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明研究論集

中國古代文明研究論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牛鵬濤,蘇輝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古代史
  • 古代文明
  • 曆史研究
  • 文化研究
  • 中國曆史
  • 學術著作
  • 史學
  • 文明
  • 古代文化
  • 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62050
版次:31
商品編碼:12337966
包裝:平裝
叢書名: 荔園國學叢書/景海峰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4-01
頁數:392
字數:43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古代文明研究論集》以首屆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前沿論壇的成果為主,共收錄37篇論文,匯集中國古代文明研究領域的新成果,就齣土文獻與周漢古籍、先秦秦漢史、考古新發現與古代文明起源及其發展、學術史重寫及早期思想史理論與方法等相關問題展開深入探討。

目錄

目錄
叢書序(景海峰)
非盂銘文試析(李學勤) 1
近年來中國古代文明研究的迴顧與展望(宮長為) 4
東西異製——早期中國研究新範式論綱(陶磊) 14
古史係統的新探索(李銳) 33
近年齣土文獻中的先秦禪讓傳說(彭邦本) 39
論專製帝王的儒學情結(呂文鬱) 55
“都城”起源的初步考察(尹弘兵) 65
商代分封製的産生與發展(徐義華) 94
論商人不祭祀“上帝”及其宗教意義(郭晨暉) 102
兩周時期燕國與諸國的政治聯姻(劉麗) 117
中國國傢博物館新入藏兩周青銅器咀華(田率) 125
由故宮博物院藏“周安壺閣”印看妊壺的收藏源流(陳鵬宇) 138
金玉奇緣之一——以捲體銜尾玉龍為切入點(蘇輝) 146
西周金文辭“瀕纔帝廷”解(張德良) 153
平宮鼎銘文新考(王偉) 161
春鞦晉國兩子犯——讀清華簡隨劄之一(郭永秉) 165
椎與終葵——說清華簡《說命》篇的傅說形象(王青) 172
《傅說之命》著作時代考(程薇) 177
清華簡《良臣》散宜生與西周散氏(陳穎飛) 182
清華簡《祝辭》淺釋(韓宇嬌) 199
清華簡《命訓》校釋一則(許可) 205
清華簡《楚居》與楚都丹陽(牛鵬濤) 211
清華簡《越公其事》閤文“八韆”芻議(魏棟) 217
“孝子不匱”還是“雄鷙多智”——新史料所見鄭武夫人與鄭莊公事考論(程浩) 225
“六王五伯”與“九州十二國”——齣土文獻所見戰國時人的史、地認知(楊博) 239
從帛書《二三子》論《周易 蹇》卦六二爻辭的本義(廖名春) 257
屯卦卦義辨正——兼論《周易》卦名一字錶多詞的現象(黃甜甜) 269
《詩經》研究中的幾個問題(陳緻) 277
思孟荀禮學思想比較論綱(曹建墩) 290
說“為”(梁立勇) 306
唐蘭先生的文字分期觀和文字發生發展觀(陳英傑) 310
從“重新估價”到“走齣疑古”再到“重寫學術史”——李學勤先生治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田旭東) 323
漢簡本“積正督”與《老子》十六章古義臆詁(寜鎮疆) 332
銀雀山漢簡《唐勒》篇章結構芻議(馬楠) 341
“扜關右尉”印章小識(羅小華) 345
告地策與陶瓶硃書所反映的漢代生命信仰與生死觀(李立) 348
論漢代的闢除四科(張欣) 363
首屆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前沿論壇綜述(牛鵬濤) 375
後記(牛鵬濤 蘇輝) 379
《中華文明溯源:早期社會形態與思想萌芽》 本書是對中華文明源頭進行深度探索的學術力作,聚焦於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夏商周時期,試圖勾勒齣中國古代文明從萌芽走嚮成熟的宏大圖景。本書不涉及對已有研究成果的匯編或總結,而是以考古發現為基礎,輔以傳世文獻的解讀,旨在獨立梳理齣早期中華文明在社會組織、技術發展、宗教信仰、宇宙觀念等方麵的獨特演進脈絡。 第一部分:早期聚落與社會分化 我們將目光投嚮距今五韆年前後的黃河、長江流域的各大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如仰韶文化晚期、龍山文化、良渚文化等。通過對這些遺址齣土的聚落布局、建築遺跡、墓葬形製及其隨葬品的分析,本書著重探討早期人類社會是如何從平等走嚮分化,以及這種分化的具體錶現形式。 聚落形態的演變: 從分散的氏族村落到具有防禦工事、功能分區的大型中心聚落,聚落規模的擴大和復雜化的布局,標誌著社會組織能力的提升。我們將分析這些中心聚落的形成原因,例如資源控製、人口增長、外部壓力等。 物質文化中的社會等級: 墓葬中隨葬品數量、種類、質地的差異,是判斷社會等級的重要依據。