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7)/非物质文化遗产蓝皮书 [Annual Development Report on Chines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afeguarding(2017)]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7)/非物质文化遗产蓝皮书 [Annual Development Report on Chines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afeguarding(201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俊华 编
图书标签: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文化遗产保护
  • 中国文化
  • 文化研究
  • 社会发展
  • 政策研究
  • 蓝皮书
  • 年度报告
  • 传统文化
  • 文化传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1603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388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非物质文化遗产蓝皮书
外文名称:Annual Development Report on Chines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afeguarding(2017)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7)/非物质文化遗产蓝皮书》是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撰写的第七本非遗年度报告,同时也是本中心撰写的第二本非物质文化遗产蓝皮书。
  2016年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国的非遗保护实践也随着全球、区域、局部的文化生态演替而不断进化发展。国家倡导的“工匠精神”“文化自信”等为非遗保护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非遗保护政策与保护机制不断完善,“在提高中保护”“走进现代生活”“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正在深入人心。非遗保护研究也在从微观到宏观、从个案到整体转化发展。
  2016年非遗保护中“重开发轻传承”“重技术轻精神”等问题仍然存在,非遗传承人话语权方面的伦理风险有所增大。因此,遵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遗的公约精神和伦理原则,坚持“双创”和“三见”保护理念,走活态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我国非遗保护发展的必由之路。

内页插图

目录

Ⅰ总报告
1 2016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总报告
一 基本状况
二 趋势与问题
三 建议与对策

Ⅱ分题报告
2 影视剧改编:民间文学的当代传承——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
3 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
4 传统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
5 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
6 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
7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保护发展报告
8 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 ——新政策下传统美术的社区传承及生活化保护分析
9 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
10 构建可持续的传统医药类非遗传承体系——传统医药类非遗保护发展报告
11 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

Ⅲ年度热点
12 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中的“工匠精神”
14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经验、问题与对策
15 2004~2017年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举措及评价
16 非遗保护与粤港澳文化认同

Ⅳ附录
17 大事记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7)》并非一本包含具体文化遗产项目介绍或故事的读物,而是系统梳理和分析2017年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工作的年度报告。它以严谨的学术视角,对过去一年非遗保护的各项政策、实践、成果以及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深入的考察与评估。 本书的核心在于提供一个宏观的、数据驱动的框架,用以理解中国非遗保护事业的整体脉络与发展趋势。它不是讲述某个传承人的感人故事,也不是描绘某项技艺的精美绝伦,而是聚焦于“保护”与“发展”这两个关键维度。 在“保护”方面,报告会详细呈现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的各项政策法规的制定、修订及执行情况。这包括但不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实施细则、保护名录的增补与调整、传承人制度的完善、濒危非遗项目的抢救性保护措施以及相关的经费保障机制等。报告会分析这些政策的出台背景、预期目标,并尝试评估其在实际保护工作中的有效性。例如,它可能会探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评审标准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地方的申报与保护工作。同时,对于一些急需保护的非遗项目,报告也会重点关注其抢救性保护的进展,例如数字化记录、资料整理、技艺传承人培训等方面的投入与成效。 在“发展”方面,报告则更侧重于非遗融入当代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探索。这包括非遗的传承与创新,例如如何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如何通过教育、旅游、文创产品开发等多种形式,让非遗焕发新的生命力。报告会分析当前非遗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例如市场化运作的模式、知识产权保护的困境、青年一代对非遗的认知与参与度等问题。报告还会关注非遗在乡村振兴、文化交流、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例如,它可能会分析某个地区通过发展非遗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认同的案例,并从中提炼出可供推广的经验。同时,报告也会对非遗在国际上的传播与交流情况进行考察,例如中国非遗项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申报、展示与合作情况。 这本书的内容结构通常会涵盖以下几个主要部分: 年度工作回顾与分析: 对过去一年全国非遗保护工作的整体进展进行系统梳理,包括国家、省级、市县级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节点、会议、活动等。 政策法规动态与解读: 详细介绍2017年度出台或修订的重要非遗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性文件,并对其进行深入解读,分析其对非遗保护工作的影响。 非遗保护实践与案例研究: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非遗保护项目、地区或传承人,进行深入的案例分析,展示在传承、发展、创新等方面的具体实践和成效。这部分可能涉及非遗传承机制的创新、非遗与产业的融合、非遗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等。 非遗传承人研究: 对非遗传承人的生存状态、传承困境、创新作为等方面进行专题研究,探讨如何更好地支持和保障非遗传承人的权益。 非遗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深入剖析非遗保护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例如资金短缺、人才流失、市场化风险、文化同质化等,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年度非遗发展数据与统计: 可能会包含一些关于非遗项目数量、传承人数量、保护投入、市场收益等方面的统计数据,以量化的方式呈现非遗发展的整体态势。 国际非遗保护的比较与借鉴: 对国际上非遗保护的最新动态、先进经验进行介绍和分析,为中国非遗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未来发展展望: 基于对年度工作的总结和分析,对未来非遗保护与发展提出前瞻性的思考和建议。 总而言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7)》是一份面向政策制定者、研究学者、非遗工作者以及所有关心中国非遗保护事业的专业人士的权威参考报告。它以客观、全面的视角,呈现了中国非遗保护事业在2017年的发展图景,为理解和推动非遗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读者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非遗保护的宏观政策导向、工作重点,以及在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这项承载着民族记忆和文化基因的古老事业,正如何被努力地守护与传承。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从“蓝皮书”的称号就能看出,这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科普读物,而是凝聚了一群专家学者心血的深度研究。我最想从这本书中获取的信息,是关于国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所推行的战略方针和政策措施。2017年,正值中国非遗保护事业不断深化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我相信这份报告会全面梳理和总结这一年的政策动向,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前瞻性的判断。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会对非遗传承人体系的建设进行探讨,例如如何更好地保障传承人的权益,如何吸引年轻一代加入传承队伍,以及如何打破年龄、地域等限制,建立更加多元化和开放性的传承模式。再者,非遗的传播和推广也是我非常关心的问题。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让非遗走出深山,走进课堂,走进大众的生活,让更多人认识到它的价值和魅力,我想这本书或许能提供一些创新的思路和有效的途径。它是否会探讨非遗与旅游、创意产业的深度融合,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让非遗在发展中得到更好的保护?

