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视光-屈光矫正学

眼科·视光-屈光矫正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呼正林,袁淑波,马林 著
图书标签:
  • 眼科
  • 视光
  • 屈光矫正
  • 屈光不正
  • 近视
  • 远视
  • 散光
  • 弱视
  • 角膜塑形
  • 视力保健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1134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2957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84
字数:82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是验光、配镜、视力矫治的理论基础,是眼科学中重要的一部分

内容简介

《眼科·视光-屈光矫正学》是作者根据徐广第先生建议,编写的一部关于验光后怎样进行屈光学处置,以使被测者获得佳矫正效果的专著。
本书是我国本以眼的屈光不正和眼-视光学异常为对象,介绍使用框架眼镜对屈光不正以及眼病所涉及的屈光问题进行矫正与矫治具体方法的实用性书籍。
本书既对眼科-视光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矫正和矫治基本原则进行了介绍,也对矫正与矫治过程中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置办法。本书还对白内障、青光眼、弱视眼、屈光手术后残留屈光的验光配镜问题提出了很多建议。
本书文字通俗简洁,图文并茂,特别适合眼科医生、验光师、配镜师在业余时间进行专业自学和日常工作中的查阅。本书为从事眼视光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的人员查阅相关知识提供免于翻阅过多书籍的便利,还可供各类视光学院校师生使用。

作者简介

呼正林,北京市钟表眼镜培训中心(北京市商业学校),一级专任教师,1977年始,从事在职培训工作。1980年在北京市钟表眼镜公司开始筹办职工学校。至今,从事眼镜行业职工在职教育、职业技能教育、职工中专、中等职业教育历时37年。在这期间,先后在该校从事过教务员、办主任、副校长、校长等工作。2003年10月,因机构改革,北京市钟表眼镜培训中心并入北京市商业学校,仍旧负责北京市眼镜行业在职人员、待业人员关于眼镜行业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
在从事眼镜职业教育期间,自己始终将眼-视光学的授课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工作。这一期间主持制定并实施了我国职工中专眼镜专业的教学计划,主持制定并实施了我国中等技工眼镜专业的教学计划。参加了我国《职业大典》眼镜验光员、眼镜定配工与钟表维修工的条目的编写工作。
曾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了北京市劳动局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关于眼镜职业北京市技师与高级技师鉴定题库的策划、编制与审定工作;参与了北京市对国家职业鉴定题库的评审、修订工作。并担当北京市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对眼镜职业高级培训机构资格的评定工作。作为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督导员,将承担北京市劳动局关于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监督的派遣督查引导工作。
2008年退休。退休后,主要从事:视光学书稿的编辑、修订工作;验光配镜的咨询指导;在网络中解答有关验光配镜方面的问题(目前,获得回答帮助的已有400万人)。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眼的屈光1
第一节屈光概述1
一、眼的屈光1
二、眼屈光的要素3
三、眼屈光与眼-视光学5
四、眼-视光学6
第二节正视眼与非正视眼8
一、正视眼9
二、非正视眼9
三、与光学矫正有关的屈光异常10
第三节屈光不正的分类方法11
一、屈光元件的性质11
二、根据发生的特点13
三、屈光不正的性质15
第二章屈光矫正16
第一节屈光矫正16
一、屈光矫正16
二、矫正视力18
三、屈光矫正方法19
第二节屈光不正的光学矫正23
