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史学2017/上半年(总第九辑)

形象史学2017/上半年(总第九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中玉 著
图书标签:
  • 形象史学
  • 历史文化
  • 社会研究
  • 文化研究
  • 图像学
  • 视觉文化
  • 历史图像
  • 档案史
  • 中国近代史
  • 学术期刊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2084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903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字数:25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集刊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主办,面向全国征稿的集刊。每年出版两期,每期约25万字,是国内一家的有关图像的史学研究集刊。本集刊已经连续出版6年,2017年进入了南京大学CSSCI集刊目录,学术价值凸显。作为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重要承载刊物,其学术价值不言而喻,是介于艺术史、考古学、历史研究三者之间的桥梁性刊物。
“形象史学”是一种打破学科界限、改换视角的阅读和研究方法,是通过打通文史、充分利用文物考古材料,通过“形象”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 本书共有四部分,依次为专题笔谈、器物与图像、考古与文献、妈祖文化与海洋史研究,共13篇文章,是以“形象史学”为视角所进行的相关研究,对丰富形象史学研究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简介

刘中玉,文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文化史研究室副主任、《形象史学研究》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史、海洋文化史。代表著作《混同与重构:元代文人画学研究》。

目录

一 名家笔谈
  关于“形象史学”【扬之水】
  中国古书画艺术中的“别体之作”——谈扇面上的诗书画字【胡振宇】

二 器物与图像
  汉代的多角石柱【杨爱国】
  山东长岛王沟东周墓所出提梁壶壶腹“投壶图”性质考【宁江英】
  汉代金黄涂竹节熏炉造型考【练春海】
  北魏平城“一人二龙”图案的渊源与流变【张海蛟】
  汉晋有翼铜人及其铭文新证【朱 浒 段立琼】
  圣化与魔化:图像与文字中的朱元璋形象【高寿仙】
三 考古与文献
  新出郑译墓志所见隋初的乐治与国家【王庆卫】
  从“昭穆”到长安——空间设计视角下的唐陵布局秩序【于志飞 王紫微】
  法藏敦煌文书P.2942文本解析【杨宝玉】
  南越“文帝”宜为赵佗子【张梦晗】
四 妈祖文化与海洋史研究
  试论妈祖神格嬗变对于当前妈祖学科构建的意义【黄 婕】
  14世纪蒙古体系变动下的青花瓷
    ——元青花与伊利汗国伊斯兰转向关系梳论【刘中玉】

前言/序言

本刊更名说明

《形象史学研究》创刊于 2011 年,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主办、面向海内外征稿的中文集刊,也是目前国内唯一以历史形象材料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史学集刊。截至本辑,本刊已连续出版了七年,每年出版两辑,每辑约二十五万字。
几年来,在学界师友的鼎力支持与推介下,本刊无论是在文章质量方面还是在装帧设计方面,均获得了较大的提升,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2015 年,本刊被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成为国际 DOI 中国出版物注册与服务中心学术期刊会员,并被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 计划”)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认定为该机构重要学术刊物。2017 年,本刊成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
作为一种新的历史研究方法论,“形象史学”旨在打破学科界限,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将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史等学科的共性与特殊性结合起来,将中国古史研究中的考据法与图像学、新文化史等方法论结合起来,从多角度、多层面来梳理人类文明演进的基本脉络,进一步扩展史学研究的路径和视野,以助益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传播和普及。
我们认为,以历史形象材料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形象史学”,要作为一种方法论推广开来,成为今后史学研究的一个增长点;要形成从整体史的角度来审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性、交融性与全面性,进一步提升史学研究品质的共同认知,不仅需要学界志道相合者的共同参与和共同培育,同时还需要坚持不懈的研究实践和理论探讨。正是基于以上考量,从本辑开始,本刊正式更名为《形象史学》。我们期望在师友们一如既往的关注与支持下,《形象史学》继续秉持求真务实的办刊宗旨和开拓创新的办刊态度,成为相关领域新问题、新方法、新理论的探讨平台,成为跨文化交流、跨学科合作的桥梁性刊物。
《艺术的脉络:从壁画到数字图像的视觉演变》 本书是一部跨越数千年历史的艺术视觉考察。我们从人类最早的洞穴壁画出发,追溯艺术形式的起源及其在不同文明中的演变。书中详细分析了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艺术的特点,探讨了它们如何奠定西方艺术的基础。随着中世纪的到来,宗教艺术的兴盛以及哥特式建筑的崛起,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理解这一时期的精神内涵与艺术表达。 文艺复兴时期是艺术史上一个辉煌的篇章。我们将重点介绍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大师的杰作,分析其在人体解剖、透视法、色彩运用等方面取得的突破。巴洛克时期艺术的戏剧性和情感张力,洛可可时期艺术的精致与华丽,都将在书中得到细致的描绘。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艺术理念对比,以及印象派的色彩革命,都将为读者展现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与变革。 进入20世纪,艺术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多元化时期。野兽派、立体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流派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艺术观念。本书将深入解读这些现代艺术流派的理论基础、代表作品及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同时,我们也关注20世纪后半叶的观念艺术、波普艺术等,探讨它们如何将艺术的边界不断拓展。 最后,本书将目光投向当代。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艺术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从数字绘画、三维建模到虚拟现实艺术,本书将分析这些新兴媒介如何改变艺术的创作、传播和观看方式。我们还将探讨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等跨界艺术形式,以及它们在当代社会文化中的意义。 《艺术的脉络:从壁画到数字图像的视觉演变》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而全面的艺术史发展框架,帮助读者理解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并激发对艺术的深入思考和鉴赏能力。本书不仅适合艺术专业的学生,也适合所有对视觉文化和人类创造力充满好奇的读者。通过对大量经典艺术作品的精析,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精彩绝伦的视觉探索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很关注艺术史和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些深度探讨,尤其喜欢那些能跳出传统窠臼,提供新视角和新思路的学术读物。《形象史学2017/上半年(总第九辑)》这个书名就足够吸引我了,它隐约透露出一种跨学科的结合,以及对视觉文化在历史语境下的深入挖掘。拿到书的那一刻,我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精美的设计所打动,封面上抽象却又富有张力的图像,仿佛在预示着即将展开的精彩内容。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期望能在这里找到关于图像如何塑造历史认知,以及历史如何在图像中被重新解读的深刻见解。我特别好奇的是,“形象史学”这个概念本身,它究竟是建立在怎样的理论基础之上?是侧重于对具体艺术品或文献的图像学分析,还是更宏观地探讨视觉符号在社会、政治、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种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或许是对某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历史事实”提出质疑,又或是揭示出隐藏在图像背后的不为人知的叙事。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一个对视觉与历史交织的议题充满好奇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的知识盛宴,让我对“历史”的理解,可能将从此被赋予全新的维度。

