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时间为序,介绍中国传统艺术简单常识的通俗读物,内容涵盖面广,包括:青铜器、甲骨文、兵马俑、画像石、石窟、唐三彩、雕塑、唐装、青花、壁画、家具、景泰蓝、园林、篆刻、书画等。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感受中国传统艺术魅力。全面了解中国文化种类和内在精神,提高学生审美文化的读物。
这本书是为了向青少年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而编写的普及读本。文字精炼、条目清晰,可以作为中国艺术史的入门“小百科”。全书提炼了传统艺术史中的六十几个条目,如:青铜器、甲骨文、兵马俑、画像石、唐三彩、壁画、景泰蓝、园林、书画等,都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经典代表。每篇都配有精美图片,文字活泼有趣,图文对照,方便学生感受中国传统艺术魅力。
张长征,博士。现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副教授,设计学教研室副主任。
王玲梅,女, 一直从事于中学美术教学与研究。
张红缨,资深中学历史教师,具有26年初中历史教学经验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方寸之间的凝练——铜镜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李煜和赵佶的末世绝响
有笔有墨 水晕墨章——古代山水画宗师荆浩
以孤幅压五代——顾闳中和《韩熙载夜宴图》
细致的情绪 淡雅的格调——宋人花鸟小品
夺得千峰翠色来——越窑青瓷
世俗喧闹的都城风采——《清明上河图》
佛陀的宫殿 释迦的塔——应县木塔
画中之兰亭——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瓷中瑰宝——元代青花
梵我合一 挥写逸气——元四家
唐宋遗风满壁是——永乐宫壁画
东方艺术的一颗明珠——明代家具
心运其灵 手熟其巧——景泰蓝
博采众家吴门开——明四家
快意诗、书、画——徐渭和《墨葡萄图》轴
丹青有神——陈洪绶
文人画的归宗复祖——董其昌和“南北宗”论
清初第一写家——傅山
墨点无多泪点多——八大山人
搜尽奇峰打草稿——石涛
精巧之致 鬼斧神工——清乾隆粉彩各色釉大瓶
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私家园林
不睹皇居壮 安知天子尊——故宫
唱、念、做、打——国粹京剧
精美的石头会唱歌——篆刻
挑战世俗与传统——扬州八怪
诗书画印 苍劲郁勃——吴昌硕
笔愈简而神愈全——齐白石
这本《图解中国文化.艺术卷.五代-现代》的封面设计就颇具匠心,那种沉稳又不失灵动的色彩搭配,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深厚的文化底蕴。我抱着极大的期待翻开内页,希望能系统地梳理一下五代到现代这段波澜壮阔的艺术史。然而,我发现这本书在深入探讨具体艺术流派和代表人物的演变脉络时,似乎有些过于侧重宏观的叙事框架,对于那些真正推动时代变革的“关键节点”和“非主流但极具影响力的探索者”,着墨稍显不足。比如,在论及宋代文人画的兴起时,我期待看到更多关于具体笔墨技法如何承载士大夫精神的微观剖析,而不是仅仅停留在“风骨”二字的泛泛而谈。再比如,对于明清之际市民阶层艺术的崛起,比如版画、小说插图等世俗化艺术形式的探讨,这本书的处理显得有些轻描淡写,仿佛它们只是主干道旁的小岔路,错失了展现中国艺术生命力多维性的绝佳机会。整体而言,它像是一份详尽的地图索引,标注了主要的城市和河流,但对于那些隐藏在街巷深处的、真正引人入胜的故事和风景,则未能提供足够的细节描绘,读起来总觉得意犹未尽,期待能有更细致入微的“田野调查”式内容来充实这本“艺术地图”。
评分读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在“文化”与“艺术”的连接点上做得不够深入。艺术品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特定社会文化土壤的结晶。这本书虽然罗列了大量朝代的艺术成就,但缺乏将艺术形式的演变与当时的社会结构、哲学思潮、审美趣味的变迁进行深度关联的论述。例如,宋代理学如何渗透到审美趣味中,使得极简主义和含蓄之美成为主流,书中仅点到为止,没有深入剖析具体的艺术案例是如何体现这种哲学转向的。又比如,晚清民国时期,随着西学东渐,社会角色的剧烈变化是如何直接反映在人物画和风俗画中的,这本书更多停留在“引进了西方技法”的层面,而没有探讨这种技法嫁接背后,中国知识分子如何重新定义“我是谁”的文化困境。它更像是一本“艺术品目录汇编”,而非一本“艺术社会史的图解”,让读者在欣赏美的同时,无法完全理解这种美是如何在历史的熔炉中被锻造出来的。
评分我原以为这本画册性质的书籍会以大量的、高质量的图例来支撑其论点,毕竟“图解”二字是它最醒目的标签。我希望能够看到高清晰度的古代壁画、书法拓片、或者近现代油画作品的特写,并配以精准的图注和结构分析。然而,实际的阅读体验却让我有些困惑。图版数量虽然不少,但印刷质量,尤其是在表现色彩的微妙层次感上,与我预期的专业水准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涉及到近代美术革命时期的作品,那种油彩的肌理感和光影的变幻,在目前的呈现效果中几乎被完全“抹平”了,变成了一张张扁平化的图像。更令人遗憾的是,对于很多重要的艺术品,书中仅仅是展示了其全貌,而缺乏对于细节(比如某个笔触、某种装饰母题)的放大解析,导致读者无法直观理解“图解”的真正含义——即通过图像来解析文化内涵。这本书似乎更像是一本浓缩的、略显粗糙的艺术史教科书的附图集,而非一本深度剖析艺术语言的视觉盛宴,这一点对于追求视觉冲击和细节研究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评分从学术性角度审视,这本书的叙事逻辑和时间跨度处理得颇为大胆,试图用单一的体系去概括五代到现当代这种剧烈变迁的时期,本身就充满了挑战性。我特别关注它如何处理“传统”与“西风东渐”之间的张力。遗憾的是,在论述近现代艺术(尤其是民国至解放后)时,这种平衡被打破了。作者似乎在无意中对某种官方认可的主流艺术脉络进行了过度倾斜,导致许多在特定历史时期地下或边缘流传的、极具实验性和批判性的艺术思潮被轻描淡写地带过,甚至直接忽略了。例如,对于某些先锋艺术团体在特定年代的探索,书中只是一句带过,没有深入分析其作品形式如何回应了当时的社会焦虑或文化断裂感。这种选择性叙事,使得整部作品在展现“现代”的复杂性时,显得过于单薄和模式化,仿佛是沿着一条被明确划定的轨道在前进,缺少了对“偏离轨道”的那些精彩瞬间的关注与挖掘。文化艺术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其多元和冲突,而这本书在处理冲突时,显得过于“和谐”了。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尤其是对后半段现代艺术的描述,显得尤为生硬和教条化,与前面对古代艺术相对优雅的笔触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在描述五代至清代的艺术时,作者的遣词造句尚能保持一定的古典韵味,能让人联想到一些文人雅士对艺术的感悟。然而,一旦进入到二十世纪,语言就迅速转向了标准化、口号式的介绍,大量使用了诸如“积极拥抱”、“健康发展”、“主流方向”这类高度概括性的词汇,缺乏对具体艺术家的个性化解读和对其作品的感性描述。这使得我阅读时,完全无法体会到现代艺术那种探索、挣扎与创新的激情。阅读体验因此变得非常割裂,前半部分像是在温习一卷精美的历史画轴,后半部分则像是在浏览一份过时的、审查严格的官方展览导览手册。这种风格上的巨大不连贯性,极大地削弱了这本书作为一部贯穿古今的“图解”读物的整体吸引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