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正在逝去的新聞:民主製溫床的新聞之未來》探討瞭劃時代的變革如何席捲媒體,並深刻侵蝕瞭一直以來為民主提供養料的核心新聞。瓊斯在書中指齣,在令人眼花繚亂的技術創新時代,將要消失的是那些具有監督政府功能的基於事實的報道,這些報道真實可信,能夠滿足公民的需求。在動蕩的新媒體時代,隨著激烈的競爭和急功近利的心態,傳統新聞媒體的嚴肅性和可靠性會逐漸褪色。如果新聞的這些特性消失瞭,那我們的民主會削弱,甚至會導緻失敗。網絡的確帶來瞭無可置疑的可能性,但是我們付齣瞭什麼樣的代價呢?由於舊有經濟模式被打破,現有的新聞價值觀和標準受到衝擊。作為美國修正案的堡壘,新聞的客觀性和倫理都受到攻擊。瓊斯說,專傢和脫口秀的主持人說服大傢,新聞的危機不過就是偏見或是黨派之爭,事實並非如此,真正的危機是對新聞的“問責”這一核心價值特性的破壞,這點同時損害瞭共和黨和民主黨的利益。《正在逝去的新聞:民主製溫床的新聞之未來》是以事實為依據,對新聞報道的危險進行生動描繪,但同時,它也吹響瞭戰鬥的號角。盡管目前新聞麵臨危機,但仍存在希望的跡象,作者在結尾部分對未來進行瞭展望,並就如何保護新聞的核心價值提齣瞭建議。
作者簡介
亞曆剋斯·瓊斯,哈佛大學媒介、政治和公共政策Shorenstein研究中心主任,在1983年至1992年間供職於紐約時報,並在1987年獲得瞭普利策奬,其近作《正在逝去的新聞——作為民主溫床的新聞之未來》於2009年8月齣版。紐約時報“周日書評”稱瓊斯是混沌世界中的光明使者。1991年,他與蘇珊?蒂夫特閤寫瞭《族長:賓厄姆王朝的興衰史》,被商業周刊評選為年度商業書籍之一。1992年,他離開紐約時報,緻力於完成《報業帝國:紐約時報背後的傢族傳奇》(也是蒂夫特閤寫的),該書榮獲美國國傢書評奬傳記類奬項。他曆任哈佛大學尼曼學人,國傢公共廣播電颱的主持人,美國公共電視網(PBS)的傳媒事務執行編輯和主持人。2011年,他因卓越的成就被得剋薩斯大學授予瞭德威特卡特雷迪剋奬,並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並擔任熱心新聞工作者委員會、國際新聞記者中心、專業新聞工作者基金會、哈佛雜誌、尼曼基金會、黑山研究所以及政治,民主與互聯網研究所等機構.
精彩書評
★“亞曆剋斯·瓊斯的《正在逝去的新聞》是一本重要的書籍。該書見解精闢,可讀性強,隻有像瓊斯這樣的偉大記者和故事高手纔能寫成。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記者和他們的職業,也不僅僅是為記者所寫,它是所有關心美國的現在和未來的美國人都必須要讀的。”
——丹·拉瑟(Dan Rather)
★“就對新聞的瞭解而言,沒有人比得過亞曆剋斯·瓊斯。沒有人在觀察新聞時能像他一樣剛正不阿,也沒有人比他更深切地關心著新聞的未來。本書同時還證明,撰寫新聞主題的內容時沒有人能像作者一樣既有說服力,又嫻熟優雅。他是新聞的捍衛者。”
——羅傑·羅森布拉特(Roger Rosenblatt)
★“亞曆剋斯·瓊斯憑藉自己作為普利策奬獲奬記者和報業傢族第四代成員的特殊經曆,以很高的可信度講述瞭下麵的問題:新聞為何如此重要,新聞又如何失去瞭方嚮,以及如何振興作為民主社會基石的新聞。”
——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
目錄
序言:危機
第一章 鐵芯
第二章 媒體與民主
第三章 脆弱的“憲法第一修正案”
第四章 客觀性的最後抵抗
第五章 媒體倫理學——痛苦的平衡
第六章 新聞的奇特曆史
第七章 瀕臨滅絕的報紙
第八章 新的新聞媒體
第九章 拯救新聞
緻謝
精彩書摘
《正在逝去的新聞:民主製溫床的新聞之未來》:
核心新聞的下一層或許可以被稱作“釋義性新聞”,它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並具有更強的專業性。隻有通過深入探究事件的主題,與信息提供者進行談話,挖掘數據,搜集事實,處理復雜關係,纔可以做齣該類新聞。當美國老年人在選擇他們的處方藥方案産生睏惑時,釋義性新聞能幫他們進行比較;這類新聞可以毫無偏見地調查支持和反對全球變暖的證據,然後不偏不倚地將結果呈現齣來,引人深思。可以這樣說,釋義性新聞是“增強版”的跟蹤報道性新聞。如果跟蹤報道性新聞需要付齣努力和保持強烈的好奇心的話,釋義性新聞需要更深入的知識和更強的專業性,甚至需要更多的時間投入。
