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珠拾粹——中国古城古镇古村踏察(一)

遗珠拾粹——中国古城古镇古村踏察(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阮仪三 著
图书标签:
  • 古城
  • 古镇
  • 古村
  • 中国文化
  • 历史
  • 建筑
  • 民俗
  • 旅行
  • 摄影
  • 地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ISBN:978754731262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6847
包装:平装
开本:小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400
字数:34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历史建筑艺术爱好者

大美中国,山山水水,古城古镇古村璀璨生辉,喜欢深度游的读者一览此书,藏尽心中,留下足迹!

东方出版中心携手阮仪三先生新近出版《遗珠拾粹》,汇集中国经典古城、古镇、古村,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观念信息。也是一部生动的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著作。

3 本书里面的所有的中国古镇古村古城,您了解多少,去过多少?知道它们背后的文化价值和你旅行的意义吗?

1. 河南淅川荆紫关古镇

2. 陕西商洛漫川关古镇

3. 湖北郧西上津古镇

4. 贵州安顺旧州古镇

5. 广西南宁扬美古镇

6. 福建邵武和平古镇

7. 安徽肥西三河古镇

8. 上海南汇新场古镇

9. 江苏常熟沙家浜古镇

10. 江苏太仓沙溪古镇

11. 云南腾冲和顺古镇

12. 云南楚雄黑井古镇

13. 云南大理喜洲古镇

14. 云南会泽娜姑古镇

15. 浙江台州皤滩古镇

16. 浙江慈溪鸣鹤古镇

17. 浙江宁海前童古镇

18. 江西广昌驿前古镇

19. 江西樟树临江古镇

20. 江西婺源清华古镇

21. 江西铅山河口古镇

22. 重庆渝北龙兴古镇

23. 重庆石柱西沱古镇

24. 四川邛崃平乐古镇

25. 四川西昌礼州古镇

26. 四川雅安上里古镇

27. 四川雅安望鱼古镇

28. 四川绵阳郪江古镇

29. 四川泸州合江福宝古镇

30. 四川广安顾县古镇

31. 四川成都洛带古镇

32. 四川内江资中铁佛古镇

33. 四川内江资中罗泉古镇

34. 四川广元昭化古城

35. 四川甘孜丹巴藏族古村

36. 四川雅安宝兴硗碛藏族古村

37. 四川阿坝黑虎羌族古村

38. 湖南湘西永顺王村土家族苗族古镇

39. 湖南湘西里耶土家族古镇

40. 云南剑川沙溪白族古镇

41. 云南大理云南驿白族古村

42. 云南大理巍山彝族回族古城

43. 云南巍山东莲花彝族回族古村

44. 浙江景宁东弄畲族古村

45. 湖北宣恩彭家寨土家族古村

46. 山东德州苏禄王墓及北营守陵古村

47.陕西韩城党家村

48. 福建晋江福全古城

49. 福建泉州崇武古城

50. 山西朔州右玉古城

50. 山西朔州右玉古城


内容简介

本书是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教授亲自组织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组成调研梯队,历时十年对中国100个古城(镇、村)进行全面踏勘后的学术成果,分为二卷,本书是其中之一。全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读者生动地介绍了其中50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古城、古镇、古村,其中有些村镇行将消逝。书中大量的实景照片和部分测绘图,对于踏勘、辨别建筑年代类别等专业读者而言有很好的参考和借鉴作用,能够根据不同城、镇、村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调查策略,准确地提取地方典型传统元素。


作者简介

阮仪三,苏州人,1934年生,1961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法国文化部“法兰西共和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 获得者。2003年所做的中国江南水乡古镇保护规划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遗产保护委员会颁发的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2006年凭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保护再度获得UNESCO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2008年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大运河沿线历史城镇保护与研究”项目获得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委员会杰出成就奖;2014年阮仪三获得美国圣母大学颁发的“亨利·霍普·里德奖”以表彰他几十年来为保护众多中国的历史城镇与建筑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他被誉为“都市文脉守护者”“历史文化名城卫士”“古城守望者”。主要著作有《护城纪实》《护城踪录》《江南古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江南古典私家园林》等。

n>有些村镇行将消逝。书中大量的实景照片和部分测绘图,对于踏勘、辨别建筑年代类别等专业读者而言有很好的参考和借鉴作用,能够根据不同城、镇、村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调查策略,准确地提取地方典型传统元素。



