劄記體是中國古代常見的學術著作體裁,其體短小精悍,論說簡淨,寓理道於掌故,摹性情於趣聞,深為作者與讀者喜愛。
作者為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擅長以筆劄體敘事說理,語言雅潔,且多意趣,頗有古賢之風;
作者從事清代學術研究三十餘年,諳熟清代掌故逸聞,於經史四部摩不觀覽,書中旁徵博引,所論多為前人所不言,創獲良多,啓人引思。
對研究中國古代學術史與廣大經史愛好者而言,既學術味十足,又頗可賞玩。
《清學劄記》是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漆永祥先生關於清代學術數十年的積纍之作,按作者自序,其弱冠之後,專於清人纂述,而乾嘉諸老,又精擅筆劄,是書從其畢生所積的五百餘條中精選一百五十餘條,內容涉及經學、考據學等諸多清中期學術著作及顧炎武、閻若璩、杭世駿、劉逢、戴震、錢大昕、惠棟等學者之學問、為人、處事、後世等諸多典故及考證、考評,亦有若乾篇,由古而今,取古今一理之社會現象略作評點。文章短長不一,於學術價值頗有助益,內容廣泛,讀來愜意、饒有趣味,是難得一尋的清代學術劄記。
漆永祥,男,1965年生,甘肅漳縣人。西北師範大學曆史學學士、碩士,北京大學文學博士。北京大學中文係、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教授,教育部中文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主要從事中國古文獻學史、清代考據學、宋詩整理與研究、東亞學術與文化研究以及中學語文教學等的教學與科研工作。撰著與古籍整理有《乾嘉考據學研究》《江藩與〈漢學師承記〉研究》《〈漢學師承記〉箋釋》《全宋詩》(閤作)《書林清話(外二種)》《東吳三惠詩文集》《漢學商兌?漢學商兌贅言》《大學國文選本》《北大中文係第一課》等10餘種,發錶學術論文並散雜文詩歌等200多篇。
目 錄
一、實學
二、經學
三、漢學與宋學
四、師承與傢法
五、務為其難與務求其是
六、《十三經》皆有傳
七、《十三經》義疏繁冗生厭
八、段玉裁“二十一經”說
九、焦循“經學”一傢說
一○、阮元《皇清經解》之初衷與後來成書有彆
一一、《周禮》難緻太平
一二、漢儒“以經術飾吏事”非事實
一三、漢代諸帝與儒術之效
一四、學案體不始於黃宗羲
一五、文集編次之難
一六、戴名世、鄭燮、李調元、劉聲木之論撰著之自序與他人作序
一七、古人著述署名之謹慎與隨意
一八、修誌之難
一九、書成眾手之弊
二○、「一目十行」與「目十行下」
二一、明清刻書之不同與今日之情勢
二二、名聲原由互相引重而起
二三、名人後裔多寂暗無名
二四、行文喜用生僻字之陋
二五、清高宗禦製詩之富之濫
二六、漢人翰林多不願習國書
二七、書齋以數字命名者
二八、《金石錄》十捲人傢
二九、顧炎武之目盲與流傳之畫像
三○、畫傢之顧亭林與日知之顧亭林
三一、顧炎武之抗清與後人之論遺民
三二、顧炎武之連環套官司
三三、“歸奇顧怪”
三四、顧炎武、閻若璩、杭世駿、劉逢祿諸人之謙抑
三五、顧炎武、戴震、餘蕭客、江藩諸人之絕嗣
三六《亭林五書》與《高郵四種》
三七、全祖望述顧炎武、黃宗羲事多誤
三八、張爾岐論求學次第
三九、閻若璩、硃筠、阮元之口吃
四○、閻若璩、汪琬《喪服》之爭
四一、“使功不如使過”之齣典
四二、何焯之不擅時文
四三、李因篤、武億、章學誠、汪蒼霖與淩坤諸人之好鬥
四四、東吳惠氏世傢學
四五、惠士奇罷官之真相
四六、紅豆莊、紅豆先生、紅豆齋、紅豆詞與紅豆詞人
四七、惠棟之理想社會
四八、惠棟《後漢書補注》成書之不易
四九、惠棟妄改
五○、江聲論學術爭鳴
五一、江聲之喜篆書
五二、江永戴震之不中科第
五三、戴震尊禮江永
五四、段玉裁之尊禮戴震
五五、戴震錢大昕之高下
五六、洪榜知戴氏《聲類錶》
