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教學資源庫項目、北京市高校教改項目民族文化資源在傳媒藝術專業建設中的應用研究、校級重點課題非物質文化遺産數字化應用研究為依托,並由北京市高校教改項目民族文化資源在傳媒藝術專業建設中的應用研究資金支持,重點從民族文化數字化保護、教育化傳承、應用化實踐、平颱化弘藝的載體、意義和方法,來闡釋民族文化繼承和發展的實施路徑,探索與實踐工藝傳承學校教育模式,為培養民族文化傳承創新職業人提供藉鑒案例。
劉正宏,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藝術設計學院院長,副教授,主持學校教育教學等工作多年,具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數字化應用和教育化傳承方麵有深入研究。
目錄
第一章 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現狀與理念
第一節 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概念
一、相關概念闡述
二、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特徵
第二節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現狀
一、 我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現狀
二、 國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的
第二章 數字化保護的內容與手段
第一節 數字化保護意義
一、信息資源交互,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時空限製
二、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科技化,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具有廣泛性
三、加強社會化服務,拓展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應用領域
四、提供數字化保護方法,為非物質文化遺産數字化建設積纍經驗
第二節 數字化保護內容
一、非物質文化遺産信息收集
二、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産信息資源數據庫
三、組建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基地
第三節 數字化保護標準和原則
一、數字化保護標準
二、數字化保護原則
第四節 數字化保護手段
一、調查分析、數據數字化整理
二、加強專業人員培養,引入行業專傢
三、製定專門的立法保護,提供法律保障
四、通過地區政府行為,促進資源與當地經濟接軌
五、構建教學資源庫,促進傳統技能與現代教育相結閤
第三章 教育化傳承的路徑與模式
第一節 保護與傳承載體
一、人格化載體保護
二、物化載體保護
三、文化空間載體保護
四、産業化載體保護
五、保護與傳承的整體性
第二節 教育化傳承的現狀與目的
一、教育傳承的現狀
二、教育傳承的目的
第三節 教育化傳承的方式與路徑
一、民族文化傳承方式
二、教學資源庫建設思路與原則
三、教學資源庫資源建設與開發
四、搭建民族文化學、研、産、用一體化多元平颱
五、創新教育教學模式
六、成果創新應用效果
第四節 ”課程單元-兔爺泥塑創作”學習方案
一、教學目標
二、學情分析
三、教學過程設計
四、教學效果思考
五、教材與參考網站
第四章 應用化實踐成果的展示與解析
第一節 數字化資源介紹
一、素材采集加工
二、動畫體驗
三、多媒體産品介紹
四、H5應用頁麵
五、電子書展示
六、APP互動産品體驗
七、移動網絡微信平颱
八、教學案例
九、微課程
十、技藝培訓課
十一、結構化專業課程
十二、産品創新實踐
第二節 學習路徑設計
一、以學習內容為中心的路徑設計
二、以學習者角色為中心的路徑設計
三、多角色、多策略、混閤式的學習中的學習路徑設計
四、景泰藍學習路徑解析
第三節 動畫設計類-《景泰藍製作技藝》動畫短片設計案例
一、教學目標
二、教學任務
三、教學內容
第四節 多媒體産品類-《景泰藍》電子讀物設計案例
一、信息架構及界麵設計
二、教學實施
第五節 APP設計類-《景泰藍》App設計與開發案例
一、案例描述
二、案例教學目標
三、景泰藍App結構及界麵設計
四、景泰藍App的開發與實現
五、景泰藍App測試
【反思與探索】
【參考文獻】
拿到這本書,我最先吸引我的並非是書名中“非物質文化遺産”這一沉甸甸的主題,而是“數字化應用”所帶來的無限可能。我一直覺得,許多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正麵臨著失傳的危機,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傳播的局限性和學習的門檻。然而,本書就像一座橋梁,將古老的智慧與前沿的科技緊密相連。它並沒有避諱數字化技術在非遺保護中可能遇到的挑戰,比如如何平衡真實性與技術的介入,如何避免過度商業化導緻文化失真等問題,反而進行瞭深刻的反思和探討。書中列舉瞭多個國內外成功的案例,從某個地區的戲麯錶演通過高清直播打破地域限製,到某個民族的傳統服飾設計元素被融入現代服裝,再到某個村落的古老傳說被製作成動畫短片,每一個案例都充滿瞭啓發性。作者對這些案例的分析鞭闢入裏,不僅僅是展示成果,更挖掘瞭成功的背後邏輯,例如用戶體驗的設計、社群運營的模式、以及跨界閤作的策略等。對於我這樣對文化産業發展有一定興趣的讀者來說,本書提供的不僅是理論知識,更是一份可供藉鑒的實踐指南,讓我看到瞭非遺在數字時代煥發新生機的廣闊前景。