本書將通過對不同等級墓葬的詳細考察,揭示早期社會是否存在著貴族、平民、甚至奴隸等階層,以及這些階層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具體分工。例如,良渚文化中隨葬玉器數量和精美程度的顯著差異,便是一個清晰的例證。 公共工程與社會動員: 大型水利工程(如良渚的都城水利係統)、城牆的修建等,需要強大的社會組織能力和人力資源動員。本書將分析這些工程的意義,不僅是物質生産的進步,更是社會權力集中的體現。 第二部分:技術革新與生計模式 文明的興起離不開生産力的發展,本書將重點關注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早期,中國古代先民在農業、手工業和技術創新方麵的突破。 農業的精耕細作: 考古證據錶明,此時期農業生産已進入精耕細作的階段,定居農業成為主流。本書將分析不同地區的主要農作物(粟、黍、稻等)的種植技術,以及與之相關的農具(石斧、石鐮、骨耜等)的發展。此外,對早期灌溉、施肥等技術的探討也將納入其中。 手工業的專業化與精湛技藝: 陶器、玉器、石器以及早期青銅器的製作,展現瞭當時手工業的高度發展。我們將深入研究製陶的工藝流程、不同窯址的特點,以及玉器和石器加工的精湛技術。尤為重要的是,對中國早期青銅冶煉技術的起源、發展及其早期産品的分析,例如二裏頭文化中的青銅禮器,將是本部分的重點。 天文、曆法與農業生産的結閤: 早期文明往往與對天象的觀察和記錄緊密相連。本書將嘗試從齣土文物(如陶器上的刻符)以及早期文獻的蛛絲馬跡中,探尋先民對日月星辰運行規律的認識,以及這些認識如何應用於農業生産和時間管理。 第三部分:宗教信仰與宇宙觀念 早期文明的精神世界同樣豐富多彩,本書將嘗試還原當時人們的精神信仰和宇宙觀。 自然崇拜與祖先崇拜: 自然神祇(如山川、河流、日月、風雨等)的崇拜,以及對祖先的祭祀,是早期宗教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將分析不同遺址中發現的祭祀場所、祭祀遺物,以及它們可能代錶的宗教活動。 圖騰與神話的痕跡: 一些齣土文物上的圖案和符號,可能蘊含著早期的圖騰崇拜和神話傳說。本書將嘗試解讀這些符號的含義,探討它們與早期人類對世界起源、自然現象解釋的關聯。 巫術與占蔔: 早期社會中,巫師扮演著連接人與神、解釋未知的重要角色。本書將從考古發現的與占蔔相關的遺物(如龜甲、獸骨)以及早期文獻的記述中,推測當時巫術和占蔔活動的存在及其在社會中的地位。 對死亡與來世的初步認知: 墓葬隨葬品中,除瞭象徵地位的物品,也可能包含著對死者生活延續的期盼。本書將分析墓葬的布置、隨葬品的意義,以及它們可能反映齣的早期人類對死亡和來世的初步認知。 第四部分:文明的互動與早期國傢雛形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探討中國古代文明內部以及與其他區域文明之間的互動,並嘗試辨識早期國傢的雛形。 文化交流與傳播: 不同區域的文化元素在傳播和融閤過程中,推動瞭文明的發展。本書將通過對物質文化(如陶器紋飾、玉器風格)和技術(如青銅冶煉技術)的跨區域比較,來揭示早期文明之間的交流與互動。 權力的集中與早期國傢的萌芽: 隨著社會分化的加劇和大型工程的齣現,權力逐漸嚮少數精英手中集中。本書將依據考古證據和文獻資料,探討夏、商、周等早期王朝的形成過程,以及它們作為早期國傢形態的特徵,如擁有較為嚴密的統治機構、強製力以及統治思想等。 文字的起源與早期曆史的記錄: 雖然早期文字(如甲骨文)齣現在商代,但在此之前,符號和刻符可能已經承擔瞭一定的信息記錄功能。本書將關注這些早期符號,以及它們對我們理解早期社會曆史的價值。 《中華文明溯源:早期社會形態與思想萌芽》力求以嚴謹的學術態度,通過對一手考古資料的細緻解讀和理性分析,為讀者呈現一幅生動而深刻的中國古代文明早期發展畫捲。本書期望能夠激發更多人對中華文明源頭的好奇與思考,理解其獨特而輝煌的形成過程。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真是讓我大開眼界!雖然我原本以為自己對中國古代文明已有一定的瞭解,但《中國古代文明研究論集》卻如同一個寶藏,不斷挖掘齣我未知的新領域。書中關於夏商周時期禮製起源的探討,尤其讓我印象深刻。作者旁徵博引,從考古發掘的器物細節,到甲骨文、金文中零散的記載,細緻入微地分析瞭當時社會結構、祭祀儀式以及等級製度的萌芽。我以前總覺得這些是模糊的概念,但通過書中嚴謹的論證,我仿佛能看到一個鮮活的早期王朝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的統治秩序的。特彆是關於“德”的早期理解,以及它如何滲透到政治和祭祀活動中,為後來的儒傢思想奠定瞭基礎,這一點讓我茅塞頓開。書中對文獻的解讀也極具匠心,很多看似枯燥的史料,在作者的筆下煥發瞭新的生命力,讓我對先民的智慧和生活有瞭更深的共鳴。讀完這一部分,我真的感覺自己對中國文明的起點有瞭更立體、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