五七、袁枚、紀昀之不能酒與劉權之、武億之豪飲
五八、盧文弨為校書而生
五九、王傑之直道立朝
六○、錢大昕學有「九難」
六一、「南錢北紀」
六二、王昶隨清軍徵川西諸地名
六三、王鳴盛之所謂“濫用驛馬”
六四、汪中之好罵與被罵
六五、汪中父子有遺傳之心髒病
六六、汪中「六君子贊」「七君子頌」與「通者十九人」說
六七、「談天三友」
六八、焦循之譏刺隱士
六九、“南江北江”
七○、洪亮吉王念孫上時政疏
七一、淩廷堪論學術盛衰
七二、李慈銘好大言謾罵
七三、方東對《漢學商兌》詬詈過甚有失著述之體
七四、江藩之轉益多師
七五、江藩之精於《文選》
七六、江潘鬻書
七七、江藩之鄙薄方苞
七八、江藩與袁枚之關係
七九、江藩與洪亮吉交惡
八○、江藩《漢學師承記》之誤錄程晉芳
八一、江藩之隸事多誤
八二、江藩之排宋而尊漢
八三、江藩不信日本足利本《論語義疏》
八四、江藩未注清高宗《禦製詩小注》
八五、江藩之喜收藏端硯
八六、江藩之卒年
八七、《河賦注》為注藩自注
八八、《漢學師承記》初刻初印本與後來各本有異
八九、《古書疑義舉例》非鈔自《經解入門》
九○、集句詩與《漢學師承記》之體裁
九一、趙之謙《漢學師承續記》
九二、袁枚之譏刺考據學
九三、乾嘉考據學傢不喜諸經唐宋人舊疏
九四、乾嘉考據學傢多患目疾
九五、近視與近視鏡
九六、乾嘉考據學傢著書之先為長編
九七、乾嘉考據學傢多不擅時文
九八、乾嘉考據學傢多睏頓以終
九九、乾嘉考據學傢之事功之學
一○○、乾嘉時揚州學者年多不永
一○一、紀昀主持四庫全書館之因
一○二、紀昀與《四庫全書》之糾誤
一○三、「四布衣」與「五徵君」
一○四、《四庫全書》所收編年類史著多依傍《通鑒》而成
一○五、《四庫全書》所收紀事本末體史著多為清人所纂
一○六、《四庫全書》雜史類多宋明人著述
一○七、《四庫全書》術數類書多齣依托
一○八、清廷禁順治、雍正、乾隆帝著述
一○九、《四庫總目》於清帝多諛詞
一一○、《四庫總目》於明帝多譏貶
一一一、《四庫總目》之貶刺硃熹
一一二、《四庫總目》持論過激有失著作之體
一一三、《四庫總目》論召外族以息內禍之說與王夫之說暗閤
一一四、《四庫總目》論蘇黃後繼無人
一一五、《梁書》《陳書》《北齊書》實為私撰
一一六、《四庫總目》譏戴震論反切起源之不當
一一七、《四庫總目》多采錢大昕之說
一一八、《四庫總目》以《通鑒綱目》入“史評類”為無當
一一九、《四庫總目》論《洪武聖政記》真僞之失考
一二○、《四庫總目》以《炎僥紀聞》書而分隸兩類
一二一、《四庫總目》斥明人談海運之書入存目
一二二、四庫館臣目中之世界與中國
一二三、孔孟隻兩傢無父兒
一二四、官年實年
一二五、此時有子不如無
一二六、甘肅少人纔之故
一二七、懼內
一二八、大型歌舞人組圖案與文字
一三九、奧運牡丹與摧花之術
一三○、道術治蛇傷及醫病之法
一三一、高年應試與低齡應試
一三二、清代貢院之簡陋
一三三、號捨用《韆字文》排序
一三四、連中元與祖孫狀元父子狀元兄弟狀元
一三五、狀元娶公主隻存在於戲麯中
一三六、時文選傢多不擅作時文
一三七、大題小題及截搭題
一三八、夾帶與關節
一三九、“白捲英雄”與“曳白”之種種
一四○、塾師教授與冷官
一四一、高考閱捲與閱捲紀事詩
一四二、文選樓
一四三、三江
一四四、明堂
一四五、小璫
一四六、啖
一四七、金扇與鬆花石硯
一五八、剋什
一四九、紫團
一五○、紫燕
四二 何焯之不擅時文
《清稗類鈔》載:“閻潛邱,名若璩,初交何義門。何年二十四歲,日與議論時文。潛邱將明二百年名傢製義,其中錯解題誤用事者悉標齣之,裝為一帙,凡百條,謂此乃代聖賢立說,豈有使彆字用訛事者。義門擊節嘆賞,歸而鈔撰製義,為《行遠集》,悉如潛邱之旨。義門曰:‘如此,方見製義之難。’自是,義門益工製義,然構思頗不迅捷,每應舉,俱曳白。而數遊京師,其科第皆齣欽賜,後以安溪李文貞薦,得校書祕閣。”a案何焯自謂:“學至於科舉,古人以為末矣。然今日之科舉所言,固聖賢之學也。”b故父子經營書坊,以刊刻高頭講章,聞名於世,然己所製則不能中矩,而屢睏科場,則亦奇矣。
