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資源誤配與中國工業全要素生産率研究》的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分析瞭不同類型所有製內部、不同地區內部、不同行業內部的資源誤配程度及其對相應層麵TFP的影響;第二部分著重討論瞭,資源誤配與總體工業TFP之間的關係,特彆是不同類型所有製之間、不同地區之間及不同行業之間的資源誤配效應;第三部分側重分析轉型經濟體資源誤配的主要來源,並利用中國工業企業層麵數據進行嚴格檢驗。     
作者簡介
   女,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嚮為産業結構轉型升級與産業績效,現任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副教授。2012年12月於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2006年6月於湖南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獲得經濟學學士學位。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在颱灣中央研究院訪問學習。目前有20餘篇論文發錶在《管理世界》《財貿經濟》《統計研究》《經濟學傢》《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等期刊,並主持國傢社會科學基金、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特彆資助等多項課題。研究成果多次獲得陝西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奬,並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及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全文轉載。     
內頁插圖
          目錄
   1 緒論
1.1 選題背景與問題的提齣
1.2 相關概念的界定與說明
1.2.1 關於資源與資源誤配的含義
1.2.2 關於資源誤配與TFP之間關係的說明
1.2.3 關於本書分析層次的說明
1.3 研究目標、思路和方法
1.4 結構框架和內容安排
2 資源配置與發展中經濟體的工業績效:文獻述評
2.1 資源重置對工業績效的影響
2.1.1 偏移份額法與資源重置效應
2.1.2 隨機前沿生産函數分解與資源重置效應
2.1.3 其他分解方法與企業進入退齣效應
2.2 資源誤配及其對工業績效的影響
2.2.1 發展中經濟體資源誤配的錶現
2.2.2 資源誤配與發展中經濟體工業效率損失
2.3 小結
3 資源誤配對總體TFP的影響:理論框架
3.1 所有製、地區及行業因素與資源誤配
3.1.1 資源誤配與資源迴報的關係分析
3.1.2 所有製、地區及行業因素與資源迴報的關係分析
3.2 資源誤配對總體TFP的影響機製
3.2.1 經濟環境
3.2.2 資源誤配與不同所有製、地區及行業層麵總體TFP
3.2.3 資源誤配與工業總體TFP
3.3 小結
4 所有製類型、資源誤配與不同類型所有製層麵總體TFP
4.1 數據與所有製結構變化的特徵事實
4.1.1 數據
4.1.2 所有製結構變化的特徵事實
4.2 不同所有製的資源誤配
4.2.1 拳數設定與計算說明
4.2.2 不同所有製的資源誤配程度分析
4.3 資源誤配與不同類型所有製層麵總體TFP
4.3.1 資源誤配對不同類型所有製層麵TFP的影響
4.3.2 資源重置與不同類型所有製層麵的潛在TFP改善
4.4 小結
5 地區類型、資源誤配與不同地區層麵總體TFP
5.1 地區結構變化的特徵事實
5.2 不同地區的資源誤配程度分析
5.3 資源誤配與不同地區層麵總體TFP
5.3.1 資源誤配對不同地區TFP的影響
5.3.2 資源重置與不同地區的潛在TFP改善
5.4 小結
6 行業類型、資源誤配與不同行業層麵總體TFP
6.1 行業結構變化的特徵事實
6.2 不同行業的資源誤配程度分析
6.3 資源誤配與不同行業層麵總體TFP
6.3.1 資源誤配對不同行業TFP的影響
6.3.2 資源重置與不同行業的潛在TFP改善
6.4 小結
7 工業總體TFP與不同所有製、地區及行業間的資源誤配效應
7.1 資源誤配與工業總體TFP
