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内容丰富,但就其思想、精神和信仰层面来说,其主要反映在核心价值观里。而这些核心价值观往往是通过诸多美德而体现出来的。作者通过长期研究,从诸种美德中选择出足以能够全面而又精确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及其精神的十种美德,最终提出十德说,即仁、义、礼、智、信、孝、悌、忠、廉、耻。作者追根溯源,从词义出发对这十德进行了释义,梳理了传统诸经典对这十德的相关论述,进而结合当前的形势,分别阐述了十德的现实意义。
徐小跃,南京大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图书馆馆长。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南京大学道学与东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释道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心主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哲学)。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宗教学)首席专家,“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演讲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精品课程首席专家。首批国家高层次特殊人才支持计划暨“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理论界)。出版有《禅与老庄》《罗教与<五部六册>研究》《禅林宝训释译》《中国传统文化与儒道佛》等专著,发表学术论文两百多篇。
一、性论根据(三)儒家人性论及其特点(四)中华传统美德有十德(五)中华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六)中华传统人文精神(七)文化就是人文教化(八)结语
二、论仁(一)释仁(二)儒家诸子对仁的定义(三)仁德的具体表现(四)仁的精神实质
三、论义(一)释义(二)义德的具体表现(三)义的精神实质
四、论礼(一)释礼(二)礼的具体表现 (三)礼的精神及其功用 (四)社会习俗之礼的文化意义 (五)“让”是儒道佛三家共同主张的价值观 (六)礼的多重文化意义及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论智 (一)五常中的“智”不是指聪明、智慧和知识 (二)五常中的“智”既是良能,又是良知 (三)五常中的“智”就是几希、良心、明德、至善 (四)“智”与“善”不具备特定的道德属性
六、论信(一)释释(二)《论语》论信(三)《孟子》论信(四)信仰层面的信(五)信在五常中的作用(六)大信与小信(七)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七、论“五常” (一)五常之说形成的历史过程 (二)五常诸德的实质及其功用 (三)孟子对“仁义礼智”四德的定性 (四)汉儒对“仁义礼智信”五常的定性 (五)宋儒对“仁义礼智信”五常的定性 (六)笔者对“仁义礼智信”五常的内在的逻辑关系及其各自意义的论述
八、论孝 (一)释孝 (二)孝道的具体内容 (三)孝道反映的伦理精神 (四)孝与忠结合而形成的忠孝思想 (五)“二十四孝”的得与失 (六)孝与慈相对而形成的慈孝观 (七)孝道被推崇的历史原因 (八)孝道的现实意义
九、论悌 (一)释悌 (二)悌德的双向性以及“出”的重要性 (三)悌德的实质在于“友善” (四)悌德的最大功用在于“和” (五)悌德本旨归于仁德 (六)包括悌德在内的中华传统美德表征的精神都是“爱”
十、论忠 (一)释忠 (二)忠德包含了“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德(三)忠是一气节(四)忠孝与忠君 (五)忠德与向善 (六)忠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一、论廉(一)释廉(二)廉的本质内涵(三)清廉的几条标准(四)廉德的多重意义 (五)廉德的功用
十二、论耻(一)释耻(二)《论语》论耻 (三)《孟子》论耻(四)知耻可以养德(五)自耻的特点及其意义
十三、论“四维” (一)“四维”思想的提出 (二)“四维”的释义及其内涵 (三)“礼义廉耻”在《管子》中的具体规定 (四)“礼义廉耻”之“四维”之间的逻辑关系 (五)“耻”在“四维”中具有基础性和全面性之作用 (六)当代人对“四维”的认知 (七)“四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四、余论:十德各自反映的精神及其价值
我最近读了这本书,感觉就像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文化洗礼。它并没有用枯燥的理论去堆砌,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将抽象的美德具象化。比如,书中对“诚信”的阐述,不仅仅停留在“言必信,行必果”的层面,更是通过商鞅变法、季布一诺千金等事例,展现了诚信对于个人声誉、社会发展乃至国家命运的重要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礼仪”时,将其与人际交往、社会和谐紧密联系起来,讲解了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对象时,应如何运用恰当的礼数,这对于我这种在社交场合有时会感到拘谨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指导。书中对“勇”的解读也别具一格,它并非提倡匹夫之勇,而是强调明辨是非、敢于担当的精神,正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舍生取义,这种“勇”具有深厚的道德基础和崇高的精神追求。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依靠这些美德凝聚力量,克服困难,创造辉煌。它让我更加理解了“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的深远意义,并思考如何在当今社会多元化的背景下,依然保持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核心价值。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是带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我担心它会过于说教,或者只是简单罗列一些陈词滥调。然而,书中的内容完全打消了我的疑虑。