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考 故宫遗录 京城古迹考 日下尊闻录

北平考 故宫遗录 京城古迹考 日下尊闻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失名,[明] 萧洵,[清] 励宗万,[清] 阙名 著
图书标签:
  • 北京史
  • 故宫
  • 京城古迹
  • 民国史
  • 文化史
  • 历史
  • 古建筑
  • 老北京
  • 文献
  • 史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ISBN:978720013407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2743
包装:精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5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北平考》的内容是从历代的正史中辑录有关北京地方和宫殿的沿革,远溯尧舜按朝代编排到元末为止。这是一本有关北京地方沿革的简明资料书。《故宫遗录》此书为萧洵在洪武初年任职工部郎中时奉命拆毁元故宫的私人记录。此书是元明以来述元代宫殿很全面的一种。《京城古迹考》是励宗万奉乾隆帝之命,对北京古迹做了一番亲身调查之后所写。他将北京古迹划分为东南西北四区,共列古迹四十六处,该书文字简练,做到了案古正今,循名核实。《日下尊闻录》共五卷,本书专记清代宫廷苑囿,兼及乾隆帝的诗句,编法颇为特殊,作者摘取宫苑斋馆名称、匾额和诗题作为标目,每处宫殿在什么地方,记下有关的诗文,对北京宫苑中的重要史迹做了概括简要的汇编。



作者简介

  萧洵,明初江西吉安人,生卒年不详,洪武时为工部郎中,后任浙江长兴县令。励宗万,字滋大,河北静海人。康熙六十年(一七二一)进士,历官刑部侍郎。以画供奉内廷,兼工山水、花鸟,书法褚、颜、苏、米,与张照齐名,称“南张北励”。



目录

北平考…………………………五
故宫遗录………………………七三
京城古迹考……………………八七
日下尊闻录……………………一一七


精彩书摘

  后汉
  幽州
  广阳郡后汉书郡国志,世祖省并上谷,永平八年复。魏书云:和帝永元六年复。
  蓟县后汉书郡国志:刺史治。汉官云:雒阳东北二千里。光武纪:更始二年正月,光武以王郎新盛,乃北徇蓟。故广阳王子刘接起兵蓟中以应郎。刘虞传:前中山相张纯等与乌桓大人连盟攻蓟下,公孙瓒乃筑京于蓟城以备虞。
  广阳县水经注:湿水又东迳广阳县故城北。谢承后汉书曰:世祖与铫期出蓟至广阳,欲南行,卽此城也,谓之小广阳。
  ……

