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時間為序,介紹中國傳統藝術簡單常識的通俗讀物,內容涵蓋麵廣,包括:青銅器、甲骨文、兵馬俑、畫像石、石窟、唐三彩、雕塑、唐裝、青花、壁畫、傢具、景泰藍、園林、篆刻、書畫等。讓學生瞭解中國文化,感受中國傳統藝術魅力。全麵瞭解中國文化種類和內在精神,提高學生審美文化的讀物。
這本書是為瞭嚮青少年傳播中華優秀文化而編寫的普及讀本。文字精煉、條目清晰,可以作為中國藝術史的入門“小百科”。全書提煉瞭傳統藝術史中的六十幾個條目,如:青銅器、甲骨文、兵馬俑、畫像石、唐三彩、壁畫、景泰藍、園林、書畫等,都是中國傳統藝術中的經典代錶。每篇都配有精美圖片,文字活潑有趣,圖文對照,方便學生感受中國傳統藝術魅力。
張長徵,博士。現為山東工藝美術學院人文藝術學院副教授,設計學教研室副主任。
王玲梅,女, 一直從事於中學美術教學與研究。
張紅纓,資深中學曆史教師,具有26年初中曆史教學經驗
文房四寶——筆墨紙硯
方寸之間的凝練——銅鏡
夕陽無限好 隻是近黃昏——李煜和趙佶的末世絕響
有筆有墨 水暈墨章——古代山水畫宗師荊浩
以孤幅壓五代——顧閎中和《韓熙載夜宴圖》
細緻的情緒 淡雅的格調——宋人花鳥小品
奪得韆峰翠色來——越窯青瓷
世俗喧鬧的都城風采——《清明上河圖》
佛陀的宮殿 釋迦的塔——應縣木塔
畫中之蘭亭——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
瓷中瑰寶——元代青花
梵我閤一 揮寫逸氣——元四傢
唐宋遺風滿壁是——永樂宮壁畫
東方藝術的一顆明珠——明代傢具
心運其靈 手熟其巧——景泰藍
博采眾傢吳門開——明四傢
快意詩、書、畫——徐渭和《墨葡萄圖》軸
丹青有神——陳洪綬
文人畫的歸宗復祖——董其昌和“南北宗”論
清初第一寫傢——傅山
墨點無多淚點多——八大山人
搜盡奇峰打草稿——石濤
精巧之緻 鬼斧神工——清乾隆粉彩各色釉大瓶
雖由人作 宛自天開——私傢園林
不睹皇居壯 安知天子尊——故宮
唱、念、做、打——國粹京劇
精美的石頭會唱歌——篆刻
挑戰世俗與傳統——揚州八怪
詩書畫印 蒼勁鬱勃——吳昌碩
筆愈簡而神愈全——齊白石
我原以為這本畫冊性質的書籍會以大量的、高質量的圖例來支撐其論點,畢竟“圖解”二字是它最醒目的標簽。我希望能夠看到高清晰度的古代壁畫、書法拓片、或者近現代油畫作品的特寫,並配以精準的圖注和結構分析。然而,實際的閱讀體驗卻讓我有些睏惑。圖版數量雖然不少,但印刷質量,尤其是在錶現色彩的微妙層次感上,與我預期的專業水準有較大差距。特彆是涉及到近代美術革命時期的作品,那種油彩的肌理感和光影的變幻,在目前的呈現效果中幾乎被完全“抹平”瞭,變成瞭一張張扁平化的圖像。更令人遺憾的是,對於很多重要的藝術品,書中僅僅是展示瞭其全貌,而缺乏對於細節(比如某個筆觸、某種裝飾母題)的放大解析,導緻讀者無法直觀理解“圖解”的真正含義——即通過圖像來解析文化內涵。這本書似乎更像是一本濃縮的、略顯粗糙的藝術史教科書的附圖集,而非一本深度剖析藝術語言的視覺盛宴,這一點對於追求視覺衝擊和細節研究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尤其是對後半段現代藝術的描述,顯得尤為生硬和教條化,與前麵對古代藝術相對優雅的筆觸形成瞭鮮明的反差。在描述五代至清代的藝術時,作者的遣詞造句尚能保持一定的古典韻味,能讓人聯想到一些文人雅士對藝術的感悟。然而,一旦進入到二十世紀,語言就迅速轉嚮瞭標準化、口號式的介紹,大量使用瞭諸如“積極擁抱”、“健康發展”、“主流方嚮”這類高度概括性的詞匯,缺乏對具體藝術傢的個性化解讀和對其作品的感性描述。這使得我閱讀時,完全無法體會到現代藝術那種探索、掙紮與創新的激情。閱讀體驗因此變得非常割裂,前半部分像是在溫習一捲精美的曆史畫軸,後半部分則像是在瀏覽一份過時的、審查嚴格的官方展覽導覽手冊。這種風格上的巨大不連貫性,極大地削弱瞭這本書作為一部貫穿古今的“圖解”讀物的整體吸引力。
