷幽兰》《禅的行囊》及《寻人不遇》等。他还出版了佛学书籍《心经解读》和《六祖坛经解读》等,并将《寒山诗集》《石屋山居诗集》及王维、韦应物、柳宗元的诗作翻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比尔·波特已成为翻译中国作品较多的翻译家之一,同时他也成为一位备受推崇的旅行作家。

  ——《纽约时报》

  比尔·波特的旅行文学让他在中国名声大震,他的叙述口吻并非隐晦谨慎的,而是清晰明确的,字里行间充满了闪光的独白。

  ——《纽约书评》


目录

前 言 穿越时空的灵魂对话 1

第一章 把酒问天:扬州问渊明 15

第二章 不辞岭南:惠州尽和渊明 37

第三章 千里婵娟:寻雷州不遇 101

第四章 无雨无晴:放逐海南—儋州、琼州 115

第五章 飞鸿雪泥:驾鹤常州 155

第六章 身在此山:东林神会 185

第七章 大江东去:庐山尽拜渊明 211

附 一 从眉州到扬州 237

附 二 与君同行—主要参考文献 267

译者后记 270


精彩书摘

至此,我已在此山三拜渊明,心满意足,别无他求了。我想找个地方稍作歇息,回味一下这如梦境般的一天。而东面几公里外的醉石是再好不过的小憩之地了。

我们把车停在醉石温泉酒店的停车场,沿路向山坡上步行,不久看到“ 醉石文化公园”的标识,于是向右循溪流的声音走上一条岔道。醉石周围幽雅谧静,没有一个游人。醉石是一块两米多高的巨石,平台长三米,宽两米左右,略前倾。我绕到醉石右后方,攀上石台。台石上方为明朝嘉靖进士郭渡澄诗:“ 渊明醉此石,石亦醉渊明。千载无人会,山高风月清。石上醉痕在,石下醒泉深。泉石晋时有,悠悠知我心。五柳今何在,孤松还独青。若非当日醉,尘梦几人醒。”左下方有朱熹手书“ 归去来馆”四个大字。

我坐下来,自斟一杯,回味这梦想成真的一天。此时不需要读诗,一切尽在不言之中。

我把第二杯倒在醉石上,“渊明醉此石”几个字跃出石面。我慢慢抿下第三杯酒时,蓦然回首,看到醉石上方一缕山泉飞瀑下来,让我联想到陶渊明描述的“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若从这窄小的空间攀援而上,岂不就是豁然开朗的世外桃源?还是我醉了?

陶渊明这样描绘了世外桃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此后的千百年来,无数人循迹前寻,多人宣称找到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而且几个地方都建立了桃花源旅游景区,其中一个就在这附近。但我想:陶渊明写的桃花源一定是某一个地方吗,还是他的一个梦境?即使找得到那个地方,它还是世外桃源吗?在现实世界里,在每个人住的地方,在不同的生活环境里,我们是否可以在心里营造自己的世外桃源?


前言/序言

樊登:带一点诗情上路

我是比尔·波特的重度粉丝。读他的第一本书是《禅的行囊》,然后一发而不可收地读了《空谷幽兰》《黄河之旅》《寻人不遇》《彩云之南》,还有现在这本《一念桃花源》。对我而言,最吸引人的并不是书里的文化常识,而是一个旅行者的态度。如何旅行,其实反映了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和学问修养。在这一点上,比尔·波特堪称知行合一的禅者。

老头儿年纪不小了,那时候旅行舟车劳顿,也没人照顾,每到一处经常腰酸背疼。比尔·波特最喜欢的两件事:盲人按摩和泡热水澡。他毫不掩饰自己对于舒适感觉的追求。每每遇到一个好的盲人按摩店,文字中就透漏出非常的喜悦,有一种夫复何求的感觉。一个人不远万里从美国飞到中国的穷乡僻壤,不为了追求文化上的震撼,而为一趟舒适的盲人按摩欢喜赞叹。这就是沉浸式生活的状态。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那些需要不断照顾的腰椎颈椎背部肌肉,就是生活的真意所在。如果一个旅行者忽略了这些,专门写名山大川人物感慨,就失却了感受当下的真诚禅意。

