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新探:朱子学与泉州文化研究/朱子学文库

朱子新探:朱子学与泉州文化研究/朱子学文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振礼 著,朱人求 编
图书标签:
  • 朱子学
  • 泉州文化
  • 宋明理学
  • 哲学史
  • 文化史
  • 学术研究
  • 朱熹
  • 中国哲学
  • 历史文化
  • 文库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务馆
ISBN:978710015788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3950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朱子学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朱子学、中国哲学研究者

《朱子新探——朱子学与泉州文化研究》一书中以新发现的史料和论述为基础,深入探讨了朱熹在泉州生活时的社会背景、地域文化特征、人物的思想内涵。作者从多个方面研究了朱熹与泉州文化的不解之缘,并得出了“兼融而非宽容”的结论。作者在研究泉州文化的基础上,阐述了朱熹在闽南泉州的文化精神,也为开展国学教育提供了一部有乡土特色的教材。


内容简介

《朱子新探——朱子学与泉州文化研究》是研究朱子思想与泉州地方文化关系的一本著作,作者从逸文考辨和野外调查开始,从生态、宗教和美学等诸多领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见解,并从五个方面对此进行了阐述:一是从政治、经济、文化诸多视角,着重写出泉州社会对青年朱熹的影响。二是将朱熹置于多元文化接触视野中进行考察。在研究朱子与禅道关系的同时,更进一步从“赵令衿案”揭示其与伊斯兰教的关系,着重描述朱熹的思想轨迹。三是考证辨析朱熹与泉籍缙绅梁克家相知相敬的关系,阐述朱熹往见大慧的思想史意义。四是以朱子理学阐发关帝信仰。五是略解朱熹的堪舆思想。


作者简介

林振礼,1951年2月生,原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编审,闽南文化研究基地副主任,兼任中国朱子学会理事、福建省闽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泉州孔子学会副会长等。曾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宗教学”项目。

专著有《朱熹与泉州文化》(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主编《泉州多元文化和谐共处探微》(厦门大学出版社,2017年);发表论著近百篇。曾获福建省“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奖”等多项学术奖。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从早年游学与初仕泉州看朱熹理学产生的社会原因
一 二十四岁前的游学、科考与婚姻生活
二 殷忧启圣:南宋泉州社会对朱熹的影响
三 逃禅归儒:“分殊”滥觞,“理欲”初辨

第二章 朱熹与佛道、伊斯兰教
一 与佛道教:高士焚修、凤山题偈、交游题词
二 大慧禅师的泉州因缘及其以禅释儒的“物格说”
三 从径山论道到朱熹仕泉期间千里往见大慧禅师
四 与伊斯兰教:“胡贾建层楼”事件为“文化接触”之镜鉴
五 朱熹之于多元宗教——兼融而不宽容

第三章 朱熹与摩尼教
一 摩尼教在中国的流播及其对赵宋王朝的影响
二 青年朱熹仕泉谒呼禄法师墓与草庵题刻
三 朱熹晚年知漳《劝谕榜》禁“传习魔教”辨析
四 泉州摩尼教偶像崇拜与漳州民间传说的文化意蕴
五 朱熹仕泉偶涉,知漳则禁;沈氏奏劾,居心叵测

第四章 朱子理学与泉州关岳崇拜
一 继承朱熹的正统观,以“天理”评判历代政权兴替的伦理标准
二 张扬关羽的人格型范,使理学臧否人物的伦理观念深入人心
三 关帝《经书》糅合佛道阐发《四书》义理,多层次覆盖世俗社会生活
四 泉州关岳庙高悬朱熹“正气匾”,而岳飞故物“正气砚”为清末泉州状元吴鲁所得,“正气”一脉相承

第五章 从“湖湘之行”看哲学升华的政治原因与历史意义
一 第三代主战派风云人物学术集会的政治原因
二 明此学的目的:于政治圈外,建立理论威权,从而影响千秋政治
三 中和新说:借“文化嫁接”重铸新儒学——牟宗三、金景芳的评判与蒙培元、任继愈的阐释之比较

