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资源误配与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不同类型所有制内部、不同地区内部、不同行业内部的资源误配程度及其对相应层面TFP的影响;第二部分着重讨论了,资源误配与总体工业TFP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不同类型所有制之间、不同地区之间及不同行业之间的资源误配效应;第三部分侧重分析转型经济体资源误配的主要来源,并利用中国工业企业层面数据进行严格检验。
作者简介
女,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产业绩效,现任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副教授。2012年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2006年6月于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在台湾中央研究院访问学习。目前有20余篇论文发表在《管理世界》《财贸经济》《统计研究》《经济学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等期刊,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等多项课题。研究成果多次获得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并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内页插图
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说明
1.2.1 关于资源与资源误配的含义
1.2.2 关于资源误配与TFP之间关系的说明
1.2.3 关于本书分析层次的说明
1.3 研究目标、思路和方法
1.4 结构框架和内容安排
2 资源配置与发展中经济体的工业绩效:文献述评
2.1 资源重置对工业绩效的影响
2.1.1 偏移份额法与资源重置效应
2.1.2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解与资源重置效应
2.1.3 其他分解方法与企业进入退出效应
2.2 资源误配及其对工业绩效的影响
2.2.1 发展中经济体资源误配的表现
2.2.2 资源误配与发展中经济体工业效率损失
2.3 小结
3 资源误配对总体TFP的影响:理论框架
3.1 所有制、地区及行业因素与资源误配
3.1.1 资源误配与资源回报的关系分析
3.1.2 所有制、地区及行业因素与资源回报的关系分析
3.2 资源误配对总体TFP的影响机制
3.2.1 经济环境
3.2.2 资源误配与不同所有制、地区及行业层面总体TFP
3.2.3 资源误配与工业总体TFP
3.3 小结
4 所有制类型、资源误配与不同类型所有制层面总体TFP
4.1 数据与所有制结构变化的特征事实
4.1.1 数据
4.1.2 所有制结构变化的特征事实
4.2 不同所有制的资源误配
4.2.1 拳数设定与计算说明
4.2.2 不同所有制的资源误配程度分析
4.3 资源误配与不同类型所有制层面总体TFP
4.3.1 资源误配对不同类型所有制层面TFP的影响
4.3.2 资源重置与不同类型所有制层面的潜在TFP改善
4.4 小结
5 地区类型、资源误配与不同地区层面总体TFP
5.1 地区结构变化的特征事实
5.2 不同地区的资源误配程度分析
5.3 资源误配与不同地区层面总体TFP
5.3.1 资源误配对不同地区TFP的影响
5.3.2 资源重置与不同地区的潜在TFP改善
5.4 小结
6 行业类型、资源误配与不同行业层面总体TFP
6.1 行业结构变化的特征事实
6.2 不同行业的资源误配程度分析
6.3 资源误配与不同行业层面总体TFP
6.3.1 资源误配对不同行业TFP的影响
6.3.2 资源重置与不同行业的潜在TFP改善
6.4 小结
7 工业总体TFP与不同所有制、地区及行业间的资源误配效应
7.1 资源误配与工业总体TFP
7.1.1 资源误配对工业TFP的影响
7.1.2 资源重置与工业潜在TFP改善
7.2 不同所有制、地区及行业间的资源误配效应
7.2.1 反事实分析
7.2.2 不同所有制、地区及行业间的资源误配效应分析
7.3 小结
8 中国工业资源误配的来源
8.1 转型经济体资源误配的主要来源
8.2 模型设定与变量度量
8.2.1 计量模型
8.2.2 内生性问题及其处理
8.2.3 变量的度量
8.3 数据与描述性分析
8.4 计量结果与解释
8.4.1 初步回归结果
8.4.2 SYS-GMM估计结果
8.5 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政策含义
9.3 主要创新点