比尔·波特游记中出现的人也都颇有趣味。有时候在中国的旅游景点行走,难免会遇到些颇有心机的小设计。比如临时涨价的出租车或者态度不好的守门人。我们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都难免动气争执。比尔·波特化解这一切最有

效的方式是幽默感和文字。当他把自己所遇到的一切都变成幽默的文字时,不但自己不会生气,连读者都会忍不住莞尔一笑。真可谓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比尔·波特的幽默不是马克·吐温式的讽刺和挖苦,而是总有一种看透人生人性的慈悲态度在。从美国到中国,哪个升斗小民不是为了养家糊口尽心竭力呢?苏东坡、陶渊明也是因为有了人间烟火气,才能被大家喜欢了这么多年。

原以为比尔·波特年纪大了,应该能在美国踏踏实实收中国稿费养老过日子了。没想到这个老了皮囊的“ 年轻人”又上路了!他离不开中国,因为只有中国文化和中国的山水哲学,才能治愈他的内心。每一个漂泊者都有一个漂泊的理由,比尔·波特的理由,是和解。


一念桃花源:苏东坡与陶渊明的灵魂对话 这是一本关于文学、人生与精神漫游的书。它邀请读者踏上一场穿越时空的旅程,在唐宋两代最璀璨的两颗文星——陶渊明与苏东坡之间,寻求一次深刻的灵魂碰撞。本书并非简单罗列二人的生平事迹或作品赏析,而是试图在历史的长河中,寻觅他们精神气质的共通之处,探究他们对人生、自然、仕途、隐逸的相似思考,以及他们在各自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以文字安顿灵魂,寻找那份属于心灵的“桃花源”。 书中,我们将跟随苏东坡的视角,重读陶渊明那些质朴而又充满哲思的诗篇。感受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心境,理解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气节。苏东坡,这位被贬谪、被误解、却始终保持旷达与热情的伟大文人,他如何在陶渊明的文字中找到慰藉与共鸣?他如何从陶渊明的隐逸中汲取力量,在仕途的跌宕中保持内心的澄澈?本书将深入剖析苏东坡晚年笔下对陶渊明的赞誉与感慨,挖掘其中蕴含的对生命价值的追问与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同时,我们也将从陶渊明的角度,审视苏东坡波澜壮阔又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这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大文豪”,他的豪放洒脱、他的不羁才情,他的入世情怀与出世哲学,与陶渊明的“质性自然”又有着怎样的微妙联系?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是否也曾在苏东坡的心中激起过相似的涟漪?本书将尝试解读苏东坡在诗词中流露出的对自由的渴望,对官场的洞悉,对友情的珍视,以及他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将其与陶渊明的精神世界进行对照与融合。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拘泥于传统的文学研究范式,而是以一种更为诗意和哲学的方式,构建起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作者并非生硬地将二人并列,而是试图在二人的文字、人生轨迹、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变迁中,寻找那条隐秘的精神脉络。我们将看到,虽然生活年代不同,经历各异,但陶渊明与苏东坡都曾面临着相似的人生困境: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出仕与隐退的抉择,名利场中的浮沉与内心安宁的追求。他们用各自独特的方式,回应着这些永恒的生命命题。 本书将深入探讨“桃花源”这一意象在二人心中的不同诠释。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纯粹的理想国,是远离尘嚣的避世之地。而苏东坡心中的桃花源,或许并非一个物理空间,而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在逆境中也能保持乐观与豁达的生活态度。本书将追溯“桃花源”概念的演变,并以此为线索,展现二人在精神世界里的探索与实践。 我们还将关注他们对待“仕途”与“隐逸”的态度。陶渊明毅然选择归隐,回归田园,守护内心的自由。而苏东坡,虽然仕途坎坷,却从未放弃过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他用热情与才华为民请命,即便身处绝境,依然“一蓑烟雨任平生”。