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上的信仰 [Research on Mask Rock Art in North of China ]

岩石上的信仰 [Research on Mask Rock Art in North of China ]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晓琨 张文静 著
图书标签:
  • 岩石艺术
  • 面岩画
  • 中国北方
  • 考古研究
  • 民族文化
  • 历史研究
  • 岩石遗址
  • 文化遗产
  • 古代信仰
  • 艺术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1968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4815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Research on Mask Rock Art in North of China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页数:192
字数:15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对中国北方目前发现的562幅的人面岩画进行全面、细致的分类,分析与总结中国北方各区域人面岩画的特征及分布特点,期待能够从北方系统的人面岩画中找出它在空间分布中的规律和发展轨迹对中国北方地区的人面岩画所反映出的宗教信仰问题加以探讨,对人面岩画与巫傩面具的关系进行研究,对中国人面岩画的传播路线作出辨析,对凹穴与人面岩画的关系加以分析,以专题研究的形式更加深入、全面地探讨人面岩画的文化内涵,再现中国相关历史文化面貌。

作者简介

王晓琨(1973—),男,蒙古族,内蒙古通辽市人。历史学博士(2008),中国考古发掘领队(2011),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副教授(2013),美国新墨西哥大学访问学者(2014-2015)。自1995年以来,参加过30余项岩画、遗址、城址、长城及烽燧、墓葬、航空摄影等各类考古遗存的发掘和调查,足迹中国北方的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新疆;蒙古国、俄罗斯及中亚等多个地区,学术兴趣涉及岩画考古、旧石器晚期考古、北方民族考古、文化遗产保护及文创产品的创意等。在《文物》、《考古与文物》、《人类学学报》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张文静(1974---),女,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人。经济学学士(1998)、法学硕士(2006)、历史学博士(2011),艺术学博士后(2016)、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访问学者(2009-2010)、美国新墨西哥大学访问学者(2014-2015)。2007年开始,专注于岩画考古学研究,将考古类型学方法引入到岩画考古学领域,并多有创见。实地考察了玉树、嘉峪关、贺兰山、阴山、锡林郭勒、赤峰、湖北随州、河南南阳、江苏连云港等地岩画。现为中国岩画学会理事、中国岩画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特约研究员。研究专长:中国北方岩画,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著作2部。

