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多部位联合增强CT成像临床应用》内容根据联合检查的不同类型,例如冠脉CTA与其他部位CTA的联合检查、CTA和CTV的联合检查、CTA与增强联合检查、灌注与CTA联合检查等情况,分别讨论检查方案设置时的重点;在形式方面,对具体的扫描方案设置进行了表格式介绍,结合不同部位的具体病例,方便读者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扫描方案设置和选择;对于联合检查中的辐射剂量问题,《多部位联合增强CT成像临床应用》最后专列一章对于如何减少联合检查中的辐射剂量进行探讨。
《多部位联合增强CT成像临床应用》所述及的各种临床处置、方法和药物剂量均已经过临床试验验证,部分已经应用于临床,并有相应文献记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CT技术的历史与发展
一、CT技术的历史
二、当代CT技术的进展与挑战
第2章 冠脉与其他部位CT血管成像联合检查
一、冠脉与头颈部CTA联合检查
二、冠脉与主动脉CTA联合检查
三、冠脉与下肢/全身血管CTA联合检查
四、胸痛的冠脉、肺动脉、主动脉三联检查
病例2-1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大范围冠状动脉CTA
病例2-2 主动脉瓣狭窄:冠状动脉与主动脉CTA联合检查
病例2-3 冠状动脉与头颈部CTA联合检查(一)
病例2-4 冠状动脉与头颈部CTA-联合检查(二) 一
病例2-5 冠脉CTA与腹盆腔三期增强联合检查
病例2-6 卵巢浆液性囊腺瘤:冠脉CTA与腹盆腔四期增强联合检查
病例2-7 冠脉与双下肢动脉CTA联合检查:
病例2-8 冠脉与全身血管CTA联合检查(一)
病例2-9 冠脉与全身血管CTA联合检查(二)
病例2-10 胸痛:肺动脉+冠脉+主动脉三联检查
病例2-11 肺栓塞:肺动脉+冠脉+主动脉CTA三联检查
第3章 动脉与静脉成像联合检查
一、头颈部动静脉联合检查
二、腹部动静脉联合检查
三、下肢静脉与肺动脉联合检查
病例3-1 头颈部CTA与CTV联合扫描
病例3-2 右颈内动脉闭塞:头颈部CTA与CTV联合扫描
病例3-3 肝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联合扫描
病例3-4 门静脉栓塞:肝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联合扫描
病例3-5 肾癌:肾动脉、肾静脉联合扫描
病例3-6 盆腔髂血管的CTA与CTV联合扫描
病例3-7 肺动脉CTA与下肢CTV联合扫描(一)
病例3-8 肺栓塞:肺动脉CTA与下肢CTV联合扫描
病例3-9 肺动脉CTA与下肢CTV联合扫描(二)
第4章 CT血管成像与多期相增强联合检查
一、CT血管成像检查
二、多期相增强CT检查
三、CTA与多期相增强联合检查
病例4-1 脑膜瘤:头部CTA与两期增强联合扫描
病例4-2 卡斯特尔曼代病:颈部CTA与两期增强联合扫描
病例4-3 肺癌:胸部CTA与两期增强联合检查
病例4-4 肝癌:腹部CTA与多期增强联合扫描
病例4-5 肝血管瘤:腹部CTA与多期增强联合扫描
病例4-6 胰腺癌:腹部CTA与三期增强联合扫描_
病例4-7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腹部CTA与增强联合扫描。
病例4-8 肾癌:腹部CTA与多期增强联合扫描_
病例4-9 隐睾精原细胞瘤:腹盆部CTA与增强联合扫描
第5章 灌注与CTA联合检查
一、脑灌注与头颈部CTA联合检查
二、心肌灌注与冠脉CTA联合检查
三、腹部实质脏器灌注与增强/CTA联合检查
四、下肢的灌注与CTA联合检查
病例5-1 全脑灌注与头颈部CTA联合检查
病例5-2 心肌灌注与冠状动脉CTA联合检查
病例5-3 肺癌:灌注与胸部两期增强联合检查
病例5-4 肝癌:灌注与腹部三期增强联合检查
病例5-5 肝癌复发:灌注与腹部增强联合检查
病例5-6 胰腺癌:胰腺灌注+增强+CTA联合检查
病例5-7 囊肾肿:肾脏灌注与增强联合检查
病例5-8 糖尿病足:足部灌注与下肢CTA联合检查
第6章 CT辐射剂量与联合检查中的剂量控制
一、CT辐射剂量的控制
二、增强检查中的总体剂量控制
三、“双低”增强CT检查
四、儿童CT检查中的剂量控制
五、联合增强检查中的剂量控制
病例6-1 胸部低剂量扫描(一)
病例6-2 胸部低剂量扫描(二)
病例6-3 婴幼儿腹部增强CT低剂量扫描
病例6-4 腹部增强联合CTA低剂量扫描
病例6-5 头部灌注联合CTA低剂量扫描
病例6-6 冠脉CTA“双低”剂量扫描(一)
病例6-7 冠脉CTA“双低”剂量扫描(二)
病例6-8 下肢CTA扫描(一)
病例6-9 下肢CTA扫描(二)
前言/序言
