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中华图像文化史的研究,还原中华民族上万年的生活形态、思想观念和精神历程,启发读者从人类视觉文明的角度来思考图像文化的重要价值。
本书的编著体现了可贵的创见性,在图像的生产场域、自身的构成场域和其社会传播场域所建构的语境中阐释图像的意义,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史学研究领域的不足,不仅凸显了图像的文化史学价值,更为今后图像学研究开辟了具有中华文化特点的学术路径。
《中华图像文化史》是我国第一部中华民族的视觉文明通史,分专题深入研究了自远古至1949年大中华地区的图像,以及中华图像文化的形成机制。该项目分为断代史和类型史两个部分,“明代卷·上”属于断代史之一,专门研究了明代图像文化的发展情况,分别对明代的绘制类图像、雕刻类图像、织绣印染类图像、特殊媒材图像进行深入探讨。还对明代图像的媒材、构成和传播进行了图像学研究。
朱永明,汉族,1968年3月生,祖籍皖休宁,苏州科技大学传媒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视觉传播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中华图像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先后主持完成省部级、市厅级研究课题7项,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中国新闻传播技术史》”子课题—古代传播技术卷负责人,近年来,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20篇,出版专著《视觉语言探析:符号化的图像形态与意义》、《传统汉字图像艺术》。
主编韩丛耀:南京大学历史系/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家,图像传播学者。曾获得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教学成果二奖,两次获得中国个人艺术成就奖——中国摄影金像奖(理论评论奖),三次获得省部级优秀社科成果奖,“中国影像史”丛书、“中华图像文化史”丛书主编。
初读此书,我最深的感受便是其叙事的宏大与细腻并存。作者对于明代图像文化的梳理,并非是线性的堆砌,而是如同织锦般,将绘画、雕塑、建筑、服饰、甚至一些日常器物上的纹样,都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我特别欣赏他在梳理“图像如何成为权力象征”这一脉络时,所展现出的深刻洞察力。从帝王肖像的绘制规制,到宫廷建筑的装饰艺术,再到官员服饰的等级标识,无不透露出权力机构对图像的精妙运用。作者通过对大量史料的钩沉与分析,揭示了图像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巩固统治、彰显威仪、甚至影响民心的。这种分析角度非常新颖,让我得以从一个全新的维度去理解明代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结构。同时,作者并没有忽略普通民众的视觉经验,他对民间年画、剪纸、陶瓷装饰纹样等的研究,也同样深入,展现了图像文化在底层社会的生命力。这种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使得这本书的视野极为开阔,既有对国家层面图像策略的宏观把握,又不乏对个体生活化图像运用的细致描摹,共同构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明代图像世界。
评分在我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最让我沉浸其中的,莫过于作者对明代“图像的‘情绪’与‘情感’表达”的解读。他并没有将图像仅仅视为符号或信息载体,而是赋予了它们生命的情感。他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题材的绘画作品的细致品鉴,例如工笔重彩描绘下的宫廷生活,水墨写意抒写的山水意境,乃至民间剪纸中朴拙而热烈的喜庆场面,都试图去捕捉和还原其中所蕴含的喜怒哀乐。我尤其被他对某一幅描写边塞风光的作品的分析所打动,作者细致地描绘出画面中战士们眼神的坚毅、军旅生活的艰辛,以及偶尔透露出的对家乡的思念。这种对图像“情绪”的挖掘,使得原本抽象的历史变得鲜活而具体,我仿佛能够听到那个时代人们的心跳,感受到他们的呼吸。作者用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将我们带入到那些图像所营造的情感氛围之中,让我们得以在视觉的海洋中,与古人进行一次深情的对话。这种感性的解读方式,让我对艺术与人生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体悟。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于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对历史的全新理解。作者在探讨明代图像的“叙事性”时,提出的观点让我耳目一新。他认为,明代的图像不仅仅是简单的“再现”,更是积极的“建构”。无论是历史画中的英雄人物形象,还是小说插图中对故事情节的渲染,亦或是宗教画中的神佛形象,都并非是对现实的客观描摹,而是承载着创作者的意图、时代的价值观以及受众的期待。他通过对一些典型图像的案例分析,深入剖析了图像是如何通过视觉语言来塑造人们的认知、引导人们的情感,甚至影响人们的行为的。这种对图像“主动性”的强调,让我对以往的一些认识产生了颠覆。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曾经习以为常的图像,意识到它们背后隐藏着如此复杂的文化运作机制。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眼见不一定为实”,也让我更加警惕和审慎地去解读我所看到的每一个视觉信息。这是一种智识上的挑战,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革新。
评分这本书,虽然我还没有完全看完,但仅凭前几章的精妙之处,就足以让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作者以其深厚的功底和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明代图像文化画卷。我尤其被其中关于明代版画艺术的论述所吸引,那些曾经在历史长河中被遗忘的木刻插图,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了生命。他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作品,更是深入剖析了这些图像背后的社会背景、审美趣味以及它们在传播知识、塑造观念方面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我仿佛能看到古代匠人们在幽暗的作坊里,一丝不苟地雕刻着木版,他们的汗水与智慧,凝结成了一幅幅鲜活的画面,流传至今,依然能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惊叹,比如他对某一幅画中人物服饰纹样的细致解读,或是对某一类图像在不同地区传播痕迹的考证,都展现了他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研究态度。这种对历史细节的尊重和挖掘,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立体、更鲜活的认知,不再是教科书上那些冰冷枯燥的文字,而是充满了烟火气和人情味的生活图景。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术著作,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奇妙旅行,让我得以窥见明代社会最真实、最动人的一面。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愉悦的。作者的文笔流畅而富于感染力,即使是探讨一些相对专业的学术问题,也能写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图像的传播与变异”这一主题的探讨。他通过对同一题材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生动地展现了图像是如何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被接受、改造、甚至重新解读的。例如,他对佛教图像在明代的流变,以及道教图像如何受到民间信仰的影响而发展出新的形态,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述。这种对图像“生命史”的追溯,让我感到非常震撼。我仿佛看到,那些古老的图式,在历经岁月的洗礼和文化的碰撞后,如同活水一般,不断注入新的生命力,适应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需求。作者的这种研究方法,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让我意识到,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都在与周围的环境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演变和发展。阅读这本书,就像是与一位博学而风趣的智者对谈,总能收获意想不到的见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