精彩书评

序 言

前 言

1. 河南淅川荆紫关古镇

2. 陕西商洛漫川关古镇

3. 湖北郧西上津古镇

4. 贵州安顺旧州古镇

5. 广西南宁扬美古镇

6. 福建邵武和平古镇

7. 安徽肥西三河古镇

8. 上海南汇新场古镇

9. 江苏常熟沙家浜古镇

10. 江苏太仓沙溪古镇

11. 云南腾冲和顺古镇

12. 云南楚雄黑井古镇

13. 云南大理喜洲古镇

14. 云南会泽娜姑古镇

15. 浙江台州皤滩古镇

16. 浙江慈溪鸣鹤古镇

17. 浙江宁海前童古镇

18. 江西广昌驿前古镇

19. 江西樟树临江古镇

20. 江西婺源清华古镇

21. 江西铅山河口古镇

22. 重庆渝北龙兴古镇

23. 重庆石柱西沱古镇

24. 四川邛崃平乐古镇

25. 四川西昌礼州古镇

26. 四川雅安上里古镇

27. 四川雅安望鱼古镇

28. 四川绵阳郪江古镇

29. 四川泸州合江福宝古镇

30. 四川广安顾县古镇

31. 四川成都洛带古镇

32. 四川内江资中铁佛古镇

33. 四川内江资中罗泉古镇

34. 四川广元昭化古城

35. 四川甘孜丹巴藏族古村

36. 四川雅安宝兴硗碛藏族古村

37. 四川阿坝黑虎羌族古村

38. 湖南湘西永顺王村土家族苗族古镇

39. 湖南湘西里耶土家族古镇

40. 云南剑川沙溪白族古镇

41. 云南大理云南驿白族古村

42. 云南大理巍山彝族回族古城

43. 云南巍山东莲花彝族回族古村

44. 浙江景宁东弄畲族古村

45. 湖北宣恩彭家寨土家族古村

46. 山东德州苏禄王墓及北营守陵古村

47.陕西韩城党家村

48. 福建晋江福全古城

49. 福建泉州崇武古城

50. 山西朔州右玉古城


目录

序言
前言
河南浙川荆紫关古镇
陕西商洛漫川关古镇
湖北郧西上津古镇
贵州安顺旧州古镇
广西南宁扬美古镇
福建邵武和平古镇
安徽肥西三河古镇
上海南汇新场古镇
江苏常熟沙家浜古镇
江苏太仓沙溪古镇
云南腾冲和顺古镇
云南楚雄黑井古镇
云南大理喜洲古镇
云南会泽娜姑古镇
浙江台州皤滩古镇
浙江慈溪鸣鹤古镇
浙江宁海前童古镇
江西广昌驿前古镇
江西樟树临江古镇
江西婺源清华古镇
江西铅山河口古镇
重庆渝北龙兴古镇
重庆石柱西沱古镇
四川邛崃平乐古镇
四川西昌礼州古镇
四川雅安上里古镇
四川雅安望鱼古镇
四川绵阳郭江古镇
四川泸州合江福宝古镇
四川广安顾县古镇
四川成部洛带古镇
四川内江资中铁佛古镇
四川内江资中罗泉古镇
四川广元昭化古城
四川甘孜丹巴藏族古村
四川雅安宝兴硗碛藏族古村
四川阿坝黑虎羌族古村
湖南湘西永顺王村土家族苗族古镇
湖南湘西里耶土家族古镇
云南剑川沙溪白族古镇
云南大理云南驿白族古村
云南大理巍山彝族回族古城
云南巍山东莲花彝族回族古村
浙江景宁东弄畲族古村
湖北宣恩彭家寨土家族古村
山东德州苏禄王墓及北营守陵古村
陕西韩城党家村
福建晋江福全古城
福建泉州崇武古城
山西朔州右玉古城

精彩书摘

前言(摘选)