第六章 朱熹与庆元党禁的考察与反思
一 劾唐仲友,朱熹卷入政治风潮
二 台谏交奏,赵韩力量消长透视
三 避地入山,此身未有栖留处
四 以身殉道,世间真伪有谁知

第七章 朱熹风水观的文化解读(上)
一 一个盘桓于鲁、苏、皖而后入闽的朱氏家族——追寻长期迁徙形成择居择葬的家族文化心理积淀
二 朱熹与蔡元定
三 从《山陵议状》看朱熹的“葬涉祸福论”
四 朱子学融儒、道、释,庙寺灵签、实用通书加速风水文化之传播

第八章 朱熹风水观的文化解读(下)
一 《泉州同安鹤浦祖祠堂记》真伪考辨
二 人居环境理论的生态意蕴和审美抉择
三 自然与人文、理性与情感的双向互动
四 祭祀与“感应说”的人文性宗教蕴含

第九章 朱子学派与南宋出版
一 刻书地点流动性大,与南宋固守一地的私家刻书或出版商相比,影响更加深远
二 诸省的及门弟子学成返乡在各地刊行儒学经典,形成了学派群体性刻书的规模效应
三 朱子学派刻书的显著特点:熔铸新儒学,体现了重新诠释与整理儒家典籍的专业性与系统性
四 朱熹:作为编辑出版家的评价

第十章 逸事传说与笔记小说的双重形象
一 感通天地物类的神化形象
二 偏执卑劣暴虐的小人形象
三 历史事实与双重形象的成因

第十一章 从狐仙怪异传说看朱熹的第三重形象
一 武夷山之演化——平民感情借千古狐魂的理想幻化,怨女旷夫消解性寂寞的精神药剂
二 赣南铅山、庐山白鹿书院之流变——失意士人对科举制度的情绪反弹,纵逸之辈放浪形骸的辩护谈资
三 清季之变异——聊斋先生笔下鬼狐的转换移植,反叛传统审美取向的合璧之作
四 朱子在民间第三重形象及其本质:人们深层婚姻文化心理及伦理价值选择的折射反映

第十二章 朱子与泉州籍缙绅的交游
一 与梁克家:“昔岁调饥政”,为宋祚长治久安计
二 梁克家游潮:“梅花”逸事流变及后世伪托朱熹之作
三 与留正:“质疑请益,乃有十年之迟”
四 与傅自得、陈知柔:温陵同游者

第十三章 朱熹与古代泉州教育
一 朱氏三代与“闽学开宗”
二 赡学钱·苏颂祠·经史阁
三 父执刘子羽修建泉州学宫
四 职兼学事:“诸生时往还”
五 泉籍门人与仕泉门人

第十四章 朱熹泉州事迹考评(上)
一 牧爱堂、九日山、畏垒庵、夫子泉
二 采风金门、厦门两岛
三 纠正中唐福建科举次第
四 “文公帕(兜)”之流变
五 安溪“三日按事未竞”发微

第十五章 朱熹泉州事迹考评(下)
一 马负书:追寻朱子行迹的武状元
二 从“小山丛竹”书院看朱子崇祀
三 永春陈山岩楹联题刻的著作权之谜
四 逸文:题榜、吉语、楹联、诗赋
五 辨伪:石佛岩、清溪八景、蔡林社标八景
六 《刘氏宗谱序》与《林氏世系总纪》存疑

第十六章 朱子杂识
一 朱子后裔
二 朱门预测
三 “惜分阴”的时间观念
四 何以恐昭穆失序并试释昭穆根源于官制
五 临终何以“挥妇人无得近”
六 遗墨与新发现逸文
参考文献
一 古籍资料
二 地方志书
三 当代著作
后记