评分

这本书的设计风格非常具有辨识度,散发出一种严谨而富有深度的学术气质。作为一名对此领域充满好奇的读者,我期待这份报告能提供给我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去审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2017年的发展现状。我特别想知道,报告是否会对非遗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进行梳理和解读,以及这些法律法规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取得的成效。此外,非遗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方面。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将非遗的文化内涵转化为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动力,例如通过文创产品开发、非遗旅游线路设计等方式,实现“以文化养文化”。同时,我也希望报告能关注到非遗在促进社会和谐、增强民族认同感方面的作用,并对此进行深入的分析。它是否会提出一些关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创新性模式,例如在数字时代如何利用新技术保存和传播非遗,又或者如何构建多方参与的保护机制,让政府、社会、企业和公众共同为非遗的传承贡献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简洁大方,透露出一种低调却不容忽视的力量。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充满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希望这份报告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清晰的视角,去理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图景。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2017年度在非遗保护方面取得的一些突破性进展或重大事件。例如,是否有新的项目被列入国家级或世界级非遗名录,这些项目的入选又意味着什么?同时,我也很想了解,在非遗传承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有哪些?是资金匮乏,还是人才断层,亦或是社会认同度不高?报告能否通过详实的数据和案例,生动地展现这些挑战的真实面貌?我特别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非遗知识普及和公众教育的实践经验,比如如何通过展览、讲座、体验活动等多种形式,提高全社会对非遗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毕竟,非遗的生命力最终体现在人民群众的喜爱与传承之中,而这种喜爱与传承,离不开有效的传播与引导。

评分

一拿到这本书,我立刻被它厚重的分量所吸引,仿佛捧着一本沉甸甸的历史卷轴。虽然题目是“发展报告”,但它的内容绝非枯燥的数字堆砌。从目录大致浏览,我预感这本书将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在2017年这一年的脉络与动态。我尤为好奇的是,报告中是否对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新趋势有所关注,比如非遗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例如AR/VR技术在非遗展示中的应用,或者大数据分析在非遗资源普查和传承人培养中的作用。这些新兴技术能否为古老的非遗注入新的活力,又会带来哪些新的挑战,是我想深入了解的。此外,书中对不同地区非遗保护工作差异性的呈现,也让我倍感期待。中国地域广阔,文化多样,不同地区的非遗项目所面临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瓶颈必然大相径庭。报告是否能够深入挖掘这些区域性特点,并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策略,这将极大地提升报告的实用价值。我设想,书中可能会包含一些案例研究,生动地展现某个非遗项目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经济背景下,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从而实现“活下去”并“活得好”。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沉甸甸的学术气息,银灰色的主色调搭配烫金的字体,显得既庄重又不失现代感。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细翻阅,但单从它的体量和出版方的权威性来看,就能预感到里面蕴含着大量翔实的数据和深入的分析。我特别期待能看到书中对于近年来国家在非遗保护政策上的最新解读,以及这些政策在地方层面是如何落地生根的。毕竟,理论指导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让非遗焕发生机。书中会不会收录一些成功案例的深度剖析?比如某个濒危的传统技艺是如何通过创新设计、市场推广重新获得生命力的?或者某个社区是如何通过发展非遗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并同时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内容。我还想知道,报告在评估非遗发展现状时,会采用哪些量化的指标?例如,传承人数量的变化、相关产业的产值增长、社会公众的认知度提升等等。了解这些数据,能帮助我们更客观地认识非遗保护的成效与挑战。当然,对于非遗的活态传承,我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书中能引发一些新的思考,比如如何平衡商业化与原真性,如何在数字化时代为非遗找到新的传播载体,甚至是如何让更多年轻人主动去了解和喜爱这些古老的技艺与文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