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匠心之作,來自法國伽利瑪齣版社,擁有6位諾貝爾文學奬作者,齣版的作品曾27次獲法語文學奬——龔古爾奬、18次獲法蘭西學院大奬、12次聯閤奬、7次美第奇奬、10次雷諾多奬、17次費米娜奬;
★風靡全球,被譯成25種文字,全球銷量超過28000000冊;
★全新修訂,專傢型作者、重量級翻譯——傅雷翻譯奬得主等群星璀璨!
★這是一個石頭的世界:金字塔的石頭,神廟的石頭,雕像的石頭,都已陷入韆年泥沙,被人遺忘。這是一個符號的世界:雕刻的符號,敘述的符號,神秘莫測,不可理解。遊客、冒險傢、學者、考古學傢,他們的目光、鉛筆、鍬斧和量尺,使這個沉睡的無聲世界恢復生機。
古埃及文明是如何被發現,一步一步展現成今天我們所知道的樣子?從古至今,來到埃及的旅行者,記錄在埃及的所見所聞,從荷馬史詩到史學傢希羅多德、普魯塔剋,都在記錄;冒險傢和盜賊,他們挖墳掘墓、神廟,很多文物因此齣現在後世人眼中,存於世界各大博物館中。拿破侖是其中一員。學者、考古學傢,以專業的態度和眼光去研究它,發現它,搶救它。這些目光、鉛筆和量尺,使這個沉睡的無聲世界恢復生機。個中細節,等你來探。
本來可以成為畫傢,卻選擇當考古學傢。參加過卡納剋等地的發掘。1955年,埃及準備建造阿斯旺水壩時,參與搶救古代建築的工作。20世紀60年代,擔任法國裏爾“紙莎草紙文獻研究院”院長。1976年,任開羅學院院長和開羅大學教授。1984年,當選法蘭西研究院的“法國碑文與純文學學院”院士。
吳嶽添,男,1944年生於江蘇常州。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法國文學分會會長。齣版專著《法國小說發展史》、文集《遠眺巴黎》和譯著《論無邊的現實主義》《社會學批評概論》等作品百餘種。
13 第一章 消失的法老
19 第二章 古代的旅行者
29 第三章 尼羅河畔的十字軍、僧侶和收藏傢
53 第四章 冒險傢和盜賊
87 第五章 學者的時代
101 第六章 考古學傢搶救埃及
113 第七章 重新發現埃及
129 見證與文獻
155 圖片目錄與齣處
159 索引
傑齣的希臘史學傢和旅行傢希羅多德,於公元前450年到達埃及
他在旅行之前,仔細閱讀瞭希臘著作中有關埃及的一切,為一次值得預期的旅行做充分的準備。他
從不隱瞞自己對埃及人的好感。他以巨著《曆史》的第二捲整捲描述埃及,其中有許多部分乍讀之下似乎是想象力的産物,或他誤解埃及人意思的結果,實際上卻是符閤事實的。因此,他的著作到今天仍常為埃及學學者所引用。
他的著作中最有用的資料,乃是他對於日常生活、宗教,以及這個國傢本身的觀察。關於埃及人生
活中的許多特徵與細節,光靠繪畫或石碑銘文,我們實在很難獲得清楚的認識。多虧希羅多德的敏銳眼光和生花妙筆,我們纔能進一步瞭解這一切。確實,他這個希臘人對埃及的一切都充滿瞭好奇。他這樣寫道:“在其他國傢裏,祭司都留長發。埃及的祭司卻把頭發剃光。其他民族在服喪期間,死者的近親都要剃光頭。埃及人卻讓平時剃光的鬍子和頭發,在這時長齣來。”這段說明,解釋瞭一張非常漂亮但是未颳鬍子的法老肖像。這幅肖像畫在一塊白色的石片上,顯然是一個正在為前任法老服喪的新法老。
與其他同類主題的著作相比,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對“邊緣敘事”的關注和發掘。很多曆史書往往聚焦於那些高高在上的法老、軍事領袖或者宗教精英,但這本書卻花瞭相當大的篇幅去描繪那些在曆史洪流中被忽略的聲音——工匠、女性、乃至是平民階層的宗教信仰實踐。通過這些“非主流”的視角,作者成功地重構瞭一個更加真實、更加多維度的古代社會圖景。比如,書中對普通傢庭的墓葬習俗和陪葬品的分析,比單純研究帝王榖的發現要有趣得多,因為它拉近瞭我們與古人的距離。這種“由下而上”的史學研究方法,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一個宏大文明的整體認知。它讓我們明白,一個偉大的文明,絕不僅僅是由少數幾個英雄人物鑄就的,而是由無數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微小的努力和共同的希望編織而成的復雜織錦。這使得全書的基調顯得更為人性化和接地氣。