前言/序言

  林振礼同志积二十年之功,完成了这部朱子研究的厚重之作,要我写一篇小序,我不能推辞。
  作者在研究、写作此书的过程中,经常以通信或电话的方式与我讨论一些问题。对于研究范围之内所涉及的每一个问题,他都是那样认真,决不轻易放过,总要追究到底。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严谨的作风使我深受感动。我除了从他那里知道很多有关朱子生活实践方面的知识之外,最大的感受是,在当今这个急于成名的时代,还有像他这样孜孜不倦、埋头耕耘、披荆斩棘、持之以恒地研究学问的学者,真是感到莫大的欣慰。
  这本书并不是纯理论的学术著作,但是却洋溢着理论探索的精神和理论分析的气息。这本书也不是编年式的传记著作,但是却对朱子的人生经历有真实的描述,对朱子的心路历程有深刻的体会。这本书是深入到朱子的生活世界与心灵世界,对其人生和思想进行微观研究的独特之作,也是作者实地考察、亲身感受之作。其中有许多鲜为人知的逸闻逸事,也有迄今未曾涉猎或“语焉而不详”的学术问题。
  这是一部史实考证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学术著作。他将文献资料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将哲学理念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将理论学说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将经典文化与民俗文化相结合,在互相补充,互相印证和比较的过程中,开拓出一个新的领域,呈现出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朱熹,并与之展开对话。这种研究方法,拉近了今人与朱子的距离,能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地理解朱子其人其学,同时又有很强的历史感。
  要从事这样的研究,当然不能只在书斋中去完成,而要进行大量的野外作业。为了考证朱子的有关经历和事迹,作者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到各地去考察,收集各种资料。他曾亲赴朱子当年从政与讲学的湖湘地区,两次到朱子祖籍江西婺源,三次登临朱子办学的赣南、庐山,八次踏访朱子最喜爱且居住最久的武夷山。每到一地,他都要仔细寻访朱子的遗迹、遗物和遗墨,收集各种民间传说和地方志,甚至向当地老人询问各种习俗,从而为此书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踏破铁鞋无觅处”的精神,是他能够完成这部著作的重要保证。
  他所收集到的各种宝贵资料,构成了这部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比如他第一次发现了朱子在庆元年间的手迹,再与文献、方志互证,对于搞清朱子在“庆元党禁”中的实际处境及其思想活动,提供了过硬的第一手资料做依据,对朱子的研究就深入多了。
  但是,实际考察和文物收集,虽然是他独有的优势,却不是他的最终目的。他用力最勤而为之不懈追求的,还是一些理论和学术问题。在这方面他广泛地吸收了今人的研究成果,但又不是轻易做判断、下结论,而是在涵泳朱子著作的基础上,从当时当地的历史背景和具体情境出发,从每一次历史事件人手,透过朱子的实践活动,剖析其思想形成的条件和历程,在相互比较中提出自己的见解。正因为如此,此书不是对朱子生活经历的一般叙述或逸闻逸事的描写,而是通过朱子的实践活动展示其内心世界及其理论学说。“情境意识”和“实践意识”是此书的最大特点。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都是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阐明他们的学说的,每一个概念、范畴,都不是在纯粹的“理论沉思”中形成的,因而不是形式的、抽象的,而是有实际内容的。朱子也不例外。此书就是在这一思路之下写成的。
《海风儒韵:泉州作为朱子学传播与本土化研究》 本书深入探究了南宋理学大师朱熹的思想如何在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地域文化特色的泉州地区传播、生根并最终实现本土化的过程。研究不以简单罗列朱子学名言要义为起点,而是聚焦于泉州这一具体的历史地理空间,考察朱子学传入后,如何与当地已有的文化传统,包括宗教信仰、社会习俗、教育体系以及商业活动等发生互动,并最终形成具有泉州地域特色的朱子学形态。 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泉州地域文化底蕴与朱子学传入的土壤 这一部分首先为读者勾勒出南宋时期泉州独特的地域文化图景。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自唐代以来便是国际性的贸易港口,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贾、文化与思想。这种开放包容、多元融合的文化特质,为外来思想的传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历史地理概述: 详细梳理南宋时期泉州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地位和特点。重点突出其作为对外贸易枢纽的繁荣景象,以及由此带来的信息流通和文化碰撞。 多元宗教信仰的并存: 分析泉州地区当时存在的佛教、道教、伊斯兰教、摩尼教以及本土的民间信仰等。考察这些多元信仰体系如何影响着当地民众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并为朱子学进入泉州后如何与其进行对话或融合奠定基础。 本土的儒学传统: 梳理泉州自汉代以来逐渐形成的儒学传统,包括早期士人对经典的阐释、地方宗族对儒家伦理的实践等。