这种看似截然不同的选择,在本书看来,却有着共同的精神内核:对真实自我的坚守,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本书的语言风格将力求典雅而不失活泼,将文学的审美与哲学的深度巧妙地融合。在引经据典、分析作品的同时,也将融入作者对人生、历史的独特感悟,力求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获得知识,更能感受到一种精神上的启迪与共鸣。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两位伟大诗人及其作品的书,更是一次关于如何在复杂人生中寻找自我,如何在喧嚣世界里安顿灵魂的思考。 通过这场“灵魂对话”,本书旨在唤醒读者内心深处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生命本真的回望。它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可以在心灵深处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桃花源”,那是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自由,一种在平凡生活中发现诗意与哲学的智慧。本书是献给所有热爱文学、珍视人生、并渴望在文字中寻找慰藉与力量的读者的。它是一扇窗,透过它,我们可以窥见两位伟大灵魂的光芒,并从中汲取照亮前行之路的智慧与勇气。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带着一种仙气和诗意,“一念桃花源”,这立刻勾起了我对陶渊明《桃花源记》的联想,而“苏东坡与陶渊明的灵魂对话”,更是将两位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并置,让人好奇他们之间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我期待的是一场跨越千年的精神交流,是两位旷世奇才在思想、情感、艺术上的深刻共鸣与碰撞。苏东坡,那个豪放旷达、才情横溢的宋代文豪,他的诗词歌赋至今仍被传唱,他的豁达乐观,他的人生跌宕起伏,都充满了传奇色彩。而陶渊明,那个归隐田园、追求淡泊宁静的魏晋诗人,他的诗歌如清水般涤荡人心,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成为无数人心中的理想境界。将这两位如此不同又似乎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人物放在一起,我脑海中已经浮现出无数可能的场景:或许是东坡在某个失意之时,偶然读到渊明的诗,从中汲取了力量;或许是他们在某个梦境中相遇,畅谈人生,辩论道义;又或许是作者借由两位诗人的视角,去解读他们的人生哲学和对世事的看法。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学评论,更是一次对生命意义、对人生选择的深刻探讨。它能否让我感受到两位伟大的灵魂是如何在各自的人生境遇中寻找精神寄托,又是如何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依旧保持着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真善美的向往?这本书的书名已经足够吸引我,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去感受那场跨越时空的灵魂之约。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一念桃花源:苏东坡与陶渊明的灵魂对话”本身就充满了引人遐思的魅力。陶渊明,那个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哲学推向极致的诗人,他的名字几乎就是“宁静”与“自由”的代名词。而苏东坡,那个在仕途上几经沉浮,却始终保持着豁达乐观的宋代文豪,他的才情与人格魅力,更是深入人心。将这两位虽然生活在不同时代,却都对人生有着深刻理解的文坛巨匠放在一起,进行一场“灵魂对话”,这个构思本身就足够令人期待。我好奇的是,作者将如何铺陈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是通过虚构的场景,将他们置于同一空间,让他们彼此诘问、交流,还是通过对他们各自作品、书信、生平事迹的细致梳理,从中提炼出他们思想的共通之处与微妙的差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两位伟大的灵魂深处,去感受他们是如何面对人生的起伏,如何处理顺境与逆境,如何在喧嚣的世界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与自我。它不仅仅是对两位诗人诗歌的解读,更是一次对中国传统士人心路历程的深刻洞察,是对如何在复杂人生中实现精神独立与自由的智慧的探寻。

