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明研究论集

中国古代文明研究论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牛鹏涛,苏辉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古代史
  • 古代文明
  • 历史研究
  • 文化研究
  • 中国历史
  • 学术著作
  • 史学
  • 文明
  • 古代文化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62050
版次:31
商品编码:1233796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荔园国学丛书/景海峰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页数:392
字数:4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文明研究论集》以首届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前沿论坛的成果为主,共收录37篇论文,汇集中国古代文明研究领域的新成果,就出土文献与周汉古籍、先秦秦汉史、考古新发现与古代文明起源及其发展、学术史重写及早期思想史理论与方法等相关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目录

目录
丛书序(景海峰)
非盂铭文试析(李学勤) 1
近年来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宫长为) 4
东西异制——早期中国研究新范式论纲(陶磊) 14
古史系统的新探索(李锐) 33
近年出土文献中的先秦禅让传说(彭邦本) 39
论专制帝王的儒学情结(吕文郁) 55
“都城”起源的初步考察(尹弘兵) 65
商代分封制的产生与发展(徐义华) 94
论商人不祭祀“上帝”及其宗教意义(郭晨晖) 102
两周时期燕国与诸国的政治联姻(刘丽) 117
中国国家博物馆新入藏两周青铜器咀华(田率) 125
由故宫博物院藏“周安壶阁”印看妊壶的收藏源流(陈鹏宇) 138
金玉奇缘之一——以卷体衔尾玉龙为切入点(苏辉) 146
西周金文辞“濒才帝廷”解(张德良) 153
平宫鼎铭文新考(王伟) 161
春秋晋国两子犯——读清华简随札之一(郭永秉) 165
椎与终葵——说清华简《说命》篇的傅说形象(王青) 172
《傅说之命》著作时代考(程薇) 177
清华简《良臣》散宜生与西周散氏(陈颖飞) 182
清华简《祝辞》浅释(韩宇娇) 199
清华简《命训》校释一则(许可) 205
清华简《楚居》与楚都丹阳(牛鹏涛) 211
清华简《越公其事》合文“八千”刍议(魏栋) 217
“孝子不匮”还是“雄鸷多智”——新史料所见郑武夫人与郑庄公事考论(程浩) 225
“六王五伯”与“九州十二国”——出土文献所见战国时人的史、地认知(杨博) 239
从帛书《二三子》论《周易 蹇》卦六二爻辞的本义(廖名春) 257
屯卦卦义辨正——兼论《周易》卦名一字表多词的现象(黄甜甜) 269
《诗经》研究中的几个问题(陈致) 277
思孟荀礼学思想比较论纲(曹建墩) 290
说“为”(梁立勇) 306
唐兰先生的文字分期观和文字发生发展观(陈英杰) 310
从“重新估价”到“走出疑古”再到“重写学术史”——李学勤先生治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田旭东) 323
汉简本“积正督”与《老子》十六章古义臆诂(宁镇疆) 332
银雀山汉简《唐勒》篇章结构刍议(马楠) 341
“扜关右尉”印章小识(罗小华) 345
告地策与陶瓶朱书所反映的汉代生命信仰与生死观(李立) 348
论汉代的辟除四科(张欣) 363
首届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前沿论坛综述(牛鹏涛) 375
后记(牛鹏涛 苏辉) 379
《中华文明溯源:早期社会形态与思想萌芽》 本书是对中华文明源头进行深度探索的学术力作,聚焦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周时期,试图勾勒出中国古代文明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宏大图景。本书不涉及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汇编或总结,而是以考古发现为基础,辅以传世文献的解读,旨在独立梳理出早期中华文明在社会组织、技术发展、宗教信仰、宇宙观念等方面的独特演进脉络。 第一部分:早期聚落与社会分化 我们将目光投向距今五千年前后的黄河、长江流域的各大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如仰韶文化晚期、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通过对这些遗址出土的聚落布局、建筑遗迹、墓葬形制及其随葬品的分析,本书着重探讨早期人类社会是如何从平等走向分化,以及这种分化的具体表现形式。 聚落形态的演变: 从分散的氏族村落到具有防御工事、功能分区的大型中心聚落,聚落规模的扩大和复杂化的布局,标志着社会组织能力的提升。我们将分析这些中心聚落的形成原因,例如资源控制、人口增长、外部压力等。 物质文化中的社会等级: 墓葬中随葬品数量、种类、质地的差异,是判断社会等级的重要依据。本书将通过对不同等级墓葬的详细考察,揭示早期社会是否存在着贵族、平民、甚至奴隶等阶层,以及这些阶层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具体分工。例如,良渚文化中随葬玉器数量和精美程度的显著差异,便是一个清晰的例证。 