一、眼屈光的光学特征23
二、屈光矫正的目的25
三、光学矫正的局限性27
第三节屈光矫正适应证与局限性33
一、屈光矫正的适应证33
二、屈光矫正的局限性34
第四节屈光检测与矫正效果36
一、屈光检测是基础36
二、屈光矫正的效果38
第五节屈光矫正的总原则39
一、矫正的总原则39
二、应当关注的问题40
第三章眼的调节42
第一节调节概述42
一、基本概念42
二、有关调节的名词44
三、屈光状态与调节47
第二节调节静息态与张力性调节49
一、调节静息态49
二、张力性调节50
三、调节反应时间和调节联动51
第三节眼的调节作用与原理53
一、晶状体在调节中的作用53
二、眼调节的原理55
第四节神经性调节与常规调节测定57
一、神经性眼的调节57
二、调节幅度的测定58
三、调节状态的测定60
四、调节灵敏度的检测61
第五节睫状肌麻痹剂与眼的调节63
一、睫状肌麻痹剂对眼屈光的影响63
二、睫状肌麻痹剂的应用与屈光矫正64
三、必须使用睫状肌麻痹剂的情况66
第六节调节功能异常66
一、调节痉挛66
二、调节麻痹68
三、调节衰弱70
四、调节反应时延长70
五、调节异常处置中应当注意的问题71
第四章眼的集合72
第一节集合概述72
一、集合概念72
二、常用的集合名词76
三、现实屈光状态中的集合76
第二节集合的种类79
一、非自主性集合79
二、自主性集合80
三、非对称性集合80
第三节眼的集合原理81
一、眼的运动概述81
二、眼集合83
三、眼的斜视角85
第四节集合的临床测定86
一、集合近点的测定86
二、动态集合的测定89
三、睫状肌麻痹剂对眼集合的影响90
第五节集合功能异常91
一、集合功能不全91
二、集合功能过强92
三、集合疲劳94
四、散开功能过度94
五、散开功能不全94
第五章调节与集合的关系96
第一节调节与集合的联动96
一、调节与集合的神经支配96
二、调节与集合的相互作用98
第二节正、负相对性调节99
一、正相对调节99
二、负相对调节99
三、正、负相对调节在屈光矫正中的意义100
四、正、负相对调节测定100
第三节集合调节比率的测定101
一、集合/调节比101
二、常用AC/A测定法101
三、AC/A检测的意义104
第四节屈光不正中调节与集合的关系105
一、远视眼的调节与集合105
二、近视眼的调节与集合106
三、散光眼的调节与集合107
四、屈光不正的适应性均衡问题107
第六章近视眼110
第一节近视眼的原因110
一、环境学说110
二、遗传学说113
三、形觉剥夺学说114
四、得到普遍认同的近视眼发生机理115
第二节近视眼的眼球改变116
一、眼球解剖形态改变116
二、近视眼的视光生理变化119
三、其他生理方面的变化121
第三节近视眼的症状123
一、视力下降123
二、视力疲劳124
三、其他症状124
第四节近视眼的并发症125
一、外隐斜与外斜视126
二、玻璃体液化127
三、视网膜脱离127
四、晶状体混浊128
五、弱视128
六、青光眼128
第五节近视眼的屈光检测129
一、屈光检测的要点129
二、屈光检测应注意的事项132
三、矫正原则134
第六节近视眼的矫正与矫治136
一、近视眼矫治的概述136
二、公认的近视眼验、配镜常识138
三、青少年近视眼的矫正139
四、成人近视眼的矫正141
五、近视眼合并老视眼的矫正143
六、近视眼矫正中应当注意的三个问题145
七、隐形眼镜的矫正146
第七节近视眼的预防与控制150
一、近视眼预防、控制的基本方法150
二、近视眼防、治、矫原则152
三、渐进眼镜对近视眼的防、控作用的探讨156
第八节近视眼研究158
一、近视眼发生原理的研究158
二、近视眼治疗方法的探索160
三、近视眼预防、控制难的病根在哪里168
第七章远视眼172
第一节远视眼的概况、定义与屈光172
一、远视眼的概况172
二、远视眼的定义173
三、远视眼的屈光174
四、调节性屈光分类名词176
第二节远视眼的原因与分类177
一、眼视光学意义上的分类177
二、远视与年龄180
三、远视眼的其他分类180
第三节远视眼的眼的改变181
一、远视眼的解剖生理改变182
二、远视眼的调节与调节范围183
三、远视眼调节与集合的失调187
第四节远视眼的症状与并发症188
一、视力障碍188
二、视觉疲劳191
三、远视眼的并发症192
四、远视眼的症状鉴别诊断193
第五节远视眼的屈光检测196
一、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196
二、视力的矫正197
三、睫状肌麻痹剂的应用199
四、屈光矫正中经常被忽视的一个问题199
第六节远视眼的光学矫正200
一、远视眼光学矫正的原则200
二、学龄前儿童远视眼的光学矫正201
三、青少年远视眼的光学矫正203
四、成年期远视眼的光学矫正204
五、中老年远视眼的光学矫正205
六、屈光矫正后的深径觉207
第八章散光眼209