9.4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作为最大的转型经济体,中国的工业结构改革和增长背后的绩效问题一直是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本书从资源误配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深刻诠释了结构优化对中国工业改革和经济增长的积极意义。本书将所有制、地区与行业因素引入到资源误配与总体全要素生产率(TFP)之间关系的分析框架,全面分析微观(企业)层面的资源误配影响中观(不同所有制、不同地区及不同行业)层面TFP的机制,并进一步探讨微观层面和中观层面的资源误配对宏观(整个工业)层面总体TFP的效应。给定资本、劳动等资源投入,本书特别强调不同所有制内部、不同地区内部及不同行业内部的资源误配所带来的高昂效率损失,促进不同所有制内部、不同地区内部及不同行业内部的资源从低生产率企业向高生产率企业流动,将会释放出巨大的潜在生产力。进一步研究发现,扭曲性政府政策、信贷约束、劳动流动摩擦和企业(家)的风险规避倾向是中国工业资源误配的主要来源。本书的研究对于新时代下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推动中国工业结构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和参考价值。
资源误配与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导言:时代背景与核心议题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经历了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但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退和要素投入边际报酬的递减,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正面临深刻转型。在这一背景下,如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特别是如何挖掘和释放现有要素的潜力,成为宏观经济学与产业政策研究的核心议题。本研究聚焦于一个关键的结构性问题:资源错配(Resource Misallocation),并系统性地考察其对中国工业部门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的影响机制与后果。 全要素生产率被视为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黄金标准,代表着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综合效应。然而,在中国的特定经济体制下,资源(包括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的配置并非完全由市场机制决定,而是受到多种制度因素、政策导向以及市场分割的影响。这种非最优配置,即“资源误配”,必然会抑制潜在的TFP增长空间。 本书的研究目标在于构建一个严谨的理论框架,并利用最新的计量经济学工具,对中国工业部门的资源错配程度进行量化评估,深入剖析其异质性,并最终量化其对TFP的抑制效应。 第一部分:理论框架的重构与资源错配的界定 本书首先从理论层面奠定了研究的基础。我们借鉴了阿尔巴(Alba)等人(2017)的经典模型,并结合中国双轨制(国有与民营企业并存)的特征,构建了一个适用于中国情境的动态资源错配模型。 1.1 资源错配的微观基础:要素价格扭曲与企业异质性 我们探讨了导致资源错配的两个主要渠道:要素价格扭曲和市场分割。在中国,信贷配给、土地使用权的非市场化定价以及地方保护主义,导致了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的实际回报率与市场均衡价格之间存在显著偏差。这种偏差使得效率较低的企业能够以低于其真实机会成本的价格获取要素,而高效率的企业却面临融资约束或要素获取瓶颈。 理论模型分析表明,当存在要素价格扭曲时,资本回报率的差异将系统性地偏离企业间的边际产出差异。这种系统性的偏差是造成TFP损失的直接原因。 1.2 宏观效应的传导机制:从企业到行业 我们将微观层面的企业决策与宏观层面的TFP联系起来。资源错配不仅影响了单个企业的生产效率,更通过企业间要素的重新配置(或说缺乏重新配置)累积为整个工业部门的TFP损失。当资源被锁定在低效率部门或企业中时,意味着这些资源本可以创造更高的产出。本书引入了“可替代的TFP增长空间”(Potential TFP Gain)的概念,用以量化最优配置下理论TFP与实际TFP之间的差距。 第二部分:中国工业部门资源错配的实证测度与诊断 理论框架的构建为实证检验提供了路线图。