評分坦白說,在翻閱這本書之前,我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認知還停留在一些零散的印象中,比如一些傳統節日、手工藝品之類的。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原有的認知框架,它將非遺的範疇進行瞭更廣闊的拓展,從技藝、錶演藝術、民俗活動,到口頭傳統、民族音樂、傳統醫藥等等,每一個方麵都展現瞭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更令我感到驚喜的是,本書並沒有將這些文化遺産束之高閣,而是積極探索如何利用數字化手段,讓這些寶貴的財富“活”起來,並融入到教育體係中。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沉浸式體驗”的章節,它詳細介紹瞭如何通過虛擬現實技術,讓學習者親身感受非遺的魅力,比如在虛擬空間中學習復雜的編織技巧,或者置身於曆史場景中聆聽古老的歌謠。這種寓教於樂的方式,極大地降低瞭學習的難度,提升瞭學習的興趣,也更容易讓非遺的精髓深入人心。本書的邏輯清晰,論證有力,對於我理解和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價值,以及探索其現代傳承路徑,都提供瞭非常重要的視角和方法。
評分這本書初讀之下,我以為會是一本沉悶晦澀的學術專著,但事實證明我的預判錯瞭,它以一種更加生動和引人入勝的方式,將“非物質文化遺産”這一抽象的概念,與“數字化應用”和“教育化傳承”這些現代化的詞匯巧妙地融閤在一起。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非遺項目,而是深入剖析瞭數字技術如何為這些古老的技藝、儀式和口頭傳統注入新的生命力,使其擺脫瀕危的命運,走嚮更廣闊的傳播和更深遠的教育。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並沒有停留在技術層麵的介紹,而是著重探討瞭數字化手段在激發公眾興趣、提升學習體驗方麵的獨特優勢。例如,通過VR/AR技術復現傳統手工藝製作過程,讓學習者仿佛身臨其境;通過互動式在綫平颱,讓古老的歌謠、舞蹈得以重新編排和演繹,吸引年輕一代的參與。這種將技術創新與文化保護相結閤的思路,為非遺傳承者和教育工作者提供瞭寶貴的啓示。我個人對書中關於“教育化傳承”的章節尤為關注,它不僅強調瞭知識的傳遞,更注重價值觀的引導和情感的連接,使得非遺不再僅僅是博物館裏的陳列品,而是能夠融入日常生活、滋養民族精神的活態文化。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衝擊,在於它打破瞭我對“傳統”與“現代”之間固有藩籬的認知。我一直以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更多的是一種“守舊”的過程,而這本書則告訴我,它也可以是一種“創新”的實踐。作者通過對大量數字化應用的剖析,展現瞭科技如何賦能傳統文化,使其煥發齣新的生機。從博物館數字藏品的構建,到非遺項目綫上展示與推廣,再到 interactive 的教育課程開發,每一個環節都充滿瞭智慧和創造力。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教育化傳承”的論述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價值觀的滲透和情感的連接。通過數字化的手段,非遺不再是遙不可及的過去,而是能夠走進課堂,融入生活,成為滋養下一代的文化養分。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接地氣,避免瞭晦澀的學術術語,使得內容更容易被大眾理解。它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窗戶,讓我看到瞭非遺在數字時代的無限可能,也讓我對未來的文化傳承充滿瞭信心。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腦海中湧現的第一個詞是“創新”。過去,我們談論非物質文化遺産,往往會聯想到傳承人固守傳統、技藝失傳的睏境。但這本書,則以一種極為樂觀且富有建設性的姿態,描繪瞭數字化浪潮如何為非遺的生存與發展帶來新的契機。它不僅僅停留在概念的層麵,而是深入到具體的應用場景,比如如何利用大數據分析非遺的受眾群體,如何通過社交媒體平颱進行互動傳播,如何開發具有教育意義的非遺主題遊戲和應用。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教育化傳承”這一部分的闡述,作者認為,教育是傳承非遺的關鍵環節,而數字化技術則能夠極大地豐富教育的形式和內容。通過生動有趣的數字化內容,能夠讓年輕一代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非遺的價值,並從中汲取文化自信和民族認同感。本書的案例分析非常詳實,讓我看到瞭理論如何在實踐中落地,也看到瞭非遺在數字時代蘊含的巨大潛力。對於任何關心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人來說,這本書都值得一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