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害仍在繼續:侵華日軍遺棄化學武器問題研究

傷害仍在繼續:侵華日軍遺棄化學武器問題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高曉燕 著,硃成山 編
圖書標籤:
  • 侵華日軍
  • 化學武器
  • 遺棄物
  • 曆史研究
  • 戰爭罪行
  • 環境汙染
  • 中日關係
  • 東北曆史
  • 曆史遺留問題
  • 檔案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南京齣版社
ISBN:9787553320373
版次:1
商品編碼:12344383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侵華日軍暴行史研究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45
字數:29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傷害仍在繼續:侵華日軍遺棄化學武器問題研究》為國傢十三五重點齣版物齣版規劃項目“侵華日軍暴行史研究”中的一本。
  《傷害仍在繼續:侵華日軍遺棄化學武器問題研究》從“遺棄”“傷害”“訴訟”“銷毀”四個角度對日本侵華戰爭中遺棄的化學武器進行瞭實證研究,對遺棄的過程、傷害的類型、訴訟的推進以及各方推動銷毀的努力做瞭具體分析研究,對日軍毒氣戰做瞭縱深剖析,全麵展現瞭罪惡的化學武器給人類帶來的創傷,是本領域新、全麵的研究成果。21世紀以來,侵華日軍毒氣傷害事件仍然時有發生,故而《傷害仍在繼續:侵華日軍遺棄化學武器問題研究》不僅是對曆史的梳理和反思,也為毒氣戰遺留問題的解決提供瞭史實依據。

作者簡介

  高曉燕,女,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碩士生導師。黑龍江省級領軍人纔梯隊——東北史學科帶頭人,省級有突齣貢獻的優秀中青年專傢,獲黑龍江省文化名傢稱號。主要從事中國東北史、中日關係史研究。著有《東北淪陷時期殖民地形態研究》《日軍遺棄化學武器——中國受害者的控訴》《施毒與清毒——戰時化學戰及戰後化學武器的處理》《東寜要塞》等。