评分

作为一名对视觉文化与历史叙事之间微妙联系充满好奇的研究者,《形象史学2017/上半年(总第九辑)》这个书名立刻抓住了我的目光。我一直认为,历史并非仅仅是文字记录的堆砌,而是由无数个视觉片段、符号和表象共同构建而成。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对这一观念的有力呼应。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一种跨学科的视野,将艺术史、考古学、社会学、人类学乃至媒介理论等领域的研究方法融会贯通,从而对历史的“形象”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解读。例如,我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探讨那些历史上被广泛传播的图像,是如何在特定时期内被赋予特定的含义,又是如何影响了当时的社会认知和文化价值取向的。另外,我对于“非主流”或“边缘”历史的视觉呈现也格外关注,因为这些往往能揭示出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真实图景。这本书的编排和内容,应该能为我提供一个思考的支点,让我能够跳出传统的历史研究范式,去探索那些更为生动、更为立体化的历史维度。我渴望在其中找到一些能够启发我研究思路的案例分析,或是具有启发性的理论框架,从而为我自己的学术探索提供新的方向和灵感。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深刻揭示文化现象背后运作机制的学术出版物情有独钟,《形象史学2017/上半年(总第九辑)》这个书名,就传递出一种对“形象”这一具有普遍性的文化载体进行历史性梳理和理论性阐释的野心。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突破以往对历史图像的简单分类或解读,而是能够深入探究“形象”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群体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例如,我想看到书中是否有对图像的权力属性进行分析,探讨那些图像是如何被用来构建、巩固或挑战某种社会秩序和意识形态的。又或者,书中是否会关注到普通民众的视觉经验,那些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形象,又是如何影响了他们的认知和情感。我喜欢那些能够提供独特视角,并且在论证上严谨有力的学术成果,而这本书的出现,恰恰满足了我对这方面的需求。它似乎提供了一个平台,让我们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审视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符号,或许能够发现一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刻逻辑。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引领我进入一个更加广阔的视觉文化研究领域。

评分

拿到《形象史学2017/上半年(总第九辑)》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是它一定是一本充满了学术锐度的刊物。从书名就能看出,它聚焦于“形象”这一核心概念,并将其置于“史学”的框架下进行审视。我通常会选择那些能够引发深度思考,并且在方法论上有所创新的学术著作,而这本书似乎恰恰符合我的口味。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涉及一些前沿的图像学理论,例如如何利用新的技术手段来分析图像,或者将文学理论、社会学理论等引入到图像研究中,从而获得更丰富的解读。我尤其对那些能够探讨图像如何参与到权力关系、意识形态建构,甚至是集体记忆形成过程中的文章感兴趣。许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历史图像,都经过了不同程度的筛选、重塑甚至意识形态的加工,如何剥离这些表层,触及图像背后真实的语境和社会动力,是学术研究中极具挑战性,也是最引人入胜的部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潜在的平台,能够汇聚一批对这些问题有深入研究的学者,并分享他们的最新成果。我希望它能像一本精密的工具箱,为我提供理解和分析复杂视觉材料的有力工具,让我能够更敏锐地捕捉到历史洪流中那些被形象所承载的、不易察觉的细节。

评分

在我看来,历史的叙事从来都不是单一维度的,而《形象史学2017/上半年(总第九辑)》这个书名,恰恰指向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研究方向——如何通过“形象”来理解和重构历史。我通常会寻找那些能够提供新颖理论视角和丰富案例分析的学术著作,而这本书的出现,无疑让我充满了期待。我希望书中能够探讨,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视觉形象是如何被制造、传播和解读的,以及这些形象在塑造人们的集体记忆、文化认同乃至社会行为方面起到的关键作用。例如,我特别想看到书中是否会对那些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历史图像进行深入的“解剖”,揭示其背后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动因,以及它们在不同时期所经历的意义变迁。我更期待的是,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方法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那些跨越不同媒介、不同时代的视觉文化遗产。它不仅仅是对“形象”的关注,更是对“形象”背后所承载的、不断流变的“历史”的深刻洞察。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而言,意味着一次与过去进行更深层对话的可能性,一次通过视觉的魔力来触及历史肌理的绝佳机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