評分這本《圖解中國文化.藝術捲.五代-現代》的封麵設計就頗具匠心,那種沉穩又不失靈動的色彩搭配,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深厚的文化底蘊。我抱著極大的期待翻開內頁,希望能係統地梳理一下五代到現代這段波瀾壯闊的藝術史。然而,我發現這本書在深入探討具體藝術流派和代錶人物的演變脈絡時,似乎有些過於側重宏觀的敘事框架,對於那些真正推動時代變革的“關鍵節點”和“非主流但極具影響力的探索者”,著墨稍顯不足。比如,在論及宋代文人畫的興起時,我期待看到更多關於具體筆墨技法如何承載士大夫精神的微觀剖析,而不是僅僅停留在“風骨”二字的泛泛而談。再比如,對於明清之際市民階層藝術的崛起,比如版畫、小說插圖等世俗化藝術形式的探討,這本書的處理顯得有些輕描淡寫,仿佛它們隻是主乾道旁的小岔路,錯失瞭展現中國藝術生命力多維性的絕佳機會。整體而言,它像是一份詳盡的地圖索引,標注瞭主要的城市和河流,但對於那些隱藏在街巷深處的、真正引人入勝的故事和風景,則未能提供足夠的細節描繪,讀起來總覺得意猶未盡,期待能有更細緻入微的“田野調查”式內容來充實這本“藝術地圖”。
評分讀完之後,我最大的感受是這本書在“文化”與“藝術”的連接點上做得不夠深入。藝術品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是特定社會文化土壤的結晶。這本書雖然羅列瞭大量朝代的藝術成就,但缺乏將藝術形式的演變與當時的社會結構、哲學思潮、審美趣味的變遷進行深度關聯的論述。例如,宋代理學如何滲透到審美趣味中,使得極簡主義和含蓄之美成為主流,書中僅點到為止,沒有深入剖析具體的藝術案例是如何體現這種哲學轉嚮的。又比如,晚清民國時期,隨著西學東漸,社會角色的劇烈變化是如何直接反映在人物畫和風俗畫中的,這本書更多停留在“引進瞭西方技法”的層麵,而沒有探討這種技法嫁接背後,中國知識分子如何重新定義“我是誰”的文化睏境。它更像是一本“藝術品目錄匯編”,而非一本“藝術社會史的圖解”,讓讀者在欣賞美的同時,無法完全理解這種美是如何在曆史的熔爐中被鍛造齣來的。
評分從學術性角度審視,這本書的敘事邏輯和時間跨度處理得頗為大膽,試圖用單一的體係去概括五代到現當代這種劇烈變遷的時期,本身就充滿瞭挑戰性。我特彆關注它如何處理“傳統”與“西風東漸”之間的張力。遺憾的是,在論述近現代藝術(尤其是民國至解放後)時,這種平衡被打破瞭。作者似乎在無意中對某種官方認可的主流藝術脈絡進行瞭過度傾斜,導緻許多在特定曆史時期地下或邊緣流傳的、極具實驗性和批判性的藝術思潮被輕描淡寫地帶過,甚至直接忽略瞭。例如,對於某些先鋒藝術團體在特定年代的探索,書中隻是一句帶過,沒有深入分析其作品形式如何迴應瞭當時的社會焦慮或文化斷裂感。這種選擇性敘事,使得整部作品在展現“現代”的復雜性時,顯得過於單薄和模式化,仿佛是沿著一條被明確劃定的軌道在前進,缺少瞭對“偏離軌道”的那些精彩瞬間的關注與挖掘。文化藝術的生命力恰恰在於其多元和衝突,而這本書在處理衝突時,顯得過於“和諧”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