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中國,山山水水,古城古鎮古村璀璨生輝,喜歡深度遊的讀者一覽此書,藏盡心中,留下足跡!
東方齣版中心攜手阮儀三先生新近齣版《遺珠拾粹》,匯集中國經典古城、古鎮、古村,包含著豐富的曆史、文化、觀念信息。也是一部生動的關於曆史文化遺産保護的重要著作。
3 本書裏麵的所有的中國古鎮古村古城,您瞭解多少,去過多少?知道它們背後的文化價值和你旅行的意義嗎?
1. 河南淅川荊紫關古鎮
2. 陝西商洛漫川關古鎮
3. 湖北鄖西上津古鎮
4. 貴州安順舊州古鎮
5. 廣西南寜揚美古鎮
6. 福建邵武和平古鎮
7. 安徽肥西三河古鎮
8. 上海南匯新場古鎮
9. 江蘇常熟沙傢浜古鎮
10. 江蘇太倉沙溪古鎮
11. 雲南騰衝和順古鎮
12. 雲南楚雄黑井古鎮
13. 雲南大理喜洲古鎮
14. 雲南會澤娜姑古鎮
15. 浙江颱州皤灘古鎮
16. 浙江慈溪鳴鶴古鎮
17. 浙江寜海前童古鎮
18. 江西廣昌驛前古鎮
19. 江西樟樹臨江古鎮
20. 江西婺源清華古鎮
21. 江西鉛山河口古鎮
22. 重慶渝北龍興古鎮
23. 重慶石柱西沱古鎮
24. 四川邛峽平樂古鎮
25. 四川西昌禮州古鎮
26. 四川雅安上裏古鎮
27. 四川雅安望魚古鎮
28. 四川綿陽郪江古鎮
29. 四川濾州閤江福寶古鎮
30. 四川廣安顧縣古鎮
31. 四川成都洛帶古鎮
32. 四川內江資中鐵佛古鎮
33. 四川內江資中羅泉古鎮
34. 四川廣元昭化古城
35. 四川甘孜丹巴藏族古村
36. 四川雅安寶興磽磧藏族古村
37. 四川阿壩黑虎羌族古村
38. 湖南湘西永順王村土傢族苗族古鎮
39. 湖南湘西裏耶土傢族古鎮
40. 雲南劍川沙溪白族古鎮
41. 雲南大理雲南驛白族古村
42. 雲南大理巍山彝族迴族古城
43. 雲南巍山東蓮花彝族迴族古村
44. 浙江景寜東弄佘族古村
45. 湖北宣恩彭傢寨土傢族古村
46. 山東德州蘇祿王墓及北營守陵古村
47.陝西韓城黨傢村
48. 福建晉江福全古城
49. 福建泉州崇武古城
50. 山西朔州右玉古城
50. 山西朔州右玉古城
本書是同濟大學國傢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教授親自組織博士生、碩士生、本科生組成調研梯隊,曆時十年對中國100個古城(鎮、村)進行全麵踏勘後的學術成果,分為二捲,本書是其中之一。全書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嚮讀者生動地介紹瞭其中50個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古城、古鎮、古村,其中有些村鎮行將消逝。書中大量的實景照片和部分測繪圖,對於踏勘、辨彆建築年代類彆等專業讀者而言有很好的參考和藉鑒作用,能夠根據不同城、鎮、村的具體情況製定相應的調查策略,準確地提取地方典型傳統元素。
阮儀三,蘇州人,1934年生,1961年畢業於同濟大學建築係。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傢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法國文化部“法蘭西共和國藝術與文學騎士勛章” 獲得者。2003年所做的中國江南水鄉古鎮保護規劃曾獲聯閤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遺産保護委員會頒發的亞太地區文化遺産保護傑齣成就奬;2006年憑蘇州平江曆史街區保護再度獲得UNESCO亞太地區文化遺産保護奬;2008年阮儀三城市遺産保護基金會“大運河沿綫曆史城鎮保護與研究”項目獲得國際城市與區域規劃委員會傑齣成就奬;2014年阮儀三獲得美國聖母大學頒發的“亨利·霍普·裏德奬”以錶彰他幾十年來為保護眾多中國的曆史城鎮與建築所做齣的突齣貢獻。他被譽為“都市文脈守護者”“曆史文化名城衛士”“古城守望者”。主要著作有《護城紀實》《護城蹤錄》《江南古鎮》《曆史文化名城保護理論與規劃》《江南古典私傢園林》等。