第一节散光眼的概述209
一、散光眼的定义209
二、散光眼的成像原理210
三、散光眼的光学成因211
四、散光眼的生理与病理性成因212
第二节散光眼的分类214
一、规则散光214
二、不规则散光220
三、散光眼的分类与眼镜配制220
第三节散光眼的症状222
一、视觉疲劳222
二、视力障碍223
第四节散光眼的并发症226
一、弱视226
二、斜颈227
三、其他227
第五节散光眼的屈光检测228
一、轴正度足229
二、规范验光中的重点230
三、过程与结果的统一233
第六节散光眼的光学矫正原则234
一、一般配镜原则234
二、近距离用散光眼镜237
三、散光眼镜造成不适应的原因238
四、透镜的选择与应用241
五、隐形眼镜的矫正244
第七节斜交散光的矫正248
一、斜交散光的概念248
二、屈光检测中的斜交散光249
三、汤普森公式计算法250
第八节残余散光的矫正253
一、残余散光253
二、矢量作图法254
三、正切公式计算法258
四、残余散光的预防与处理259
第九节散光矫正经验谈262
一、散光矫正的底数263
二、遇到问题的处理263
第九章屈光参差265
第一节屈光参差概述265
一、屈光参差的定义265
二、屈光参差对视觉功能的影响266
三、屈光参差的发生267
第二节屈光参差的分类268
一、分类依据268
二、屈光参差的种类268
三、有待解决的问题271
第三节屈光参差的症状与并发症271
一、视觉的主观症状271
二、单眼视与交替视272
三、弱视与斜视273
第四节屈光参差矫正要解决的问题274
一、视远与视近274
二、双眼视像的均衡275
第五节屈光参差的处方原则276
一、处方原则277
二、儿童、青少年屈光参差的处方原则281
三、老年人屈光参差的处方原则282
第六节屈光参差的光学矫正285
一、常规处置285
二、等像处置285
三、缩小镜距287
四、调整镜度288
五、隐性眼位参差的处置288
第十章老视眼291
第一节老年期眼的改变291
一、老年与老年眼科291
二、眼的解剖与生理改变292
三、老年眼的屈光变化295
四、老视眼发展的阶段300
第二节老视眼的症状与并发症302
一、老视眼的症状302
二、老视眼的并发症303
第三节老视眼的屈光检测304
一、屈光检测的要点305
二、老视眼近用屈光检测应注意的问题310
三、老视眼的近用矫正原则312
第四节老视眼的屈光矫正314
一、单纯性老视眼的近用屈光矫正314
二、非正视性老视眼的屈光矫正315
三、老视眼矫正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319
第十一章视觉疲劳321
第一节视觉疲劳的原因323
一、环境因素323
二、眼部因素326
三、全身因素327
第二节视觉疲劳的常见类型328
一、调节性视觉疲劳328
二、眼位性视觉疲劳329
三、像差性视觉疲劳329
四、症状性视觉疲劳329
五、神经性视觉疲劳329
第三节视觉疲劳的症状330
一、视觉症状330
二、非特异性症状331
三、神经精神方面的症状332
第四节视觉疲劳的诊断332
一、症状轻重的分析333
二、视觉疲劳的诊断的注意事项333
第五节视觉疲劳的处置原则334
一、光学矫正334
二、眼位训练336
三、手术矫治337
第六节视觉疲劳的预防337
一、在人机工效学应用中,一定要注意视环境的科学性337
二、人员选拔的视觉标准,要考虑视觉效率发挥的问题338
三、预防视觉疲劳,应从常规检查做起339
第七节视屏综合征340
一、视屏工作时对眼的影响340
二、VDT综合征341
三、VDT综合征防治343
四、VDT综合征防治中的新课题345
第十二章眼科疾病的屈光矫正问题347
第一节白内障347
一、病因347
二、白内障的分类348
三、白内障的症状348
四、白内障的治疗350
五、关于白内障的验光配镜352
第二节青光眼354
一、青光眼病的种类和症状表现354
二、诊断356
三、青光眼的治疗356
四、青光眼的验光配镜357
第三节屈光手术后再发性屈光不正358
一、屈光手术适应症和术前检查358
二、屈光手术与术后护理358
三、手术后遗症362
四、手术后遗留屈光问题的矫正364
第四节弱视眼367
一、弱视眼的分类367
二、弱视的病因368
三、弱视眼的危害与症状369
四、弱视眼的诊断372
五、弱视眼矫治376
六、现代仪器视觉训练方法383
七、弱视双眼视功能的重建385
八、药物、食品疗法386
第十三章低视力392
第一节低视力及常见原因392
一、低视力的定义392
二、引起低视力的原因396
三、低视力的发病率397
第二节临床常见的低视力398
一、儿童低视力398
二、老年低视力401
三、低视力可能伴有的其他障碍405
第三节低视力的视功能检查407
一、常规检查407
二、屈光检查409
三、视野、色觉检查411
四、其他检查415