目录

第1章 概述/001
第2章 中国北方人面岩画的发现与研究/008
  2.1 研究对象及研究地域的界定/008
  2.2 中国北方地区人面岩画的研究简史/011
  2.3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020
第3章 中国北方人面岩画的分布与分区/023
  3.1 赤峰地区的人面岩画/024
  3.2 阴山地区的人面岩画/050
  3.3 桌子山地区的人面岩画/072
  3.4 贺兰山地区的人面岩画/081
  3.5 巴丹吉林地区的人面岩画/116
  3.6 阿勒泰地区的人面岩画/123
第4章 中国北方人面岩画的类型分析及年代探讨/125
  4.1 赤峰地区/126
  4.2 阴山地区/131
  4.3 桌子山地区/137
  4.4 贺兰山地区/140
  4.5 巴丹吉林地区/146
  4.6 阿勒泰地区/148
第5章 专题研究/151
  5.1 中国北方人面岩画的分布特征/151
  5.2 中国人面岩画传播路线辨析/156
  5.3 人面岩画与原始宗教/162
  5.4 人面岩画与傩面具及原始戏剧/166
第6章 结语/172
参考文献/176
后 记/187
岩石上的信仰:中国北方地区岩画研究 本书深入探讨中国北方广袤土地上,散布于崇山峻岭、戈壁荒漠中的神秘岩画艺术。这些穿越时空的图腾与符号,不仅是中国古代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更是他们对自然、宇宙、生命以及精神世界进行认知与信仰的直观体现。本书聚焦于中国北方地区,通过系统性的田野调查、严谨的文献梳理与多学科的交叉分析,力求还原这些古老图像背后的文化脉络与信仰体系。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中国北方地区,自古以来便是多民族聚居、文化交流融合的十字路口。严酷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对未知力量的敬畏与想象。岩画,作为一种直接镌刻于自然岩壁上的艺术形式,以其原始、粗犷的风格和丰富多样的内容,为我们窥探史前人类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窗口。长期以来,对中国北方岩画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区域划分不明晰、年代测定不精确、文化内涵解读不深入等问题。本书的出版,旨在填补这些学术空白,为理解中国早期文明的发展演变,尤其是北方地区多元文化的形成与互动,提供更为详实、系统的研究成果。 研究对象与范围: 本书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中国北方地区,包括但不限于内蒙古、宁夏、甘肃、陕西、山西、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区。这些地区拥有丰富的岩画遗存,其内容涵盖了狩猎、畜牧、祭祀、神灵、生殖、宇宙星象等方方面面。本书将根据岩画的地理分布、艺术风格、内容主题及可能所属的文化类型,进行细致的划分与归类。 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书的研究内容将围绕以下几个核心方面展开: 1. 岩画的类型学与年代学研究: 图像分类: 对北方岩画进行详细的图像学分析,识别出不同类型的图形元素,如动物(鹿、马、牛、羊、狼、熊等)、人物(狩猎者、舞者、神灵形象)、符号(几何图形、日月星辰、生殖符号)以及场景描绘(狩猎场面、祭祀仪式)。 风格分析: 梳理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岩画艺术风格,例如线条的粗细、造型的写实或抽象程度、构图方式等,以此来区分可能存在的不同文化群体或艺术传统。 年代测定: 结合地层学、考古学证据(如岩画遗址发现的同期遗物)、自然科学测年方法(如碳十四测年、热释光测年等,如有可能)以及图像学比对,对岩画的年代进行尽可能精确的推断。本书将重点关注北方岩画可能跨越的漫长历史时期,从新石器时代到早期金属时代。 2. 岩画的文化内涵与信仰体系解读: 经济生活反映: 分析岩画中描绘的动物形象、狩猎场景、畜牧活动等,折射出古代北方先民的生产方式、经济结构以及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 社会组织与习俗: 图像中出现的人物形象、群体活动、祭祀场景等,可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组织形式、宗教信仰、节日习俗、氏族图腾等。 精神世界与宇宙观: 重点解读岩画中抽象符号、神灵形象、日月星象等内容,探讨古代先民对宇宙起源、生命轮回、自然神灵的理解和崇拜,揭示其独特的宇宙观和信仰体系。例如,日月符号与天文学的关联,动物图腾与氏族信仰的联系,生殖符号与繁衍崇拜的意义。 文化交流与融合: 通过对比不同区域岩画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分析北方地区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交流、影响与融合过程,考察岩画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3. 岩画的保护与传承: 现状评估: 分析当前北方岩画遗址面临的自然侵蚀、人为破坏等威胁,评估其保护现状。 保护策略探讨: 结合学术研究的成果,提出科学有效的岩画保护和管理策略,包括物理保护、技术监测、法律法规等方面。 学术传播与公众教育: 探讨如何将岩画的学术价值通过多种形式(如展览、科普读物、数字媒体等)传播给公众,提升公众对岩画艺术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研究方法: 本书将采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 田野考古调查: 对已发现的岩画遗址进行实地考察,进行详细的测绘、记录、拍照,并收集可能存在的同期遗物。 文献学研究: 广泛搜集和梳理与北方岩画相关的历史文献、民族志资料、古籍记载等,进行史料考证。 图像学与符号学分析: 运用专业的图像分析工具,对岩画图像进行细致的描绘、归纳和解读,并结合符号学的理论,探究其象征意义。 比较研究: 将北方岩画与其他地区(国内及国际)的岩画进行比较,寻找共性与差异,以深化对岩画文化内涵的理解。 相关学科理论借鉴: 借鉴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宗教学、艺术史、环境考古学等学科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为岩画的解读提供更广阔的视角。 本书的特色与贡献: 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其对中国北方岩画进行的系统性、综合性研究,力求摆脱以往零散的研究模式。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多学科的融合与碰撞,使解读更为深入和多元。在内容上,不仅关注图像本身,更着力于挖掘其背后的信仰、观念与社会生活。本书的出版,将有助于: 丰富中国史前艺术史的研究成果: 为理解中国早期视觉文化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实证材料。 深化对中国北方古代文明的认知: 揭示该地区早期居民的精神世界与文化特征。 推动中国岩画研究的科学化与体系化: 为未来的岩画研究提供一个坚实的研究基础和方法论参考。 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为珍贵的岩画遗产的保护提供学术支持。 本书旨在成为一本集学术性、资料性、前沿性于一体的岩画研究专著,为广大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史、人类学等领域的学者及对中国古代文明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珍贵的学术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岩石上的信仰》让我沉浸在了一个充满神秘与古老智慧的世界。初翻开书页,就被那封面上饱经风霜的岩画所吸引,仿佛穿越了万年时光,触碰到遥远祖先的灵魂。书中对中国北部地区那些散落在荒野的岩石艺术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研究,作者的笔触细腻,将每一幅岩画的线条、图案、色彩都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能听到远古的呼唤。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岩画中动物形象的解读部分印象深刻,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而是试图从这些图腾中挖掘出当时人们的世界观、信仰体系,甚至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对自然的敬畏。想象一下,在寒冷的北方,先民们是如何在坚硬的岩石上留下这些生命印记,他们是为了祈求丰收、狩猎顺利,还是为了记录部落的历史和神话?这些问题,书中都给出了引人深思的答案。整本书的语言风格朴实而富有力量,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却字字珠玑,充满了学者严谨的考证精神和对古代艺术的深厚情感。读完这本书,仿佛与那些岩画上的灵魂进行了深刻的对话,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和洗礼。