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没有回避传统美德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挑战,而是深入分析了产生这些挑战的原因,并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思考。例如,在讨论“廉洁”时,书中并没有一味地歌颂古代官员的清廉,而是通过对比,揭示了不同时代背景下,腐败的根源和危害,并探讨了如何在制度层面和个人修养上共同构筑反腐的铜墙铁壁。关于“勤俭”,作者的观点也很独到,他认为这不仅仅是节约物质,更是一种尊重劳动、珍视资源的生存智慧,并结合现代消费主义的思潮,提出了对“可持续发展”的另一种理解。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鼓励读者进行自我反思,而不是简单地接受灌输。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思考,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又该如何改进。它不是一本让你读完后拍案叫绝的书,而是一本让你在静默中沉思,并逐渐发生改变的书。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用温和而坚定的声音,引领我认识自己,提升自己。
评分这是一本我一直想读的书,关于中华传统美德,我一直对其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又常常感到知之甚少,仿佛雾里看花。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对这方面的渴望。我尤其期待它能深入浅出地解析“仁、义、礼、智、信”等核心美德,并结合生动的故事和历史典故,让我不仅能理解其字面意思,更能体会其精髓。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践行这些古老的智慧,让它们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能够指导我们行为的准则。例如,关于“孝道”,我希望这本书能探讨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以及如何在当下家庭关系中找到恰当的平衡点,既要尊敬长辈,也要有独立思考和发展的空间。对于“忠诚”,我希望书中能阐述其在个人品德、职业操守乃至国家民族层面的意义,以及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一份坚守。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古朴典雅,仿佛预示着它将带领我踏上一段溯源之旅,去发现那些早已融入我们血脉却又常常被忽视的宝贵精神财富。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让智慧的光芒照亮我的心灵,帮助我成为一个更有品德、更有深度的人。
评分这是一本真正能够引发思考的书。它没有给出简单易行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视角,让我去审视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和价值。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常常会从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入手,然后层层剥茧,引申出深刻的道理。比如,在探讨“仁爱”时,他没有直接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讲起,而是从古代的“乡党”制度,即邻里之间的互助互爱谈起,展现了仁爱精神是如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关于“智慧”,书中将其解读为一种通达世事、洞察人心的能力,并结合了《孙子兵法》等经典,说明了智慧在策略运用、危机处理中的重要性。我还注意到,书中对“和”的理解非常深刻,不仅仅是表面的和谐,更是内在的协调统一,这种“和”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乃至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中。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中华传统美德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一种充满生命力和智慧的文化基因,它在我们现代生活中依然有着巨大的潜力和价值,只是需要我们去重新发现和解读。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美德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的书。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非常着迷,而这本书则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它并非只停留在对经典著作的解读,而是将抽象的哲学概念与具体的生活实践相结合,让我看到了传统美德在当代社会的生命力。比如,书中对“谦虚”的阐述,让我意识到它并非是妄自菲薄,而是对自身认知的一种审慎,是一种在不断学习和进步过程中保持的开放心态。关于“坚韧”,作者通过讲述那些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民族英雄和普通人,展现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神内核,这种精神对于我们应对生活中的挑战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宽容”的讨论,它超越了简单的原谅,而是强调了一种理解、包容和求同存异的态度,这对于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至关重要。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传统美德,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历史,更是为了滋养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能够保持一份清醒和淡定。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价值观,并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将这些古老的智慧转化为实际的行动,让自己成为一个更有温度、更有力量的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