随着CT技术的发展,CT检查设备速度明显提高,特别是宽排检测器CT的发展,使得临床在一次注射对比剂过程中能够进行两个以上不同部位或同一部位不同目的的检查。
目前,临床实际工作中常见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computedtomographyangiogra-phy,CTA)与增强检查的联合应用,随着设备速度的提高,我们现在还可以遇到一次注射对比剂进行冠脉和头颈部CTA,乃至全身CTA的联合检查。在进行上述联合检查时,如何进行扫描方案的设置、根据临床病人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扫描方案、在联合扫描中如何尽可能减少辐射剂量等内容是本书的重点。
本书内容根据联合检查的不同类型,例如冠脉CTA与其他部位CTA的联合检查、CTA和CTV的联合检查、CTA与增强联合检查、灌注与CTA联合检查等情况,分别讨论检查方案设置时的重点;在形式方面,对具体的扫描方案设置进行了表格式介绍,结合不同部位的具体病例,方便读者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扫描方案设置和选择;对于联合检查中的辐射剂量问题,本书最后专列一章对于如何减少联合检查中的辐射剂量进行探讨。
本书所述及的各种临床处置、方法和药物剂量均已经过临床试验验证,部分已经应用于临床,并有相应文献记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任何使用必须在国家相关法律的允许下,在行业行政部门的监管下,由合法的医务人员进行操作实施。由于临床情况复杂,存在个体差异,医务人员应根据所处的具体情况,对本书提供的资料酌情参考,作出自己独立判断。
然而,由于编写者的认识和经验有限,临床和设备的具体情况不同,书中的观点和扫描方案不一定完善和十分恰当,也会存在一些不妥之处,希望得到读者的理解。
沈文尹建忠
2017年10月
《多部位联合增强CT成像临床应用》:一部深度解析影像技术与临床实践的巨著 在现代医学诊断的浩瀚星空中,影像学技术无疑是最为璀璨的星辰之一。而计算机断层扫描(CT)作为其中的翘楚,以其高分辨率、快速成像和广泛的适用性,在疾病的早期发现、精准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尤其当多部位联合增强CT成像技术得以成熟运用,它便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揭示了人体内部的复杂病变,为临床医师提供了更全面、更细致的诊断依据。 《多部位联合增强CT成像临床应用》一书,正是这样一部力求将这项尖端影像技术与临床实践深度融合的学术专著。本书并非简单罗列CT成像的原理或参数,而是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系统深入地探讨了多部位联合增强CT在各种常见及疑难疾病诊断中的具体应用策略、技术要点、鉴别诊断思路以及潜在的挑战与未来发展趋势。本书的编写团队由国内外资深影像学专家、临床各科医生以及影像技师组成,集结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前沿的学术思想,旨在为广大影像科医师、临床科室医生、医学影像专业研究生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一本权威、实用且具有前瞻性的参考指南。 本书内容构成与核心亮点: 本书共分为若干个主要章节,结构清晰,逻辑严谨,覆盖了多部位联合增强CT在临床应用中的各个关键环节。 第一部分:多部位联合增强CT成像基础与技术进展 在深入探讨临床应用之前,本书首先为读者构建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这一部分将详细阐述增强CT成像的基本原理,包括对比剂的药代动力学、不同类型对比剂的选择原则、扫描时机的优化策略(如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等),以及多部位联合扫描的技术考量,如扫描范围的确定、伪影的避免与处理、图像后处理技术的应用(如多平面重建MPR、三维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及其在多部位成像中的优势。同时,本部分还将介绍近年来在多部位联合增强CT成像方面取得的关键技术进展,例如能谱CT(Dual-Energy CT)在组织成分分析和伪影抑制方面的应用,低剂量CT技术在保证诊断质量前提下的辐射剂量优化,以及人工智能(AI)技术在图像识别、病灶检筛和定量分析中的初步探索,为后续的临床应用打下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第二部分:多部位联合增强CT在各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这是本书的核心与主体内容,将围绕人体各个重要器官系统,系统性地阐述多部位联合增强CT在疾病诊断中的具体应用。 