文/阮仪三

早在20世纪80年代时为了编写《中国城市建设史》,我调查了一些历史古城,同时也发现了不少很有特点的古城镇,于是专门进行了一些踏勘。这些成果当时在同济大学城规教研室编辑出版的《城市规划资料汇编》上以“城市志”的栏目发表,得到好几位老专家的赞赏。同济的陈从周、董鉴泓两位教授,北京的郑孝燮先生等,他们都鼓励我要坚持下去,他们说趁现在还年轻,跑得动,要多走一点,多看一点,并能保住一些。当时我把这个事只当学术研究的事来做。在80年代初期我用规划管理的手段抢救了平遥,但当时和平遥相仿的历史古城如太谷、介休、忻城等就未能保住。在江南水乡地区我及时用规划管理的手段抢救了周庄、同里、甪直、乌镇、南浔、西塘等江南六镇,而周边地区的几十座同样具有秀美风光的水乡古镇却未能保住。我在做这些城镇的保护与发展规划时,强烈地感受到生活在古城镇里的居民及管理城镇的人大多不认识这些古镇的价值,当然更无心去保护它,并且都是想方设法要去改变它,认为破旧立新才是正确的发展方向。我觉得我们这些有这方面知识和认识的人,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去尽力地发现与保护它们,能保住一个是一个,而保护的前提是先要发现它们。从那时起我就继续了这种调研踏勘。大学里有暑假,我就每年组织学生,利用这段较长的日子,到一些城镇或村落去调研,去发掘、发现那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城镇或村落,并要求他们认真按要求写出调研报告。在我带研究生的时期,这种调查,成为指定的一项必修课程。我的研究生们有了调研的经验后,就把他们所掌握的方法和经验传授给师弟师妹们,这样就一直传递下去。

这些古城古镇古村的调研,我常称之为“踏察”,这里指一定要到实地去,要两条腿走到现场并亲眼观察,这样才能收集到第一手的资料,拍摄到真实的场景照片,还得找当地老乡们交谈以核证史实,返沪后还得查阅有关文献资料。

这支调研队伍深入到城镇和乡村,不仅成为地区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也为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提供了一部最为生动的教科书。

在调研现场,我们和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协同工作,深入到每家每户,找寻一处处遗存,探寻历史踪迹,和当地居民、年迈的老者攀谈询问,和地方工作人员讨论研究……一方面是挖掘历史文化原始的资料,同时也传授了保护理念、历史遗存价值和资源的含义。

作为调研的参与者,我们深刻体会到:调研就像毛泽东评论当年万里长征一样——“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尽管对于如此广博的土地,我们势单力薄,但我们始终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我们的学子们在实地踏勘过程中,深入到偏远地区或少数民族地区,经历了艰苦生活的磨炼和考验,培养了独立工作研究的能力;由教师、博士、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共同组成的纵向工作梯队,在暑假实践活动中同吃、同住、同工作,促进了梯队内部的交流学习;在与丰富多元的地方风俗文化和建筑艺术的直面体验中,学生们加深了对我国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树立并增强了保护城市历史遗产的责任感;在调查活动中,同学们掌握了踏勘、测绘、辨别建筑年代类别等基础工作方法,能够根据不同村镇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调查策略,准确地提取地方典型元素,同时还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了摄影和测绘技巧。

我的学生毕业了,他们也继续着这些调研,这支队伍也有所壮大,像上海华东理工大学、湖北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苏州科技大学等也都能组织学生做调查,撰写报告,调研工作后继有人。

我们的调研活动始终是开放的:我们的队伍欢迎所有有志于城市历史保护的热血青年,我们的调研面对许多未为人知却行将消逝的中国古城古镇古村和历史街区。我们也希望借助于《城市规划》杂志和此书出版的媒介作用,把这些祖国的瑰宝展示给所有关心并希望保护这些历史遗存的人们。

这项调研活动,并不只是进行学术研究的调查、测绘和收集材料,更重要的是在地区间交流保护方法与经验,因地制宜地为各地方提出保护管理的建议措施,并长期关注这些地区的发展建设活动,防止多元的历史文化遗存不经意间损毁。

经过整整十年“遗珠拾粹”栏目的连载,已使众多的古城古镇古村和历史街区扬名于越来越多的社会群体间,也使这些原本平静的地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游客和开发商。或许,我们的呼喊可以使这些美丽的地方免于遭受推土机的毁灭,但如何使这样美丽的地方依然留存古朴而和谐的生活,是我们继续奋斗的方向。

我相信在党中央提出发展文化事业,振兴民族文化的号召指引下,历史文化城镇和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必然会走向兴旺之路。