公共工程与社会动员: 大型水利工程(如良渚的都城水利系统)、城墙的修建等,需要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和人力资源动员。本书将分析这些工程的意义,不仅是物质生产的进步,更是社会权力集中的体现。 第二部分:技术革新与生计模式 文明的兴起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本书将重点关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中国古代先民在农业、手工业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突破。 农业的精耕细作: 考古证据表明,此时期农业生产已进入精耕细作的阶段,定居农业成为主流。本书将分析不同地区的主要农作物(粟、黍、稻等)的种植技术,以及与之相关的农具(石斧、石镰、骨耜等)的发展。此外,对早期灌溉、施肥等技术的探讨也将纳入其中。 手工业的专业化与精湛技艺: 陶器、玉器、石器以及早期青铜器的制作,展现了当时手工业的高度发展。我们将深入研究制陶的工艺流程、不同窑址的特点,以及玉器和石器加工的精湛技术。尤为重要的是,对中国早期青铜冶炼技术的起源、发展及其早期产品的分析,例如二里头文化中的青铜礼器,将是本部分的重点。 天文、历法与农业生产的结合: 早期文明往往与对天象的观察和记录紧密相连。本书将尝试从出土文物(如陶器上的刻符)以及早期文献的蛛丝马迹中,探寻先民对日月星辰运行规律的认识,以及这些认识如何应用于农业生产和时间管理。 第三部分:宗教信仰与宇宙观念 早期文明的精神世界同样丰富多彩,本书将尝试还原当时人们的精神信仰和宇宙观。 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 自然神祇(如山川、河流、日月、风雨等)的崇拜,以及对祖先的祭祀,是早期宗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分析不同遗址中发现的祭祀场所、祭祀遗物,以及它们可能代表的宗教活动。 图腾与神话的痕迹: 一些出土文物上的图案和符号,可能蕴含着早期的图腾崇拜和神话传说。本书将尝试解读这些符号的含义,探讨它们与早期人类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解释的关联。 巫术与占卜: 早期社会中,巫师扮演着连接人与神、解释未知的重要角色。本书将从考古发现的与占卜相关的遗物(如龟甲、兽骨)以及早期文献的记述中,推测当时巫术和占卜活动的存在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 对死亡与来世的初步认知: 墓葬随葬品中,除了象征地位的物品,也可能包含着对死者生活延续的期盼。本书将分析墓葬的布置、随葬品的意义,以及它们可能反映出的早期人类对死亡和来世的初步认知。 第四部分:文明的互动与早期国家雏形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探讨中国古代文明内部以及与其他区域文明之间的互动,并尝试辨识早期国家的雏形。 文化交流与传播: 不同区域的文化元素在传播和融合过程中,推动了文明的发展。本书将通过对物质文化(如陶器纹饰、玉器风格)和技术(如青铜冶炼技术)的跨区域比较,来揭示早期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权力的集中与早期国家的萌芽: 随着社会分化的加剧和大型工程的出现,权力逐渐向少数精英手中集中。本书将依据考古证据和文献资料,探讨夏、商、周等早期王朝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作为早期国家形态的特征,如拥有较为严密的统治机构、强制力以及统治思想等。 文字的起源与早期历史的记录: 虽然早期文字(如甲骨文)出现在商代,但在此之前,符号和刻符可能已经承担了一定的信息记录功能。本书将关注这些早期符号,以及它们对我们理解早期社会历史的价值。 《中华文明溯源:早期社会形态与思想萌芽》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通过对一手考古资料的细致解读和理性分析,为读者呈现一幅生动而深刻的中国古代文明早期发展画卷。本书期望能够激发更多人对中华文明源头的好奇与思考,理解其独特而辉煌的形成过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中国古代文明研究论集》真是一次令人振奋的学术探索之旅。我特别被书中关于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变迁的章节所吸引。作者以一种近乎“解剖”的精细,剖析了诸子百家思想是如何在社会剧烈变革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他对儒家、道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起源、发展及其核心思想的梳理,既有宏观的框架,又不乏微观的洞察。例如,书中对“仁”和“礼”在不同语境下的阐释,以及法家“法、术、势”理论的形成过程,都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这些学派割裂开来,而是着力展现了它们之间相互激荡、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在争鸣中如何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面貌。书中对一些关键历史事件的解读,如变法的成败,也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让我意识到思想的演进与现实政治的互动是多么密切。读到这里,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思想最为活跃的时代,聆听先贤们的智慧激辩。