第四节低视力的常规处置418
一、低视力的常规处理原则419
二、低视力的光学矫治420
三、低视力的助视用具421
四、视觉功能训练426
第五节低视力的心理康复431
一、低视力对个体发展的影响431
二、低视力者的心理康复431
第十四章隐斜视432
第一节隐斜视概述432
一、眼位432
二、隐斜视434
三、正常值434
第二节隐斜视的矫正基础435
一、隐斜视的原因436
二、隐斜视的基本症状437
三、隐斜视的检查简述439
第三节内、外隐斜视444
一、内隐斜视444
二、外隐斜视447
第四节上隐斜视450
一、症状表现451
二、基本检查452
三、配镜原则与临床处置453
第五节旋转隐斜视454
一、旋转隐斜的原因454
二、症状表现456
三、基本检查456
四、配镜原则与临床处置457
五、一例特殊性隐斜视的报告459
第六节隐斜视的训练矫正463
一、Holmes实体镜视觉训练的基本要领463
二、手描实体镜视觉训练的基本要领465
三、复视镜训练的基本要领467
第十五章显性斜视470
第一节显性斜视概述470
一、显性斜视的分类470
二、显性斜视的症状与体征474
三、显性斜视的视光学检查475
第二节共同性斜视483
一、共同性斜视检查的基本步骤484
二、共同性内斜视484
三、共同性外斜视493
第三节非共同性斜视(麻痹性斜视)498
一、非共同性斜视的概述498
二、麻痹性斜视的临床筛选502
三、麻痹性斜视的一般检查506
四、麻痹性斜视矫治的注意事项514
第四节其他类型的显性斜视515
一、旋转性斜视515
二、A-V综合征517
三、眼球震颤519
四、特殊类型的斜视525
五、眼科手术后的斜视531
第五节斜视的眼镜矫治原则与方法533
一、非手术矫治的基本概念533
二、眼镜矫治的基本原则535
三、各类型斜视的屈光矫正544
第六节斜视的药物治疗与视觉训练551
一、药物治疗551
二、弱视的矫治554
三、正位视觉训练554
四、斜视屈光矫正中视近问题的处理562
第七节同视机567
一、同视机的结构568
二、同视机的用途及画片568
三、同视机检查程序573
四、同视机在双眼视功能矫治训练的17种应用578
参考文献583

前言/序言

随着对屈光矫正认识的提高,戴眼镜的人们的消费意识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这不仅表现在眼镜戴用上,还表现在对屈光检测与配镜的要求上。正是在这样一种需求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眼镜行业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已经得到了普遍的更新。
例如在30多年前,我们绝大部分人还只能从书上看到的“验光器”,今天几乎成为眼镜店、配镜中心不可缺少的“综合验光仪”。裂隙灯、角膜曲率仪也已经达到了几乎普及的程度。
正是人们的消费意识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眼屈光检测与加工设备更新的因素,提供了眼镜行业的从业人员对知识与技能进行学习、更新的动力。
在这种形势下,与验光操作和加工配镜有关的著作的出版,正是眼镜行业员工对知识与技能学习、更新需求的一种必然趋势。本人在当代眼屈光学的先行者徐广第先生的鼓励和指导下,也曾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先后编写、出版了几本专业书籍。但是,终究感到似乎还缺少一块东西,直到在眼镜店及配镜中心看到经营人员解释问题时,才豁然明白:视光学应当包括什么内容?导致视光学异常的原因是什么?具体的表现又有哪些?矫正与矫治的原则是什么?具体的问题在屈光矫正中应当怎样处理?这些知识,对从事眼视光学工作的验光师、配镜师来说,应当说是具有极其重要价值的。但是与这些方面知识有关的学术资料恰恰如凤毛麟角。
倘若验光师、配镜师不清楚这些内容,就可能会被问得张口结舌,无以答对。倘若再不知道自己的知识浅薄的话,就会发生强词夺理、“我说的就是真理”的不该发生而又很难避免的现象。
当然,这也不能过度埋怨从业人员,他们获得这些知识的途径、知识的质量与戴眼镜的消费者是完全一样的。而7年制医学院校医疗系的教材中关于视光学方面的资料也不过只有25页而已。当我们的验光师、配镜师凭借这样的菲薄的知识来源,面对芸芸大众的雄厚知识底蕴,出现一些问题也是在所难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
当然,发生问题是不应当的,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就不应该让这样的问题出现。正是基于这一观点,笔者特从老一辈视光学专家学者的经典著作中汲取营养,经过深入钻研、反复推演和论证,并广泛采集北京地区验光配镜工作者的经验与体会,在大量吸取近年视光学新的发现的基础上,增加了眼科常见疾病验光配镜方面的内容,编成这本《眼科·视光-屈光矫正学》。在新书出版之际,谨以本书奉献给恩师徐广第先生,作为这些年来自己谨遵师命在工作与学习中有所体会和收获的汇报。