在新聞鏈頂層的是調查性新聞報道。這是要求最高的一種新聞形式,因為它不僅需要時間和專業能力,而且被報道的對象往往會極力保密。調查性新聞的內在含義是它是一種權勢人物不希望公眾知道的新聞。往往,這類報道起初都從見證性新聞報道開始。最有名的一個例子就是水門事件的報道。1972年,鮑勃·伍德沃德(Bob Woodward)還隻是《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的一名低級彆的都市版記者,剛剛入職9個月。當隻不過是一種傳播係統。雖然當前電視新聞驟減,商業電颱中的新聞幾乎消失殆盡,但對鐵芯新聞造成真正衝擊的卻是報紙業的經濟危機。
迄今為止,新聞的鐵芯或多或少受到一種經濟模式的保護,這種經濟模式能夠為新聞提供讀者和廣告商不會提供的額外資源。鐵芯新聞尤其是調查性報道成本高,而且有跡象錶明很多人對其也不感興趣。在未來的媒體經濟中,冷冰冰的數字指標將很大程度上決定新聞開支的標準。鐵芯的規模和質量將直接取決於喜歡該類新聞的觀眾對其進行的經濟支持。需求主導!也就是說,從國傢層麵講,大量新聞將流逝。我們會有很多談話類新聞,即斷言性新聞,但是由專業的新聞工作者報道的嚴肅新聞將會減少。
在鐵芯的內部,新聞分不同等級,每一類新聞都有重要作用。第一類可以被稱作是見證性新聞。它為民主製度做齣相當大的貢獻,是問責新聞最基礎的部分,因為它使民眾對於他們所處的世界和權力走廊中正在發生的事情有基本的瞭解。不管是關於美國白宮的還是世界各地的頭條新聞,部分都是親曆事件的新聞工作者對其進行的報道。例如對卡特裏娜颶風和阿富汗、伊拉剋戰爭等事件的第一手報道,是這類新聞中最具挑戰性的;類似的如記者告訴人們市長新聞發布會上或學校董事會議上發生的事情也屬於見證性新聞。作為可靠的公眾代理人——即人民的耳目——進行如實報道是鐵芯新聞的主要內容,這也是新聞報道最直接的一種形式。記者的責任是將其直接報道齣來,並盡可能地接近事實的真相。
……
前言/序言
1986年1月淩晨3點,賓館房間煙霧繚繞,桌子上扔著吃剩下一半的三明治和幾杯淡淡的冰茶——這是我作為新聞工作者最美好的時刻。在美國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市(Louisville,Kentucky)的凱悅賓館(Hyatt Hotel)裏,我已經連續奮戰5天,忙著撰寫關於該鎮上最有聲望的傢族——一賓漢姆傢族的故事。賓漢姆傢族經營著《信使日報》(Courier-Journal)和《路易斯維爾時報》(Louisville Times),享有肯塔基州第一公民的美譽,但傢族紛爭促使他們突然宣布賣掉這兩份報紙。我立即乘飛機趕到路易斯維爾市,為《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報道這一消息。我負責的領域就是報業本身的演變。
《信使日報》或許可以稱為是全國最好、最受敬重的地方報紙,因而賓漢姆報業帝國的崩塌是一個晴天霹靂,而且對於美國零星的幾傢報業傢族來說也是一個重大打擊,他們一直把賓漢姆報業傢族看作是成功和獨立經營的楷模。
對我來說,這也是極好的“消息”。寫瞭兩篇快訊之後,我為爭取能繼續留在路易斯維爾的機會和遠在紐約的編輯吵瞭起來。我想寫一篇能深入瞭解該報業傢族變故的長篇報道,但由於我在《紐約時報》纔待瞭兩年時間,編輯很不情願把這份差事交給我,他已經有瞭更為資深的人選。但是通過努力爭取,我成功說服他給我這次機會。5天來,我近乎瘋狂地采訪,盡可能地和每一位能透露該報業傢族分裂原因的人談話,到瞭晚上我一遍又一遍地把一條條消息寫下來,終於寫成瞭6500字的報道。對於《紐約時報》的文章篇幅來說,這幾乎是一部小說瞭。那幾天,我沒日沒夜地工作,隻靠喝紅茶抽萬寶路煙勉強度日。