《遗珠拾粹——中国古城古镇古村踏察(一)》是一部深度挖掘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精髓的著作。本书并非罗列式的风光描摹,而是以严谨的田野考察为基础,辅以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带领读者穿越时空,走入那些被时光遗忘的角落,感受其中鲜活的生命脉络。 书中,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人文关怀,聚焦于那些在现代文明洪流中依然坚守着古老传统、承载着丰富历史记忆的中国古城、古镇和古村落。这些地方,它们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是民间智慧的博物馆,是乡土情感的寄托。作者深知,真正的“遗珠”并非仅仅是残存的建筑,更是隐藏在砖瓦之间、石板之下、以及当地居民世代传承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生产技艺和价值观念之中。 本书的叙述角度独辟蹊径。作者并非简单地介绍一个地方的历史沿革或建筑风格,而是通过“踏察”这一行动,深入到每一个村落的肌理之中。这包括但不限于: 一、 深入的田野调查与在地观察: 作者亲身踏足,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眼睛捕捉细节。他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古建筑群,更会走进寻常巷陌,观察村民的日常生活,倾听他们的故事。从房屋的建造规制、选址考量,到公共空间的设置、邻里关系的维系,再到节庆习俗的演变、民间艺术的传承,无不被作者细致地记录和解读。例如,某一个古村落的祠堂不仅仅是祭祀祖先的场所,更是家族权力、社会结构和道德规范的载体;某一条古街的店铺布局,反映的不仅是商业活动,更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人口流动、物资交换和文化交流。 二、 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与解读: 作者具有扎实的学术功底,能够将田野调查的发现与宏大的历史背景相结合。他会追溯一个村落的起源,考证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其与其他地区、其他文明的互动关系。书中会探讨这些村落的形成与发展如何受到地理环境、自然资源、政治经济制度、以及外来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分析某个古镇的兴衰与一条重要河流、一条商贸大道的关联,揭示其作为区域中心或交通枢纽的历史功能;解读某个古村落的建筑风格如何融合了当地的自然材料和外来的建筑技艺,折射出民族融合或文化传播的轨迹。 三、 传统生活智慧的呈现与传承: 在现代工业文明冲击下,许多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智慧正逐渐消失。本书致力于抢救和传承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者会关注传统农耕技术、手工艺制作(如编织、雕刻、陶艺等)、民俗节庆(如祭祀、婚丧嫁娶、庙会等)的细节,以及其中蕴含的生态智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书中会生动展现这些传统技艺如何代代相传,以及它们在当下社会中可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例如,详细介绍一种濒临失传的传统建筑材料的制作方法,或者记录一个古老节日中承载的集体记忆和社区凝聚力。 四、 建筑特色与空间美学的分析: 尽管本书不以纯粹的建筑摄影集形式呈现,但作者对古建筑的观察是深入且富有见地的。他会从选址、布局、结构、材料、装饰等方面,解读建筑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伦理观念和社会功能。这不仅仅是对建筑形式的描述,更是对古人“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宇宙观,以及等级秩序、家族观念等社会制度的艺术化体现。例如,分析某个村落的整体布局如何体现风水理论,或者一户普通民居的庭院设计如何体现主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品位。 五、 当代语境下的反思与启示: 《遗珠拾粹》并非仅仅是对过去的怀旧,更是对当下和未来的思考。作者在记录和分析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将传统村落的经验与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进行对照。例如,传统村落的社区自治、邻里互助的模式,是否能为当下城市社区建设提供借鉴?传统村落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利用,是否能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书中会引发现读者对“何为真正的乡愁”、“如何看待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如何在发展中保留文化根脉”等问题的深度思考。 《遗珠拾粹——中国古城古镇古村踏察(一)》以其严谨的态度、深邃的洞察和饱含深情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的中国传统村落画卷。它将带领读者进行一次精神上的朝圣,一次文化上的探索,一次对中华文明源头活水的追溯。这本书不仅适合对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建筑、民俗风情感兴趣的读者,也适合所有渴望了解中国乡村深层价值,反思现代文明发展之路的人们。它是一面映照过去的镜子,更是一盏指引未来的灯塔。