评分

这本书《中国古代文明研究论集》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尤其是在阅读到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艺术发展的章节时。作者以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那个动荡不安却又充满创造力的时代。他对玄学兴起及其对艺术创作的影响,以及佛教传入中国后与本土文化的融合,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我一直对魏晋风度抱有浪漫的想象,但书中让我看到了这种风度背后,是对生命、对自由的深刻思考,以及这种思考如何在诗歌、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尤其是对顾恺之、王羲之等艺术大家的创作理念和作品风格的分析,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与他们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书中对佛教造像艺术的研究,也让我看到了不同文化碰撞融合产生的奇妙火花。

评分

坦白说,《中国古代文明研究论集》的某些章节对我来说颇具挑战性,但正是这种挑战,带来了巨大的收获。书中关于汉代社会经济结构的研究,篇幅不少,涉及的专业术语也较多,初读时需要花费一番心思。然而,一旦我沉下心来,便会被作者深厚的功力所折服。他对均田制、租庸调制等制度的演变过程的细致分析,以及对土地兼并、贫富分化等问题的深入探讨,都揭示了汉朝繁荣表象下潜藏的社会张力。我过去一直认为汉朝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但书中让我看到了支撑其强大背后复杂的经济和社会运作机制,以及这些机制是如何影响普通民众的生活的。特别是关于盐铁官营制度的讨论,让我明白了经济权力如何被用于巩固中央集权,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虽然有些地方需要反复阅读,但我相信,正是这种对细节的执着,才使得作者的论证如此令人信服。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虽然我原本以为自己对中国古代文明已有一定的了解,但《中国古代文明研究论集》却如同一个宝藏,不断挖掘出我未知的新领域。书中关于夏商周时期礼制起源的探讨,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作者旁征博引,从考古发掘的器物细节,到甲骨文、金文中零散的记载,细致入微地分析了当时社会结构、祭祀仪式以及等级制度的萌芽。我以前总觉得这些是模糊的概念,但通过书中严谨的论证,我仿佛能看到一个鲜活的早期王朝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的统治秩序的。特别是关于“德”的早期理解,以及它如何渗透到政治和祭祀活动中,为后来的儒家思想奠定了基础,这一点让我茅塞顿开。书中对文献的解读也极具匠心,很多看似枯燥的史料,在作者的笔下焕发了新的生命力,让我对先民的智慧和生活有了更深的共鸣。读完这一部分,我真的感觉自己对中国文明的起点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中国古代文明研究论集》的最后一篇,关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的论述,无疑是为整本书画上了一个精彩的句号。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充满好奇,但过去零散的了解总是碎片化的。这本书则将这些成就串联成一条清晰的脉络,从天文历法、数学、医药,到机械制造、冶金技术,几乎涵盖了古代科技的方方面面。作者对古代科技的评价,既看到了其辉煌的一面,也指出了其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局限性,这种客观的态度让我非常赞赏。书中对张衡、祖冲之、李时珍等科学家的介绍,让我深切感受到他们的智慧和毅力,也看到了他们是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读到这里,我更加坚信,中国古代文明不仅在人文思想上有着深厚的底蕴,在科学技术领域也曾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