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中华图像文化史的研究,还原中华民族上万年的生活形态、思想观念和精神历程,启发读者从人类视觉文明的角度来思考图像文化的重要价值。
本书的编著体现了可贵的创见性,在图像的生产场域、自身的构成场域和其社会传播场域所建构的语境中阐释图像的意义,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史学研究领域的不足,不仅凸显了图像的文化史学价值,更为今后图像学研究开辟了具有中华文化特点的学术路径。
《中华图像文化史》是我国第一部中华民族的视觉文明通史,分专题深入研究了自远古至1949年大中华地区的图像,以及中华图像文化的形成机制。该项目分为断代史和类型史两个部分,“明代卷(下)” 属于断代史之一,在“明代卷(上)”之后,继续按图像类别研究了明代图像文化的发展情况。主要内容包括象征寓意图像、抒情写意图像、科技文化图像等,还对明代图像名家进行了专门介绍。
作者:朱永明,汉族,1968年3月生,祖籍皖休宁,苏州科技大学传媒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视觉传播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中华图像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先后主持完成省部级、市厅级研究课题7项,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中国新闻传播技术史》”子课题—古代传播技术卷负责人,近年来,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20篇,出版专著《视觉语言探析:符号化的图像形态与意义》、《传统汉字图像艺术》。
主编韩丛耀:南京大学历史系/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家,图像传播学者。曾获得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教学成果二奖,两次获得中国个人艺术成就奖——中国摄影金像奖(理论评论奖),三次获得省部级优秀社科成果奖,“中国影像史”丛书、“中华图像文化史”丛书主编。
我一直认为,图像是理解一个历史时期的最生动、最直观的方式之一,尤其像明朝这样一个充满故事和色彩的时代,其视觉文化必然蕴藏着无数的宝藏。《中华图像文化史·明代卷(下)》的出版,让我对深入探索明代图像世界充满了期待。我特别想看到书中对明代宫廷艺术的解读,那些宏伟的建筑、精美的器物、以及描绘帝王将相的绘画,它们如何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和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关注到明代民间图像的勃兴,比如那些年画、剪纸、戏曲插图,它们以何种方式反映了市井百姓的生活、信仰和情感?我很好奇书中会对明代士大夫阶层的书画艺术进行怎样的分析,除了笔墨技巧,更想了解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生况味,以及他们在乱世或太平盛世下的精神寄托。我对明代海外交流和贸易的图像表现也充满兴趣,想知道那些描绘异域风情、海船贸易的图像,是如何呈现那个时代开放和包容的一面的。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视觉盛宴。
评分这套《中华图像文化史》系列真的是太有分量了,我之前有幸读过几卷,这次终于等到《明代卷(下)》的出版,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明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视觉文化更是丰富多彩,从皇家宫廷的华丽装饰,到文人雅士的案头清供,再到市井百姓的生动描绘,每一个层面都充满了独特的魅力。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解读明朝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图像表现形式,比如那些精美的织绣、漆器、陶瓷上的图案,它们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审美趣味、社会观念,甚至是对自然万物的理解。我也很好奇书中会对明代的绘画、版画、建筑装饰等进行怎样的梳理和分析,是否能看到那些耳熟能详的画作或雕塑在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被重新解读。我想象着,通过这些图像,我能更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宗教信仰、民间习俗,甚至是一种独特的生命哲学。如果书中还能穿插一些考古发现或者鲜为人知的史料,那就更妙了,那样能让整个阅读体验更加立体和沉浸。总而言之,我对《明代卷(下)》充满了高度的期待,希望它能为我打开一扇了解明代视觉文化的新窗口。
评分说实话,最近对中国古代史,尤其是明朝的部分,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浓厚兴趣。在翻阅一些零散的资料时,我常常被那些精美的古代器物、壁画、书画所吸引,但总感觉缺乏一个系统性的梳理和深入的解读。《中华图像文化史·明代卷(下)》的出现,简直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一样。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将这些零散的视觉元素串联起来,勾勒出明代社会的全貌。比如,我想看到关于明代服饰图像的详细分析,不仅仅是形制,更想了解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们是如何通过服饰来表达自我、彰显地位的。还有那些描绘日常生活场景的画作,比如市井百态、节日庆典、文人雅集,书中是否会挖掘出这些图像背后的故事和文化意义?我还在想,明代作为一个经济繁荣、对外交流活跃的时代,其图像文化是否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书中会不会探讨这些跨文化交流的痕迹,以及它们如何融入到本土的视觉表达之中?我对那些描绘神话传说、宗教故事的图像也很感兴趣,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新的视角来理解当时的信仰体系和精神世界。这本书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挖掘其中的奥秘。
评分作为一个对中国古代艺术史略知一二的爱好者,我一直对明代的视觉文化充满好奇。《中华图像文化史·明代卷(下)》的出版,无疑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情。我期待书中能够对明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图像风格进行细致的区分和梳理,比如从早期的端庄典雅到中期的活泼写实,再到晚期的繁复华丽,这些变化背后是否有其深刻的社会和文化动因?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关注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忽略的图像,例如明代瓷器上的青花纹饰、家具上的雕刻图案、甚至是建筑上的砖雕瓦当,它们是如何体现当时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的?我还有一个疑问,就是明代作为科技和经济都比较发达的时期,其图像的制作技术和传播方式是否也发生了显著的进步?比如,版画的普及对普通民众的文化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书中会不会对这些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我对那些描绘女性生活、闺阁情趣的图像也很有兴趣,想了解在那个时代,女性的形象是如何被描绘的,以及这些图像又反映了怎样的社会期待和性别观念。总而言之,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个了解明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窗口。
评分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时代,不能仅仅局限于文字史料,视觉图像往往能传递出文字难以言说的丰富信息。《中华图像文化史》这个系列,本身就抓住了这一精髓,而《明代卷(下)》的到来,更是让人期待。我尤其关注的是,书中会如何处理明代中后期,尤其是市民阶层兴起后,图像的创作和传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那些版画,像《三国演义》、《水浒传》的插图,或者是一些戏曲表演的场景,它们在当时是如何被大众接受和解读的?这些图像的出现,是否也预示着一种新的审美趣味和叙事方式的兴起?我很好奇书中会不会触及到明代陵墓壁画、寺庙壁画等公共空间的图像,它们在当时的社会功能、宗教意义以及艺术风格上有什么独到之处?另外,我想知道书中对明代文人画的解读是否会深入到其哲学思想、人生态度层面,而不仅仅是技巧的分析。那些描绘山水、花鸟、人物的作品,背后究竟隐藏着文人怎样的精神寄托和审美追求?我对那些描绘异域风情、海外贸易的图像也充满兴趣,希望书中能展示出明代与世界的互动如何在视觉上留下了印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