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礼仪:亲近礼乐文明

华夏礼仪:亲近礼乐文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冯琳,何志攀,杨娜 等 著
图书标签:
  • 礼仪
  • 传统文化
  • 中华文明
  • 礼乐
  • 文化史
  • 国学
  • 社会文化
  • 风俗习惯
  • 文化传承
  • 修身养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开明出版社
ISBN:978751313210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768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青少年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是北京市较早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中学之一,其中的汉服文化和礼仪文化两门课程已经有了六年多的教学实践。在此基础上,由北师大实验中学教师冯琳、何志攀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杨娜共同主持,将多年的教学成果整理成书,成为目前中学课程中首部有关汉服及礼仪的校本课程读本。


内容简介

《华夏有衣》、《华夏礼仪》的写作源于汉服文化与中学教育的相逢。汉服及礼仪课程早在2013年即成为北京市西城区后备人才资助计划项目,2014年申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少年传承研究”课题的子课题“以汉服活动为载体的传统服饰礼仪文化青少年传承模式研究”并成功立项,该课题于2017年结题,本书为课题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衣冠上国”的美称。汉服复兴运动中也一直有“始于衣冠,达于博远”“华夏复兴,衣礼偕行”的理念,本套书分为服饰和礼仪两本。

《华夏礼仪——亲近礼乐文明》:展现中华传统礼仪文明的基本内容,并探讨其与当代生活相结合的复兴实践方案。本书以“冠、婚、丧、祭”为主体框架:从礼、礼制的含义到礼学的历史传承;从冠礼笄礼中的青春憧憬与担当到走进婚姻的美好与责任;从人生终点的丧礼慎终到报本感恩的祭礼追远;从射以观德的君子之道到雅乐清音的音律之美;从始于衣冠的汉装华服,到达于博远的华夏诸艺。本书力图在传统礼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汉服复兴十余年来的思考与实践,将传统礼仪“活化”,以回应汉服运动“用实际行动重建礼仪之邦”的初心。


作者简介

冯琳,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合作办学平台“课堂文化研究中心”委员,国际青年成就(JA)顾问教师。长期从事中学思想品德及思想政治教学、文化遗产教育。参与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品德》教材及教参等。

何志攀,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教师、教育硕士。多年参与汉服复兴,曾任“天汉民族文化网”版主。参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研发与实施的实践研究”。参与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道德与法治》教材与教参、高等教育出版社《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教学论》等。

杨娜,就职于中央电视台,曾担任过新闻编辑、策划。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博士毕业生,主攻方向为文化社会学,英国“英伦汉风”汉服社创始人之一,曾担任“汉服北京”社团负责人,曾获第十一届亚洲艺术节汉族之花称号。自2009年起专注于梳理汉服复兴的发展历史与脉络,2016年出版《汉服归来》一书。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华夏有衣》与《华夏礼仪》两本书放到我面前的时候,脑海中立时浮现的是两个汉字偏旁——“衣”和“示”。这两个偏旁曾经困扰过很多孩子,也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颇为费神。往往到了最后,总结出来的规律就一条:“觉得”与衣服有关的就是“衣补旁”,其它的则是“示字边”。按说这条规律倒也管用,可以解决90%的有关这两个部首混淆的问题;再加上如今早已经进入电脑打字时代,只要汉语拼音的拼写过关,那真是想写错字都难。

不过在一些必须手写汉字的场合(比如考试、现场填表等),提笔忘字、下笔错字的情况仍屡屡发生,其中不乏“读书破万卷”的成年人。比如,“初”和“褐”,每每有人把它们错写成示字边,其实就是上面所说的规律导致的思维定式——怎么看都觉得这两个字与“衣服”没有关系——既然不是衣补旁,那就少加一点吧!于是,很多人就这样糊里糊涂地写错了。

当然,我在这里想说的并不是关于规范汉字的问题,而是由这种错字现象引发的一系列的思考: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给孩子们传递更深层次的文化?如何让这些知识融会贯通,激发孩子们的探究兴趣?

作为教师,我们深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习兴趣,既可以起源于完成艰巨任务时的欢天喜地,也可以来自于实现既定目标后的酣畅淋漓,还可以发端于纠正经年谬误时的恍然大悟。举例来说,当你发现“初”字在古代就指裁衣服的剪刀时,也许会如醍醐灌顶一般,再不纠结于这个字的偏旁部首。同样的道理,当你了解了“禮”“禘”“祗”这些字是和祭祀典礼有关的各种活动时,想必再也不会把它们写错认错。

由此开始,你可能会对中国文化的演变和发展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果说帝王祭祀等活动离你尚且遥远,那么,衣食住行中排在首位的“衣”,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变迁或许会吸引到你。对“民以食为天”的中国人来说,“衣”的重要性竟然超过了“食”,你是否会疑惑为什么祖先如此之看重自己的形象?隐约中,你是否会发现这与我国自诩“礼仪之邦”之间存在某种必然的联系?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在这两本书中找到答案。

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服饰和传统礼仪是打开中华传统文化之门的两把钥匙。促成这两本书的顺利出版,也是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中心在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青少年传承研究”引领下的成功实践。我把这两本书推荐给热爱传统文化的人们,尤其是中学生,相信读者会在书中发现一片崭新的天地,感受文字背后那种更贴近我们的人文情感!