7.1.1 資源誤配對工業TFP的影響
7.1.2 資源重置與工業潛在TFP改善
7.2 不同所有製、地區及行業間的資源誤配效應
7.2.1 反事實分析
7.2.2 不同所有製、地區及行業間的資源誤配效應分析
7.3 小結
8 中國工業資源誤配的來源
8.1 轉型經濟體資源誤配的主要來源
8.2 模型設定與變量度量
8.2.1 計量模型
8.2.2 內生性問題及其處理
8.2.3 變量的度量
8.3 數據與描述性分析
8.4 計量結果與解釋
8.4.1 初步迴歸結果
8.4.2 SYS-GMM估計結果
8.5 小結
9 結論與展望
9.1 主要結論
9.2 政策含義
9.3 主要創新點
9.4 不足之處與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作為最大的轉型經濟體,中國的工業結構改革和增長背後的績效問題一直是經濟學傢和政策製定者所關注的熱點問題。本書從資源誤配的視角對這一問題進行瞭係統分析,深刻詮釋瞭結構優化對中國工業改革和經濟增長的積極意義。本書將所有製、地區與行業因素引入到資源誤配與總體全要素生産率(TFP)之間關係的分析框架,全麵分析微觀(企業)層麵的資源誤配影響中觀(不同所有製、不同地區及不同行業)層麵TFP的機製,並進一步探討微觀層麵和中觀層麵的資源誤配對宏觀(整個工業)層麵總體TFP的效應。給定資本、勞動等資源投入,本書特彆強調不同所有製內部、不同地區內部及不同行業內部的資源誤配所帶來的高昂效率損失,促進不同所有製內部、不同地區內部及不同行業內部的資源從低生産率企業嚮高生産率企業流動,將會釋放齣巨大的潛在生産力。進一步研究發現,扭麯性政府政策、信貸約束、勞動流動摩擦和企業(傢)的風險規避傾嚮是中國工業資源誤配的主要來源。本書的研究對於新時代下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推動中國工業結構改革具有一定的啓示意義和參考價值。    
				
 
				
				
					資源誤配與中國工業全要素生産率研究  導言:時代背景與核心議題  進入21世紀,中國經濟經曆瞭高速增長的“黃金時代”,但隨著人口紅利的逐漸消退和要素投入邊際報酬的遞減,經濟增長的驅動力正麵臨深刻轉型。在這一背景下,如何從“量的擴張”轉嚮“質的提升”,特彆是如何挖掘和釋放現有要素的潛力,成為宏觀經濟學與産業政策研究的核心議題。本研究聚焦於一個關鍵的結構性問題:資源錯配(Resource Misallocation),並係統性地考察其對中國工業部門全要素生産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的影響機製與後果。  全要素生産率被視為衡量經濟增長質量的黃金標準,代錶著技術進步、效率提升和資源優化配置的綜閤效應。然而,在中國的特定經濟體製下,資源(包括資本、勞動力和土地)的配置並非完全由市場機製決定,而是受到多種製度因素、政策導嚮以及市場分割的影響。這種非最優配置,即“資源誤配”,必然會抑製潛在的TFP增長空間。  本書的研究目標在於構建一個嚴謹的理論框架,並利用最新的計量經濟學工具,對中國工業部門的資源錯配程度進行量化評估,深入剖析其異質性,並最終量化其對TFP的抑製效應。  第一部分:理論框架的重構與資源錯配的界定  本書首先從理論層麵奠定瞭研究的基礎。我們藉鑒瞭阿爾巴(Alba)等人(2017)的經典模型,並結閤中國雙軌製(國有與民營企業並存)的特徵,構建瞭一個適用於中國情境的動態資源錯配模型。  1.1 資源錯配的微觀基礎:要素價格扭麯與企業異質性  我們探討瞭導緻資源錯配的兩個主要渠道:要素價格扭麯和市場分割。在中國,信貸配給、土地使用權的非市場化定價以及地方保護主義,導緻瞭資本和勞動力等要素的實際迴報率與市場均衡價格之間存在顯著偏差。這種偏差使得效率較低的企業能夠以低於其真實機會成本的價格獲取要素,而高效率的企業卻麵臨融資約束或要素獲取瓶頸。  理論模型分析錶明,當存在要素價格扭麯時,資本迴報率的差異將係統性地偏離企業間的邊際産齣差異。這種係統性的偏差是造成TFP損失的直接原因。  1.2 宏觀效應的傳導機製:從企業到行業  我們將微觀層麵的企業決策與宏觀層麵的TFP聯係起來。資源錯配不僅影響瞭單個企業的生産效率,更通過企業間要素的重新配置(或說缺乏重新配置)纍積為整個工業部門的TFP損失。當資源被鎖定在低效率部門或企業中時,意味著這些資源本可以創造更高的産齣。本書引入瞭“可替代的TFP增長空間”(Potential TFP Gain)的概念,用以量化最優配置下理論TFP與實際TFP之間的差距。  第二部分:中國工業部門資源錯配的實證測度與診斷  理論框架的構建為實證檢驗提供瞭路綫圖。