本书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CIE/ASI)中高质量的微观数据,对资源错配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量化测度。 2.1 资本错配的度量:基于相对边际产出 资本错配的度量是核心。我们采用“相对资本边际产出”(RMPK)方法,计算了不同所有制、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资本边际产出(MPK)与行业平均资本成本之间的系统性偏差。实证结果清晰地显示: 所有制差异显著: 国有企业和“两类企业”(高污染、高能耗企业)的资本错配程度显著高于民营和高新技术企业。这表明信贷和土地要素向效率较低的国有部门的过度倾斜,是导致资本错配的主要推手。 地区差异显著: 资源要素在区域间的壁垒导致了跨区域的资本配置扭曲,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和受政府干预较强的地区,资本错配更为严重。 2.2 劳动力错配的识别:技能与地域的障碍 相较于资本的集中度错配,劳动力错配则更偏向于“技能错配”和“地域错配”。我们通过分析劳动力流动的摩擦成本和工资差异,发现户籍制度和社保体系的碎片化,造成了劳动力在不同所有制和不同地域间的流动受限,导致劳动要素在低效率部门的滞留,进一步压低了整体的劳动生产率。 2.3 综合错配指数与TFP损失的量化 在分别测度资本和劳动力错配的基础上,本书构建了一个综合资源错配指数(CRI)。随后,我们利用“结构分解法”和“异质性TFP估计法”,将实际TFP分解为“企业内效率提升”和“企业间配置效率提升”两部分。量化结果表明,在2000年至2015年间,资源错配平均每年至少抑制了中国工业TFP 1.5个百分点的潜在增长,这相当于同期年均GDP增长贡献率的近四分之一。 第三部分:资源错配的制度根源与传导效应 理解错配的成因,是提出有效政策建议的前提。本部分深入挖掘了导致资源错配的制度性变量。 3.1 金融抑制与信贷配给 信贷市场的扭曲是中国资源错配最主要的驱动力之一。通过构建一个工具变量来衡量外部冲击(如地方政府债务变化)对银行信贷分配的影响,我们发现,银行的“关系偏好”导致高回报率的民营企业往往得不到足够的信贷支持,而低回报率的国有企业却享受着软预算约束。这种“信贷错配”是资本错配的核心渠道。 3.2 土地制度的刚性与行政干预 土地要素的市场化程度不足,使得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通过“土地补贴”或“低价出让”来吸引投资,这鼓励了那些高投入、低产出的“土地密集型”项目盲目扩张,加剧了资本和土地的混配。 3.3 地方保护主义与要素壁垒 通过区域面板数据分析,本书验证了地方保护主义与资源错配的显著正相关关系。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短期GDP目标,倾向于保护本地“僵尸企业”,阻碍了先进要素向更具竞争力的企业转移,形成了“要素锁定效应”。 第四部分:政策含义与优化路径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和实证发现,本书为提升中国工业TFP指明了方向:核心在于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实现要素的动态优化配置。 4.1 推动金融体系的结构性改革 首要任务是降低信贷的“所有制歧视”,引导金融机构的资源配置更多地基于企业的真实风险和未来产出潜力,而非所有制背景。推进利率市场化,逐步消除隐性担保,是破除金融抑制的关键。 4.2 土地和劳动力市场的进一步市场化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劳动力在城乡和地域间的刚性流动障碍,确保劳动力能够流向生产率最高的部门。同时,需要稳步推进工业用地使用权的市场化定价,使其反映真实的机会成本。 4.3 培育和保护产权 提高对企业合法产权(尤其是知识产权和创新成果)的保护力度,是激励企业进行高风险、高回报的创新投资的根本保障。只有当企业确信其高效率的产出能够获得合理回报时,它们才会更积极地进行要素投入和技术升级,从而实现TFP的内生性增长。 总结 《资源误配与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提供了一套系统、量化的分析工具,用以揭示中国工业增长模式转型中的结构性瓶颈。资源错配不仅是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个“遗留问题”,更是未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结构性挑战之一。本书的结论强调,未来的生产率提升,将不再主要依赖于要素投入的简单叠加,而更依赖于“要素的智慧配置”。只有通过持续的制度创新和市场化改革,释放被制度扭曲所束缚的生产潜力,中国工业才能真正迈向可持续、高效率的增长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