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學/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規劃教材》以引用古代有關經絡文獻為主,結閤近代研究資料擇要分彆敘述。
《經絡學/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規劃教材》中“經絡概論”一章,對經絡理論的起源、形成和發展作瞭概括的論述;在“手足太陰與陽明”、“手足少陰與太陽”、“手足厥陰與少陽”各章中,以十二經脈為主,將絡脈、經彆、經筋的記載隨經一起介紹,以經帶絡,使之成為較完整的概念;“奇經八脈”一章,集中介紹督脈、任脈、衝脈、帶脈、陰陽蹻脈、陰陽維脈的內容,並說明其與十二經的關係;“經絡的分部關係和運用”一章,論述根結、標本、經絡分部、六經辨證、藥物歸經等內容,以便於臨床運用;“經絡現象及其現代研究”一章,介紹近代有關經絡現象的調查研究概況和各種見解。
1.經絡概論
1.1 經絡概念的起源
1.1.1 血氣、脈、經絡
1.1.2 對氣血運行的認識
1.2 理論係統的形成
1.2.1 經絡的命名
1.2.2 經絡與髒腑的關係
1.2.3 經絡與自然界的關係
1.2.4 經絡係統的主要內容
1.3 經絡係統的概貌
1.3.1 十二經脈
1.3.2 奇經八脈
1.3.3 十二經彆
1.3.4 十五絡脈
1.3.5 十二經筋
1.3.6 十二皮部
1.4 經絡的功能
1.4.1 運行氣血。協調陰陽
1.4.2 抗禦病邪,反映癥候
1.4.3 傳導感應,調整虛實
1.5 臨床運用和發展
1.5.1 分經辨證
1.5.2 循經考穴
1.5.3 子午流注
1.5.4 藥物歸經
1.5.5 曆代關於經絡的著述
2.手足太陰與陽明
2.1 手太陰
2.1.1 手太陰肺經
2.1.2 手太陰絡脈
2.1.3 手太陰經彆
2.1.4 手太陰經筋
2.2 手陽明
2.2.1 手陽明大腸經
2.2.2 手陽明絡脈
2.2.3 手陽明經彆
2.2.4 手陽明經筋
2.3 足陽明
2.3.1 足陽明胃經
2.3.2 足陽明絡脈
2.3.3 足陽明經彆
2.3.4 足陽明經筋
2.4 足太陰
2.4.1 足太陰脾經
2.4.2 足太陰絡脈
2.4.3 足太陰經彆
2.4.4 足太陰經筋
3.手足少陰與太陽
3.1 手少陰
3.1.1 手少陰心經
3.1.2 手少陰絡脈
3.1.3 手少陰經彆
3.1.4 手少陰經筋
3.2 手太陽
3.2.1 手太陽小腸經
3.2.2 手太陽絡脈
3.2.3 手太陽經彆
3.2.4 手太陽經筋
3.3 足太陽
3.3.1 足太陽膀胱經
3.3.2 足太陽絡脈
3.3.3 足太陽經彆
3.3.4 足太陽經筋
3.4 足少陰
3.4.1 足少陰腎經
3.4.2 足少陰絡脈
3.4.3 足少陰經彆
3.4.4 足少陰經筋
4.手足厥陰與少陽
4.1 手厥陰
4.1.1 手厥陰心包經
4.1.2 手厥陰絡脈
4.1.3 手厥陰經彆
4.1.4 手厥陰經筋
4.2 手少陽
4.2.1 手少陽三焦經
4.2.2 手少陽絡脈
4.2.3 手少陽經彆
4.2.4 手少陽經筋
4.3 足少陽
4.3.1 足少陽膽經
4.3.2 足少陽絡脈
4.3.3 足少陽經彆
4.3.4 足少陽經筋
4.4 足厥陰
4.4.1 足厥陰肝經
4.4.2 足厥陰絡脈
4.4.3 足厥陰經彆
4.4.4 足厥陰經筋
......
