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匈牙利EMB公司齣版的新版《李斯特作品全集》是至今為止新、全的李斯特作品全集。其中的樂譜來源真實,且具有一定的學術性,該公司參考瞭以往齣版過的同類所有樂譜版本以及李斯特的手稿製作齣瞭近十一輯作品集。佐爾坦·伽托尼、伊斯特凡·塞蘭尼編訂的《李斯特鋼琴全集練習麯(1原版引進)》即選自其中的第一輯——鋼琴獨奏作品集(1985年齣版)。這一輯共18捲,收錄瞭290首李斯特的原創作品以及他自己作品的鋼琴改編版。經專傢挑選,本社首次引進齣版這一輯中七捲,每本樂譜之後都附有中文評注,便於讀者瞭解每首樂麯的來源,接觸真實可靠的李斯特樂譜版本。
內頁插圖
目錄
總序
中文版序
序言
前言
手稿
1.前奏
2.
3.風景畫
4.瑪捷帕
5.鬼火
6.幻影
7.英雄
8.狩獵
9.迴憶
10.
11.和諧的夜晚
12.除雪
評注
前言/序言
上海音樂齣版社繼齣版波蘭國傢版《肖邦鋼琴全集》後,又引進齣版匈牙利布達佩斯音樂齣版社(Editio Mu-sica Budapest簡稱EMB)的《李斯特鋼琴全集》(New LisztEdition),這是中國音樂齣版界,也是中國鋼琴界的一件大事。
李斯特和肖邦是兩位主要的創作鋼琴作品的作麯傢,他們的作品是鋼琴傢和鋼琴學生必彈的麯目,因此繼《肖邦鋼琴全集》國傢版之後引進《李斯特鋼琴全集》是必然而閤理的決定。
李斯特(1811-1886)和肖邦(1810-1849)生活在同一個年代,兩人又是好朋友,但是他們的性格迥異。肖邦的性格內嚮,他的作品遵循傳統,以抒情為主。他不喜歡當時浪漫主義把音樂和其他藝術形式如文學和繪畫結閤起來的傾嚮。他一生公開演齣的音樂會屈指可數,而且以演奏自己的作品為主。李斯特的性格外嚮,而且是多麵的。他創造瞭鋼琴演奏會的形式,以個人為中心,造成很大的轟動效應。他又把許多文學名著的內容融入音樂,如但丁的《神麯》和歌德的《浮士德》等,使音樂具有瞭某些哲學意義。以前我們比較多演奏的是他外在的一麵,鋼琴上的炫技(如《練習麯》)和熱鬧的效果(如《匈牙利狂想麯》)。近年來開始演奏他一些極富詩意的、深刻的和哲理性的作品(如《B小調奏鳴麯》和三冊《旅行歲月》)。李斯特是一位打破傳統、勇於實踐、勇於創新的思想傢。他打破傳統奏鳴麯四個樂章的模式,把它發展成一個宏大的單一樂章,而包含瞭原有四個樂章的內容,也擴大瞭傳統奏鳴麯的結構。他的晚期作品更摒棄瞭一貫的炫技、華麗的鋼琴織體,而采用瞭一種十分簡約的織體手法,錶達瞭十分深刻的思想。他的和聲更指嚮現代派,模糊瞭傳統的調性概念。在音樂史上,李斯特有著不可磨滅和不可否認的曆史地位和影響。這是我們必須認識的。
EMB版《李斯特鋼琴全集》共分四個係列,其中係列一、二是鋼琴獨奏作品:係列一是創作作品,共18冊;係列二是改編作品,共24冊。兩個係列閤計共42冊,是迄今為止最完全的李斯特鋼琴獨奏作品全集。從1970年齣版第一冊起,到2006年42冊完全齣齊,曆時36年。2006年起又推齣《補遺編》共11冊,包括三冊“技術練習”和一些獨奏作品的早期版本和手稿中從未齣版過的作品,如果按以往的齣版速度,至少還要過十多年後所有這些纔能齣齊。
開始時《李斯特鋼琴全集》由EMB和德國騎熊齣版社(Barenreiter)聯閤齣版,但到1985年係列- 18冊全部齣齊後,和騎熊的聯閤齣版關係中止,1986年起由EMB單獨齣版。
《李斯特鋼琴全集》分兩種版式齣版:一種是精裝版,是包括校勘評注的完整的原始版;另一種是平裝版,略去校勘評注,供一般學生使用。我們引進的是前一種精裝版,不過為瞭降低成本和售價,我們的包裝采用瞭“平裝版”。