四四 東吳惠氏四世傢學
惠棟為乾嘉考據學之首庸,其力主漢學,尤精漢《易》,重師承, 守傢法,使一代學風為之丕變。其屢稱“四世傢學”,則上溯至其曾祖有聲、祖周惕與父士奇。張舜徽先生論:“棟則昌言四世。自述生平治《易》與《左傳》,皆必上溯淵源於其曾祖樸庵公,所謂樸庵公者,名有聲,以教授鄉裏終其身,乃明末一塾師耳。棟標榜傢學,必高遠其所從來,不能無溢美之辭,斯亦通人一病。”a 案有聲為明歲貢生,與同裏徐枋友善。明亡,以《九經》教授鄉裏,尤精於《詩》。有《左傳補注》一捲、《百歲堂書目》四捲等,皆不傳。其子周惕少傳傢學,又從徐枋、王士禎、汪琬遊,工詩古文詞。康熙三十年(1691 年), 成進士。選庶吉士,因不習國書,外調密雲知縣,卒於官。精於經學, 邃於《易》、《詩》。今傳有《詩說》三捲。周惕次子士奇,少即力學, 晨夕不輟,博通九經、諸子及《史》、《漢》、《三國誌》,皆能闇誦。康熙四十八年(1709 年),成進士。官至廣東學政。有《易說》六捲、《禮說》十四捲、《春鞦說》十五捲、《大學說》一捲等。考有聲《左傳補注》書雖不傳,然其說傳至惠棟,終補成《左傳補注》六捲。周惕《易傳》、
《三禮問》、《春鞦問》雖不傳,然士奇遵其說成《易說》、《禮說》、《春鞦說》。至《百歲堂書目》,乃其傢世傳,後為黃丕烈所藏。然則所謂四世傢學者,非虛語也。且當時學者亦如此說,如顧棟高論惠棟之學曰:“蓋先生經學,得之半農先生士奇,半農得之硯溪先生周惕,研溪得之樸齋先生有聲,曆世講求,始得傢法,亦雲艱矣。”a惠棟當時,其學大顯,南北同尊,初不必藉四世傢學以壯大聲聞,故張先生之說,恐不然矣。
四八 惠棟《後漢書補注》成書之不易
惠棟《後漢書補注》二十四捲,仿司馬貞《史記索隱》之體,而精核過之。其友顧棟高《序》謂:“援據博而考核精,一字不肯放過,亦一字不肯輕下,洵史誌中絕無僅有之書也。……俾事粲然可觀,約而不漏,詳而不繁,注《八誌》援引尤多。”a至清末王先謙為《後漢書集解》,徵引惠書甚多,亦足見此書之價值也。
然惠氏注此書,卻備受劬勞,今北京大學圖書館藏薛壽校德裕堂刊本《後漢書補注》一部,薛氏因見惠氏原稿,故詳為過錄惠氏之語,於研究是書及惠氏學行大有裨益。原書十二本,惠氏皆有識語。薛氏所錄其第一本末惠氏自識雲:“雍正九年(1731年),緣事查産,對簿之暇,因著此書。十一年成。”第三本末題雲:“緣事查産,寫吳中醋坊橋。”第四本末雲:“丁巳(1737年)館尚衣署撰。”第五本末雲:“庚申(1740年)寓粵東西湖街撰。”第六本末雲:“辛酉(1741年)寓金陵庫使署抄。”第七本末題雲:“壬戌(1742年)二月艮受丙撰畢。是年,立閧畢,課子弟。”第八本末雲:“壬戌三月巽受辛撰畢。”第
九本末雲:“壬戌四月一日撰畢。”據此則可知惠氏注書之年月,時惠棟父士奇因罰修鎮江城,故惠棟識語有“緣事查産”語,其時棟往來鎮江、蘇州、南京諸地,起居無定,流轉他徙,乃一生中最睏厄之時期。又從李保泰《後漢書補注跋》、焦循《後漢書訓纂序》及薛壽《校本後漢書補注跋》諸說可知,惠氏晚年遊揚州,體弱多疾,病於旅次, 友人汪棣以參桂之藥供之,不啻韆金,棟無以報,因以此書稿本、繕本皆贈汪氏,而不自有之。後繕本失去,汪氏自留稿本。稿本因惠氏手訂,改塗添補,如蚍蜉蟻子之跡,識辨為難;汪氏復又另繕一部, 後因傢産頓落,無力校刻,遂將另繕者付同裏陳氏,陳氏又有添注、補錄,雜綴於書之上方,然較稿本則厘然易讀;焦循亦曾嚮汪氏藉稿本繕鈔一部,且細考校定;李保泰既手自寫錄,又乞朋好資助之,再鈔錄一部,且以此為底本,與汪氏藏稿本、陳氏藏繕本與焦氏鈔校本互勘,所刻者即流傳之德裕堂本也。於此可見惠氏於罹難中尚著述不輟,俾成完書;而汪氏之拳拳於死友之書,不使散佚;李氏之手自寫錄,又乞資刊刻。一注、一存、一刻,皆為此書之功臣也。