7.經絡現象及其現代研究
7.1 經絡現象的基本特徵
7.1.1 循經感傳現象的調查
7.1.2 循經感傳現象的特點
7.2 經絡現象的近代研究
7.2.1 研究概況
7.2.2 關於循經感傳齣現率
7.2.3 今後努力方嚮
7.3 對經絡的各種見解
7.3.1 經絡與生物電
7.3.2 經絡與脈管
7.3.3 經絡與神經節段
7.3.4 經絡與中樞神經
7.3.5 第三平衡論
7.3.6 控製論與經絡
7.4 國外對經絡研究的概況
7.4.1 神經論
7.4.2 肌肉論
7.4.3 特殊結構論
7.4.4 整體現象
1.1.2.3 疾病癥候
針灸、按摩、氣功等方法都是用於治病,從疾病癥候的錶現可反映氣血運行的異常現象。如齣現上下相連、內外相應的病痛等。《靈樞.經脈》說的“當脈所過者熱、腫”;《靈樞.周痹》說的“上下移徙隨脈”;“隨脈以上,隨脈以下”;《素問.藏氣法時論》說的“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膺背肩甲間痛,兩臂內痛。”這些都是把病痛齣現的部位直接與“脈”聯係起來,構成瞭上下內外相通的病理概念。所以每一經脈或絡脈,於循行路綫之後都記述其有關病候。
1.1.2.4 穴位主治作用
針灸治療,從局部取穴的“以痛為輸”發展到根據穴位的主治作用來選穴,即所說“治主病者”(見《素問.厥論》),這在認識上是一個飛躍。“治主病者”已是掌握瞭穴位主治的一定的規律性,認識到穴位非僅能治療局部的病痛,還能治療有關的遠隔部位的病痛。如《靈樞.終始》說:“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頭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胭。”為什麼上病可以下取,下病可以上取,頭病可以取足,腰病可以取胭,其中必然存在一定的聯係途徑。經絡學說所錶述的循行路綫,可能是結閤瞭這方麵的認識。這種聯係,主要是指四肢部穴位與頭身之間的主治聯係,以及頭身部穴位與髒腑、五官之間的主治聯係。不同部位各有一些代錶性穴位,近人把它總稱為特定穴。
1.1.2.5 解剖知識
《靈樞.經水》說:“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一.一十二經之多血少氣,與其少血多氣,與其皆多血氣,與其皆少血氣,皆有大數。其治以針灸,各調其經氣”。’須加注意的是,這裏首先講到對正常的人可以通過外部的測量、按壓、撫摩而探知經絡氣血的活動;其次纔講到對於死人還可以解剖開來觀察。應當認為,前者(度量,切循)是主要的、易於做到的方法,後者(解剖)則是配閤性的、不易於做到的方法。說明古人認識經絡不是以解剖觀察為主,而是以按摩、針灸等方法為主,在臨床上發現若乾規律性現象,進而把它結閤到一定的解剖知識來進行描述。
由國傢組織編寫並審定的高等中醫院校教材從初版迄今已曆二十餘年。其間曾進行瞭幾次修改再版,對係統整理中醫藥理論、穩定教學秩序和提高中醫教學質量起到瞭很好的作用。但隨著中醫藥學的不斷發展,原有教材已不能滿足並適應當前教學、臨床、科研工作的需要。
為瞭提高教材質量,促進高等中醫藥教育事業的發展,衛生部於一九八二年十月在南京召開瞭全國高等中醫院校中醫藥教材編審會議。首次成立瞭全國高等中醫藥教材編審委員會,組成32門學科教材編審小組。根據新修訂的中醫、中藥、針灸各專業的教學計劃修訂瞭各科教學大綱。各學科編審小組根據新的教學大綱要求,認真地進行瞭新教材的編寫。在各門教材的編寫過程中,貫徹瞭一九八二年四月衛生部在衡陽召開的“全國中醫醫院和高等中醫教育工作會議”的精神,汲取瞭前幾版教材的長處,綜閤瞭各地中醫院校教學人員的意見;力求使這套新教材保持中醫理論的科學性、係統性和完整性;堅持理論聯係實際的原則;正確處理繼承和發揚的關係;在教材內容的深、廣度方麵,都從本課程的性質、任務齣發,注意符閤教學的實際需要和具有與本門學科發展相適應的科學水平;對本學科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進行瞭較全麵的闡述;同時又盡量減少瞭各學科間教材內容不必要的重復和某些脫節。通過全體編寫人員的努力和全國中醫院校的支持,新教材已陸續編寫完畢。
本套教材計有醫古文、中國醫學史、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內經講義、傷寒論講義、金匱要略講義、溫病學、中醫各傢學說、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兒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眼科學、中醫耳鼻喉科學、中醫傷科學、針灸學、經絡學、腧穴學、刺灸學、針灸治療學、針灸醫籍選、各傢針灸學說、推拿學、藥用植物學、中藥鑒定學、中藥炮製學、中藥藥劑學、中藥化學、中藥藥理學等三十二門。其中除少數教材是初次編寫者外,多數是在原教材,特彆是在二版教材的基礎上充實、修改而編寫成的。所以這套新教材也包含著前幾版教材編寫者的勞動成果在內。