本書利用中國工業企業數據庫(CIE/ASI)中高質量的微觀數據,對資源錯配進行瞭全方位、多角度的量化測度。  2.1 資本錯配的度量:基於相對邊際産齣  資本錯配的度量是核心。我們采用“相對資本邊際産齣”(RMPK)方法,計算瞭不同所有製、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資本邊際産齣(MPK)與行業平均資本成本之間的係統性偏差。實證結果清晰地顯示:   所有製差異顯著: 國有企業和“兩類企業”(高汙染、高能耗企業)的資本錯配程度顯著高於民營和高新技術企業。這錶明信貸和土地要素嚮效率較低的國有部門的過度傾斜,是導緻資本錯配的主要推手。  地區差異顯著: 資源要素在區域間的壁壘導緻瞭跨區域的資本配置扭麯,特彆是欠發達地區和受政府乾預較強的地區,資本錯配更為嚴重。  2.2 勞動力錯配的識彆:技能與地域的障礙  相較於資本的集中度錯配,勞動力錯配則更偏嚮於“技能錯配”和“地域錯配”。我們通過分析勞動力流動的摩擦成本和工資差異,發現戶籍製度和社保體係的碎片化,造成瞭勞動力在不同所有製和不同地域間的流動受限,導緻勞動要素在低效率部門的滯留,進一步壓低瞭整體的勞動生産率。  2.3 綜閤錯配指數與TFP損失的量化  在分彆測度資本和勞動力錯配的基礎上,本書構建瞭一個綜閤資源錯配指數(CRI)。隨後,我們利用“結構分解法”和“異質性TFP估計法”,將實際TFP分解為“企業內效率提升”和“企業間配置效率提升”兩部分。量化結果錶明,在2000年至2015年間,資源錯配平均每年至少抑製瞭中國工業TFP 1.5個百分點的潛在增長,這相當於同期年均GDP增長貢獻率的近四分之一。  第三部分:資源錯配的製度根源與傳導效應  理解錯配的成因,是提齣有效政策建議的前提。本部分深入挖掘瞭導緻資源錯配的製度性變量。  3.1 金融抑製與信貸配給  信貸市場的扭麯是中國資源錯配最主要的驅動力之一。通過構建一個工具變量來衡量外部衝擊(如地方政府債務變化)對銀行信貸分配的影響,我們發現,銀行的“關係偏好”導緻高迴報率的民營企業往往得不到足夠的信貸支持,而低迴報率的國有企業卻享受著軟預算約束。這種“信貸錯配”是資本錯配的核心渠道。  3.2 土地製度的剛性與行政乾預  土地要素的市場化程度不足,使得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中通過“土地補貼”或“低價齣讓”來吸引投資,這鼓勵瞭那些高投入、低産齣的“土地密集型”項目盲目擴張,加劇瞭資本和土地的混配。  3.3 地方保護主義與要素壁壘  通過區域麵闆數據分析,本書驗證瞭地方保護主義與資源錯配的顯著正相關關係。地方政府為瞭追求短期GDP目標,傾嚮於保護本地“僵屍企業”,阻礙瞭先進要素嚮更具競爭力的企業轉移,形成瞭“要素鎖定效應”。  第四部分:政策含義與優化路徑  基於上述理論分析和實證發現,本書為提升中國工業TFP指明瞭方嚮:核心在於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降低製度性交易成本,實現要素的動態優化配置。  4.1 推動金融體係的結構性改革  首要任務是降低信貸的“所有製歧視”,引導金融機構的資源配置更多地基於企業的真實風險和未來産齣潛力,而非所有製背景。推進利率市場化,逐步消除隱性擔保,是破除金融抑製的關鍵。  4.2 土地和勞動力市場的進一步市場化  深化戶籍製度改革,打破勞動力在城鄉和地域間的剛性流動障礙,確保勞動力能夠流嚮生産率最高的部門。同時,需要穩步推進工業用地使用權的市場化定價,使其反映真實的機會成本。  4.3 培育和保護産權  提高對企業閤法産權(尤其是知識産權和創新成果)的保護力度,是激勵企業進行高風險、高迴報的創新投資的根本保障。隻有當企業確信其高效率的産齣能夠獲得閤理迴報時,它們纔會更積極地進行要素投入和技術升級,從而實現TFP的內生性增長。  總結  《資源誤配與中國工業全要素生産率研究》提供瞭一套係統、量化的分析工具,用以揭示中國工業增長模式轉型中的結構性瓶頸。資源錯配不僅是當前中國經濟麵臨的一個“遺留問題”,更是未來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結構性挑戰之一。本書的結論強調,未來的生産率提升,將不再主要依賴於要素投入的簡單疊加,而更依賴於“要素的智慧配置”。隻有通過持續的製度創新和市場化改革,釋放被製度扭麯所束縛的生産潛力,中國工業纔能真正邁嚮可持續、高效率的增長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