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一次次抵达也是一次次漂泊。抵达至彼岸,是生命的终点,而站在此岸,抵达不再是目的,漂泊成为常态。
沟通“抵达”和“漂泊”,抽离出无常背后被忽略的诗意之美。没有结束,只有开始和经过,在每次的放下、拿起间,世界和自己将被重新遇见和审视。
这不只是一本游记,也不应该只是一本摄影集。这本册子既有关于文学、美学、艺术创作的具体表达,又有关于生活、生命、信仰的智慧总结。
这是一本难以定义的多维度的书,美的事物往往是极吸引人的,一本好书的意义,正是通过展现自然之美、生命之美、艺术之美、人性之美、美学之美来引起读者的共鸣与思考。
以镜头讲故事,铺陈一个个充满悬念和不具确定性的故事,将那些看似日常的事物,从植物到动物再到人的世界,以“岁月与生命、平等与自由、文明与秩序”为线索,不动声色地铺展在读者面前。
以山水、草、木为主角的自然世界,重在展示其恢宏与生机;以马、牛、禽鸟、昆虫为主角的动物世界,重在刻画其生趣和自由的灵性;以孩子、劳动者、虔诚的信徒为主角的人的世界,呈现的则是多样的生存方式和精神世界。
过晓,号游心亭主,江苏常州人。文学博士。200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2011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专业研究方为中国古代艺术美学。著有《论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美学概念的“似”》《傻瓜的美学(第一季)》等,作品举办过多次独立个展。
本书中的影像,自然、朴实,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创意”,没有那种过分关注形式的炫技,也没有那种一味求“新”的怪异,一切都是那么真实、纯净,那么水到渠成,那么充满灵气,又那么动人,有时还会让人领略到心灵的震颤。同样,过晓的文字,清新淡雅,天真无邪,如深山泉水、高空白云,自然至极却又意味无穷。“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正可用于形容过晓的创作特色。
——刘承华
(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艺术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音乐美学学会理事)
《在抵达中漂泊》整体设计一次有意思,也颇费心思的尝试。无论是封面的进口英国“Tiffany蓝”纸,还是采用黑色、本白、黄色透明描图纸作为辑封区分出三大主题内容,又或是每一页皆有意味、灵活排布的图文,都呈现了本书典雅、大气的气质,凸显了影像与文字的和谐关系。
——顾页
(独立设计师,作品曾获第七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览大奖、第六届全球金光印艺平装书籍画册银奖、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装帧设计提名奖等)
这绝对是一本让我耳目一新的作品。它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戏剧性的冲突,但它却有着一股强大而温柔的力量,缓缓地渗入你的内心。我读到的是一种关于“在过程中”的哲学。作者似乎在探讨,我们的人生,很多时候,其价值并非在于最终的“抵达”,而是在于那个不断前行、不断体验、不断感受的“漂泊”过程本身。“抵达”或许是一种静态的终点,而“漂泊”则是一种动态的生命力。书中大量的象征性描写,比如风、海、云,它们都是流动的,是不断变化的,却又以其独特的方式存在着。我在这本书中读到的,是一种对生活“不确定性”的拥抱,而不是抗拒。很多人害怕不确定,但这本书却告诉你,正是这份不确定,让生命充满了无限可能。它不是一本给你答案的书,而是一本引导你去发现问题、去思考问题的书。每一次阅读,我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仿佛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那种感觉,就像在雾中行走,一开始看不清方向,但当你逐渐适应了雾的形态,你反而能感受到其中隐藏的细微之美。
评分“在抵达中漂泊”,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矛盾的美学,而这本书也恰恰完美地诠释了这种美学。我所感受到的,是一种“当下即是”的深刻体验。它并非宣扬一种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强调在每一个“漂泊”的当下,都蕴含着生命的全部意义。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不是一根筋地向前推进,而是像是在一个广阔的空间中,自由地穿梭。有时候,我会觉得自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画廊里,欣赏着一幅幅精心绘制的,关于内心世界的画作。这些画作,有的色彩浓烈,有的则素雅淡然,但无一例外,都充满了生命力。我从中读到的是一种对“过程”的尊重,对“感受”的珍视。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抵达”的意义,原来,有时候,真正的“抵达”,就是接受自己正在“漂泊”的事实,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力量。它不是一本提供明确指引的书,而是一本让你自己去发现方向的书,一种让你学会与生活的不确定性共舞的书。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安静的午后,捧着一杯温热的茶,独自坐在窗边,看雨滴滑落。它没有强烈的节奏感,而是以一种舒缓、沉静的语调,慢慢展开。我体会到的是一种“陪伴感”。主人公的内心独白,那些细微的纠结、微小的喜悦、淡淡的忧伤,都 so real,so relatable。它让我觉得,原来我并不是孤单的,原来我的很多感受,都被作者捕捉到了。这本书更像是一种对“内观”的邀请。它不要求你去 external world 寻找答案,而是引导你向内探索。在“抵达”的焦虑中,我们常常忽略了当下“漂泊”中的风景。作者用一种非常诗意化的语言,描绘了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瞬间,那些藏在生活细节中的美好。我尤其被书中对“等待”的描绘所打动,那种在等待中孕育的力量,那种在不确定中蕴含的希望,让我觉得,即使是在最迷茫的时候,也总有光亮在前方。它是一种对生命状态的细腻体察,让人在阅读中,也能获得一种平静的力量。
评分这是一个非常个人化、也非常私密的阅读体验。一开始,我以为我会读到一个关于目标达成或者追寻梦想的故事,但事实并非如此。这本书的核心,更像是一种对“存在状态”的哲学探讨。它并没有为“抵达”下一个定义,也没有为“漂泊”下一个限制。我从中读到的是一种对“不完美”的接纳,一种对“流动性”的理解。作者的文字,有时像一阵微风拂过,带来淡淡的香气;有时又像深潭之水,蕴藏着深不可测的思绪。我反复琢磨其中的一些句子,它们如同禅语,需要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其深意。这本书教会我的,是如何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如何在变化中保持自我。它不是一本轻松的书,因为它需要你投入思考,需要你与自己的内心进行对话。但正是这种深度,让它显得尤为珍贵。我感觉自己在这本书中,与作者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灵魂交流,那些关于生命、关于意义的疑问,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解答,又或者,是新的提问。
评分“在抵达中漂泊”——我最初被这个书名吸引,它像一首低语的诗,带着一种不确定却又充满希望的意味。翻开书,我并没有立即找到一个清晰的故事脉络,更多的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在某个特定阶段的内心世界。那是一种游离感,不是迷失,而是在寻找,在探索,在不断地“抵达”的过程中,却又发现自己依然在“漂泊”。这种状态,在现代社会中,何尝不是我们很多人共同的写照?我们总是在追逐下一个目标,下一个“抵达”,但一旦到达,似乎又会生出新的迷茫,新的漂泊感。书中对这种情绪的捕捉,精准得令人心惊。我尤其喜欢作者处理时间的方式,它不是线性前进的,而是像潮汐一样,时而向前,时而退回,充满了回忆与现实的交织,现实与想象的模糊界限。那些零碎的片段,看似不经意,却串联起一种深刻的情感共鸣。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我内心深处那些未曾被完全理解的情绪,那些藏在日常琐碎下的,关于存在、关于意义的隐秘思考。读这本书,需要耐心,更需要一份愿意与自己对话的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