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珠拾粹——中國古城古鎮古村踏察(二)

遺珠拾粹——中國古城古鎮古村踏察(二)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阮儀三 著
圖書標籤:
  • 古城
  • 古鎮
  • 古村
  • 文化
  • 曆史
  • 旅行
  • 攝影
  • 建築
  • 民俗
  • 中國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東方齣版中心
ISBN:9787547312636
版次:1
商品編碼:12336833
包裝:平裝
開本:小16開
齣版時間:2018-04-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400
字數:343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深度遊愛好者,藝術人文愛好者

1. 大美中國,山山水水,古城古鎮古村璀璨生輝,喜歡深度遊的讀者一覽此書,藏盡心中,留下足跡!

2. 東方齣版中心攜手阮儀三先生新近齣版《遺珠拾粹》,匯集中國經典古城、古鎮、古村,包含著豐富的曆史、文化、觀念信息。也是一部生動的關於曆史文化遺 産保護的重要著作。

3. 很多讀者隻知麗江古城,大理古城,平遙古城,鳳凰古城,正定古城,但 本書裏麵的所有的中國古鎮古村古城,您瞭解多少,去過多少?知道它們背後的文化價 值和你旅行的意義嗎?

菜單如下:


1. 福建連城培田古村

2. 福建福州林浦古村

3. 福建浦城觀前古村

4. 江西吉水雙元古村

5. 江西吉水燕坊古村

6. 江西吉水仁和店古村

7. 江西吉安渼陂古村

8. 江西吉安釣源古村

9. 江西贛縣白鷺古村

10. 江西南昌安義古村

11. 浙江江山清漾古村

12. 浙江縉雲河陽古村

13. 浙江寜海許傢山古村

14. 浙江遂昌獨山古村

15. 浙江奉化溪口岩頭古村

16. 河南信陽毛鋪古村

17. 湖北大冶水南灣古村

18. 廣東龍門功武古村

19. 貴州安順雲山屯及本寨古村

20. 山東煙颱養馬島古村

21. 浙江杭州塘棲運河古鎮

22. 浙江海寜長安運河古鎮

23. 浙江桐鄉崇福運河古鎮

24. 江蘇吳江震澤運河古鎮

25. 江蘇吳江平望運河古鎮

26. 江蘇揚州灣頭運河古鎮

27. 江蘇江都邵伯運河古鎮

28. 江蘇高郵運河古城

29. 江蘇新沂窯灣運河古鎮

30. 江蘇邳州土山運河古鎮

31. 山東陽榖張鞦運河古鎮

32. 山東聊城周店、七級、阿城運河古鎮

33. 山東臨清運河古城

34. 天津楊柳青運河古鎮

35. 河南安陽道口運河古鎮

36. 河北邯鄲廣府古城

37. 湖南懷化洪江古城

38. 湖南郴州汝城古城

39. 湖南洪江黔城古城

40. 陝西旬陽古城

41. 廣東珠海唐傢灣古鎮

42. 廣東珠海唐傢灣會同村

43. 廣西北海老城

44. 海南文昌鋪前老街

45. 湖北恩施慶陽壩涼亭老街

46. 湖北武漢曇華林老街

47. 江西鉛山石塘古鎮


告訴自己你去過多少個?


內容簡介

本書是同濟大學國傢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教授親自組織博士生、碩士生、本科生組成調研梯隊,曆時十年對中國100個古城(鎮、村)進行全麵踏勘後的學術成果,分為二捲,本書是其中之一。全書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嚮讀者生動地介紹瞭其中50個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古城、古鎮、古村,其中有些村鎮行將消逝。書中大量的實景照片和部分測繪圖,對於踏勘、辨彆建築年代類彆等專業讀者而言有很好的參考和藉鑒作用,能夠根據不同城、鎮、村的具體情況製定相應的調查策略,準確地提取地方典型傳統元素。


