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学/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以引用古代有关经络文献为主,结合近代研究资料择要分别叙述。
《经络学/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经络概论”一章,对经络理论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作了概括的论述;在“手足太阴与阳明”、“手足少阴与太阳”、“手足厥阴与少阳”各章中,以十二经脉为主,将络脉、经别、经筋的记载随经一起介绍,以经带络,使之成为较完整的概念;“奇经八脉”一章,集中介绍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阳蹻脉、阴阳维脉的内容,并说明其与十二经的关系;“经络的分部关系和运用”一章,论述根结、标本、经络分部、六经辨证、药物归经等内容,以便于临床运用;“经络现象及其现代研究”一章,介绍近代有关经络现象的调查研究概况和各种见解。
1.经络概论
1.1 经络概念的起源
1.1.1 血气、脉、经络
1.1.2 对气血运行的认识
1.2 理论系统的形成
1.2.1 经络的命名
1.2.2 经络与脏腑的关系
1.2.3 经络与自然界的关系
1.2.4 经络系统的主要内容
1.3 经络系统的概貌
1.3.1 十二经脉
1.3.2 奇经八脉
1.3.3 十二经别
1.3.4 十五络脉
1.3.5 十二经筋
1.3.6 十二皮部
1.4 经络的功能
1.4.1 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1.4.2 抗御病邪,反映症候
1.4.3 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1.5 临床运用和发展
1.5.1 分经辨证
1.5.2 循经考穴
1.5.3 子午流注
1.5.4 药物归经
1.5.5 历代关于经络的著述
2.手足太阴与阳明
2.1 手太阴
2.1.1 手太阴肺经
2.1.2 手太阴络脉
2.1.3 手太阴经别
2.1.4 手太阴经筋
2.2 手阳明
2.2.1 手阳明大肠经
2.2.2 手阳明络脉
2.2.3 手阳明经别
2.2.4 手阳明经筋
2.3 足阳明
2.3.1 足阳明胃经
2.3.2 足阳明络脉
2.3.3 足阳明经别
2.3.4 足阳明经筋
2.4 足太阴
2.4.1 足太阴脾经
2.4.2 足太阴络脉
2.4.3 足太阴经别
2.4.4 足太阴经筋
3.手足少阴与太阳
3.1 手少阴
3.1.1 手少阴心经
3.1.2 手少阴络脉
3.1.3 手少阴经别
3.1.4 手少阴经筋
3.2 手太阳
3.2.1 手太阳小肠经
3.2.2 手太阳络脉
3.2.3 手太阳经别
3.2.4 手太阳经筋
3.3 足太阳
3.3.1 足太阳膀胱经
3.3.2 足太阳络脉
3.3.3 足太阳经别
3.3.4 足太阳经筋
3.4 足少阴
3.4.1 足少阴肾经
3.4.2 足少阴络脉
3.4.3 足少阴经别
3.4.4 足少阴经筋
4.手足厥阴与少阳
4.1 手厥阴
4.1.1 手厥阴心包经
4.1.2 手厥阴络脉
4.1.3 手厥阴经别
4.1.4 手厥阴经筋
4.2 手少阳
4.2.1 手少阳三焦经
4.2.2 手少阳络脉
4.2.3 手少阳经别
4.2.4 手少阳经筋
4.3 足少阳
4.3.1 足少阳胆经
4.3.2 足少阳络脉
4.3.3 足少阳经别
4.3.4 足少阳经筋
4.4 足厥阴
4.4.1 足厥阴肝经
4.4.2 足厥阴络脉
4.4.3 足厥阴经别
4.4.4 足厥阴经筋
......
7.经络现象及其现代研究
7.1 经络现象的基本特征
7.1.1 循经感传现象的调查
7.1.2 循经感传现象的特点
7.2 经络现象的近代研究
7.2.1 研究概况
7.2.2 关于循经感传出现率
7.2.3 今后努力方向
7.3 对经络的各种见解
7.3.1 经络与生物电
7.3.2 经络与脉管
7.3.3 经络与神经节段
7.3.4 经络与中枢神经
7.3.5 第三平衡论
7.3.6 控制论与经络
7.4 国外对经络研究的概况
7.4.1 神经论
7.4.2 肌肉论
7.4.3 特殊结构论
7.4.4 整体现象
1.1.2.3 疾病症候
针灸、按摩、气功等方法都是用于治病,从疾病症候的表现可反映气血运行的异常现象。如出现上下相连、内外相应的病痛等。《灵枢.经脉》说的“当脉所过者热、肿”;《灵枢.周痹》说的“上下移徙随脉”;“随脉以上,随脉以下”;《素问.藏气法时论》说的“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这些都是把病痛出现的部位直接与“脉”联系起来,构成了上下内外相通的病理概念。所以每一经脉或络脉,于循行路线之后都记述其有关病候。
1.1.2.4 穴位主治作用
针灸治疗,从局部取穴的“以痛为输”发展到根据穴位的主治作用来选穴,即所说“治主病者”(见《素问.厥论》),这在认识上是一个飞跃。“治主病者”已是掌握了穴位主治的一定的规律性,认识到穴位非仅能治疗局部的病痛,还能治疗有关的远隔部位的病痛。如《灵枢.终始》说:“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胭。”为什么上病可以下取,下病可以上取,头病可以取足,腰病可以取胭,其中必然存在一定的联系途径。经络学说所表述的循行路线,可能是结合了这方面的认识。这种联系,主要是指四肢部穴位与头身之间的主治联系,以及头身部穴位与脏腑、五官之间的主治联系。不同部位各有一些代表性穴位,近人把它总称为特定穴。
1.1.2.5 解剖知识
《灵枢.经水》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一.一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其治以针灸,各调其经气”。’须加注意的是,这里首先讲到对正常的人可以通过外部的测量、按压、抚摩而探知经络气血的活动;其次才讲到对于死人还可以解剖开来观察。应当认为,前者(度量,切循)是主要的、易于做到的方法,后者(解剖)则是配合性的、不易于做到的方法。说明古人认识经络不是以解剖观察为主,而是以按摩、针灸等方法为主,在临床上发现若干规律性现象,进而把它结合到一定的解剖知识来进行描述。
由国家组织编写并审定的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从初版迄今已历二十余年。其间曾进行了几次修改再版,对系统整理中医药理论、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中医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随着中医药学的不断发展,原有教材已不能满足并适应当前教学、临床、科研工作的需要。
为了提高教材质量,促进高等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卫生部于一九八二年十月在南京召开了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中医药教材编审会议。首次成立了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编审委员会,组成32门学科教材编审小组。根据新修订的中医、中药、针灸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修订了各科教学大纲。各学科编审小组根据新的教学大纲要求,认真地进行了新教材的编写。在各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贯彻了一九八二年四月卫生部在衡阳召开的“全国中医医院和高等中医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汲取了前几版教材的长处,综合了各地中医院校教学人员的意见;力求使这套新教材保持中医理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正确处理继承和发扬的关系;在教材内容的深、广度方面,都从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出发,注意符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具有与本门学科发展相适应的科学水平;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同时又尽量减少了各学科间教材内容不必要的重复和某些脱节。通过全体编写人员的努力和全国中医院校的支持,新教材已陆续编写完毕。