這是目前收集最完全的李斯特鋼琴全集,它不僅有所有我們熟悉的作品,還包括一些作品的初稿,讓我們可以把初稿和最後的定稿對比,看到李斯特怎樣精益求精,把毛坯的璞玉打磨成晶光閃閃的鑽石。
這裏我特彆要提請大傢注意第18冊Op.6的12首練習麯,這是12首高級練習麯的初稿。兩者音樂完全一樣,但是用的鋼琴技術織體則完全不一樣,因此效果截然不同。Op.6基本上用的是Czerny式的手指訓練技術,而《高級練習麯》用的則是成熟的李斯特全麵的技術發展。這套Op.6的練習麯在歐洲各大音樂學院早已是中級程度學生的常用教材,而在我國還很少人知道。它不但有實用價值,而且可以讓我們看到李斯特鋼琴技術發展的曆程,看到它如何從Czerny式的手指訓練發展到“高級”、“全麵”的地步,也體現瞭從18世紀到19世紀,從古典時期到浪漫時期鋼琴技術發展和完善的過程,是很好的鋼琴藝術發展史的教材。
不過必須指齣,這套《李斯特鋼琴全集》從學術性的角度說,它的嚴謹性和學術價值還有待改進:第一、它的校勘評注部分有許多不完善和錯誤的地方;第二、樂譜文本的印刷部分也有不少錯誤。不論是樂譜文本或是評注中已發現的錯誤,我們都用中文腳注,以“譯者注”的形式指齣。如果讀者在使用中發現還有其他錯誤,歡迎你們指齣,我們也會將這些錯誤通知匈牙利EMB齣版社,以便以後再版時訂正,使這一全集日趨完善。
李斯特的創作數量龐大,不像肖邦,雖然數量不多,但幾乎每一首都是精品。因此這次引進的方針也和肖邦國傢版不同,不是全盤照搬,而是有選擇地引進。大傢熟悉的、急用的先引進。這包括係列一創作作品部分第1-8冊和第18冊,一共9冊。另外我們還準備用選編的形式,把一些常用的作品如兩首敘事麯、兩首傳奇麯、兩首波蘭舞麯、三首夜麯(第三首是著名的《愛之夢》)、六首安慰麯、四首梅菲斯托圓舞麯、三首《被遺忘的圓舞麯》、套麯《詩意和宗教的和諧》、改編麯如威爾第的《裏哥萊托》、莫紮特的《唐一璜》幻想麯,舒伯特的歌麯改編和一些典型的晚期作品(如Nuages gris,La lugubre gondola No.1&2,Am Grabe Richard Wagner, R.W.Venezia, Dem An-denken Petofis等)分幾冊齣版。一本好的李斯特鋼琴選集,必須包括李斯特各個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作品,讓我們看到一個全麵的李斯特。雖然有些作品(特彆是晚期作品)我們不熟悉,暫時也沒有人彈過,但是必須包括在這個選集中,希望引起大傢的注意。
如果市場反映好,讀者有進一步的需要,我們將會引進一些其他的作品,其中最重要的是三冊貝多芬九首交響麯的鋼琴獨奏改編本,現在已有越來越多的鋼琴傢把它們列入音樂會麯目並錄製唱片。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不同主題的圖書簡介,這些圖書的內容與您提到的《李斯特鋼琴全集練習麯1(原版引進)[Ferenc Liszt Studies I]》無關。 --- 圖書名稱:文藝復興時期歐洲音樂的思潮與實踐 作者: 艾琳娜·馮·哈根 齣版社: 經典樂譜齣版社 頁數: 480頁 定價: 128.00元 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15世紀至16世紀歐洲音樂領域的深刻變革與核心思想,旨在為音樂史研究者、演奏傢以及對文藝復興時期文化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份詳盡的學術指南。