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摒棄“內行”與“外行”之成見,從漫議音樂錶演、音樂創作等現象,觸及音樂的審美乃至藝術理論問題。就如同書中開篇所說,“僅僅感受音樂而不思索音樂會失去音樂的真髓,僅僅思索音樂而不感受音樂便丟掉瞭音樂的靈魂”。
《楊燕迪音樂文叢》(增訂版)是楊燕迪教授多年來在各個報刊雜誌中發錶的音樂評論文章集錦,包括《歌劇的誤會》《遺憾的聆聽》及《何謂懂音樂》三本。其中,《何謂懂音樂》一輯,所收的文論基本上均與所謂“學理”有關,但行文的方式不是學術性的“論述”,而是隨筆式的“漫議”——如楊燕迪教授對音樂審美、音樂理解、音樂創作、音樂錶演、音樂價值判斷等問題的議論,以及對相關藝術問題甚至音樂學學科問題的思考。本來,這都是些相當“古闆”甚至“深奧”的話題,但楊燕迪教授想試試能否用相對輕鬆的筆調來觸及——因為在他的想象中,這些文字的讀者是普通愛樂人的思考,以及與思考緊密相關的讀書,其實是帶有快感的,但在很多時候思考和讀書被搞得很無趣。本輯中所收錄的文章及相關書評和書序可被看作是楊燕迪教授的某種個人努力——希望在思考和讀書過程中保持樂趣。此次增訂版又收錄瞭自2014年以來作者撰寫的新篇章,內容更加豐富飽滿。
楊燕迪,我國著名音樂學傢、音樂批評傢、音樂翻譯傢,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研究與教學領域涉及音樂學方法論、西方音樂史、音樂美學、音樂學術翻譯、歌劇研究、音樂分析與批評、音樂文化與社會研究等。發錶譯著近300萬字,另主編多部論著,主要包括《音樂的人文詮釋》、《樂聲悠揚》、《西方文明中的音樂》、《作為戲劇的歌劇》、《音樂美學觀念史引論》、《音樂史學原理》等等。曾獲得國務院、教育部、文化部、上海市的多種奬勵與榮譽稱號。
序
何謂“懂”音樂?(上)
何謂“懂”音樂?(下)
聽樂與讀樂
傾聽心聲
聽樂之道
奏樂之樂
演釋不是臨摹
演奏是一種發現
聽昆德拉談樂(上)
聽昆德拉談樂(下)
閱讀馬勒
《西方文明中的音樂》漢譯本齣版前後
達爾豪斯的著述作風
感謝經典
引入音樂西學之意義
讀彼得·基維
文人與樂人的對談
領受古典恩澤
偏激的洞見
診斷音樂: 病理與處方
學術型的普及書
翻譯的硬傷
凡人貝多芬
奇人奇書
古典式平衡
懷念溫先生
獨一無二的音樂心路
時代與個體:琴聲中的二部復調
音樂學願景
二十世紀音樂學大傢
“五四後”的樂壇耆宿
“音樂界的錢锺書”
“門外”的“內行”
聽Plantinga教授講學有感
通過“經典”達至“教化”
研究生培養思考點滴
藝術升格後的喜與憂
中國音樂評論現況判斷
展望理想的“音樂學生態”
競技的藝術性與藝術的競技性
價值論隨想
藝術是什麼?
談人之“三性”
“美學”不等於“審美”
經典永駐
嗩呐班及其代錶的鄉村秩序睏境是留給時代的質問
用音樂的眼光看畫
音樂作為人文
世紀末的音樂沉思
中西音樂的文化角色芻議
作麯傢的自我意識
“樂”是不是“音樂”?
音樂的質量判斷
風格不僅是形式特徵
“Empfindung”≈“awareness”
無言的懇談
嚴肅音樂中的幽默
造訪現代音樂
評判音樂
關於音樂評論
音樂的現實生態與我們應有的抵抗
德奧音樂的詩哲性
莎士比亞的音樂輻射
創新的藝術策略
“誤入”音樂
憶錢仁康先生二三事
受業譚師記
春天的故事
文匯音樂緣
以文載樂
切入肌膚“鉛筆頭”
“專業樂迷”自白錄
音樂講解: 個性比喻與技術觀察
學術的生命感
我最近接觸到一本關於音樂鑒賞的讀物,暫定名《品味音樂的藝術》(暫定名)。我一直覺得,欣賞音樂是一件很主觀的事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也很難說誰對誰錯。然而,這本書卻提供瞭一個更加係統和有深度的方法來進入音樂的世界。它不是教你死記硬背音樂理論,也不是讓你去分析什麼麯式結構,而是引導你去關注音樂的“聽覺體驗”。作者用非常生動的語言,描繪瞭聲音的質感、色彩、空間感,以及音樂是如何通過這些元素來塑造情緒和意境的。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一個高明的嚮導帶領下,漫步於音樂的花園。你會學習如何去捕捉音樂中的“呼吸”,如何去分辨不同樂器的“聲音錶情”,如何去感受鏇律的起伏和和聲的色彩變化。以前我聽音樂,可能隻是跟著鏇律走,現在我開始嘗試去“聽”那些更細微的東西:比如一件樂器是如何演奏齣委婉的嘆息,一段鏇律是如何由模糊變得清晰,又如何在一瞬間營造齣一種令人心悸的緊張感。這本書讓我明白,音樂的魅力遠不止於錶麵的好聽,它有著豐富的層次和無限的可能性,等待著我們去發掘和品味。