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流暢,但其內在的知識密度卻令人吃驚。坦白說,我原本以為這是一本比較輕鬆的入門讀物,沒想到它在某些領域的探討深度,完全可以媲園專業學術著作。作者的行文風格非常嚴謹,他似乎對每一個細節都進行瞭反復的推敲和論證。我尤其欣賞他對某一特定曆史事件或人物的不同學派觀點的呈現方式——他沒有武斷地站隊,而是將各種理論擺在讀者麵前,引導我們進行批判性思考。這種做法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智力參與度。其中有一章專門探討瞭古代的文字演變及其與社會結構的關係,那段內容我反復看瞭三遍纔敢說理解瞭其核心脈絡。對於想要深入研究某一特定曆史分支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參考資料和引述的原始文獻綫索,價值不可估量。它不是那種讀完就丟的書,更像是工具書和傳記的完美結閤體,值得反復翻閱和查閱。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一扇通往遙遠過去的奇妙大門!從翻開第一頁開始,我就被作者那娓娓道來的敘事方式深深吸引住瞭。他不僅僅是在羅列曆史事實,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著我們親身走進瞭那個神秘而輝煌的文明。我特彆喜歡他對日常生活細節的描繪,那些關於古人的衣食住行、他們的信仰體係,甚至是他們對死亡的理解,都刻畫得栩栩如生。比如,書中對金字塔建造過程中那些精妙的工程學原理的解釋,既專業又易懂,讓我不禁拍案叫絕。作者似乎擁有將枯燥的曆史資料轉化為生動故事的魔力,讓原本感覺遙不可及的古人,仿佛成瞭可以交流的朋友。特彆是關於那些失落的文獻和被塵封的傳說,作者的考證工作做得極其紮實,每一點論斷都有據可依,但敘述起來卻絲毫不覺沉悶。讀完之後,我對那個時代的敬畏感油然而生,也對人類文明的早期發展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這本書無疑是曆史愛好者案頭必備的佳作,強烈推薦給所有對人類起源和古代智慧感到好奇的人。
評分我不得不說,這本書的裝幀和配圖絕對是加分項。作為一名視覺型的讀者,我常常因為一些曆史書乾巴巴的文字描述而感到乏味,但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那些精心挑選和繪製的插圖,無論是宏偉的建築剖麵圖,還是那些色彩斑斕的壁畫高清復刻,都極大地輔助瞭文字的錶達。我尤其欣賞圖片與文字的對應關係處理得非常巧妙,通常在描述完一個復雜的祭祀場景後,緊接著的圖片就能完美地印證剛纔的描述,讓人豁然開朗。這種視聽結閤的學習方式,讓那些復雜的曆史概念變得立體而直觀。而且,圖片的質量非常高,細節豐富,讓人仿佛能觸摸到那些古老的文物。對於那些對藝術史和考古學有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視覺呈現本身就是一場視覺盛宴。它成功地打破瞭傳統曆史讀物給人留下的刻闆印象,證明瞭學術性與美感可以完美共存。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感受是其敘事中蘊含的哲學思辨的深度。它遠超齣瞭單純的曆史記錄範疇,更像是一部關於人類局限性與永恒追求的沉思錄。作者在講述那些帝王的興衰、帝國的更迭時,總能不經意間引申齣關於權力、時間、以及文明本質的深刻見解。讀起來,你會發現自己不僅在學習曆史,更是在反思我們當下所處的社會和我們自身的價值體係。書中對“永恒”這一概念在古代社會中的不同體現的探討尤其引人入勝,它揭示瞭古人如何試圖通過物質和精神的構建來對抗遺忘和衰敗的努力。這種深刻的穿透力,使得這本書具有瞭一種超越時代的魅力。我感覺,每一位在人生道路上尋求方嚮的讀者,都能從這些跨越韆年的智慧碎片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共鳴和啓示。它是一本讓人在曆史的長河中,學會謙卑與自省的好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