谨期望这本书对从事眼视光学工作的眼科医生、验光师、配镜师及有关人员的屈光矫正实践有所帮助。
当然,这本书提出的“屈光矫正学”的这一命题,只是个人的一种探索,在这种探索中,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遗漏、不足,甚至还可能会有谬误。敬请广大读者在百忙之中不吝赐教,以便将来有机会再版时,能使本书的内容更加完善。

呼正林
二〇一七年十月一日 于北京 镜缘斋
一、 视觉科学的探索与新视野 本书并非一本单纯的医学教材,而是一部跨越传统界限,深入探索视觉科学奥秘、揭示视力矫正新方法的学术专著。它将带领读者从宏观的视觉生理机制出发,细致剖析光线如何在眼球中折射、聚焦,直至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图像。我们不仅会回顾屈光矫正学的历史演进,从古代的透镜雏形到现代的精准手术,更会着眼于未来的发展趋势。书中将深入探讨眼球生物力学、角膜地形学、角膜交联等前沿技术,以及它们在提升视力矫正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的巨大潜力。 1.1 眼睛的精密运作:从物理到生理的透视 本书将首先系统性地介绍眼睛的解剖学结构,但视角并非止于静态的图解。我们将结合先进的成像技术和生物力学模型,动态地展现眼球各部分如何协同工作,以实现精确的视觉成像。从眼睑的保护作用,到泪膜的润滑与屈光界面,再到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的层层屈光,我们都将进行细致的分析。特别地,我们将深入解析角膜作为眼睛最主要的屈光介质,其形态、厚度、曲率以及其与周边组织的相互关系,是如何共同影响视力的清晰度的。 1.1.1 光线的路径与成像原理: 详细阐述光线如何穿过眼睛各个屈光介质,经过不同介质的折射率差异,最终聚焦于视网膜。我们将运用光学定律,解析不同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散光)的形成机理,即眼球的屈光力与眼轴长度之间的失衡。 1.1.2 视网膜成像与信号处理: 介绍视网膜的光感受器(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如何接收光信号,并通过复杂的神经通路将视觉信息传递至大脑进行处理。我们将探讨大脑在视觉感知中的关键作用,以及视觉适应、视觉疲劳等现象的生理基础。 1.1.3 眼球的生物力学特性: 深入分析眼球壁的弹性、张力和承受压力的能力。我们将探讨眼压与眼球形态的关系,以及眼球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形态变化,为理解屈光不正的发生和矫正提供力学基础。 1.2 屈光不正的成因与诊断:多元视角下的解读 屈光不正是影响全球数亿人视力的常见眼部疾病。本书将从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屈光不正的成因。我们不仅仅停留在“近视度数增加”的表象,更会探讨其背后的生物学机制,例如眼轴增长、角膜曲率改变、晶状体屈光力变化等。在诊断部分,本书将介绍一系列先进的诊断技术,并强调这些技术如何相互印证,提供全面、精准的屈光状态评估。 1.2.1 遗传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 详细阐述遗传背景在屈光不正发生中的作用,并结合近年来的基因组学研究,探讨特定的基因变异与近视、远视、散光之间的关联。同时,我们将分析环境因素,如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户外活动不足、营养状况等,如何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影响屈光状态。 1.2.2 屈光不正的分类与评估: 系统介绍不同类型的屈光不正,包括近视(单纯性近视、病理性近视)、远视(单纯性远视、混合性远视)、散光(规则散光、不规则散光)及其亚型。我们将详细阐述各类屈光不正的临床表现、视力下降的原因以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1.2.3 现代屈光诊断技术: 详细介绍并分析各种先进的屈光诊断设备和技术,例如: 电脑验光: 介绍其原理、局限性以及如何结合主觉验光进行更精确的评估。 角膜地形图: 阐述其在检测角膜曲率异常、不规则散光、圆锥角膜等疾病中的应用。 