用户评价

评分

《遗珠拾粹——中国古城古镇古村踏察(一)》这本书,就像一本浓缩了千年风华的画册,又像一篇娓娓道来的乡愁史诗。我被书中那种静谧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氛围深深吸引。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够将那些遥远的古老村落拉近到我的眼前。我能清晰地看到那些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感受到江南水乡的烟雨朦胧,甚至能想象到北方古镇那种厚重而质朴的生活气息。书中所描绘的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建筑,更是那些与建筑共生共存的人文精神。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深深地打动了我。他用一种温和而坚定的笔触,讲述着每一个村落的故事,那些古老的传说、世代相传的技艺,都成为了他笔下鲜活的篇章。阅读这本书,让我有了一种“归去来兮”的情感,仿佛回到了那个淳朴而美好的年代。它让我重新思考“家”的意义,思考那份深深植根于土地的乡愁。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太多惊喜!我一直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钟情于那些沉淀着岁月痕迹的古城古镇古村。拿到《遗珠拾粹——中国古城古镇古村踏察(一)》这本书,我仿佛被带入了一个时空隧道,开始了与那些古老土地的对话。书中的文字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录,更是作者饱含深情的描绘。他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古建筑的飞檐翘角,描绘了斑驳的墙壁上刻画的时光印记,甚至捕捉到了老街巷里飘荡着的烟火气息。每一个章节都像一幅精心绘制的画卷,让我身临其境,仿佛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闻到陈年的木香,感受到古老石板路上传来的历史回响。作者在文字中融入了他个人的观察与感悟,让这些古老的地方不再是冰冷的史料,而是鲜活的生命体,拥有自己的故事和灵魂。读这本书,我仿佛也随同作者一同踏上了这段寻访之旅,每一次翻页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都让我对这片土地的文化底蕴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畏。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阅读中,最让我沉醉和受益的一本,它满足了我对中国古韵的无限遐想,并激起了我亲自去探访这些遗珠的强烈愿望。

评分

我向来对历史题材的书籍情有独钟,而《遗珠拾粹——中国古城古镇古村踏察(一)》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给了我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景点,而是以一种“踏察”的方式,深入到每一个古城古镇古村的肌理之中,去感受、去体味、去记录。他笔下的文字,充满了观察者的敏锐和记录者的严谨,同时又饱含着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我被书中对每一个村落的独特风貌的描绘所吸引,无论是建筑的风格,还是当地的民俗,都被作者细致地呈现出来。他不仅仅在展示“看什么”,更是在讲述“为什么”。通过这些故事,我看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智慧和传承,看到了那些在时光中依然闪耀的文化之光。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那些被忽视的角落,同样蕴藏着无尽的宝藏,它们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璀璨明珠。

评分

这本《遗珠拾粹——中国古城古镇古村踏察(一)》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旅游类书籍的认知。我原本以为这类书最多就是一些地图和景点介绍,但这本书却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深度和广度。作者的“踏察”并非走马观花,而是深入肌理,探寻那些隐藏在寻常巷陌中的不凡。他不仅仅是记录建筑的宏伟,更是挖掘了建筑背后的故事,那些世代居住于此的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都通过他的文字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细节的捕捉,比如一块古老的石板上磨损的痕迹,一扇雕刻着繁复花纹的木门,甚至是某个角落里被遗忘的物件,在作者的笔下都充满了故事。这些细节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让我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生命的顽强。阅读的过程,我不断地被书中描绘的景象所吸引,那些曾经辉煌如今静默的村落,那些在时光洪流中依然坚守的古老建筑,都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等待着有心人的发现。这本书不只是一次视觉的享受,更是一次文化的洗礼,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古老文明的生生不息,让我对这片土地的过去有了更深刻的共情。

评分

我一直对“寻访”这个词情有独钟,它带着一种探索未知、发现宝藏的意味。《遗珠拾粹——中国古城古镇古村踏察(一)》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这一词汇的期待。作者的文字,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时空的界限,来到那些被时光遗忘的角落。我看到的不仅仅是古建筑的砖瓦,更是它们所承载的文化基因。作者对每一个地方的介绍都详尽入微,从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到建筑风格、民俗风情,无不涵盖。他用一种非常有人情味的方式叙述,让那些冰冷的史实变得鲜活有趣。我仿佛能听到古村落里孩子们嬉戏的笑声,能感受到老人们坐在门前悠闲的时光。书中对于一些鲜为人知的、却极具价值的古村落的描写,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原来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还隐藏着如此多的“遗珠”。这本书不仅仅是地理学的记录,更是文化学的梳理,它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中国的乡村文明,让我更加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