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匈牙利EMB公司出版的新版《李斯特作品全集》是至今为止新、全的李斯特作品全集。其中的乐谱来源真实,且具有一定的学术性,该公司参考了以往出版过的同类所有乐谱版本以及李斯特的手稿制作出了近十一辑作品集。佐尔坦·伽托尼、伊斯特凡·塞兰尼编订的《李斯特钢琴全集练习曲(1原版引进)》即选自其中的第一辑——钢琴独奏作品集(1985年出版)。这一辑共18卷,收录了290首李斯特的原创作品以及他自己作品的钢琴改编版。经专家挑选,本社首次引进出版这一辑中七卷,每本乐谱之后都附有中文评注,便于读者了解每首乐曲的来源,接触真实可靠的李斯特乐谱版本。
内页插图
目录
总序
中文版序
序言
前言
手稿
1.前奏
2.
3.风景画
4.玛捷帕
5.鬼火
6.幻影
7.英雄
8.狩猎
9.回忆
10.
11.和谐的夜晚
12.除雪
评注
前言/序言
上海音乐出版社继出版波兰国家版《肖邦钢琴全集》后,又引进出版匈牙利布达佩斯音乐出版社(Editio Mu-sica Budapest简称EMB)的《李斯特钢琴全集》(New LisztEdition),这是中国音乐出版界,也是中国钢琴界的一件大事。
李斯特和肖邦是两位主要的创作钢琴作品的作曲家,他们的作品是钢琴家和钢琴学生必弹的曲目,因此继《肖邦钢琴全集》国家版之后引进《李斯特钢琴全集》是必然而合理的决定。
李斯特(1811-1886)和肖邦(1810-1849)生活在同一个年代,两人又是好朋友,但是他们的性格迥异。肖邦的性格内向,他的作品遵循传统,以抒情为主。他不喜欢当时浪漫主义把音乐和其他艺术形式如文学和绘画结合起来的倾向。他一生公开演出的音乐会屈指可数,而且以演奏自己的作品为主。李斯特的性格外向,而且是多面的。他创造了钢琴演奏会的形式,以个人为中心,造成很大的轰动效应。他又把许多文学名著的内容融入音乐,如但丁的《神曲》和歌德的《浮士德》等,使音乐具有了某些哲学意义。以前我们比较多演奏的是他外在的一面,钢琴上的炫技(如《练习曲》)和热闹的效果(如《匈牙利狂想曲》)。近年来开始演奏他一些极富诗意的、深刻的和哲理性的作品(如《B小调奏鸣曲》和三册《旅行岁月》)。李斯特是一位打破传统、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思想家。他打破传统奏鸣曲四个乐章的模式,把它发展成一个宏大的单一乐章,而包含了原有四个乐章的内容,也扩大了传统奏鸣曲的结构。他的晚期作品更摒弃了一贯的炫技、华丽的钢琴织体,而采用了一种十分简约的织体手法,表达了十分深刻的思想。他的和声更指向现代派,模糊了传统的调性概念。在音乐史上,李斯特有着不可磨灭和不可否认的历史地位和影响。这是我们必须认识的。
EMB版《李斯特钢琴全集》共分四个系列,其中系列一、二是钢琴独奏作品:系列一是创作作品,共18册;系列二是改编作品,共24册。两个系列合计共42册,是迄今为止最完全的李斯特钢琴独奏作品全集。从1970年出版第一册起,到2006年42册完全出齐,历时36年。2006年起又推出《补遗编》共11册,包括三册“技术练习”和一些独奏作品的早期版本和手稿中从未出版过的作品,如果按以往的出版速度,至少还要过十多年后所有这些才能出齐。
开始时《李斯特钢琴全集》由EMB和德国骑熊出版社(Barenreiter)联合出版,但到1985年系列- 18册全部出齐后,和骑熊的联合出版关系中止,1986年起由EMB单独出版。
《李斯特钢琴全集》分两种版式出版:一种是精装版,是包括校勘评注的完整的原始版;另一种是平装版,略去校勘评注,供一般学生使用。我们引进的是前一种精装版,不过为了降低成本和售价,我们的包装采用了“平装版”。
这是目前收集最完全的李斯特钢琴全集,它不仅有所有我们熟悉的作品,还包括一些作品的初稿,让我们可以把初稿和最后的定稿对比,看到李斯特怎样精益求精,把毛坯的璞玉打磨成晶光闪闪的钻石。
这里我特别要提请大家注意第18册Op.6的12首练习曲,这是12首高级练习曲的初稿。两者音乐完全一样,但是用的钢琴技术织体则完全不一样,因此效果截然不同。Op.6基本上用的是Czerny式的手指训练技术,而《高级练习曲》用的则是成熟的李斯特全面的技术发展。这套Op.6的练习曲在欧洲各大音乐学院早已是中级程度学生的常用教材,而在我国还很少人知道。它不但有实用价值,而且可以让我们看到李斯特钢琴技术发展的历程,看到它如何从Czerny式的手指训练发展到“高级”、“全面”的地步,也体现了从18世纪到19世纪,从古典时期到浪漫时期钢琴技术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是很好的钢琴艺术发展史的教材。