評價四: 讀《清學劄記》,我體驗到瞭一種久違的“閱讀的樂趣”。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它沒有那種過於華麗的辭藻,也沒有刻意營造的戲劇性,但字裏行間卻流露齣一種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關懷。作者仿佛是一個資深的“曆史獵人”,在浩瀚的史料海洋中,精準地捕捉到那些最能打動人心的細節。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中對一些清代文人的生活情趣的描寫,他們如何在筆墨紙硯之間尋找精神寄托,如何在仕途的坎坷中保持內心的淡然。這些內容,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文人的另一麵,他們不僅僅是曆史的參與者,更是生活的藝術傢。而且,作者的視角非常多元,他不僅僅關注瞭帝王將相,也關注瞭文人雅士,甚至是一些市井小民,通過這些不同群體的視角,摺射齣那個時代的社會百態。我感覺這本書就像一個萬花筒,每一次翻閱,都能從中看到不同的色彩和圖案。它讓我明白瞭,理解一個時代,不僅僅是瞭解它的政治製度和重大事件,更重要的是去感受那個時代人們的喜怒哀樂,去體會他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這種“溫度”的存在,讓這本書讀起來格外親切和動人。
評分評價五: 《清學劄記》帶給我的,是一種“耳目一新”的閱讀體驗,它徹底顛覆瞭我對清史閱讀的固有印象。作者的寫作手法非常嫻熟,他善於將枯燥的史料,轉化成引人入勝的故事,但又不失其學術的嚴謹性。書中對我觸動最大的是,作者在解讀曆史事件時,總是能夠跳齣宏大的敘事框架,深入到具體的細節,去探究事件發生的深層原因和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他似乎非常擅長從細微之處著眼,去洞察曆史的脈絡。例如,書中對清朝時期一些社會風俗的考察,從衣食住行到婚喪嫁娶,他都能從中挖掘齣與時代變遷相關聯的綫索,讓我對那個時代的社會結構和文化傳承有瞭更清晰的認識。而且,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紮實,他能夠用一種非常凝練、優美的語言,來錶達復雜的思想,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既能獲得知識,又能享受到語言的魅力。我感覺這本書就像是一杯陳年的美酒,初入口時或許平淡,但迴味悠長,越品越有滋味。它讓我不僅僅是在“看”曆史,更是在“品”曆史,去體會那個時代獨特的韻味和魅力。
評分評價三: 我一直對清朝曆史充滿興趣,但市麵上大部分的清史讀物,要麼過於學院派,要麼過於通俗化,總感覺缺瞭點什麼。《清學劄記》的齣現,恰好填補瞭這個空白。它不像那些大部頭的曆史著作那樣,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閱讀,但又比那些淺顯的普及讀物,擁有更強的思想深度和學術價值。作者的筆法非常老練,他能夠將復雜的曆史事件,用一種非常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現齣來,但又不失其原有的嚴謹性。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一些曆史人物的解讀,他沒有簡單地將他們臉譜化,而是從更人性化的角度去審視,去發掘他們內心深處的矛盾與掙紮,這使得這些人物仿佛活瞭起來,不再是曆史書上冰冷的名字。而且,作者在寫作過程中,似乎非常注重與讀者的互動,他會提齣一些問題,引導你去思考,去做齣自己的判斷。我感覺自己就像是在和一個博學多纔的長輩進行一場關於曆史的對話,他在分享他的見解,同時也在鼓勵我獨立思考。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啓發。它讓我明白,曆史並非是靜態的、封閉的,而是動態的、充滿變數的,需要我們用更開放、更包容的心態去審視。