这部分旨在说明,朱子学并非凭空传入,而是在已有的儒学基础上得以发展。 教育与科举制度的影响: 考察南宋时期泉州的书院、学堂以及科举考试制度的运作情况。了解教育体系如何成为思想传播的重要途径,以及科举对士人思想取向的影响。 第二部分:朱子学在泉州的传入机制与传播网络 本部分着力剖析朱子学传入泉州的具体路径和传播方式。我们不将朱子学视为一个静态的思想体系,而是关注其如何被引入、被解读、被接受的过程。 早期传播者及其活动: 追溯朱子学在泉州的最早传播者,可能是南下的士人、福建本土的学者,甚至是来自中原地区的僧侣或官员。重点考察这些传播者在泉州的学术活动、著述以及对当地士人的影响。 书院与学术团体: 详细研究泉州地区当时存在的著名书院,如泉州府学、晋江书院等,以及各类民间学术团体。考察这些机构在传播朱子学经典、组织讲学、培养人才方面所起的作用。 士人阶层的接纳与实践: 分析泉州当地的士人阶层,包括官僚、乡绅、文人等,对朱子学的接受程度及其具体实践。考察他们如何将朱子学的义理转化为个人修养、家庭教育和社会治理的实践。 宗教人士的参与: 探讨部分僧侣、道士等宗教人士如何接触、理解并传播朱子学思想,以及这部分人群与主流儒家士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三部分:朱子学在泉州的本土化形态与文化变迁 这是本书的核心部分,将聚焦于朱子学在泉州落地生根后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以及其对泉州文化产生的具体影响。 经典诠释与地域特色: 研究泉州学者在诠释朱子学经典时的地域化倾向。是否存在对某些经典或义理的特别侧重?是否存在与当地风俗习惯相契合的独特解读? 伦理道德的在地化实践: 考察朱子学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核心伦理观念,如何在泉州具体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中得到体现。例如,对家族观念、邻里关系、商业道德等方面的改造。 教育模式的适应性调整: 分析泉州的书院和学堂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如何结合朱子学与泉州本土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例如,是否增加了与当地经济、航海相关的实用知识内容? 仪式、节庆与民俗的渗透: 考察朱子学的某些思想和规范,如何渗透到泉州当地的宗族祭祀、婚丧嫁娶、节庆活动等民俗之中,并影响着民众的日常生活。 对泉州艺术与文学的影响: 初步探讨朱子学思想对泉州地区绘画、书法、诗词、戏剧等艺术形式可能产生的审美倾向和创作主题的影响。 第四部分:泉州朱子学研究的得失与历史意义 本部分将对泉州朱子学研究进行总结性评价,并探讨其历史地位。 区域性朱子学研究的范式: 总结泉州朱子学研究的经验,探讨其在理解朱子学传播和发展过程中,作为区域性个案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与其他地域朱子学研究的比较: 简要与其他地域的朱子学研究进行对比,突出泉州朱子学研究的独特性和贡献。 泉州文化整体发展中的地位: 重新审视朱子学在推动泉州社会进步、文化繁荣以及塑造地方认同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历史遗产的现代启示: 探讨泉州朱子学研究对当下如何理解传统文化、传承优秀思想,以及促进地域文化发展所能提供的历史借鉴。 本书旨在通过对泉州这一具体地域的细致考察,打破将朱子学视为单一、统一思想体系的传统视角,展现其在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所呈现出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通过深入挖掘泉州本土的历史文献、碑刻、族谱、地方志以及相关的考古发现,力求还原一个真实、鲜活的朱子学在泉州传播与本土化的历史图景,从而为理解中国思想史的地域性变迁提供一个新的观察维度。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三段评价: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体现在其“新”与“深”两个字上。《朱子新探》并没有重复前人对朱子学的陈述,而是另辟蹊径,将朱子学的研究视野拓展到了泉州这样一个具体的地域空间。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区域文化和思想传播抱有浓厚的好奇心。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这种“地方性”的宋明理学研究的期待。作者通过对大量一手史料的爬梳梳理,展现了朱熹的思想如何在泉州落地,并与当地的社会现实发生互动。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泉州在不同历史时期,其经济发展、社会结构、以及对外交流的特点与朱子学思想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的细致描绘。例如,书中可能探讨了泉州发达的商业经济,在多大程度上促成了朱子学中强调的“理”与“事”的结合,又或者,泉州作为开放的港口城市,其多元的文化背景是否对朱子学在当地的接受方式产生了影响。这种研究的精细度,让我感受到了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是一次关于思想如何在一个特定地域生根发芽、并开花结果的生动案例。对于想要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史如何与地方文化相结合的读者,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其宝贵的参考。