作者簡介

阮儀三,蘇州人,1934年生,1961年畢業於同濟大學建築係。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傢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法國文化部“法蘭西共和國藝術與文學騎士勛章” 獲得者。2003年所做的中國江南水鄉古鎮保護規劃曾獲聯閤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遺産保護委員會頒發的亞太地區文化遺産保護傑齣成就奬;2006年憑蘇州平江曆史街區保護再度獲得UNESCO亞太地區文化遺産保護奬;2008年阮儀三城市遺産保護基金會“大運河沿綫曆史城鎮保護與研究”項目獲得國際城市與區域規劃委員會傑齣成就奬;2014年阮儀三獲得美國聖母大學頒發的“亨利·霍普·裏德奬”以錶彰他幾十年來為保護眾多中國的曆史城鎮與建築所做齣的突齣貢獻。他被譽為“都市文脈守護者”“曆史文化名城衛士”“古城守望者”。主要著作有《護城紀實》《護城蹤錄》《江南古鎮》《曆史文化名城保護理論與規劃》《江南古典私傢園林》等。

n>有些村鎮行將消逝。書中大量的實景照片和部分測繪圖,對於踏勘、辨彆建築年代類彆等專業讀者而言有很好的參考和藉鑒作用,能夠根據不同城、鎮、村的具體情況製定相應的調查策略,準確地提取地方典型傳統元素。



目錄

序言

前言

1. 福建連城培田古村

2. 福建福州林浦古村

3. 福建浦城觀前古村

4. 江西吉水雙元古村

5. 江西吉水燕坊古村

6. 江西吉水仁和店古村

7. 江西吉安渼陂古村

8. 江西吉安釣源古村

9. 江西贛縣白鷺古村

10. 江西南昌安義古村

11. 浙江江山清漾古村

12. 浙江縉雲河陽古村

13. 浙江寜海許傢山古村

14. 浙江遂昌獨山古村

15. 浙江奉化溪口岩頭古村

16. 河南信陽毛鋪古村

17. 湖北大冶水南灣古村

18. 廣東龍門功武古村

19. 貴州安順雲山屯及本寨古村

20. 山東煙颱養馬島古村

21. 浙江杭州塘棲運河古鎮

22. 浙江海寜長安運河古鎮

23. 浙江桐鄉崇福運河古鎮

24. 江蘇吳江震澤運河古鎮

25. 江蘇吳江平望運河古鎮

26. 江蘇揚州灣頭運河古鎮

27. 江蘇江都邵伯運河古鎮

28. 江蘇高郵運河古城

29. 江蘇新沂窯灣運河古鎮

30. 江蘇邳州土山運河古鎮

31. 山東陽榖張鞦運河古鎮

32. 山東聊城周店、七級、阿城運河古鎮

33. 山東臨清運河古城

34. 天津楊柳青運河古鎮

35. 河南安陽道口運河古鎮

36. 河北邯鄲廣府古城

37. 湖南懷化洪江古城

38. 湖南郴州汝城古城

39. 湖南洪江黔城古城

40. 陝西旬陽古城

41. 廣東珠海唐傢灣古鎮

42. 廣東珠海唐傢灣會同村

43. 廣西北海老城

44. 海南文昌鋪前老街

45. 湖北恩施慶陽壩涼亭老街

46. 湖北武漢曇華林老街

47. 江西鉛山石塘古鎮

48. 江西鉛山陳坊古村

49. 江西景德鎮瑤裏古鎮

50. 陝西銅川陳爐古鎮


精彩書摘

前言(摘選)

文/阮儀三

早在20世紀80年代時為瞭編寫《中國城市建設史》,我調查瞭一些曆史古城,同時也發現瞭不少很有特點的古城鎮,於是專門進行瞭一些踏勘。這些成果當時在同濟大學城規教研室編輯齣版的《城市規劃資料匯編》上以“城市誌”的欄目發錶,得到好幾位老專傢的贊賞。同濟的陳從周、董鑒泓兩位教授,北京的鄭孝燮先生等,他們都鼓勵我要堅持下去,他們說趁現在還年輕,跑得動,要多走一點,多看一點,並能保住一些。當時我把這個事隻當學術研究的事來做。在80年代初期我用規劃管理的手段搶救瞭平遙,但當時和平遙相仿的曆史古城如太榖、介休、忻城等就未能保住。在江南水鄉地區我及時用規劃管理的手段搶救瞭周莊、同裏、甪直、烏鎮、南潯、西塘等江南六鎮,而周邊地區的幾十座同樣具有秀美風光的水鄉古鎮卻未能保住。我在做這些城鎮的保護與發展規劃時,強烈地感受到生活在古城鎮裏的居民及管理城鎮的人大多不認識這些古鎮的價值,當然更無心去保護它,並且都是想方設法要去改變它,認為破舊立新纔是正確的發展方嚮。我覺得我們這些有這方麵知識和認識的人,有義不容辭的責任,要去盡力地發現與保護它們,能保住一個是一個,而保護的前提是先要發現它們。從那時起我就繼續瞭這種調研踏勘。大學裏有暑假,我就每年組織學生,利用這段較長的日子,到一些城鎮或村落去調研,去發掘、發現那些具有曆史文化價值的城鎮或村落,並要求他們認真按要求寫齣調研報告。在我帶研究生的時期,這種調查,成為指定的一項必修課程。我的研究生們有瞭調研的經驗後,就把他們所掌握的方法和經驗傳授給師弟師妹們,這樣就一直傳遞下去。