眼前节分析系统: 介绍其如何测量角膜曲率、角膜厚度、前房深度、瞳孔直径等关键参数,为屈光手术提供重要的依据。 眼前节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强调其在测量眼轴长度、生物测量以及评估屈光手术后眼部结构变化方面的价值。 眼科生物显微镜的运用: 介绍其在评估结膜、角膜、巩膜、虹膜、晶状体等部位是否存在病变,以及这些病变对屈光状态可能产生的影响。 散瞳验光与调节麻痹: 讲解其在儿童和青少年验光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调节麻痹来获得真实的屈光度。 二、 视力矫正技术的演进与前沿 本书的核心部分将聚焦于视力矫正技术的演进。我们将从历史的长河中梳理出主要的矫正方法,并深入解析它们的工作原理、适应症、禁忌症以及各自的优缺点。更重要的是,本书将重点介绍当前最前沿的屈光矫正技术,包括各类激光手术、植入式镜片等,并对这些技术进行客观的评价和未来的展望。 2.1 传统矫正方法的深入解读与优化 在引入新技术的同时,本书将对传统的眼镜和隐形眼镜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我们并非仅仅将其视为“辅助工具”,而是将其视为眼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2.1.1 眼镜验配的精细化: 深入探讨如何根据个体化的屈光状态、瞳距、瞳高、瞳孔直径、脸型以及生活习惯,进行最优化、最舒适的眼镜验配。我们将分析不同镜片材料(如高折射率镜片、非球面镜片)、镜片膜层(如防蓝光膜、防反光膜、防油污膜)对视觉质量的影响。 2.1.2 隐形眼镜的生物学适应与设计: 详细讲解各类隐形眼镜(软性、硬性、日抛、月抛、年抛、散光矫正型、多焦点型)的材质、透氧性、含水量、设计特点,以及其对眼表环境的影响。我们将重点关注隐形眼镜的生物相容性、配戴舒适度以及潜在的眼表并发症,并探讨如何通过科学的配戴和护理来最大程度地规避风险。 2.1.3 离焦镜片与视力控制: 详细介绍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离焦镜片,特别是用于近视控制的周边离焦镜片。我们将深入探讨其作用机制,分析其在延缓近视进展方面的临床研究数据,并讨论其在不同年龄段儿童中的应用前景。 2.2 屈光手术的科学发展与精准化 激光屈光手术以其高效、安全、微创的特点,彻底改变了屈光矫正的格局。本书将系统性地介绍各类激光屈光手术,并着重于其技术原理、发展历程以及最新进展。 2.2.1 LASIK(飞秒激光角膜基质透镜切除术)的精进: 飞秒激光的优势: 详细阐述飞秒激光在制作角膜瓣方面的精确性、均匀性和可控性,以及其如何显著降低术后角膜并发症的风险。 波前像差引导与个体化切削: 深入分析波前像差技术(Wavefront-Guided LASIK)和波前像差自定义(Wavefront-Optimized LASIK)的原理,以及它们如何通过精确的个体化切削,矫正高阶像差,提升夜间视力质量,减少眩光和重影。 小切口LASIK (Micro-K LASIK) 与 SMILE(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 重点介绍SMILE技术,包括其原理、优势(如无需制作角膜瓣,保留更多角膜组织)以及其在矫正中低度近视、近视合并散光方面的应用。 2.2.2 PRK(光化学角膜切削术)与 LASEK(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 介绍这两种技术在角膜上皮下的操作方式,分析其适用于特定人群(如角膜较薄、不适合LASIK者)的原因,并探讨其术后恢复过程和潜在的并发症。 2.2.3 准分子激光上皮内角膜磨镶术 (ECRIL - Epi-Keratectomy Refractive Laser): 介绍其原理和适应症,尤其是在角膜上皮损伤或存在一定角膜疾病的情况下。 2.2.4 屈光性晶体植入术(ICL - 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 原理与适应症: 详细介绍ICL的工作原理,即将一副特制的晶体植入眼内,位于虹膜后、晶状体前,用于矫正高度近视、高度散光以及不适合激光手术的角膜病变患者。 安全性与效果: 分析ICL手术的安全性,如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术后炎症反应等,并展示其在提供高品质视力方面的临床效果。 Visian ICL: 重点介绍市场上的主流ICL产品,包括其设计特点、生物相容性以及临床应用数据。 2.2.5 散光矫正技术的创新: 散光矫正型隐形眼镜: 详细分析其矫正原理,包括镜片设计(如厚度差异、棱镜稳定)、角膜曲率的影响以及配适要求。 