與浪漫主義時期高度個人化的鋼琴技巧探討不同,本書的焦點在於復調音樂的結構、宗教與世俗音樂的互動,以及印刷術對音樂傳播的顛覆性影響。 全書共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追溯瞭中世紀晚期嚮文藝復興過渡的音樂語匯,重點探討瞭奧爾加農(Organum)嚮成熟的伯德爾·音樂(Ars Nova)的發展脈絡,並對比瞭法國和意大利在這一時期的不同風格傾嚮。 第二部分集中探討瞭“眾贊歌”(Chanson)和“經文歌”(Motet)在15世紀的演變。我們詳細分析瞭杜飛(Dufay)和約翰內斯·奧剋岡(Ockeghem)如何運用模仿手法(Imitation)來構建織體,以及這種技巧如何為後來的對位法奠定基礎。此部分著重於展示聲音的層次感和和聲色彩的微妙變化,而非單一樂器演奏的炫技。 第三部分是對宗教音樂的深度考察。我們詳細分析瞭教皇馬切羅二世改革背景下,帕萊斯特裏那(Palestrina)如何通過他的彌撒麯和聖母頌,在保持對位清晰度的同時,提升文本的可理解性。書中包含瞭對《教宗馬切羅彌撒麯》的細緻分析,揭示瞭其在對位邏輯上的嚴謹性,這與李斯特時代注重情感宣泄和和聲張力的做法截然不同。 第四部分聚焦於世俗音樂的興起和發展。通過對雅各布斯·笛斯帕斯(Josquin des Prez)的世俗作品以及威尼斯學派(如加布裏埃利)在聖馬可大教堂的“多重閤唱”實踐的探討,本書展現瞭音樂如何走齣教堂和宮廷,走嚮更廣闊的社會空間。這一時期的音樂探索的是群體對話和空間聲學效果,而非獨奏者與聽眾之間的心理契閤。 最後,第五部分討論瞭印刷術對音樂文化的影響,以及器樂獨奏麯形式的萌芽。我們檢視瞭魯特琴麯集和維吉尼亞(Virginal)音樂的早期形態,並指齣盡管這些作品開始獨立於聲樂而存在,但其結構和模仿手法仍深深植根於復調傳統之中,與後世浪漫主義鋼琴作品中作為“自由幻想麯”或“練習麯”的地位有著本質區彆。本書提供大量樂譜節選和曆史背景資料,力求全麵還原文藝復興音樂的內在邏輯與社會語境。 --- 圖書名稱:20世紀初的德奧交響詩:從施特勞斯到申剋 作者: 維剋多·施密特 齣版社: 現代音樂研究會 頁數: 620頁 定價: 158.00元 簡介: 本書是關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德意誌和奧地利地區交響詩(Symphonic Poem)發展曆程的裏程碑式著作。它避開瞭對傳統奏鳴麯式或室內樂形式的關注,轉而聚焦於如何通過管弦樂隊的色彩和結構敘事來錶達哲學思想、文學主題乃至心理深度。 本書的研究範圍精確地界定瞭在李斯特開創的交響詩體裁成熟後,後繼者如何繼承並拓展其“標題音樂”的理念。與鋼琴練習麯通常聚焦於技術難點的提升和單一樂器錶現力的挖掘不同,本書探討的是宏大敘事在樂隊編製中的實現。 第一部分詳細迴顧瞭李斯特晚期交響詩的創作手法,並將其作為研究的基點。重點分析瞭主題的“變奏”與“發展”如何服務於敘事綫索,而非單純的技巧展示。 第二部分是本書的核心,專注於理查·施特勞斯(Richard Strauss)的成熟期作品,如《唐吉訶德》和《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我們深入剖析瞭施特勞斯如何運用極端的配器法——例如增加大量打擊樂器、拓展銅管組的音域——來描繪復雜的哲學觀念和文學場景。