评分

拿到这本书,书名就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一念桃花源:苏东坡与陶渊明的灵魂对话”。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诗意的想象,似乎预示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奇妙相遇。陶渊明,那个归隐田园的隐士,他的诗歌如同清泉,涤荡着浮躁的心灵,他的“桃花源”更是无数人心中的理想国。而苏东坡,那个宋代文坛的巨匠,他的豪放旷达,他的乐观豁达,他的才情万丈,同样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光辉。将这两人放在一起进行“灵魂对话”,这无疑是一个极具创意的设想。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构建这场对话?是通过想象中的场景,还是通过对两人作品和生平的解读,从而找出他们思想上的契合点与差异?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看到苏东坡如何从陶渊明的田园诗中汲取力量,又如何在自己的坎坷人生中,找到与陶渊明相似的慰藉。反之,我也好奇,陶渊明是否会在苏东坡的身上,看到一种不同于淡泊宁静的另一种人生态度?这本书似乎不是一本简单的文学评论集,它更像是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两种不同人生哲学的一次深入探讨。我希望能从中看到,如何在纷扰的尘世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独立,如何在人生的顺境与逆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桃花源”。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书名,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充满了古典韵味和哲学思辨的张力。“一念桃花源”,这几个字仿佛自带一种超脱尘世的气质,让人联想到豁达与自在。而“苏东坡与陶渊明的灵魂对话”,更是将两位中国文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放在了一个对话的语境中,这本身就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苏东坡,他的生命充满了波澜壮阔,他的才华如江海奔腾,他的豁达与幽默,他的坎坷经历,都让他成为一个复杂而充满魅力的个体。陶渊明,他的名字则代表着一种返璞归真,一种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纯粹向往,他的诗歌是宁静的港湾,是心灵的栖息地。将他们放在一起进行“灵魂对话”,我猜测作者想要探讨的是,在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和时代背景下,两位伟大的灵魂是否会在某些深层的问题上产生共鸣,又会在哪些方面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们对人生价值的理解,对世俗名利的态度,对自由与束缚的看法,是否会有交集?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两位诗人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们的思想精髓,去感受他们的人生智慧。这本书不是简单的文学赏析,而是对生命本质的一种追问,是对两种人生境界的深度挖掘。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获得一种超越时空的启发,能够从中汲取面对人生困境的力量,能够重新审视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评分

仅从书名“一念桃花源:苏东坡与陶渊明的灵魂对话”来看,这本书就散发着一种深沉而迷人的文化气息。陶渊明,那个将人生追求定格在“归去来兮”的隐逸诗人,他的文字里总是充盈着一种超然物外的淡泊和对自然的热爱,是无数人在喧嚣尘世中向往的精神寄托。而苏东坡,那个历经贬谪却依旧保持旷达豪放,才情不减的宋代文坛巨匠,他的生命本身就是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将这两位同样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人物放在一起,进行一场“灵魂对话”,这本身就充满了想象空间。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作者将如何构建这样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是让他们在某个精神空间里相互诘问,还是通过对他们作品和人生轨迹的解读,找出他们思想上的共鸣与碰撞?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他们各自的人生哲学,去探寻他们在面对命运的无常时,如何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力量,如何在追求理想与适应现实之间找到平衡。它不仅仅是对两位伟大文人的致敬,更是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隐”与“仕”、“超脱”与“担当”等深刻命题的探讨,希望能从中汲取关于人生选择的智慧。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封面很有质感,简直无出其右。听比尔•波特这个美国胖老头讲中国人自己的故事。用威士忌祭奠苏轼简直乡村村上blues( ¨? )

评分

京东自营品质好,速度快。

评分

美国老人家爱中国文化历史

评分

经常买,质量OK。

评分

好书

评分

帮公司同事买的据说很不错

评分

封面很有质感,简直无出其右。听比尔•波特这个美国胖老头讲中国人自己的故事。用威士忌祭奠苏轼简直乡村村上blues( ¨? )

评分

陶公有桃源,引西人万里来寻踪。若你有桃源,何必千万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