這些古城古鎮古村的調研,我常稱之為“踏察”,這裏指一定要到實地去,要兩條腿走到現場並親眼觀察,這樣纔能收集到第一手的資料,拍攝到真實的場景照片,還得找當地老鄉們交談以核證史實,返滬後還得查閱有關文獻資料。

這支調研隊伍深入到城鎮和鄉村,不僅成為地區交流的橋梁和紐帶,也為城市曆史文化保護提供瞭一部最為生動的教科書。

在調研現場,我們和當地政府工作人員協同工作,深入到每傢每戶,找尋一處處遺存,探尋曆史蹤跡,和當地居民、年邁的老者攀談詢問,和地方工作人員討論研究……一方麵是挖掘曆史文化原始的資料,同時也傳授瞭保護理念、曆史遺存價值和資源的含義。

作為調研的參與者,我們深刻體會到:調研就像毛澤東評論當年萬裏長徵一樣——“是宣言書,是宣傳隊,是播種機”。盡管對於如此廣博的土地,我們勢單力薄,但我們始終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我們的學子們在實地踏勘過程中,深入到偏遠地區或少數民族地區,經曆瞭艱苦生活的磨煉和考驗,培養瞭獨立工作研究的能力;由教師、博士、碩士、研究生、本科生共同組成的縱嚮工作梯隊,在暑假實踐活動中同吃、同住、同工作,促進瞭梯隊內部的交流學習;在與豐富多元的地方風俗文化和建築藝術的直麵體驗中,學生們加深瞭對我國豐富燦爛的曆史文化遺産的認識,樹立並增強瞭保護城市曆史遺産的責任感;在調查活動中,同學們掌握瞭踏勘、測繪、辨彆建築年代類彆等基礎工作方法,能夠根據不同村鎮的具體情況製定相應的調查策略,準確地提取地方典型元素,同時還在相互學習的過程中提高瞭攝影和測繪技巧。

我的學生畢業瞭,他們也繼續著這些調研,這支隊伍也有所壯大,像上海華東理工大學、湖北華中科技大學、湖南大學、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蘇州科技大學等也都能組織學生做調查,撰寫報告,調研工作後繼有人。

我們的調研活動始終是開放的:我們的隊伍歡迎所有有誌於城市曆史保護的熱血青年,我們的調研麵對許多未為人知卻行將消逝的中國古城古鎮古村和曆史街區。我們也希望藉助於《城市規劃》雜誌和此書齣版的媒介作用,把這些祖國的瑰寶展示給所有關心並希望保護這些曆史遺存的人們。

這項調研活動,並不隻是進行學術研究的調查、測繪和收集材料,更重要的是在地區間交流保護方法與經驗,因地製宜地為各地方提齣保護管理的建議措施,並長期關注這些地區的發展建設活動,防止多元的曆史文化遺存不經意間損毀。

經過整整十年“遺珠拾粹”欄目的連載,已使眾多的古城古鎮古村和曆史街區揚名於越來越多的社會群體間,也使這些原本平靜的地方吸引瞭越來越多的學者、遊客和開發商。或許,我們的呼喊可以使這些美麗的地方免於遭受推土機的毀滅,但如何使這樣美麗的地方依然留存古樸而和諧的生活,是我們繼續奮鬥的方嚮。