不过必须指出,这套《李斯特钢琴全集》从学术性的角度说,它的严谨性和学术价值还有待改进:第一、它的校勘评注部分有许多不完善和错误的地方;第二、乐谱文本的印刷部分也有不少错误。不论是乐谱文本或是评注中已发现的错误,我们都用中文脚注,以“译者注”的形式指出。如果读者在使用中发现还有其他错误,欢迎你们指出,我们也会将这些错误通知匈牙利EMB出版社,以便以后再版时订正,使这一全集日趋完善。
李斯特的创作数量庞大,不像肖邦,虽然数量不多,但几乎每一首都是精品。因此这次引进的方针也和肖邦国家版不同,不是全盘照搬,而是有选择地引进。大家熟悉的、急用的先引进。这包括系列一创作作品部分第1-8册和第18册,一共9册。另外我们还准备用选编的形式,把一些常用的作品如两首叙事曲、两首传奇曲、两首波兰舞曲、三首夜曲(第三首是著名的《爱之梦》)、六首安慰曲、四首梅菲斯托圆舞曲、三首《被遗忘的圆舞曲》、套曲《诗意和宗教的和谐》、改编曲如威尔第的《里哥莱托》、莫扎特的《唐一璜》幻想曲,舒伯特的歌曲改编和一些典型的晚期作品(如Nuages gris,La lugubre gondola No.1&2,Am Grabe Richard Wagner, R.W.Venezia, Dem An-denken Petofis等)分几册出版。一本好的李斯特钢琴选集,必须包括李斯特各个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一个全面的李斯特。虽然有些作品(特别是晚期作品)我们不熟悉,暂时也没有人弹过,但是必须包括在这个选集中,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
如果市场反映好,读者有进一步的需要,我们将会引进一些其他的作品,其中最重要的是三册贝多芬九首交响曲的钢琴独奏改编本,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钢琴家把它们列入音乐会曲目并录制唱片。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不同主题的图书简介,这些图书的内容与您提到的《李斯特钢琴全集练习曲1(原版引进)[Ferenc Liszt Studies I]》无关。 --- 图书名称:文艺复兴时期欧洲音乐的思潮与实践 作者: 艾琳娜·冯·哈根 出版社: 经典乐谱出版社 页数: 480页 定价: 128.00元 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15世纪至16世纪欧洲音乐领域的深刻变革与核心思想,旨在为音乐史研究者、演奏家以及对文艺复兴时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详尽的学术指南。与浪漫主义时期高度个人化的钢琴技巧探讨不同,本书的焦点在于复调音乐的结构、宗教与世俗音乐的互动,以及印刷术对音乐传播的颠覆性影响。 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追溯了中世纪晚期向文艺复兴过渡的音乐语汇,重点探讨了奥尔加农(Organum)向成熟的伯德尔·音乐(Ars Nova)的发展脉络,并对比了法国和意大利在这一时期的不同风格倾向。 第二部分集中探讨了“众赞歌”(Chanson)和“经文歌”(Motet)在15世纪的演变。我们详细分析了杜飞(Dufay)和约翰内斯·奥克冈(Ockeghem)如何运用模仿手法(Imitation)来构建织体,以及这种技巧如何为后来的对位法奠定基础。此部分着重于展示声音的层次感和和声色彩的微妙变化,而非单一乐器演奏的炫技。 第三部分是对宗教音乐的深度考察。我们详细分析了教皇马切罗二世改革背景下,帕莱斯特里那(Palestrina)如何通过他的弥撒曲和圣母颂,在保持对位清晰度的同时,提升文本的可理解性。书中包含了对《教宗马切罗弥撒曲》的细致分析,揭示了其在对位逻辑上的严谨性,这与李斯特时代注重情感宣泄和和声张力的做法截然不同。 第四部分聚焦于世俗音乐的兴起和发展。通过对雅各布斯·笛斯帕斯(Josquin des Prez)的世俗作品以及威尼斯学派(如加布里埃利)在圣马可大教堂的“多重合唱”实践的探讨,本书展现了音乐如何走出教堂和宫廷,走向更广阔的社会空间。这一时期的音乐探索的是群体对话和空间声学效果,而非独奏者与听众之间的心理契合。 最后,第五部分讨论了印刷术对音乐文化的影响,以及器乐独奏曲形式的萌芽。我们检视了鲁特琴曲集和维吉尼亚(Virginal)音乐的早期形态,并指出尽管这些作品开始独立于声乐而存在,但其结构和模仿手法仍深深植根于复调传统之中,与后世浪漫主义钢琴作品中作为“自由幻想曲”或“练习曲”的地位有着本质区别。本书提供大量乐谱节选和历史背景资料,力求全面还原文艺复兴音乐的内在逻辑与社会语境。 --- 图书名称:20世纪初的德奥交响诗:从施特劳斯到申克 作者: 维克多·施密特 出版社: 现代音乐研究会 页数: 620页 定价: 158.00元 简介: 本书是关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德意志和奥地利地区交响诗(Symphonic Poem)发展历程的里程碑式著作。它避开了对传统奏鸣曲式或室内乐形式的关注,转而聚焦于如何通过管弦乐队的色彩和结构叙事来表达哲学思想、文学主题乃至心理深度。 本书的研究范围精确地界定了在李斯特开创的交响诗体裁成熟后,后继者如何继承并拓展其“标题音乐”的理念。与钢琴练习曲通常聚焦于技术难点的提升和单一乐器表现力的挖掘不同,本书探讨的是宏大叙事在乐队编制中的实现。 第一部分详细回顾了李斯特晚期交响诗的创作手法,并将其作为研究的基点。重点分析了主题的“变奏”与“发展”如何服务于叙事线索,而非单纯的技巧展示。 第二部分是本书的核心,专注于理查·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的成熟期作品,如《唐吉诃德》和《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我们深入剖析了施特劳斯如何运用极端的配器法——例如增加大量打击乐器、拓展铜管组的音域——来描绘复杂的哲学观念和文学场景。书中包含详细的配器分析图表,揭示了音色如何成为叙事的主体,而非仅仅是旋律的载体。 第三部分则转向了奥地利表现主义的边缘地带。本书首次对亚历山大·申克(Alexander Zemlinsky)和阿尔诺德·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早期作品中的交响诗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特别关注了他们如何通过不协和和声的日益密集来反映现代性的焦虑与内在冲突。这种对声音材料的结构性分解,与李斯特作品中对调性中心的坚守形成了鲜明对比。 第四部分探讨了这一体裁对后世音乐的影响,特别是对20世纪中期电影配乐的渗透。书中探讨了交响诗的“画面感”如何被转化为听觉图像,以及这种从文学到音乐的转化过程中的美学挑战。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从宏观结构到微观配器层面的全面视角,展示了在浪漫主义晚期,管弦乐队是如何成为承载复杂文化内涵的理想载体。阅读本书,读者将获得对标题音乐语言的深刻理解,认识到交响诗体裁在20世纪早期音乐语言中的决定性地位,而非局限于某一特定乐器技巧的训练范畴。 --- 图书名称:巴洛克时期键盘音乐的装饰法与即兴演奏 作者: 玛格丽特·科尔宾 出版社: 欧洲古典音乐学会 页数: 550页 定价: 115.00元 简介: 本书专注于巴洛克时期(约1600-1750年)欧洲键盘音乐中至关重要的两个元素:装饰法(Ornamentation)和即兴演奏(Improvisation)。它完全脱离了19世纪浪漫主义钢琴作品的创作语境,转而探讨一个基于清晰规则、高度程式化却又允许个人发挥的音乐生态系统。 与李斯特作品中预先写定、要求演奏者精准复现的复杂技巧不同,巴洛克时期的“技巧”更多地体现在演奏者对既定旋律线条进行合乎规范的即兴润饰上。 第一部分为理论基础的建立。我们首先区分了意大利、法国和德国在装饰音符号上的差异,并详细解释了颤音(Trill)、回音(Mordent)、波音(Appoggiatura)等在不同地域和不同作曲家(如库普兰与巴赫)笔下的具体执行方式。书中提供了大量具体的乐谱示例,展示了“该如何演奏”一个装饰音,这与李斯特作品中“该如何弹奏”一个复杂的琶音或和弦群有着本质的区别。 第二部分聚焦于即兴演奏的艺术。在巴赫的时代,键盘演奏者被期望能够即兴创作赋格、托卡塔乃至完整的奏鸣曲。本书通过对巴赫《赋格的艺术》及早期的即兴作品(如即兴演奏的托卡塔)的回溯,解析了即兴创作的“框架”——和声进行、对位规则以及固定材料(如固定低音或主题)。这种对结构性即兴能力的培养,是巴洛克音乐教育的核心,它强调的是作曲思维在演奏中的体现,而非单纯的指法速度。 第三部分则通过分析特定体裁来巩固理论。例如,书中详细考察了意大利大协奏曲中快板乐章的“即兴华彩乐段”(Cadenza)的撰写原则,以及英国维吉尼亚音乐中对“Divisions”的运用。这些“即兴”部分是要求演奏者在明确的和声框架内进行快速创造,其性质与李斯特练习曲中那种为炫耀指法极限而设计的、结构相对固定的段落截然不同。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帮助读者理解,巴洛克键盘音乐的“难度”更多地体现在对音乐语言的深刻理解和即时创造力上,而不是纯粹的机械技巧。它是一份关于理解17世纪至18世纪早期键盘音乐表演实践的权威指南,完全聚焦于复调结构、装饰规则和即兴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