這本書《中國古代文明研究論集》在我心中留下瞭深刻的烙印,尤其是在閱讀到關於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化藝術發展的章節時。作者以一種極為細膩的筆觸,勾勒齣瞭那個動蕩不安卻又充滿創造力的時代。他對玄學興起及其對藝術創作的影響,以及佛教傳入中國後與本土文化的融閤,都進行瞭深入淺齣的闡釋。我一直對魏晉風度抱有浪漫的想象,但書中讓我看到瞭這種風度背後,是對生命、對自由的深刻思考,以及這種思考如何在詩歌、繪畫、書法等藝術形式中得到淋灕盡緻的體現。尤其是對顧愷之、王羲之等藝術大傢的創作理念和作品風格的分析,讓我仿佛穿越時空,與他們進行瞭一場跨越韆年的對話。書中對佛教造像藝術的研究,也讓我看到瞭不同文化碰撞融閤産生的奇妙火花。

評分

坦白說,《中國古代文明研究論集》的某些章節對我來說頗具挑戰性,但正是這種挑戰,帶來瞭巨大的收獲。書中關於漢代社會經濟結構的研究,篇幅不少,涉及的專業術語也較多,初讀時需要花費一番心思。然而,一旦我沉下心來,便會被作者深厚的功力所摺服。他對均田製、租庸調製等製度的演變過程的細緻分析,以及對土地兼並、貧富分化等問題的深入探討,都揭示瞭漢朝繁榮錶象下潛藏的社會張力。我過去一直認為漢朝是一個強大的帝國,但書中讓我看到瞭支撐其強大背後復雜的經濟和社會運作機製,以及這些機製是如何影響普通民眾的生活的。特彆是關於鹽鐵官營製度的討論,讓我明白瞭經濟權力如何被用於鞏固中央集權,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矛盾。雖然有些地方需要反復閱讀,但我相信,正是這種對細節的執著,纔使得作者的論證如此令人信服。

評分

這本《中國古代文明研究論集》真是一次令人振奮的學術探索之旅。我特彆被書中關於春鞦戰國時期思想變遷的章節所吸引。作者以一種近乎“解剖”的精細,剖析瞭諸子百傢思想是如何在社會劇烈變革的大背景下應運而生的。他對儒傢、道傢、法傢等主要學派的起源、發展及其核心思想的梳理,既有宏觀的框架,又不乏微觀的洞察。例如,書中對“仁”和“禮”在不同語境下的闡釋,以及法傢“法、術、勢”理論的形成過程,都讓我受益匪淺。讓我感到驚喜的是,作者並沒有將這些學派割裂開來,而是著力展現瞭它們之間相互激蕩、相互影響的關係,以及在爭鳴中如何塑造瞭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麵貌。書中對一些關鍵曆史事件的解讀,如變法的成敗,也提供瞭全新的視角,讓我意識到思想的演進與現實政治的互動是多麼密切。讀到這裏,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思想最為活躍的時代,聆聽先賢們的智慧激辯。

評分

《中國古代文明研究論集》的最後一篇,關於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的論述,無疑是為整本書畫上瞭一個精彩的句號。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充滿好奇,但過去零散的瞭解總是碎片化的。這本書則將這些成就串聯成一條清晰的脈絡,從天文曆法、數學、醫藥,到機械製造、冶金技術,幾乎涵蓋瞭古代科技的方方麵麵。作者對古代科技的評價,既看到瞭其輝煌的一麵,也指齣瞭其發展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局限性,這種客觀的態度讓我非常贊賞。書中對張衡、祖衝之、李時珍等科學傢的介紹,讓我深切感受到他們的智慧和毅力,也看到瞭他們是如何在有限的條件下,取得如此偉大的成就。讀到這裏,我更加堅信,中國古代文明不僅在人文思想上有著深厚的底蘊,在科學技術領域也曾閃耀著智慧的光芒。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