評分評價一: 讀完《清學劄記》,最大的感受就是它並非一本填鴨式的教材,更像是一本老友的閑談,娓娓道來,將那些關於清朝的曆史碎片,以一種近乎耳語的方式,在你耳邊輕輕訴說。我並非曆史專業齣身,一直以來對清朝的印象都停留在教科書上那些模糊的年代和人物,但這本書卻巧妙地打破瞭這種隔閡。它沒有宏大的敘事,沒有驚心動魄的權謀鬥爭,而是將目光聚焦在一些看似微不足道卻極具時代印記的細節之上。比如,書中對當時文人雅士的日常生活描寫,他們如何賞玩古董、品評茶道,如何在大雪紛飛的鼕日圍爐夜話,那種閑適與考究,瞬間將我帶入那個遙遠的時代。再比如,對於一些尋常百姓的生活場景的描摹,他們如何趕集、如何勞作、如何過節,這些鮮活的畫麵,比那些帝王將相的故事,更能觸動我內心深處對那個時代的好奇與溫情。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充滿人情味,仿佛在為我一點點地勾勒齣那個時代活生生的麵孔,每一個人物,哪怕隻是匆匆一瞥,都帶著屬於他們的溫度和故事。讀這本書,就像在翻閱一本泛黃的老照片,每一頁都蘊含著一段塵封的記憶,等待你去發現,去體會。它沒有強迫你記住什麼,而是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對那個時代産生一種親切感和共鳴,這是一種非常難得的閱讀體驗。
評分評價二: 《清學劄記》給我的感覺,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次深入骨髓的“清史考古”。作者的視角非常獨特,他似乎擁有穿越時空的能力,能直接潛入那個時代的每一個角落,去挖掘那些被歲月掩埋的真相。書中的內容,並非我們通常所理解的那種“講故事”,它更像是一種學術探索的成果,但又完全避免瞭學術著作的枯燥乏味。作者在考證史料時,那種一絲不苟的態度,讓我這個門外漢都感到欽佩。他會從蛛絲馬跡中抽絲剝繭,去辨析那些曆史的細節,去還原當時人們的真實生活狀態。例如,書中對一些當時流行的服飾、飲食、戲麯的細緻描述,不僅僅是簡單的介紹,更是結閤瞭當時的社會背景、文化習俗,甚至是對當時人們心理狀態的揣摩。我尤其被書中關於“官場潛規則”的探討所吸引,作者並沒有簡單地批判,而是試圖去理解這些潛規則是如何形成,又如何影響著當時的社會運作。這種深入肌理的剖析,讓我對清朝的社會結構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閱讀這本書,就像進行一場智力遊戲,我需要跟隨作者的思路,一同去探索那些未知的領域,去體驗那種解開謎團的快感。它拓寬瞭我對清史的認知邊界,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真實的清朝。
評分1111111111111111111111
評分心儀已久,終於在活動期間買到,很高興,好好閱讀,謝謝京東
評分漆老師的讀書筆記,不過前幾條和他的博士論文有些重復。整體還是很好的!
評分質量非常好,內容經典,滿意。
評分質量非常好,內容經典,滿意。
評分一如既往地信賴京東商城的東西
評分漆先生大作,十分好,有料。
評分漆老師的讀書筆記,不過前幾條和他的博士論文有些重復。整體還是很好的!
評分文章短長不一,於學術價值頗有助益,內容廣泛,讀來愜意、饒有趣味,是難得一尋的清代學術劄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