前言/序言

  《北平考》五卷,北京图书馆藏,原书钞本两册,不着撰者姓名,没有目录,也没有序跋和任何题字。
  本书的内容是从历代正史中辑录有关北京地方和宫殿的沿革,远溯尧舜按朝代编到元末为止。这是一本有关北京地方沿革的简明资料书。
  据我们推测,这书可能是明初人辑录的。理由有二:一、书名作“北平”。北京地方之称为北平,在历史上为时不久,只明初、洪武三十一年、建文四年,共三十五年,称为北平府。自永乐元年,一直到整个清朝,就都称为北京顺天府了。二、本书叙述只到元末为止,至于书中有两处注解引了“大明一统志”,可能是后人添注的。
  原钞本第一页有几方收藏者的图章,最靠下面的图章,也就是最早的收藏者是黄叔琳。黄,清初人,大兴县籍,康熙十一年生,乾隆二十一年卒,是相当有名的学者,著述不少。以黄叔琳所处的时代和他本人来说,对这样一个钞本郑重收藏,可见是明朝人所作。
  《故宫遗录》,明初萧洵着。萧是江西吉安县人,生卒不详,洪武时为工部郎中,后任浙江长兴县令,这书是他在洪武初年任职工部时奉命拆毁元故宫的私人纪录。元朝宫殿情况,只散见于几种书中,如陶宗仪的《辍耕录》等,但多属零星记载,至于全面叙述的,只有这篇《故宫遗录》,因为在元朝,一般人不能入宫遍览,所以无从记述。元朝才亡,明初又将元宫拆掉,于是又无从追述。萧洵当时因工作关系,曾对元宫周历了一番,记下了元宫全貌。这可以说是元明以来书籍中记述元朝宫殿最全面的一种。虽然《日下旧闻考》曾说其中有些与诸书不合者,但仍是研究北京古代宫室的重要参考资料。
  《北平考》中自辽代以下,对宫室的记叙特详,这是因为辽、金、元三代曾以北京为陪都或国都,而史籍中有关地方的叙述,除地理志和散见于列传之外,提到地方或建筑的以帝王本纪为最多。帝王的活动,一般在宫殿之内,因而辑录的材料,宫殿部分就显得分量重了。尤其元朝部分,篇幅最多,这样,我们把《故宫遗录》同时印出,在阅读时就可与《北平考》衔接。
  《北平考》是没有刊刻过的,知者不多,印行出来,可供研究北京历史的参考。《故宫遗录》,我们是根据清乾隆年间刻本“知不足斋丛书”排印的。
  《京城古迹考》,清励宗万撰。励,字滋大,号衣园,直隶静海人。康熙六十年进士,乾隆初至十年,历任侍讲学士、通政使、左副都御史、工部侍郎,调刑部侍郎后罢官,后再起,任光禄寺卿,二十四年逝世。他工书善画,笔墨饶有逸趣。着有《衣园遗稿》《青箱堂集》等书。这本稿子,是他奉乾隆帝之命,对北京古迹作了一番亲身调查之后写的。
  他对北京古迹的调查,是将北京划分为东、西、南、北城四区,共列古迹四十六处,对一处古迹,先引证前人的记述,再叙当时目睹的情况。卽某一古迹到乾隆十年(公元一七四五年)冬季,是存是毁,是什麽景象。文字简练,做到了像文中所说的“案古证今,循名核实”。
  《日下尊闻录》五卷,不着撰者姓名,也没有记载年月。由于文内有“高宗纯皇帝”“乾隆帝”和“皇上”(指嘉庆帝)字样,可以推知作者是清嘉庆时人。
  本书专记清代宫廷苑囿,兼及乾隆帝的诗句,编法颇为特殊。作者摘取宫苑斋馆名称、匾额和诗题作为标目,按末字分上平、下平、上、去、入五声排列。每处宫苑注明在什麽地方,并记下了有关的联额诗文。不过体例不纯,除宫苑之外,又有“御门”“亲耕”等典礼之类。但尽管如此,仍对北京宫苑中的重要史迹作了概括简要的汇编。因为这两种书都是记载北京古迹的,可供研究北京历史的参考,所以合并出版。
  《京城古迹考》是依据谢国桢同志收藏的励宗万手写稿本。《日下尊闻录》是依据咸丰壬子年(公元一八五二年)安和轩刻本排印的。
  《京城古迹考》手稿中有些明显的笔误字,如“毘卢阁”误为“毘罗阁”,“金章宗”误为“金仁宗”等,都加以改正。《日下尊闻录》刻本为了避皇帝的名讳,像“弘”(乾隆帝名弘历),“宁”(道光帝名旻宁)等字都作“口”,也予以补上。其中记录有重复处,如卷一有“鱼跃鸢飞”,卷五又列“鸢飞鱼跃”,卷一有“黄金台”,卷四又列“金台夕照”等,因帮助不同,一仍其旧。又每则标目之下,帮助之上,都有“谨按”字样,因其没有意义,一律删去。