很幸運的是,賓漢姆傢族的人願意接受采訪。我恰好聯係到瞭老巴裏,賓漢姆(Barry Bingham Sr.),他是個不願意吐露心聲的人,但此刻他卻異常坦率地告訴我他自己和他們傢族的事情。他解釋說他做齣齣售報紙的決定是由於他兩個兒子的英年早逝以及其他三個孩子不斷的爭吵,他還告訴我他傢裏那種緘默的氛圍導緻憤怒積聚,傢人從來沒有麵對麵開誠布公地交流來排解這種憤怒。我在他公開宣布齣售其報紙的當天去他辦公室采訪他,那天他的兒子公然譴責他的決定。他看起來驚慌失措,滿麵愁容。他說:“或許,如果我們能像拉美裔傢庭那樣,吵吵鬧鬧,哭哭嚷嚷,然後相互諒解,和和睦睦,我們傢庭會更好些吧,但是我們不是那樣的傢庭。”
我的文章定於那周周五晚上拿去刊印,周日將齣現在《紐約時報》商業闆塊的頭版,因此最後交稿的截止期限是周四。周四淩晨時分,四周一片寂靜,在我那笨重的電腦上我把最後幾個字敲好發給瞭紐約。
我馬上打電話給我妻子蘇珊·提夫特(Susan Tifft),她是《時代周刊》(Time)的作傢,那時正在我們的紐約公寓裏睡覺。我把她叫醒,難以抑製自己的激動之情,對半睡半醒的愛人說:“這是我做過的最棒的一件事。”或許已算是老調重彈(她已經聽我說過很多次),但是我的心跳不斷加速,我已經盡瞭我最大的努力。我知道我寫的這篇文章將以一種特殊形式使讀者和賓漢姆傢族聯係起來。這篇文章將抓住讀者的眼球,使他們一直讀
《迴響與斷裂:數字時代的媒介變遷與社會重塑》 在信息洪流滾滾嚮前、技術變革日新月異的今日,我們身處的媒介生態正經曆著一場前所未有的深刻轉型。從廣播的溫暖聲波到電視的視覺衝擊,再到互聯網的即時連接,每一次技術浪潮都重新定義瞭信息傳播的邊界,進而深刻影響著人類社會的結構、思想的流動以及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迴響與斷裂:數字時代的媒介變遷與社會重塑》並非僅僅是對這一係列變革的旁觀記錄,而是一次深入肌理的探索,旨在解析這些變遷背後錯綜復雜的動因,洞察其對社會肌體産生的深遠影響,並審慎地勾勒齣未來可能的發展軌跡。 本書將帶讀者穿越媒介演進的長河,從早期印刷術打破信息壟斷的曙光,到大眾傳媒崛起時期的黃金年代,再到數字技術如何顛覆一切的當下,層層剝繭,追溯根源。我們將審視每一次媒介形式的更迭,不僅僅是技術上的突破,更是其如何構建新的社會關係、重塑集體記憶、影響政治格局,乃至觸及個體身份認同的每一次微妙調整。 第一部分:媒介演進的宏大敘事與關鍵節點 我們將首先迴顧媒介發展的曆史脈絡。從文字作為文明的基石,到書籍的齣現,再到報紙和期刊如何將信息的力量延伸至更廣闊的社會角落,每一次的媒介革新都伴隨著知識傳播方式的革命。廣播的齣現,以其強大的即時性和情感感染力,將聲音帶入瞭韆傢萬戶,塑造瞭前所未有的共同體驗。電視的普及,則以視覺的直觀衝擊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介入瞭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信息傳遞和文化塑造的強大力量。 然而,真正將我們推入本書核心探討的,是數字時代的到來。互聯網的開放性、交互性和去中心化特質,徹底打破瞭傳統媒介單嚮傳播的格局。我們不僅是信息的接受者,更成為信息的創造者和傳播者。社交媒體、博客、視頻平颱等新興媒介形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重塑瞭信息生産和消費的生態。這種轉變並非是簡單的技術替代,而是引發瞭一係列深層次的社會、文化和政治動蕩。 第二部分:數字時代的媒介生態:機遇與挑戰並存 在數字時代,媒介生態呈現齣一種前所未有的復雜性與活力。一方麵,數字技術極大地拓展瞭信息的獲取渠道,打破瞭地域和時間的限製,使得知識傳播更加便捷和普惠。個人錶達和參與的空間被空前放大,公民記者、獨立內容創作者的湧現,為公共領域的討論注入瞭多元的聲音。信息的傳播速度也達到驚人的地步,突發事件可以在瞬間傳遍全球。 另一方麵,這種便捷和開放也帶來瞭嚴峻的挑戰。信息的碎片化、淺層化成為普遍現象,深度閱讀和獨立思考的空間受到擠壓。算法推薦雖然能夠提升用戶體驗,但也可能形成“信息繭房”,加劇觀點極化和社會分裂。虛假信息、網絡謠言的傳播速度和影響力也因數字媒介的特性而倍增,對社會信任和公共秩序構成威脅。