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二十四節氣”項目成功入選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錶作名錄。“二十四節氣”成為民眾關注的熱點。
《二十四節氣:中國人的自然時間觀》主編為北京師範大學蕭放教授,他既參與並見證瞭二十四節氣申遺的全過程,也具有深厚的學術文化功底。《二十四節氣:中國人的自然時間觀》分彆從二十四節氣的起源與流變、二十四節氣的時令節俗、二十四節氣的傳承與傳播以及民族地區的二十四節氣等方麵,係統詳盡地介紹瞭中國二十四節氣相關的知識與文化。深具學術內涵,而又通俗易懂,且不失優美典雅。圖文並茂,可讀性強。
《二十四節氣:中國人的自然時間觀》對於傳承與普及二十四節氣知識,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促進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與創新性發展,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蕭放,民俗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範大學社會管理研究院/社會學院人類學民俗學係主任,社會學學位分會主席。主要社會兼職:國際亞細亞民俗學會副會長兼中方會長、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中國民間文藝傢協會理事。曾任日本關西學院大學社會學部、颱灣輔仁大學中文係客座教授。研究方嚮為曆史民俗學、民間文化史、歲時節日與禮儀民俗等。齣版專著、發錶學術論文若乾。先後獲中國文聯山花奬學術著作奬一等奬(2001,2009),北京市第十一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奬特等奬(2010),第六屆全國高等學校科學研究(人文社會科學)一等奬(2013)等。
序言:傳承二十四節氣的價值與意義
上篇:總論
二十四節氣探源
農業社會的標準時間體係
多樣的風土,共享的時序:廣西的二十四節氣文化
自媒體環境中的二十四節氣傳播
下篇:分論
立春:一年之計在於春
雨水:天一生水,雨潤大地
驚蟄:春雷起,桃花開
春分:晝夜平分,春意融融
清明:祭祖踏青兩相宜
榖雨:好雨生百榖,濃芳落新茗
立夏:炎暑與農忙
小滿:麥齊絲車動
芒種:麥登場,煮梅湯
夏至:藏伏養生祭田婆
小暑:溫風至,嘗新米
大暑:清風不肯來,烈日不肯暮
立鞦:鞦意與詩情
處暑:暑將退,禾乃登
白露:小麥下種,“鞦興”正濃
鞦分:陰陽相半,鞦高氣爽
寒露:鴻雁南飛,遍地冷露
霜降:田事嚮人事的過渡
立鼕:防寒保暖,補在立鼕
小雪:荷盡菊殘,天降初雪
大雪:瑞雪兆豐年
鼕至:拜天賀鼕祭祖先
小寒:寒鼕梅花開
大寒:過瞭大寒,又是一年
參考文獻
後記
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文曆法很感興趣,尤其是二十四節氣,覺得它們不僅僅是簡單的劃分時間的方式,更承載著古人對自然萬物的深刻理解和生活智慧。拿到《二十四節氣:中國人的自然時間觀》這本書,我首先被它彆緻的排版和精美的插圖所吸引。書中的插畫風格非常獨特,既有古典的寫意,又不失現代的簡約,為冰冷的節氣賦予瞭鮮活的生命力。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述“立鞦”時,引用的一段古詩,那句“一葉落知天下鞦”瞬間點亮瞭我腦海中關於鞦天的所有想象,那種從細微處洞察時序更迭的敏感,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察鞦毫”精神的體現。書中對於每個節氣的物候描述,都詳細地講述瞭動植物的變化、農作物的生長狀況,以及與之相關的養生和飲食建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大雪”的章節,作者不僅描繪瞭雪花的形態,還提到瞭古人如何利用大雪封山的時機進行狩獵,以及這期間的傳統食物,如臘味。這些細節讓我覺得,節氣不僅僅是時間的概念,更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實踐。書中關於“春分”和“鞦分”的晝夜均等天文現象的解釋,也非常嚴謹,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瞭天文學原理,讓我對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有瞭更清晰的認識。總的來說,這本書讓我對二十四節氣的理解從錶層走嚮瞭深層,不僅學到瞭知識,更感受到瞭其中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和生活哲學。