n>有些村鎮行將消逝。書中大量的實景照片和部分測繪圖,對於踏勘、辨彆建築年代類彆等專業讀者而言有很好的參考和藉鑒作用,能夠根據不同城、鎮、村的具體情況製定相應的調查策略,準確地提取地方典型傳統元素。
序 言
前 言
1. 河南淅川荊紫關古鎮
2. 陝西商洛漫川關古鎮
3. 湖北鄖西上津古鎮
4. 貴州安順舊州古鎮
5. 廣西南寜揚美古鎮
6. 福建邵武和平古鎮
7. 安徽肥西三河古鎮
8. 上海南匯新場古鎮
9. 江蘇常熟沙傢浜古鎮
10. 江蘇太倉沙溪古鎮
11. 雲南騰衝和順古鎮
12. 雲南楚雄黑井古鎮
13. 雲南大理喜洲古鎮
14. 雲南會澤娜姑古鎮
15. 浙江颱州皤灘古鎮
16. 浙江慈溪鳴鶴古鎮
17. 浙江寜海前童古鎮
18. 江西廣昌驛前古鎮
19. 江西樟樹臨江古鎮
20. 江西婺源清華古鎮
21. 江西鉛山河口古鎮
22. 重慶渝北龍興古鎮
23. 重慶石柱西沱古鎮
24. 四川邛峽平樂古鎮
25. 四川西昌禮州古鎮
26. 四川雅安上裏古鎮
27. 四川雅安望魚古鎮
28. 四川綿陽郪江古鎮
29. 四川濾州閤江福寶古鎮
30. 四川廣安顧縣古鎮
31. 四川成都洛帶古鎮
32. 四川內江資中鐵佛古鎮
33. 四川內江資中羅泉古鎮
34. 四川廣元昭化古城
35. 四川甘孜丹巴藏族古村
36. 四川雅安寶興磽磧藏族古村
37. 四川阿壩黑虎羌族古村
38. 湖南湘西永順王村土傢族苗族古鎮
39. 湖南湘西裏耶土傢族古鎮
40. 雲南劍川沙溪白族古鎮
41. 雲南大理雲南驛白族古村
42. 雲南大理巍山彝族迴族古城
43. 雲南巍山東蓮花彝族迴族古村
44. 浙江景寜東弄佘族古村
45. 湖北宣恩彭傢寨土傢族古村
46. 山東德州蘇祿王墓及北營守陵古村
47.陝西韓城黨傢村
48. 福建晉江福全古城
49. 福建泉州崇武古城
50. 山西朔州右玉古城
前言(摘選)
文/阮儀三
早在20世紀80年代時為瞭編寫《中國城市建設史》,我調查瞭一些曆史古城,同時也發現瞭不少很有特點的古城鎮,於是專門進行瞭一些踏勘。這些成果當時在同濟大學城規教研室編輯齣版的《城市規劃資料匯編》上以“城市誌”的欄目發錶,得到好幾位老專傢的贊賞。同濟的陳從周、董鑒泓兩位教授,北京的鄭孝燮先生等,他們都鼓勵我要堅持下去,他們說趁現在還年輕,跑得動,要多走一點,多看一點,並能保住一些。當時我把這個事隻當學術研究的事來做。在80年代初期我用規劃管理的手段搶救瞭平遙,但當時和平遙相仿的曆史古城如太榖、介休、忻城等就未能保住。在江南水鄉地區我及時用規劃管理的手段搶救瞭周莊、同裏、甪直、烏鎮、南潯、西塘等江南六鎮,而周邊地區的幾十座同樣具有秀美風光的水鄉古鎮卻未能保住。我在做這些城鎮的保護與發展規劃時,強烈地感受到生活在古城鎮裏的居民及管理城鎮的人大多不認識這些古鎮的價值,當然更無心去保護它,並且都是想方設法要去改變它,認為破舊立新纔是正確的發展方嚮。我覺得我們這些有這方麵知識和認識的人,有義不容辭的責任,要去盡力地發現與保護它們,能保住一個是一個,而保護的前提是先要發現它們。從那時起我就繼續瞭這種調研踏勘。大學裏有暑假,我就每年組織學生,利用這段較長的日子,到一些城鎮或村落去調研,去發掘、發現那些具有曆史文化價值的城鎮或村落,並要求他們認真按要求寫齣調研報告。在我帶研究生的時期,這種調查,成為指定的一項必修課程。我的研究生們有瞭調研的經驗後,就把他們所掌握的方法和經驗傳授給師弟師妹們,這樣就一直傳遞下去。
這些古城古鎮古村的調研,我常稱之為“踏察”,這裏指一定要到實地去,要兩條腿走到現場並親眼觀察,這樣纔能收集到第一手的資料,拍攝到真實的場景照片,還得找當地老鄉們交談以核證史實,返滬後還得查閱有關文獻資料。
這支調研隊伍深入到城鎮和鄉村,不僅成為地區交流的橋梁和紐帶,也為城市曆史文化保護提供瞭一部最為生動的教科書。
在調研現場,我們和當地政府工作人員協同工作,深入到每傢每戶,找尋一處處遺存,探尋曆史蹤跡,和當地居民、年邁的老者攀談詢問,和地方工作人員討論研究……一方麵是挖掘曆史文化原始的資料,同時也傳授瞭保護理念、曆史遺存價值和資源的含義。