本套教材计有医古文、中国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经讲义、伤寒论讲义、金匮要略讲义、温病学、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伤科学、针灸学、经络学、腧穴学、刺灸学、针灸治疗学、针灸医籍选、各家针灸学说、推拿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等三十二门。其中除少数教材是初次编写者外,多数是在原教材,特别是在二版教材的基础上充实、修改而编写成的。所以这套新教材也包含着前几版教材编写者的劳动成果在内。
教材是培养社会主义专门人才和传授知识的重要工具,教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要提高教材的质量,必须不断地予以锤炼和修改。本套教材不可避免地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因而殷切地希望各地中医药教学人员和广大读者在使用中进行检验并提出宝贵意见,为进一步修订作准备,使之成为科学性更强、教学效果更好的高等中医药教学用书,以期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四化建设和中医事业发展的需要。
最近工作压力挺大的,经常感到身体疲惫,睡眠质量也不佳,肩颈也常常酸痛。身边有朋友推荐过针灸推拿,说对缓解这些症状很有帮助,但我对具体的原理一直不甚了解,总觉得有些“玄乎”。这本《经络学》的书名,恰好触及了我一直以来对身体健康和中医养生方面的好奇。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身体内部能量运行的科学解释,了解不同经络与身体各个脏腑、器官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整体健康状态。我希望它能详细讲解各种常见的经络堵塞表现,以及如何通过按摩、艾灸等方式来疏通经络,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我期待它能够成为我的健康指南,让我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治疗,而是能主动地了解自己的身体,学会如何通过经络学的智慧来改善生活质量,找回活力。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简洁而富有古典韵味,一看就知道是关于传统医学的。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神秘元素很感兴趣,比如中医、风水、周易等等,而经络学正是中医理论体系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古老的部分。我之前也看过一些关于中医基础的书籍,但总感觉理解得不够深入,特别是关于人体内部的能量流动、穴位的作用机制,总是有些模糊。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系统深入了解经络奥秘的绝佳机会。我期待它能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将那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丰富的图例,为我揭示人体经络的奇妙之处。我希望它不仅能告诉我“是什么”,更能告诉我“为什么”以及“怎么用”,让我能够真正地理解和应用经络学的知识,或许还能借此窥探到生命的奥秘,感受到传统智慧的博大精深。
评分我对瑜伽和太极等身心运动一直很感兴趣,也了解到这些运动都与人体的能量流动和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更专业的经络学知识,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练习这些运动。比如,书中是否会详细讲解不同瑜伽体式或太极招式对特定经络的刺激和疏通作用?是否会提供一些针对不同身体状况(如肩颈不适、消化不良等)的经络调理练习方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的“私教”,让我能够在家中就能根据自己的身体需求,选择合适的经络练习,从而达到强身健体、改善体质的目的。我期待它能帮助我将运动与经络学知识相结合,从而更有效地提升身心健康水平。
评分我是一名中医专业的学生,虽然在课堂上接触过经络学的基础知识,但总觉得教材里的内容有些枯燥,理论性太强,缺乏一些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解读。我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将经络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书籍,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这些理论在实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比如,书中是否会包含一些经典的医案分析,通过对病案的剖析,来展示经络理论是如何指导辨证施治的?是否会提供一些易于记忆和理解的经络循行图,以及每个经络的主要功能和临床主治病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拓展我的知识视野,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还能让我对经络学产生更深层次的兴趣和研究动力,为我未来的临床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对“气”、“脉”、“阴阳”、“五行”等概念一直非常着迷。而经络学,在我看来,就是这些抽象哲学概念在人体中的具体体现和应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从更宏观的视角来解读经络学,不仅仅是单纯的解剖学式的讲解,而是能够将经络学置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背景下进行探讨。比如,经络的运行是否与宇宙运行的规律有关?穴位是否承载着某种能量节点的功能?我期待它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去感受古人是如何通过观察天地万物和人体自身,来构建出如此精妙的人体运行体系的。我想从这本书中获得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体验,感受到经络学作为中华文明智慧结晶的独特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