評分最近讀瞭一本關於音樂史的書,名字大概是《西方古典音樂發展脈絡》(暫定名)。一直以來,我對曆史類的書籍都抱著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總覺得它們充斥著枯燥的年份、事件和人物傳記,很難引起我的興趣。然而,這本書卻打破瞭我的固有印象。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曆史信息,而是將音樂的發展與當時的社會、文化、哲學思潮緊密地結閤起來。你會發現,巴洛剋時期的莊重宏偉,不僅僅是音樂風格的體現,更是那個時代宗教與權力交織的縮影;古典主義時期的清晰明朗,反映瞭啓濛運動對理性與秩序的追求;浪漫主義時期的情感奔放,則映射瞭個人主義的覺醒和對自由的渴望。最讓我著迷的是,作者能夠細緻地分析不同時期代錶性作麯傢的作品,並解釋這些作品是如何體現當時時代精神的。比如,在談論莫紮特時,我不再僅僅看到一個音樂天纔的形象,更能理解他作品中那種優雅、平衡背後所蘊含的古典主義精神。這本書讓我意識到,音樂從來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人類情感、思想和曆史的載體。讀完這本書,我對許多耳熟能詳的樂麯有瞭全新的認識,也對音樂的曆史長河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這是一本關於音樂錶演的書,暫定名《舞颱上的奏鳴麯》(暫定名)。我一直對音樂傢們在舞颱上的錶現感到好奇,他們是如何在短短的時間內,將一段復雜的樂譜化為動人的鏇律?這本書給我提供瞭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它並沒有深入探討高深的演奏技巧,而是更多地聚焦於音樂傢在演奏過程中的“心理狀態”和“現場互動”。作者通過大量的采訪和案例分析,揭示瞭音樂傢們在麵對觀眾、麵對樂器、麵對作品時的思考和情感。比如,書中會講述一位鋼琴傢如何在演奏高難度樂段時,通過深呼吸來調整節奏和情緒;一位指揮傢如何通過眼神和手勢,與樂隊成員建立起無聲的默契;一位歌手如何在演唱高音時,將全身的力量與情感融為一體。我讀到許多關於“臨場反應”和“音樂的即興性”的描述,這讓我更加理解,每一次音樂會都是獨一無二的。它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展示,更是藝術傢與作品、藝術傢與觀眾之間一次深刻的交流。讀完這本書,我對音樂傢的職業有瞭更深的敬意,也對現場音樂錶演所蘊含的生命力有瞭更真切的感受。
評分我最近翻閱瞭一本關於音樂創作的普及讀物,暫定名《音符的魔術》(暫定名)。我一直覺得,創作是一件非常神秘的事情,特彆是音樂創作,那些美妙的鏇律和和聲,仿佛是天外飛來的靈感。這本書卻用一種非常務實、循序漸進的方式,嚮我展示瞭創作的“幕後故事”。它並沒有涉及復雜的作麯技法,而是從一些基礎的音樂元素入手,比如如何利用節奏來構建律動,如何通過鏇律的走嚮來錶達情緒,如何用簡單的和弦來製造不同的色彩。作者會給齣一些小練習,引導讀者去嘗試自己去組閤音符,去創作簡單的樂句。剛開始的時候,我感到有些無從下手,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開始逐漸體會到其中的樂趣。我發現,原來創作並不是遙不可及的,它也遵循著一定的規律和方法。比如,書中會講解如何利用“動機”來發展樂句,如何通過“對比”來增加音樂的趣味性,如何用“重復”來加深聽者的印象。雖然我離真正的作麯傢還差得很遠,但這本書讓我對音樂的“生成”過程有瞭初步的瞭解,也激發瞭我對音樂創作的興趣。我開始嘗試著去“玩”音符,去感受它們組閤在一起産生的奇妙化學反應。
評分一本音樂入門的書,簡直是救星!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音樂小白”,聽到彆人談論音樂時,那些諸如“和聲”、“對位”、“麯式”之類的詞匯,聽起來像天書一樣。每次去聽音樂會,雖然能感受到熱鬧和氛圍,但總覺得少瞭點什麼,無法真正進入到音樂的內心世界。這本《樂理入門指南》(暫定名)的齣現,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它用一種非常平實、易懂的語言,一點一點地剖析音樂的構造。我之前以為樂理就是枯燥的符號和規則,結果發現,它其實是音樂的骨骼和靈魂。作者通過大量的例子,把抽象的概念變得形象化,比如講解音程時,會讓你想象距離的長短;講解和弦時,會讓你感受聲音的色彩和情緒。讀完之後,我開始嘗試去聽一些古典音樂,以前覺得雜亂無章的樂句,現在能捕捉到它們之間的聯係,甚至能隱約感受到作麯傢想要錶達的情感。這種從“聽個響”到“聽齣門道”的飛躍,真的太令人興奮瞭。這本書不隻是教你“是什麼”,更重要的是教你“為什麼”,讓你明白為什麼有些音會讓你感到和諧,為什麼有些轉調會讓你情緒起伏。我還會繼續深入閱讀,希望能讓音樂真正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一種遙遠的裝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