散光矫正型激光手术: 介绍如何通过激光技术精确矫正规则性散光,包括散光轴位的确定和切削方案的设计。 散光矫正型人工晶体植入: 介绍用于白内障手术中的 Toric IOL(多焦点散光矫正型人工晶体)原理,以及其如何同时矫正白内障和散光。 三、 屈光矫正学的未来展望与挑战 技术的发展永无止境。本书将展望屈光矫正学的未来,探讨可能的研究方向、新兴技术以及由此带来的伦理和社会挑战。 3.1 新兴技术与研究热点 3.1.1 角膜交联(Corneal Cross-linking, CXL)的深度应用: 原理与机制: 详细阐述CXL如何通过核黄素和紫外线A照射,增强角膜基质的纤维连接,提高角膜的生物力学强度。 治疗圆锥角膜: 重点介绍CXL在延缓或阻止圆锥角膜进展方面的卓越疗效,以及其在提高角膜形态稳定性和改善视力方面的应用。 屈光矫正领域的潜力: 探讨CXL在术后角膜扩张控制、高阶像差修正以及近视控制方面的潜在应用,尽管目前仍处于研究阶段。 3.1.2 虹膜/睫状体支撑植入物与人工晶体技术: 探讨除ICL外,其他新型的眼内植入物,例如用于矫正高度近视的虹膜/睫状体支撑人工晶体(如Artiflex),以及其设计原理和临床应用。 3.1.3 基因疗法与再生医学: 尽管尚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但我们将简要探讨基因疗法和眼部再生医学在理论上未来可能对屈光不正的治疗带来的颠覆性影响,例如通过基因编辑或干细胞技术重塑眼球屈光结构。 3.1.4 人工智能(AI)在屈光矫正中的应用: AI辅助诊断: 探讨AI如何通过分析大量的眼部影像数据,辅助医生进行更精准的屈光诊断,识别潜在的眼部疾病。 AI优化手术方案: 分析AI如何根据患者的个体化数据,设计最优化的激光切削方案或晶体植入方案,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视觉质量。 AI驱动的新技术研发: 探讨AI在预测术后结果、设计新型矫正镜片或植入物方面的潜力。 3.2 伦理、社会与可持续发展 3.2.1 屈光矫正的普及与公平性: 讨论如何让更多有需要的人获得安全有效的屈光矫正服务,特别是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弱势群体。 3.2.2 术后长期随访与视力维护: 强调屈光矫正并非一劳永逸,术后定期的随访对于监测眼部健康、预防潜在并发症至关重要。 3.2.3 科学技术的负责任应用: 呼吁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充分考虑其伦理影响、社会责任以及对环境的可持续性。 本书旨在为眼科医生、视光师、科研人员以及对视觉科学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前沿的视角,共同探索屈光矫正学的无限可能。我们相信,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人类的视觉健康终将迈向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质量相当不错,纸张厚实,印刷清晰,翻阅起来手感也很舒适,这让我对内容本身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觉得,眼科和视光领域是一个非常庞大且精深的学科,特别是屈光矫正,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我特别想知道,在传统的眼镜和隐形眼镜之外,现代医学在屈光矫正方面又有哪些突破性的进展?比如,角膜塑形镜,它在晚上佩戴,白天就能拥有清晰视力,这种技术的原理是什么?是否存在一些新兴的、非侵入性的矫正方法,或者是一些我们尚未广泛了解的辅助治疗手段?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这些前沿技术,并且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估和比较?我非常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拓宽我对屈光矫正的认知边界,了解最前沿的学术动态和临床实践,从而对这个领域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这对于任何对眼健康有兴趣的人来说,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评分