我相信在黨中央提齣發展文化事業,振興民族文化的號召指引下,曆史文化城鎮和村落的保護與發展必然會走嚮興旺之路。



《遺珠拾粹——中國古城古鎮古村踏察(二)》 古韻尋蹤,時光低語:中國古建築遺産的深度行旅 本書並非對中國古代城、鎮、村落的簡單羅列或枯燥介紹,而是一場充滿人文關懷與學術深度的視覺與心靈的探險。在第一輯的基礎上,我們繼續深入中國腹地,拂去曆史的塵埃,去聆聽那些沉睡在古老磚瓦間的低語,去捕捉那些隱藏在斑駁光影中的故事。 這不僅僅是一次地理上的移動,更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我們並非以遊客的身份匆匆掠過,而是以懷古者的姿態,與每一處古跡進行細緻的對話。從宏偉的城垣到靜謐的庭院,從熙攘的街巷到幽深的巷弄,每一個細節都承載著曆史的重量與人文的溫度。我們關注的,是那些在歲月長河中被遺忘或淡忘的明珠,是那些雖然飽經滄桑卻依舊散發著獨特魅力的古老聚落。 深入肌理,觸碰真實: 書中呈現的,是經過細緻踏察和反復考量後的真實影像與文字。我們力求擺脫浮光掠影式的描繪,而是深入到古城古鎮古村落的肌理之中。從建築的結構、選址的智慧,到工藝的精湛、材料的考究,再到居民的生活方式、民俗的傳承,我們試圖呈現一個立體的、鮮活的古老世界。 建築的語言: 我們將目光聚焦於那些獨具匠心的建築細節。無論是高聳的牌坊,訴說著傢族的榮耀;是精雕細琢的木雕,描繪著曆史的傳說;亦或是渾然天成的石砌牆體,凝聚著古人的智慧。我們會嘗試解讀這些沉默的語言,理解它們在特定曆史時期、特定地域文化背景下的意義。我們不會迴避建築的損毀與現狀,而是以客觀的態度記錄,並思考其背後的保護與傳承問題。 空間的脈絡: 古城、古鎮、古村落的空間布局,本身就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思想和生活智慧。我們探究其“方寸之間”的乾坤,分析街道的走嚮、院落的組織、河流的利用,以及它們如何與自然環境巧妙融閤。這種空間的秩序感,往往是理解當地居民生活邏輯的關鍵。 人文的溫度: 建築是載體,生活是靈魂。我們相信,最動人的故事,往往發生在那些依舊有人居住的古老角落。書中的圖文,將盡可能地捕捉到當地居民與古建築之間和諧共存的畫麵。我們聆聽老人的講述,觀察手藝人的勞作,感受節慶的氛圍,力圖還原一個充滿生活氣息的古老世界。這些鮮活的個體,正是守護古老文明的最後一道防綫。 視角多元,思考深刻: 本書的視野不止於建築本身,更延伸至更廣闊的曆史、文化、社會語境。 曆史的積澱: 每一處古跡,都是一部厚重的曆史書。我們將在踏察的過程中,追溯其曆史沿革,探尋其興衰變遷的脈絡。從文獻記載到口頭傳說,多角度地呈現古老聚落背後的曆史故事,理解它們如何在時代的大潮中得以幸存,又如何被賦予新的生命。 文化的脈動: 古建築是地域文化的物質載體,而民俗、信仰、藝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産,則賦予瞭這些建築靈魂。我們將深入挖掘那些與古建築緊密相連的文化元素,展現其獨特而豐富的精神內涵。這種文化的脈動,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最強紐帶。 傳承的挑戰: 在現代化的浪潮下,古建築的保護與傳承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本書將客觀地展現古建築保護現狀,探討其麵臨的睏難與機遇。我們希望通過這些記錄,引發讀者對文化遺産保護的思考,認識到這些珍貴的遺存對於我們民族身份認同的重要性。 精選之地,獨具匠心: 本書精選的古城、古鎮、古村落,並非市麵上隨處可見的旅遊景點。我們更傾嚮於那些保存較為完整、特色鮮明、具有代錶性的地方。或許它們名不見經傳,卻蘊藏著令人驚嘆的細節;或許它們遠離塵囂,卻依舊訴說著動人的過往。我們相信,真正的“遺珠”往往藏匿於不為人知的角落。 本書旨在: 喚醒沉睡的記憶: 讓更多人瞭解和關注中國古建築遺産,認識到它們作為民族文化寶藏的價值。 激發人文情懷: 通過對古老文明的呈現,引發讀者對曆史、對生活、對傢園的思考與共鳴。 啓迪保護意識: 呼籲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為保護和傳承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産貢獻力量。 《遺珠拾粹——中國古城古鎮古村踏察(二)》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旅程,一次與古老文明的深度對話。在這裏,每一張圖片,每一段文字,都飽含著我們對這片土地深沉的熱愛與敬意。希望這本書,能帶領您一同走進那些被時光溫柔以待的角落,感受中國古老村落所散發的獨特魅力與永恒價值。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認為,旅行的意義在於發現。而發現,往往發生在那些不為人知的小徑和角落。這本書的副標題‘中國古城古鎮古村踏察’,恰恰點齣瞭我所追求的那種旅行方式——深入實地,細緻考察。我希望作者能夠帶我走進那些不那麼商業化,保留著最原始風貌的古村落。我希望在書中能夠看到那些彆具一格的建築風格,瞭解它們的建造曆史和文化內涵。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夠感受到當地人們的生活氣息,品嘗到地道的風味美食,聽到淳樸的鄉音。這本書如果能夠讓我感受到一種‘在地化’的體驗,讓我仿佛親身走過那些地方,與當地人進行瞭一次真誠的交流,那將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閱讀經曆。”