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中心主任

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前校长

袁爱俊



华夏礼仪:亲近礼乐文明 在千年传承的浩瀚星河中,总有一些璀璨的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它们并非遥不可及的传说,而是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智慧,是塑造我们精神气质的根基。本书《华夏礼仪:亲近礼乐文明》正是试图拨开历史的尘埃,让我们重新审视和体悟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什么是礼? 礼,并非生硬的规章戒律,也非僵化的仪式表演。它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待人处事的方式,是一种对秩序、和谐与尊重的内在追求。从一杯敬茶的温情,到拱手为礼的谦逊;从餐桌上的分寸,到日常交往的得体,礼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构筑起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桥梁,维系着社会运转的脉络。它教会我们如何尊重长辈,如何关爱晚辈,如何与同辈相处,如何在陌生人之间建立起基本的信任与善意。 什么是乐? 乐,不仅仅是悦耳的音符,它更是一种情感的抒发,一种精神的陶冶,一种对天地万物的感悟。古代的“礼乐”,将仪式与音乐巧妙融合,共同作用于人的身心,以达“中和”之境。在现代社会,我们或许远离了雅乐的宫廷,但音乐作为一种普适的情感语言,依然能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本书将带您领略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音乐魅力,感受旋律中蕴含的时代精神与民族情感,理解音乐如何塑造我们的情绪,启迪我们的思想。 礼乐文明的传承与当代价值 《华夏礼仪:亲近礼乐文明》并非一本故纸堆里的学术著作,它更侧重于挖掘礼乐文化在当代的实践意义。在快节奏、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似乎在拉近,但心灵的隔阂却可能在加深。礼,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缓和关系、建立深度连接的有效途径。它鼓励我们放慢脚步,用心倾听,以真诚的态度去对待他人。 本书将深入浅出地剖析礼仪的起源与发展,追溯从周公制礼作乐到历代王朝的礼制演变。我们将看到,礼仪并非一成不变,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和丰富,但也始终围绕着“仁”、“敬”、“和”等核心精神。例如,我们将探讨古代的朝聘、祭祀、宴饮等重要场合的礼仪规范,理解其背后蕴含的政治、哲学与社会意义。同时,我们也会关注更为贴近生活的日常礼仪,如拜访、送礼、婚丧嫁娶等,解析其中蕴含的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与人际交往智慧。 在音乐层面,本书将探讨中国古代音乐的分类、特点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宫廷雅乐的庄重肃穆,到民间小调的生动活泼,音乐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情感记忆。我们将尝试理解古琴的沉静悠远,笛箫的清越悠扬,以及其他传统乐器的独特韵味,并思考它们如何影响了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与精神世界。 为何我们今日依然需要礼乐? 在本书看来,礼乐文明并非陈旧的古董,而是我们认识自我、理解社会、提升人品的重要资源。 提升个人修养: 学习礼仪,不仅是掌握一套行为规范,更是培养一种内在的谦逊、自律与尊重。它帮助我们塑造温文尔雅的气质,提升待人接物的能力,使我们在复杂的人际环境中游刃有余,赢得他人的信赖与好感。 构建和谐社会: 礼乐精神的核心在于“和”。理解和践行礼仪,有助于减少冲突,增进理解,构建更加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一个注重礼仪的社会,往往更加文明、更加具有凝聚力。 连接民族情感: 礼乐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精神积淀,是连接海内外华人的情感纽带。深入了解礼乐,就是深入了解我们的民族根源,增强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 启迪现代生活: 礼乐文明并非要求我们复古,而是倡导其精神内涵。例如,现代商务谈判中的礼仪,家庭教育中的规矩,甚至我们对待自然的态度,都可以从礼乐文化中汲取智慧,找到更具人文关怀的解决方案。 《华夏礼仪:亲近礼乐文明》将以生动的故事、翔实的考证与细腻的解读,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界限,去触摸那些曾经辉煌的礼乐场景,去聆听那些悠扬动听的古老旋律。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每一位读者都能找到与礼乐文明亲近的独特方式,让这份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生活中焕发出新的光彩,滋养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生活。