《北平考:故宫遗录·京城古迹考·日下尊闻录》 这部集结了《故宫遗录》、《京城古迹考》与《日下尊闻录》三部珍贵史料的宏篇巨著,并非是对某一本独立著作的单纯罗列,而是一次深入挖掘与系统梳理,旨在展现北京这座千年古都的深厚底蕴与历史变迁。它以严谨的考证精神,广博的史料搜集,为我们呈现出一幅立体而生动的京城画卷。 《故宫遗录》部分,我们得以窥见紫禁城这座皇家宫殿建筑群的建造、演变及其背后的故事。从建筑的结构、布局、装饰,到宫廷的礼仪、制度、日常生活,再到历代帝王的活动轨迹和与宫殿相关的传说轶事,无不包含其中。这不仅仅是对建筑本身的记录,更是对一个时代政治、文化、社会风貌的折射。通过对宫殿细节的审视,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以及皇权至上、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遗录中可能包含对故宫内外不同宫殿的功能、名称沿革、修建年代、损毁修复等进行详细考证,并辅以珍贵的图文资料,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亲历那段辉煌的历史。 《京城古迹考》则将目光投向了紫禁城之外,对北京城内外的各类历史遗迹进行了细致的考察与记录。这其中可能涵盖了庙宇、坛、园林、名人故居、古街巷、城墙遗址、桥梁等多种类型的古迹。考证内容或许包括这些古迹的地理位置、历史渊源、毁建过程、传说故事,以及它们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它不仅仅是对物质遗迹的 catalog,更是对承载着这些遗迹的文化符号和历史记忆的梳理。通过对这些古迹的解读,我们可以追溯北京城市规划的演变,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侧影,感受这座城市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深刻印记。 《日下尊闻录》则更侧重于记录当时(通常指清代)京城内百姓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市井百态以及各类新闻见闻。它可能像一部生动的民俗画卷,描绘出京城街头巷尾的热闹景象,人们的衣食住行,节庆活动,婚丧嫁娶,以及各种流传的俗语、谚语、故事。这部分内容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北京社会底层生活、民间信仰以及文化习俗的重要窗口,是对宏大历史叙事之外的补充与延伸,展现了京城的“人”的故事。它可能以一种更加轻松、鲜活的方式,将历史的温度传递给读者。 将这三部著作汇集在一起,《北平考:故宫遗录·京城古迹考·日下尊闻录》并非简单地将它们拼接,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融合与互文。例如,在论述某个古迹时,可能会引用《故宫遗录》中与皇室相关的史料,或者在描述某个历史事件时,辅以《日下尊闻录》中的民间视角。这种编纂方式,旨在展现北京作为一个整体的、多层次的历史面貌。 这部书的价值在于其史料的珍贵性、考证的严谨性以及内容的全面性。它能够满足对中国历史、建筑、文化、民俗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无论是历史学者、建筑研究者,还是对北京历史文化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都能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与深刻的启迪。它不仅仅是一部工具书,更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京城通史”,带领我们穿越时空,深入探寻这座伟大都市的灵魂。通过对这些文字的研读,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北京的历史演进,更真切地感受到这座城市所承载的厚重文化。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套书的时候,内心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动。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个通往过去的钥匙,一把开启古老北京秘密的钥匙。我一直对故宫有着特殊的感情,它不仅是建筑的奇迹,更是无数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故宫遗录》这个名字,简直充满了神秘感,让人浮想联翩,它是否会揭示一些不为人知的宫廷秘闻,或者记录下那些被岁月湮没的细节?而《日下尊闻录》听起来就带着一种“亲历者”的视角,仿佛作者曾行走于京城的街头巷尾,将所见所闻一一记录下来。这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北京历史文化底蕴的我来说,无疑是极大的诱惑。我总是觉得,历史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文字,更是鲜活的生活,是曾经存在过的人们留下的印记。这套书,我想,一定能让我感受到那种真实的历史气息,触摸到那些被时间打磨过的痕迹,让我对这座千年古都产生更深切的理解和热爱。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的很有年代感,纸张的触感也很温润,翻开第一页,一股历史的沉淀感扑面而来。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从目录和作者的简介,就能感受到这是一份沉甸甸的学术结晶。我一直对老北京的风貌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些胡同、四合院、宫墙背后,藏着太多引人入胜的故事。这套书的名字——《北平考》、《故宫遗录》、《京城古迹考》、《日下尊闻录》,每一个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仿佛打开了一扇扇尘封的记忆之门。我尤其期待《故宫遗录》部分,故宫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承载了无数的皇家秘闻和历史变迁,能够一窥其中“遗录”的端倪,想想就令人兴奋。而《京城古迹考》和《日下尊闻录》,想必会带我深入了解那些曾经辉煌或如今已消失的古迹,感受这座城市在时光流转中的痕迹。这本书的价值,我想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它唤醒了我们内心深处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热爱。它的分量也着实不轻,感觉捧在手里,就像捧着一段历史,一种情怀。