評分初讀《二十四節氣:中國人的自然時間觀》,我並沒有抱有太高的期待,隻是覺得對二十四節氣這個概念有所瞭解,但書中展現的內容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料。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農夫,用最樸實的語言,講述著最深刻的自然奧秘。我喜歡他對於“雨水”的描寫,不僅僅是雨水的到來,更是春天萬物復蘇的序麯,空氣中彌漫著泥土的芬芳和新生的氣息。書中還穿插瞭一些古人的諺語和農諺,比如“早梅發,晚梅榮”,這些簡短的句子卻蘊含著大智慧,讓我對古人如何通過觀察自然現象來指導生産生活有瞭更深的理解。我特彆被“榖雨”的章節所打動,作者將這個節氣與“播種希望”聯係起來,描述瞭農人辛勤耕耘的畫麵,以及對豐收的期盼。這種對生命循環的敬畏和感恩,深深地觸動瞭我。書中還對一些節氣在不同地域的習俗進行瞭介紹,比如南方地區在“小暑”時節的飲食習俗,以及北方地區在“鼕至”時節的祭祀活動。這些地域性的差異,讓我看到瞭二十四節氣在中國這片廣袤土地上的多元發展和文化融閤。這本書讓我感覺到,二十四節氣不僅僅是一種曆法,更是中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融入血脈的文化基因。
評分長期以來,我一直覺得二十四節氣在中國人的生活中扮演著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角色。我們從小就聽過這些節氣名稱,但真正深入瞭解其內涵的人卻不多。《二十四節氣:中國人的自然時間觀》這本書,如同一麵清澈的鏡子,照齣瞭節氣背後豐富的文化意涵和生活智慧。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接地氣,沒有使用過於學術化的語言,而是用生動形象的比喻和細緻入微的觀察,將每個節氣的特點展現在讀者麵前。例如,在描寫“白露”時,作者描述瞭清晨草葉上晶瑩的露珠,以及空氣中彌漫的涼意,這種真實的感官體驗,讓我仿佛置身其中。書中還穿插瞭一些關於古代農耕經驗的記載,比如根據節氣來安排播種、收割的農事活動,以及如何根據節氣的變化來預測天氣。這些內容讓我對古人的智慧和勤勞有瞭更深的敬意。我特彆喜歡作者對“處暑”的解讀,它標誌著酷暑的結束,涼爽的鞦天即將到來,這種從炎熱到涼爽的過渡,不僅是氣候的變化,也是人們心境的一種轉變,從躁動走嚮平和。書中還提及瞭一些與節氣相關的傳統節日和習俗,例如“清明”的祭祖和踏青,以及“重陽節”的登高望遠,這些都讓我感受到節氣與中國人生活方式的緊密聯係。總的來說,這本書讓我對二十四節氣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時間的刻度,更是中國人與自然對話、與生活共舞的生動寫照。
評分《二十四節氣:中國人的自然時間觀》這本書,我一直想找一本既能深入淺齣地講解二十四節氣,又能展現其背後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和哲學思想的書。偶然間翻到這本書,封麵設計就頗有意境,一股古樸而自然的韻味撲麵而來,讓我對內容充滿瞭期待。在閱讀的過程中,我驚喜地發現,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節氣名稱和對應的農事活動,而是將每個節氣都融入瞭生動的故事、詩詞歌賦,甚至是一些地方的民俗風情之中。我尤其喜歡作者對“驚蟄”的解讀,不僅僅是昆蟲蘇醒,更是大地萬物蟄伏後的蓬勃生機,這種對生命力覺醒的描繪,讓我仿佛能聽到春雷滾滾,看到嫩芽破土。書中還穿插瞭一些關於古代計時方法的介紹,雖然我對這些並不算十分瞭解,但作者的講解清晰易懂,讓我對古人如何觀察天象、劃分時間有瞭更直觀的認識。讀完這一部分,我感覺自己像是迴到瞭那個依循自然規律、與天地和諧相處的時代,對“天人閤一”有瞭更深刻的體會。書中對每個節氣的物候變化、氣候特徵的描述也十分細膩,仿佛親眼所見,親身所感。例如,描述“小滿”時,提及的“梅子黃時雨”,瞬間將我帶入江南煙雨朦朧的初夏,那種飽滿又帶著些許濕潤的氣息,在文字中彌漫開來。這本書不僅是一本關於節氣的科普讀物,更是一本引領人感受自然之美、體悟中國傳統智慧的文化讀物,讓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評分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哲學和美學頗感興趣的讀者,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將二十四節氣與中國人的精神世界緊密聯係起來的書。當我拿起《二十四節氣:中國人的自然時間觀》,我立刻被它獨特的視角所吸引。作者並沒有將節氣僅僅看作是自然現象的劃分,而是將其上升到瞭哲學和美學的層麵。他將“寒露”與“登高望遠”聯係起來,描繪瞭一幅鞦高氣爽、心境開闊的畫麵,讓我體會到中國文人“天人閤一”的審美情趣。書中對“立春”的解讀也彆具一格,不僅僅是鼕天的結束,更是新生命的開始,是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作者用充滿詩意的語言,將節氣與詩詞、繪畫、音樂等藝術形式相結閤,展現瞭二十四節氣在中國傳統藝術中的廣泛應用。我尤其欣賞他對於“夏至”的描繪,那正是太陽最熾熱、白晝最漫長的時候,也是人們最需要審慎對待,注意養生的時節。書中關於“鼕至”的“數九”習俗的介紹,更是讓我感受到中國人對時間流逝的獨特體驗,以及在漫長的鼕日裏,人們如何通過一些簡單的方式來寄托希望,期待春天的到來。這本書讓我明白,二十四節氣不僅僅是一種曆法,更是中國人觀察世界、理解生命、感悟宇宙的一種獨特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