头颈部疾病: 涵盖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颅内肿瘤(原发性与转移性)、眼眶与鼻窦疾病、咽喉与颈部肿块(炎症、肿瘤、血管病变)等。通过多期增强扫描,精确评估病灶的血供、侵犯范围、与周围重要结构的关系,为手术、放疗或药物治疗提供关键信息。尤其是在复杂头颈部肿瘤的术前评估中,多部位联合扫描能全面展现肿瘤与重要血管、神经、淋巴结的互动关系。 胸部疾病: 重点关注肺部疾病(如肺结节、肺癌、肺炎、肺栓塞)、纵隔疾病(如淋巴结肿大、纵隔肿瘤、食管病变)、心脏与大血管疾病(如冠状动脉疾病、主动脉夹层、肺动脉高压)等。多期增强CT对于区分肺内病灶性质、评估肺癌的侵犯范围、诊断肺栓塞的栓子位置和范围、以及评估主动脉夹层的累及范围和并发症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本书将详细介绍如何通过精准的扫描方案,最大程度地展现这些疾病的细微病理改变。 腹部疾病: 这是一个内容极其丰富的章节,将涵盖肝脏、胆道、胰腺、脾脏、胃肠道、泌尿系统及腹膜后腔的多种病变。包括肝脏肿瘤(良恶性鉴别、分期)、胆道疾病(胆结石、胆管炎、胆囊癌)、胰腺疾病(胰腺炎、胰腺癌)、脾脏疾病(外伤、肿瘤)、胃肠道肿瘤、炎症性肠病、泌尿系结石、肾脏肿瘤、输尿管肿瘤、盆腔肿瘤以及腹膜转移等。本书将强调多期增强扫描在区分不同类型肝脏肿瘤、评估胰腺癌的侵犯范围和预后、诊断早期胃肠道病变以及评估盆腔肿块与周围结构关系中的重要性。 骨骼肌肉与关节疾病: 尽管CT在骨骼成像中以其高分辨率见长,但增强CT在评估软组织病变、骨肿瘤的血管性、骨关节感染(如骨髓炎、关节炎)的活动性、以及脊柱与脊髓疾病(如椎间盘突出、脊髓压迫)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本书将探讨增强CT在评估骨肿瘤的血供情况、显示软组织侵犯范围、以及诊断脊柱感染性病变中的价值。 妇科与泌尿男生殖系统疾病: 关注子宫、卵巢、前列腺、睾丸等器官的肿瘤、炎症、囊肿以及泌尿系统结石、肿瘤、梗阻等。增强CT在评估盆腔肿块的良恶性、侵犯范围、淋巴结转移以及泌尿系疾病的诊断和随访中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多部位联合增强CT的临床挑战与发展前景 本部分将回归到更宏观的视角,探讨多部位联合增强CT成像在临床实践中面临的挑战,例如: 诊断的局限性与误诊分析: 深入分析在某些复杂病例中可能出现的诊断难点,如何避免常见误诊,以及在遇到不典型病例时如何进行鉴别诊断。 辐射安全与对比剂不良反应管理: 强调在保证诊断质量的前提下,如何优化扫描方案以降低辐射剂量,以及如何有效预防和处理对比剂相关的不良反应。 影像报告的规范化与标准化: 探讨如何撰写清晰、准确、信息丰富的影像报告,以最大程度地服务于临床决策。 多模态影像融合的策略: 介绍如何将增强CT与其他影像模态(如MRI、PET-CT)进行融合,以提供更全面的诊断信息。 人工智能在未来影像诊断中的作用: 展望AI技术在多部位联合增强CT成像中的深度应用,包括辅助诊断、定量分析、预测模型构建等方面。 新兴技术与发展趋势: 探讨如4D CT、功能CT等前沿技术在多部位联合成像中的潜在应用,以及未来影像技术与临床诊疗一体化发展的方向。 本书特色与价值: 内容全面深入: 覆盖了多部位联合增强CT在几乎所有主要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论述详实,兼具广度和深度。 临床导向性强: 所有内容均紧密围绕临床实践需求,提供切实可行的诊断思路和技术指导。 图文并茂,案例丰富: 大量精选的典型与疑难病例影像图片,配合深入的文字分析,直观易懂,有助于读者理解和掌握。 专家视角,权威可靠: 由多位在影像学和临床医学领域享有盛誉的专家共同编写,保证了内容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前瞻性强,启迪思维: 在探讨现有技术应用的同时,也关注新兴技术和未来发展趋势,为读者提供学术视野的拓展。 《多部位联合增强CT成像临床应用》不仅是一部工具书,更是一本能够激发读者思考、提升临床技能、引领影像诊断发展方向的学术著作。它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项强大的影像技术,从而在日常临床工作中作出更精准、更有效的诊断,最终为患者的健康福祉贡献力量。本书的出版,无疑将为推动我国乃至全球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增添重要的学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