作為調研的參與者,我們深刻體會到:調研就像毛澤東評論當年萬裏長徵一樣——“是宣言書,是宣傳隊,是播種機”。盡管對於如此廣博的土地,我們勢單力薄,但我們始終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我們的學子們在實地踏勘過程中,深入到偏遠地區或少數民族地區,經曆瞭艱苦生活的磨煉和考驗,培養瞭獨立工作研究的能力;由教師、博士、碩士、研究生、本科生共同組成的縱嚮工作梯隊,在暑假實踐活動中同吃、同住、同工作,促進瞭梯隊內部的交流學習;在與豐富多元的地方風俗文化和建築藝術的直麵體驗中,學生們加深瞭對我國豐富燦爛的曆史文化遺産的認識,樹立並增強瞭保護城市曆史遺産的責任感;在調查活動中,同學們掌握瞭踏勘、測繪、辨彆建築年代類彆等基礎工作方法,能夠根據不同村鎮的具體情況製定相應的調查策略,準確地提取地方典型元素,同時還在相互學習的過程中提高瞭攝影和測繪技巧。
我的學生畢業瞭,他們也繼續著這些調研,這支隊伍也有所壯大,像上海華東理工大學、湖北華中科技大學、湖南大學、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蘇州科技大學等也都能組織學生做調查,撰寫報告,調研工作後繼有人。
我們的調研活動始終是開放的:我們的隊伍歡迎所有有誌於城市曆史保護的熱血青年,我們的調研麵對許多未為人知卻行將消逝的中國古城古鎮古村和曆史街區。我們也希望藉助於《城市規劃》雜誌和此書齣版的媒介作用,把這些祖國的瑰寶展示給所有關心並希望保護這些曆史遺存的人們。
這項調研活動,並不隻是進行學術研究的調查、測繪和收集材料,更重要的是在地區間交流保護方法與經驗,因地製宜地為各地方提齣保護管理的建議措施,並長期關注這些地區的發展建設活動,防止多元的曆史文化遺存不經意間損毀。
經過整整十年“遺珠拾粹”欄目的連載,已使眾多的古城古鎮古村和曆史街區揚名於越來越多的社會群體間,也使這些原本平靜的地方吸引瞭越來越多的學者、遊客和開發商。或許,我們的呼喊可以使這些美麗的地方免於遭受推土機的毀滅,但如何使這樣美麗的地方依然留存古樸而和諧的生活,是我們繼續奮鬥的方嚮。
我相信在黨中央提齣發展文化事業,振興民族文化的號召指引下,曆史文化城鎮和村落的保護與發展必然會走嚮興旺之路。
《遺珠拾粹——中國古城古鎮古村踏察(一)》這本書,就像一本濃縮瞭韆年風華的畫冊,又像一篇娓娓道來的鄉愁史詩。我被書中那種靜謐而又充滿生命力的氛圍深深吸引。作者的文字有一種魔力,能夠將那些遙遠的古老村落拉近到我的眼前。我能清晰地看到那些白牆黛瓦的徽派建築,感受到江南水鄉的煙雨朦朧,甚至能想象到北方古鎮那種厚重而質樸的生活氣息。書中所描繪的不僅僅是物質層麵的建築,更是那些與建築共生共存的人文精神。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齣的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熱愛,深深地打動瞭我。他用一種溫和而堅定的筆觸,講述著每一個村落的故事,那些古老的傳說、世代相傳的技藝,都成為瞭他筆下鮮活的篇章。閱讀這本書,讓我有瞭一種“歸去來兮”的情感,仿佛迴到瞭那個淳樸而美好的年代。它讓我重新思考“傢”的意義,思考那份深深植根於土地的鄉愁。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瞭太多驚喜!我一直對中國的曆史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鍾情於那些沉澱著歲月痕跡的古城古鎮古村。拿到《遺珠拾粹——中國古城古鎮古村踏察(一)》這本書,我仿佛被帶入瞭一個時空隧道,開始瞭與那些古老土地的對話。書中的文字不僅僅是簡單的記錄,更是作者飽含深情的描繪。他用細膩的筆觸勾勒齣古建築的飛簷翹角,描繪瞭斑駁的牆壁上刻畫的時光印記,甚至捕捉到瞭老街巷裏飄蕩著的煙火氣息。每一個章節都像一幅精心繪製的畫捲,讓我身臨其境,仿佛能聽到潺潺的流水聲,聞到陳年的木香,感受到古老石闆路上傳來的曆史迴響。作者在文字中融入瞭他個人的觀察與感悟,讓這些古老的地方不再是冰冷的史料,而是鮮活的生命體,擁有自己的故事和靈魂。讀這本書,我仿佛也隨同作者一同踏上瞭這段尋訪之旅,每一次翻頁都是一次心靈的洗禮,都讓我對這片土地的文化底蘊有瞭更深的理解和敬畏。這本書絕對是我近期閱讀中,最讓我沉醉和受益的一本,它滿足瞭我對中國古韻的無限遐想,並激起瞭我親自去探訪這些遺珠的強烈願望。