评分

这几本书的装帧确实很有品味,古色古香,让人一看就知道是经过用心打磨的。作为一个对历史知识有强烈渴求的读者,我一直都很关注那些能够深入挖掘历史细节的著作。《故宫遗录》这个名字,立刻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它仿佛预示着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即将被揭开,充满了探索的魅力。而《日下尊闻录》,听起来就像是一部活生生的京城生活实录,作者一定是亲身走访、细致观察,才能留下如此详实的记录,这对于我这种喜欢从细微之处了解历史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总是觉得,历史的厚重感,正是体现在这些被记录下来的点滴之中,它们共同构成了城市独特的记忆和灵魂。我非常期待在这套书中,能够找到那些曾经辉煌的过往,那些被时光掩埋的细节,去感受这座古老都城的脉搏。

评分

这套书的整体风格非常统一,散发着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学术气息,让我在拿起它的那一刻,就感觉自己即将踏上一段严肃而引人入胜的历史探索之旅。我对《北平考》这个名字尤其感到好奇,它似乎在“北平”这个名称下,为我勾勒出一个更加广阔的历史画卷,也许包含着这座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以及那些与“北平”这个名字相关的社会、文化、地理等多维度的考证。而《京城古迹考》更是直接触及了我一直以来对北京城市肌理的兴趣点,我总觉得,一座城市的灵魂,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保留下来的古老建筑和遗迹之中。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去系统地了解北京那些散落在各处的历史印记,去追溯它们的过往,去感受它们所承载的文化价值。

评分

刚拿到这套书,就被它厚重的分量和古朴的装帧吸引了。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历史细节充满好奇的读者来说,这几本书简直就是宝藏。特别是《北平考》,光听名字就觉得里面会讲述很多关于古代北平的方方面面,从城市规划到风土人情,都可能包含在内。而《京城古迹考》更是直接点出了我最感兴趣的部分——那些隐藏在现代都市下的历史遗迹,它们的故事,它们的变迁,它们的价值,都太值得去探索了。我一直认为,了解一座城市,最好的方式就是去了解它的过去,去触摸那些曾经存在过的痕迹。这套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这份渴望。我已经在想象,翻阅这本书时,仿佛穿越时空,漫步在曾经的京城街巷,与历史人物对话,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我已经迫不及待想要沉浸其中,去发掘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去构建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老北京形象。

评分

这套书终于重版了,挑着入

评分

买书不是为了看书,是一种情怀,是一种信仰。所以,明知看不完,还要继续买!

评分

新版蛮不错,值得看

评分

买书不是为了看书,是一种情怀,是一种信仰。所以,明知看不完,还要继续买!

评分

这个系列除了定价太高,其它各个方面还是不错的,好评。

评分

好东西不错过,支持京东?!?!

评分

好书不错过,支持京东?!?!

评分

北京古籍一种,真希望熟读以后去帝都寻访古迹。

评分

典藏本的价格,大家小书的装帧水平(纸面,不抗造,容易脏),凑合买几本,算是对经典致敬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