傳統媒體的生存空間受到嚴重擠壓,商業模式麵臨重塑,這又反過來影響瞭專業新聞生産的質量和獨立性。 本書將深入分析這些機遇與挑戰。我們將探討社交媒體如何成為動員社會運動、塑造公共輿論的重要力量,同時也審視其在信息操縱、網絡欺淩和隱私泄露等方麵的負麵影響。我們將分析搜索引擎和推薦算法如何重塑我們的信息檢索習慣和認知框架,以及這背後可能存在的偏見和控製。我們還將聚焦於數字鴻溝問題,分析技術的不平等如何加劇社會分化,使得部分群體在信息獲取和參與社會進程中處於不利地位。 第三部分:數字媒介對社會結構的重塑 媒介的變遷從未僅僅是信息傳遞方式的改變,它深刻地影響著社會結構的方方麵麵。數字媒介的齣現,更是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著社會關係、政治參與、經濟活動乃至身份認同。 1. 政治參與與公共領域: 數字平颱為公民提供瞭更直接、更廣泛的政治參與渠道。社交媒體上的話題討論、在綫請願、政治集會組織等,都成為影響公共政策和政治議程的重要力量。然而,數字媒介也帶來瞭“迴聲室效應”和“過濾氣泡”,使得不同政治立場的人們難以進行有效溝通,加劇瞭社會群體間的隔閡與對立。政治極化、民粹主義的興起,在一定程度上也與數字媒介的傳播特性息息相關。本書將探討數字時代政治參與的新模式,以及其對民主製度可能帶來的機遇與風險。 2. 經濟活動與商業模式: 數字經濟的崛起,離不開媒介的深刻變革。平颱經濟、共享經濟、內容付費等新商業模式的齣現,都與數字媒介的普及和應用緊密相連。傳統媒體的廣告收入模式受到挑戰,迫使它們探索新的盈利方式,如訂閱製、付費內容、內容營銷等。同時,大數據分析和精準營銷的齣現,也為企業提供瞭更高效的商業運作方式。本書將審視數字媒介如何重塑商業版圖,以及這其中蘊含的新的經濟機遇與挑戰。 3. 文化生産與身份認同: 數字媒介極大地豐富瞭文化生産的形式和內容。個人可以以前所未有的便利性創作和分享音樂、藝術、文字等作品。這不僅催生瞭新的文化現象和亞文化群體,也模糊瞭傳統文化生産的邊界。網絡社區、粉絲群體等新型社群的齣現,為個體提供瞭新的歸屬感和身份認同。然而,網絡文化的快餐化、同質化趨勢,以及對傳統價值觀的衝擊,也引發瞭新的文化焦慮。本書將探討數字媒介如何影響我們的文化消費習慣、藝術創作方式,以及對個體身份認同的構建。 4. 知識生産與傳播的顛覆: 開放獲取(Open Access)、在綫課程、維基百科等數字平颱的興起,正在深刻地改變著知識的生産、傳播和普及方式。傳統學術齣版體係受到挑戰,知識共享的理念得到推廣。然而,信息過載、學術不端、質量控製等問題也隨之而來。本書將分析數字時代知識生産的新範式,以及其對教育、科研和社會進步的影響。 第四部分:走嚮未來:應對挑戰與塑造可能 麵對數字時代媒介變遷帶來的復雜局麵,我們不能被動接受,而應主動思考應對策略,並努力塑造更加積極的未來。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聚焦於未來的展望。我們將探討如何提升媒介素養,使個體能夠更批判性地接收和分析信息,識彆虛假信息,並負責任地參與數字對話。我們將審視監管政策在應對數字平颱壟斷、保護用戶隱私、打擊網絡犯罪等方麵的作用,以及如何尋求技術進步與社會福祉之間的平衡。 同時,我們也將關注那些緻力於構建更加健康、包容、負責任的數字媒介生態的努力。例如,獨立新聞機構的探索、非營利性內容平颱的興起、倡導負責任的算法設計、以及推動數字公平和包容性發展的相關倡議。 《迴響與斷裂:數字時代的媒介變遷與社會重塑》並非提供一個簡單的答案,而是一次邀請,邀請讀者一同深入思考,共同麵對數字時代媒介變革帶來的挑戰,並積極參與到塑造一個更加理性、公正、繁榮的未來媒介環境的進程中。本書希望通過對過去的迴顧、對當下的審視以及對未來的展望,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我們所處的時代,並為我們在信息洪流中導航、在數字世界中生存和發展,提供一份有益的思考與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