評分我嚮來對曆史題材的書籍情有獨鍾,而《遺珠拾粹——中國古城古鎮古村踏察(一)》這本書,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給瞭我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景點,而是以一種“踏察”的方式,深入到每一個古城古鎮古村的肌理之中,去感受、去體味、去記錄。他筆下的文字,充滿瞭觀察者的敏銳和記錄者的嚴謹,同時又飽含著對這片土地深沉的熱愛。我被書中對每一個村落的獨特風貌的描繪所吸引,無論是建築的風格,還是當地的民俗,都被作者細緻地呈現齣來。他不僅僅在展示“看什麼”,更是在講述“為什麼”。通過這些故事,我看到瞭中國古代文明的智慧和傳承,看到瞭那些在時光中依然閃耀的文化之光。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那些被忽視的角落,同樣蘊藏著無盡的寶藏,它們是中國曆史長河中不可或缺的璀璨明珠。
評分我一直對“尋訪”這個詞情有獨鍾,它帶著一種探索未知、發現寶藏的意味。《遺珠拾粹——中國古城古鎮古村踏察(一)》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對這一詞匯的期待。作者的文字,如同一個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穿越時空的界限,來到那些被時光遺忘的角落。我看到的不僅僅是古建築的磚瓦,更是它們所承載的文化基因。作者對每一個地方的介紹都詳盡入微,從地理位置、曆史沿革,到建築風格、民俗風情,無不涵蓋。他用一種非常有人情味的方式敘述,讓那些冰冷的史實變得鮮活有趣。我仿佛能聽到古村落裏孩子們嬉戲的笑聲,能感受到老人們坐在門前悠閑的時光。書中對於一些鮮為人知的、卻極具價值的古村落的描寫,更是讓我眼前一亮,原來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還隱藏著如此多的“遺珠”。這本書不僅僅是地理學的記錄,更是文化學的梳理,它讓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審視中國的鄉村文明,讓我更加珍惜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産。
評分這本《遺珠拾粹——中國古城古鎮古村踏察(一)》完全顛覆瞭我之前對旅遊類書籍的認知。我原本以為這類書最多就是一些地圖和景點介紹,但這本書卻給我帶來瞭意想不到的深度和廣度。作者的“踏察”並非走馬觀花,而是深入肌理,探尋那些隱藏在尋常巷陌中的不凡。他不僅僅是記錄建築的宏偉,更是挖掘瞭建築背後的故事,那些世代居住於此的人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都通過他的文字栩栩如生地展現齣來。我尤其喜歡書中對細節的捕捉,比如一塊古老的石闆上磨損的痕跡,一扇雕刻著繁復花紋的木門,甚至是某個角落裏被遺忘的物件,在作者的筆下都充滿瞭故事。這些細節連接著過去與現在,讓我感受到曆史的厚重與生命的頑強。閱讀的過程,我不斷地被書中描繪的景象所吸引,那些曾經輝煌如今靜默的村落,那些在時光洪流中依然堅守的古老建築,都像一顆顆璀璨的珍珠,等待著有心人的發現。這本書不隻是一次視覺的享受,更是一次文化的洗禮,它讓我看到瞭中國古老文明的生生不息,讓我對這片土地的過去有瞭更深刻的共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