書中包含詳細的配器分析圖錶,揭示瞭音色如何成為敘事的主體,而非僅僅是鏇律的載體。 第三部分則轉嚮瞭奧地利錶現主義的邊緣地帶。本書首次對亞曆山大·申剋(Alexander Zemlinsky)和阿爾諾德·勛伯格(Arnold Schoenberg)早期作品中的交響詩進行瞭係統性的梳理。特彆關注瞭他們如何通過不協和和聲的日益密集來反映現代性的焦慮與內在衝突。這種對聲音材料的結構性分解,與李斯特作品中對調性中心的堅守形成瞭鮮明對比。 第四部分探討瞭這一體裁對後世音樂的影響,特彆是對20世紀中期電影配樂的滲透。書中探討瞭交響詩的“畫麵感”如何被轉化為聽覺圖像,以及這種從文學到音樂的轉化過程中的美學挑戰。 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從宏觀結構到微觀配器層麵的全麵視角,展示瞭在浪漫主義晚期,管弦樂隊是如何成為承載復雜文化內涵的理想載體。閱讀本書,讀者將獲得對標題音樂語言的深刻理解,認識到交響詩體裁在20世紀早期音樂語言中的決定性地位,而非局限於某一特定樂器技巧的訓練範疇。 --- 圖書名稱:巴洛剋時期鍵盤音樂的裝飾法與即興演奏 作者: 瑪格麗特·科爾賓 齣版社: 歐洲古典音樂學會 頁數: 550頁 定價: 115.00元 簡介: 本書專注於巴洛剋時期(約1600-1750年)歐洲鍵盤音樂中至關重要的兩個元素:裝飾法(Ornamentation)和即興演奏(Improvisation)。它完全脫離瞭19世紀浪漫主義鋼琴作品的創作語境,轉而探討一個基於清晰規則、高度程式化卻又允許個人發揮的音樂生態係統。 與李斯特作品中預先寫定、要求演奏者精準復現的復雜技巧不同,巴洛剋時期的“技巧”更多地體現在演奏者對既定鏇律綫條進行閤乎規範的即興潤飾上。 第一部分為理論基礎的建立。我們首先區分瞭意大利、法國和德國在裝飾音符號上的差異,並詳細解釋瞭顫音(Trill)、迴音(Mordent)、波音(Appoggiatura)等在不同地域和不同作麯傢(如庫普蘭與巴赫)筆下的具體執行方式。書中提供瞭大量具體的樂譜示例,展示瞭“該如何演奏”一個裝飾音,這與李斯特作品中“該如何彈奏”一個復雜的琶音或和弦群有著本質的區彆。 第二部分聚焦於即興演奏的藝術。在巴赫的時代,鍵盤演奏者被期望能夠即興創作賦格、托卡塔乃至完整的奏鳴麯。本書通過對巴赫《賦格的藝術》及早期的即興作品(如即興演奏的托卡塔)的迴溯,解析瞭即興創作的“框架”——和聲進行、對位規則以及固定材料(如固定低音或主題)。這種對結構性即興能力的培養,是巴洛剋音樂教育的核心,它強調的是作麯思維在演奏中的體現,而非單純的指法速度。 第三部分則通過分析特定體裁來鞏固理論。例如,書中詳細考察瞭意大利大協奏麯中快闆樂章的“即興華彩樂段”(Cadenza)的撰寫原則,以及英國維吉尼亞音樂中對“Divisions”的運用。這些“即興”部分是要求演奏者在明確的和聲框架內進行快速創造,其性質與李斯特練習麯中那種為炫耀指法極限而設計的、結構相對固定的段落截然不同。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幫助讀者理解,巴洛剋鍵盤音樂的“難度”更多地體現在對音樂語言的深刻理解和即時創造力上,而不是純粹的機械技巧。它是一份關於理解17世紀至18世紀早期鍵盤音樂錶演實踐的權威指南,完全聚焦於復調結構、裝飾規則和即興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