教材是培養社會主義專門人纔和傳授知識的重要工具,教材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人纔的培養。要提高教材的質量,必須不斷地予以錘煉和修改。本套教材不可避免地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因而殷切地希望各地中醫藥教學人員和廣大讀者在使用中進行檢驗並提齣寶貴意見,為進一步修訂作準備,使之成為科學性更強、教學效果更好的高等中醫藥教學用書,以期更好地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四化建設和中醫事業發展的需要。
我是一名中醫專業的學生,雖然在課堂上接觸過經絡學的基礎知識,但總覺得教材裏的內容有些枯燥,理論性太強,缺乏一些生動的案例和深入的解讀。我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夠將經絡學理論與臨床實踐緊密結閤的書籍,幫助我更好地理解這些理論在實際診斷和治療中的應用。比如,書中是否會包含一些經典的醫案分析,通過對病案的剖析,來展示經絡理論是如何指導辨證施治的?是否會提供一些易於記憶和理解的經絡循行圖,以及每個經絡的主要功能和臨床主治病癥?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拓展我的知識視野,不僅僅停留在書本上的知識,還能讓我對經絡學産生更深層次的興趣和研究動力,為我未來的臨床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評分我對瑜伽和太極等身心運動一直很感興趣,也瞭解到這些運動都與人體的能量流動和經絡有著密切的聯係。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更專業的經絡學知識,幫助我更好地理解和練習這些運動。比如,書中是否會詳細講解不同瑜伽體式或太極招式對特定經絡的刺激和疏通作用?是否會提供一些針對不同身體狀況(如肩頸不適、消化不良等)的經絡調理練習方法?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我的“私教”,讓我能夠在傢中就能根據自己的身體需求,選擇閤適的經絡練習,從而達到強身健體、改善體質的目的。我期待它能幫助我將運動與經絡學知識相結閤,從而更有效地提升身心健康水平。
評分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哲學和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對“氣”、“脈”、“陰陽”、“五行”等概念一直非常著迷。而經絡學,在我看來,就是這些抽象哲學概念在人體中的具體體現和應用。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從更宏觀的視角來解讀經絡學,不僅僅是單純的解剖學式的講解,而是能夠將經絡學置於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背景下進行探討。比如,經絡的運行是否與宇宙運行的規律有關?穴位是否承載著某種能量節點的功能?我期待它能夠帶領我穿越時空,去感受古人是如何通過觀察天地萬物和人體自身,來構建齣如此精妙的人體運行體係的。我想從這本書中獲得一種更深層次的文化體驗,感受到經絡學作為中華文明智慧結晶的獨特魅力。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吸引瞭我,簡潔而富有古典韻味,一看就知道是關於傳統醫學的。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些神秘元素很感興趣,比如中醫、風水、周易等等,而經絡學正是中醫理論體係中一個非常核心且古老的部分。我之前也看過一些關於中醫基礎的書籍,但總感覺理解得不夠深入,特彆是關於人體內部的能量流動、穴位的作用機製,總是有些模糊。這本書的齣現,讓我看到瞭一個係統深入瞭解經絡奧秘的絕佳機會。我期待它能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將那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結閤豐富的圖例,為我揭示人體經絡的奇妙之處。我希望它不僅能告訴我“是什麼”,更能告訴我“為什麼”以及“怎麼用”,讓我能夠真正地理解和應用經絡學的知識,或許還能藉此窺探到生命的奧秘,感受到傳統智慧的博大精深。
評分最近工作壓力挺大的,經常感到身體疲憊,睡眠質量也不佳,肩頸也常常酸痛。身邊有朋友推薦過針灸推拿,說對緩解這些癥狀很有幫助,但我對具體的原理一直不甚瞭解,總覺得有些“玄乎”。這本《經絡學》的書名,恰好觸及瞭我一直以來對身體健康和中醫養生方麵的好奇。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關於身體內部能量運行的科學解釋,瞭解不同經絡與身體各個髒腑、器官之間的聯係,以及它們如何影響我們的整體健康狀態。我希望它能詳細講解各種常見的經絡堵塞錶現,以及如何通過按摩、艾灸等方式來疏通經絡,達到調理身體的目的。我期待它能夠成為我的健康指南,讓我不再僅僅是被動地接受治療,而是能主動地瞭解自己的身體,學會如何通過經絡學的智慧來改善生活質量,找迴活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