评分

这是一部极其令人震撼的学术著作,《岩石上的信仰》将我带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考古发现和文化解读的旅程。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将中国北部地区那些分散在各个角落的岩石艺术,串联成了一幅壮丽的古代文明画卷。我曾以为岩画只是简单的图案,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它们蕴含着多么深邃的思想和情感。书中对岩画中某些神秘符号的解读,尤其让我惊叹,作者是如何从那些看似模糊的痕迹中,梳理出清晰的意义脉络?他如何将一个遥远的古代部落的信仰体系,如此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阅读过程中,我不断被作者的逻辑和推理所折服,他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考证,更重要的是,他赋予了这些沉寂的岩石以生命和声音。这本书的论证过程非常详实,每一个观点都建立在扎实的证据之上,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它让我深刻体会到,在看似荒凉的土地上,曾经孕育过如此灿烂的文明和丰富的精神世界。

评分

《岩石上的信仰》所展现的不仅仅是一堆古老的岩石画,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中国北部古代文明的璀璨一角。作者对于研究方法的阐述,让我看到了考古学研究的严谨与不易。他不仅依靠传统的田野调查,还结合了地理学、民族学,甚至人类学的视角,来解读那些难以言说的图腾和符号。书中对不同地区岩画风格的对比分析,让我清晰地看到了地域文化差异对艺术形式的影响,也感受到了古代先民们在不同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智慧。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信仰”这个主题的探讨,作者通过对岩画内容的解读,一步步揭示了古代北方民族多神崇拜、自然崇拜以及祖先崇拜的特点。那些岩画上的神灵、动物、人物,并非随意的涂鸦,而是承载着先民们对生命、宇宙的理解和对超自然力量的祈求。这种对古老信仰的深入挖掘,让我重新审视了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也让我对我们所处的这片土地有了更深沉的敬意。这本书的图文并茂,也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享受,那些精美的岩画图片,本身就是无声的史诗。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对岩画的简单介绍,《岩石上的信仰》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迪的著作,它引领我走进了中国北部古代先民的精神世界。作者对岩画的分类和地域性研究,让我清晰地看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岩画艺术的多样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演变。书中对于岩画所反映的原始宗教观念的探讨,让我对人类早期对宇宙、生命和死亡的理解有了全新的认识。我最着迷的部分,是作者如何从那些抽象的图案中,解读出先民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解释,以及他们所期盼的丰饶与安宁。这种跨越时空的解读,让我感受到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者严谨的分析,又不乏人文关怀的温度,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深沉而悠远的文化底蕴。这本书让我认识到,那些古老的岩画,并非沉默的遗迹,而是承载着民族记忆和精神的活化石。

评分

《岩石上的信仰》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非常宁静而又充满力量的阅读体验。作者在研究中国北部地区岩画时,所表现出的那种专注和敬畏,让我深受感动。他仿佛是一位与时间对话的使者,耐心细致地解读着那些岩石上留下的古老印记。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岩画图像与当时社会生活、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分析,这让我看到了古代先民们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以及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生存智慧。书中对岩画中某些重复出现的图案的解释,让我对其背后可能存在的社会结构、祭祀活动甚至是某种原始的计数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者的语言风格沉稳而大气,没有丝毫的浮躁,每一个字都仿佛经过了深思熟虑。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这片土地的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创造力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岩画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类精神探索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