評分

“我一直堅信,真正瞭解一個地方,不僅僅在於看過它的名勝古跡,更在於觸摸它的人文脈絡。這本書的名字雖然寫的是“踏察”,但我的期待更多的是在文字中尋找到那些古老村落的靈魂。我希望作者能夠不僅僅停留在對建築的描摹,更要深入挖掘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以及那些口耳相傳的民間故事。每一個古村落都是一個獨立而完整的世界,有著自己的生命軌跡和情感寄托。我想知道,在現代化的浪潮中,它們是如何保持自己的獨特韻味,又是如何與時俱進的。這本書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那將是一次精神上的深度旅行,讓我不僅看到景,更感受到情。”

評分

“又一本關於古跡的書,真是太讓人期待瞭!我一直對中國悠久的曆史文化充滿瞭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承載著歲月痕跡的古城、古鎮和古村落。每次讀到關於這些地方的故事,總感覺像是穿越時空,親身經曆瞭一段又一段鮮活的曆史。我特彆喜歡那種細緻入微的描寫,能夠讓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石闆路的觸感,聽到小橋流水潺潺的聲音,甚至聞到古老建築特有的木頭和塵土混閤的氣息。希望這本書能夠帶我領略更多鮮為人知的美景,深入瞭解那些隱藏在角落裏的故事和傳說。我期待著作者能夠用他獨特的視角,為我展現一個又一個充滿魅力的古跡,讓我能夠從中汲取到曆史的養分,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評分

“我是一名對攝影充滿熱情的人,每次看到那些充滿曆史感的建築和街景,我都會忍不住拿起相機去記錄。這本書如果能夠包含一些精美的攝影作品,那將是我的一大驚喜。當然,我更看重的是文字的深度和溫度。我喜歡那種能夠讓我産生共鳴的文字,它能夠觸動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讓我感受到人與自然、人與曆史的和諧統一。我希望書中能夠描繪齣那些古老村落寜靜而祥和的生活畫麵,展現齣當地淳樸的人情味。也許,在某一個清晨,我會被書中描繪的晨霧籠罩的古鎮所吸引,在某一個黃昏,我會因為書中講述的某個故事而久久不能平靜。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成為我探索古跡的指南,也能成為我心靈的慰藉。”

評分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我們究竟該如何對待這些珍貴的曆史遺存?是僅僅將它們作為旅遊景點,還是應該更加深入地去理解和保護?這本書的標題‘遺珠拾粹’讓我眼前一亮,它暗示著那些被忽視卻閃耀著光芒的寶藏。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在眾多的古跡中,發掘齣這些‘遺珠’的?是憑藉著敏銳的洞察力,還是源於長年纍月的積纍?我期待著書中能夠有對這些古跡在現代社會中的發展和保護的思考,能夠引發讀者對文物保護的進一步關注。如果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古跡活化利用的案例,或者提齣一些建設性的意見,那將極具價值,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更是責任的呼喚。”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