用户评价

评分

《华夏礼仪:亲近礼乐文明》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中国传统文化。我一直觉得,很多传统文化之所以难以被现代人接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被“神化”或者“学科化”了,失去了与我们生活的联系。但这本书,恰恰打破了这种隔阂。作者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那些古老而重要的礼仪和音乐,转化成了我们可以理解、可以感悟、甚至可以实践的内容。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亲近”二字的深度解读,它不仅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更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自我之间的和谐统一。书中对古代礼仪的解析,让我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我被书中对“乐”作为一种情感表达和心灵慰藉的描述所打动,它不仅仅是声音的组合,更是一种能够传递情感、沟通心灵的桥梁。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智慧和温度的文化空间,感受着古人的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这本书让我明白,礼仪并非束缚,而是解放;音乐并非靡靡之音,而是心灵的洗礼。它让我重新认识了“文明”的内涵,并从中汲取力量,去构建一个更加和谐、更有温度的现代生活。

评分

这本《华夏礼仪:亲近礼乐文明》确实如其名,带我走入了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殿堂。作为一个对传统文化一直怀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深知礼仪的重要性,但总觉得隔着一层纸,难以真正触及核心。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弥补了我的这一认知空白。它并非枯燥地罗列古籍条文,而是以一种极其亲切、生动的方式,将那些看似遥远的礼乐制度,还原成一个个鲜活的历史场景和人文故事。书中对“礼”与“乐”的互动关系的阐释,让我耳目一新。我之前总以为礼仪是森严的规矩,而音乐只是娱乐,但作者通过细致的解读,揭示了它们如何巧妙地融合,共同构建了古代华夏社会和谐有序的基石。从祭祀典礼上的庄重肃穆,到宴饮聚会上的融洽和谐,再到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谦逊有礼,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深入的挖掘和生动的描绘。读完之后,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体验,对“文明”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物质的堆砌,更是精神的传承,是人与人之间、人与天地之间关系的哲学体现。这本书让我感到,原来我们祖先的智慧,早已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是需要我们去发现,去体会。

评分

《华夏礼仪:亲近礼乐文明》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意外的惊喜,也是一次深刻的心灵触动。我一直认为,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魅力的组成部分之一,但往往在现代社会中,这些宝贵的传统被淡化甚至遗忘。这本书的出现,如同一缕清风,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这些古老智慧的渴求。作者用一种非常易于理解且极具感染力的方式,将复杂的礼乐制度抽丝剥茧,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亲近”二字的强调。它没有高高在上地教导,而是引导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去感受、去体会。例如,书中对于不同场合下的问候、交流、甚至行为举止的细节描写,都充满画面感,让我仿佛能听到古人的谈笑声,看到他们的谦恭身影。更重要的是,作者将礼仪不仅仅视为外在的规范,更上升到了内在的修养和人生的智慧。书中对“礼”与“乐”如何相互支撑,共同塑造一个人温文尔雅、知书达理的品格的阐述,让我受益匪浅。我从中看到了如何将这些古代的智慧,融入到现代生活中,成为一种更加优雅、更有内涵的生活方式。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口号,而是可以通过日常的点滴实践来实现的。

评分

坦白说,在阅读《华夏礼仪:亲近礼乐文明》之前,我对于“礼乐文明”这个概念,一直有些模糊。它听起来很宏大,很遥远,似乎只属于历史书本里的名词。然而,这本书以一种极其出人意料的方式,将这个概念拉近了我的生活。作者并非用生硬的理论来灌输,而是用一种充满故事性和人文关怀的笔触,为我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我被书中对古代士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礼仪,以及音乐在其中扮演的独特角色的描述深深吸引。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乐”的解读,它不仅仅是悦耳的音乐,更是一种与天地精神相契合的表达方式,一种能够安抚心灵、净化灵魂的力量。书中通过对古代音乐典故的梳理,让我看到了音乐作为一种教化工具,如何塑造了社会的风尚,如何影响了个人的品德。同时,对于“礼”的阐释,也并非僵化的规条,而是展现了其背后所蕴含的尊重、秩序和和谐的哲学。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人际关系的重视,对于社会和谐的追求,以及对于个体修养的强调。它让我反思,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是否正在失去一些宝贵的东西,而这本书,正是我重新找回这些宝贵情感和智慧的一把钥匙。

评分

初次翻开《华夏礼仪:亲近礼乐文明》,我并没有抱有过高的期望,毕竟关于礼仪的书籍市面上并不少见,大多流于表面或者过于学术化。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和独特的视角,很快就吸引了我。作者并非简单地介绍“是什么”,而是深入探讨“为什么”以及“如何做”。他并没有回避礼仪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发展,而是通过大量的史料佐证,展示了礼仪制度的逻辑性和适应性。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礼”的物质载体和精神内核的辩证分析。比如,对于古代器物(如鼎、簋)的讲解,不仅仅停留在器形和功能上,而是进一步挖掘了它们所承载的社会等级、宗法关系以及象征意义。这种由物及人、由表及里的解读方式,让我对古代社会的运作模式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作者在描述“乐”时,也并非仅仅罗列乐器和曲谱,而是将其与情感表达、社会教化紧密联系起来。当我读到关于雅乐如何平息纷争、怡养性情的部分时,我能感受到那是一种超越个人情绪的、具有普遍治愈力的力量。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进行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对“君子”的涵养和“仁爱”的实践有了更具象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