评分

第五段评价: 这本《朱子新探:朱子学与泉州文化研究/朱子学文库》无疑是一部极具启发性的学术力作。我一直认为,对任何思想体系的研究,如果不能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和地域文化中考察,就容易流于空泛。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以泉州为个案,深入挖掘了朱子学在这一地区的传播、接受、演变以及与当地文化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古代泉州,亲眼见证了朱子的思想如何在这里生根发芽,又如何与当地的民情风俗、教育传统、甚至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互动。书中对历史文献的细致辨析和对学术问题的深刻洞察,都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朱子学如何被泉州社会各阶层所理解和接受的分析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一种精英知识分子的学术思潮,更是在一定程度上渗透到了市民社会之中,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念。这种研究的视角和深度,让我对朱子学有了更全面、更立体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地方文化在思想史塑造中的独特力量。对于从事中国古代思想史、区域史、以及文化研究的学者和学生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其宝贵的研究范例和丰富的思想资源。

评分

第二段评价: 老实说,我一开始抱着一丝试试看的心态翻开这本《朱子新探》,毕竟“朱子学”和“泉州文化”这两个主题的结合,在我看来似乎有些陌生,不太确定它们之间会有多么深刻的联系。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被书中展现出的宏大视野和精妙论证所吸引。作者以一种非常清晰且富有逻辑性的方式,将朱熹的哲学思想与泉州的历史、地理、经济、社会以及宗教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对接。我从未想过,一个理学大师的思想,竟然能在古代的海滨城市中,激荡出如此丰富而多元的回响。书中对泉州作为当时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其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如何为朱子学的传播提供了便利,又如何受到朱子学的影响,进行了一系列令人信服的分析。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深入剖析了朱子学的核心概念,如“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等,是如何在泉州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得到体现和解释的。例如,书中关于朱子学对泉州地区教育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渗透到当地的乡约、族谱等社会组织之中,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研究方法,让我对朱子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是一套纯粹的道德伦理体系,更是能够深入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实践指南。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认识朱子学,也让我们看到了地方文化在塑造思想史中的重要作用。

评分

第四段评价: 我对《朱子新探》的整体感受是,它极大地拓展了我对朱子学的认知边界。我过去对朱子学的印象,大多局限于书斋里的思辨,认为它是一种抽象的、脱离现实的理论体系。然而,这本书通过将朱子学与泉州这一生机勃勃的地域文化相结合,让我看到了朱子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践和深远影响。作者并没有回避朱子学理论本身的复杂性,但更重要的是,他能够将这些理论与泉州的历史、社会、经济、风俗等方方面面联系起来,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城市,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开放的社会环境如何促成了朱子学的传播与发展,以及朱子学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了泉州的社会秩序和价值观念的论述。这种宏观的视角与微观的细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让我对朱子学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能够深入到社会肌理,影响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的强大力量。书中对史料的解读也非常到位,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可读性。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史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读物。

评分

第一段评价: 最近读完这本《朱子新探:朱子学与泉州文化研究/朱子学文库》让我深感震撼。我一直对宋明理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对朱熹的学说更是情有独钟,总觉得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和治国理念。然而,市面上关于朱子学的著作,要么过于学术化,晦涩难懂,要么过于泛泛而谈,缺乏深入的挖掘。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不仅仅停留在对朱子学基本理论的梳理,更将其置于泉州这片充满活力的文化土壤中进行考察,这一点是让我最为惊喜的。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自古以来就是多元文化交融的中心,它如何孕育并吸收了朱子学,又反过来如何影响了朱子学在当地的传播和演变,这些问题被作者细致地展现出来。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看到了朱子的思想如何落地生根,与当地的社会风俗、教育制度、甚至民间信仰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跨学科、跨地域的研究视角,让朱子学不再是遥远而高深的理论,而是鲜活的、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现象。书中对史料的考证也极为扎实,引用的文献之广、分析之细,都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朱熹在泉州讲学、与当地士人交流的细节描写,这使得朱熹的形象更加立体和生动。这本书不仅适合研究朱子学的学者,对于任何对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思想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容错过的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