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我立刻联想到自己多年来与近视、散光“斗争”的经历。我一直认为,屈光矫正不仅仅是简单的“配一副眼镜”,它背后蕴含着复杂的眼科知识和精密的视光技术。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剖析不同屈光不正的发生发展机制,比如,基因、环境因素、用眼习惯等是如何共同作用的?对于各种矫正方法的选择,例如,不同类型的隐形眼镜(硬性、软性、日抛、月抛等)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激光手术的各种术式(如LASIK、PRK、SMILE)又有什么区别和适应症?书中会不会给出一些关于屈光矫正长期效果的评估,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风险的详细说明?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帮助我理解屈光矫正的科学性,并且对如何科学有效地管理自己的视力健康有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第一个想法就是,这一定是一本“硬核”的专业书籍。我身边的朋友很多都有不同程度的屈光问题,大家在选择矫正方法时,常常会面临很多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比如,广告宣传的神乎其神,但实际效果却因人而异。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会不会从更基础、更科学的角度,去分析不同屈光不正的原因,以及不同矫正方法的科学依据和临床验证?比如,为什么有人做了近视手术后,依然会出现度数回退?是不是所有的屈光不正都可以通过手术彻底解决?对于一些特殊人群,比如青少年、孕妇,或者患有其他眼部疾病的人,在选择屈光矫正方法时,又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客观、权威的解读,帮助读者理性地评估各种矫正方式,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而不是被市场上的各种宣传所误导。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专业感,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着简洁的字体,一眼就能看出它在学术领域的严谨。我本来对屈光不正这个概念只是模模糊糊的了解,知道近视、远视、散光这些,但具体是怎么形成的,以及有哪些矫正的方法,我一直觉得很神秘。拿到这本书,我最期待的就是它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一点点揭开这些神秘的面纱。比如,我很好奇,为什么有些人天生近视,有些人却要到中老年才出现老花?这本书会不会从眼球的结构、发育等基础知识讲起?然后,再详细介绍各种矫正方式,从最常见的框架眼镜,到隐形眼镜,再到激光手术,这些方法的原理、优缺点、适应人群等等,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吗?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循序渐进地引导我,让我不再对屈光不正的矫正感到困惑,能够真正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甚至能为自己或家人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它点出了两个非常核心的领域:眼科和视光,并且聚焦于“屈光矫正学”,这正是我一直以来非常感兴趣但又觉得有些门槛的主题。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不会像一本百科全书一样,全面地介绍各种屈光不正的类型,它们的成因,以及发展趋势?更重要的是,它会如何详细地阐述各种矫正手段的科学原理?例如,激光手术是如何改变角膜曲率的?角膜塑形镜又是如何通过改变角膜形态来达到矫正目的的?除了这些常见的技术,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更具争议性或者尚在研究阶段的矫正方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严谨的科学论证,清晰的图表和案例,让复杂的概念变得易于理解。对于一个普通读者而言,了解这些基础知识,有助于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视力,并且在需要矫正时,能够做出更明智的决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