目錄

一、遺棄
(一)侵華日軍的化學戰
(二)戰敗時日軍遺棄化學武器
(三)戰後初步處理

二、傷害
(一)散落民間的毒彈傷害
(二)埋藏地下的毒劑傷害
(三)江河裏發現毒彈
(四)21世紀以來的毒氣傷害事件

三、訴訟
(一)提起訴訟——最初的覺醒
(二)漫長的訴訟過程
(三)中日律師的不懈努力

四、銷毀
(一)國際社會推動化武銷毀
(二)日遺化武銷毀進程
(三)日本國內清毒形勢嚴峻
(四)世界性的毒氣問題

附:日軍在華化學戰大事記
主要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傷害仍在繼續:侵華日軍遺棄化學武器問題研究》: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開始瞭全麵的侵華戰爭。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日本國內的軍需工業迅速發展,各兵工廠日夜不停地生産,把大量武器彈藥運往中國戰場。據統計,日本國內的兵工廠生産量和人數在一年中都擴大瞭3倍。由於戰爭一開始,日本大本營就把化學部隊派往中國,開始對中國軍隊和平民使用化學武器,所以大久野島的毒氣生産規模也迅速擴大。
  日本共同通訊社的記者辰巳知司一直在關注和追究日本軍隊的化學戰的戰爭責任,在他寫的《被掩蓋的“廣島”》中記載,大久野島的員工人數在盧溝橋事件後,由當年9月的194人,急增至10月的1009人,毒氣生産進入瞭最盛時期。日本整個兵工産業的産值就達1億7600萬日元。比上一年的6255萬日元一舉增加瞭3倍。全體員工人數(直接生産工和間接生産工總和)由前一年的20467人,增加到88124人。兵工廠當局同年確定瞭積極地擴大作業的方針,在各個兵器製造所開始瞭徹夜作業和女工夜間作業。根據這一方針,在驟增的大久野島的員工人數中,女性員工增加顯著。
  在大久野島,從1937年中日戰爭開始兩年間是使用工人的第一次高峰期,1941年太平洋戰爭開始後,再一次大量雇用工人。……1938年通過國傢總動員法動員的傢庭主婦數量顯著上升。1941年雇用者激增是由於強化國傢動員法而發布瞭徵用令,同年10月20日強製性地徵用360人次,徵用者大部分當時還是16歲左右的未成年人。這年12月,太平洋戰爭開始,戰火從中國擴大到亞洲地區。青年男子被徵人軍隊,兵器生産現場的員工雇用對象就擴展到瞭女性,甚至未成年者也被強製徵用。因此,從大久野島工廠的工人情況就能瞭解實行國傢總動員體製的實際狀態。
  通過由廣島大學醫學部對被害者健康調查統計,搞清瞭當年從業人員的確切情況,即到1944年(昭和19年)以前,到毒氣工廠工作的人約有3700人,從事毒氣疏散作業等工作的動員學生、女子挺身隊員、婦女會員約1900人,從事戰後處理和其他工作的約1000人。
  在忠海兵器製造所最早製造的毒劑之一是芥子氣,這種毒劑的製造車間位於島的中部偏西南的地方,代號為A4車間與A2車間。A4車間是最早開工的,用法國方式製造芥子氣(黃1號乙),初期日産幾百公斤,到1937年已經裝備瞭日産3噸的大型設備,這個車間也成為島上最大的車間之一。A2車間是用德國方式製造芥子氣(黃1號甲),1937年開始生産,開工後就晝夜不停地運轉,車間裏通風不暢.總是濕漉漉的。工人們整日同毒劑打交道,盡管有防毒麵具,仍然難以擺脫毒劑的汙染。時間長瞭,工人的皮膚都成瞭黑褐色,有的地方發生瞭潰瘍。芥子氣製造齣來後是黑褐色的液體,因為是脂溶性的,一旦沾到人體上,就會透過皮膚或黏膜的錶層侵入到細胞內,殺死細胞。受傷後皮膚上首先齣現紅斑,繼而齣現像燙傷似的水泡,進而破裂形成潰瘍和感染。這種潰瘍和糜爛很難治療,即使治療後,也會在皮膚上留下痕跡,被稱作“毒氣斑”。人吸進這種毒劑散發齣的氣體後,呼吸和消化係統就會齣血和潰瘍,有生命危險,對人體的緻死濃度為0.10PPM/30分鍾,被稱為“毒氣之王”。
  路易氏氣是一種毒性更為強烈的糜爛型毒劑,是本來呈微黃色帶有黏性的液體,發齣一種令人嘔吐的臭味。這種毒劑沾到身上後使人感到鑽心的疼痛,進而影響呼吸係統而使人死亡。它的緻死濃度為0.005PPM/30分鍾,是芥子氣的20倍,所以又被稱為“死亡之露”。在大久野島上,製造路易氏氣的A3車間是第二大車間,安裝著日産3噸的設備,製造齣來後立即裝入容量為50公斤或20公斤的鐵罐中,這種罐是由兩層金屬製成的,外層是鐵,內層是鉛。罐子都貯藏在島的東、西部靠近碼頭的兩座倉庫中。
  ……

前言/序言

  目前,日本政府對侵略曆史沒有正確認識,中國及亞洲各國政府紛紛敦促日本正視、反省曆史,承擔戰爭責任。侵華日軍化學戰和遺棄化學武器問題是二戰後中日之間沒有徹底解決的遺留問題之一,關係到今後中日關係的發展,更直接關係到中國的環境汙染和人民的生命財産安全。這一問題,既是重要的曆史問題,又是急迫的現實問題。
  筆者自1992年開始研究侵華日軍遺棄化學武器問題,1993年在吉林省敦化市郊調查第一位日遺毒彈受害者,至今已25年。20多年來,一直關注著關於日軍遺棄化學武器傷害問題,做瞭大量的實地調查,尋訪毒氣受害者,獲取第一手資料,在綜閤分析的基礎上,形成瞭這樣一部研究著作,希望通過揭露日本侵華罪行,揭示戰後遺留問題,抨擊日本掩蓋侵略罪行、罔顧曆史事實的做法,對今天的中日關係研究起到藉鑒作用。
  這一課題的另一種意義,在於對日本青年人的教育。一次與日本學者的共同實地考察中,有一位日本青年麵對那麼多的受害者,竟懷疑遺留毒彈的真實性,而去找另外的什麼“證據”。這種態度代錶瞭一部分日本人,尤其是一些戰後長大的青年人,他們所受的教育是被歪麯的曆史,所以他們站在狹隘的民族主義立場上,不相信中國人提齣的證詞。這更說明這項工作的艱巨性和現實意義。
重訪曆史的陰影:被遺忘的罪證與未竟的和平之路 曆史的長河中,總有一些章節因其沉重與殘酷,而被刻意遺忘或被輕描淡寫。然而,它們如同潛藏在土地深處的暗礁,一旦觸及,便會引發難以平復的震蕩。本書並非直接詳述“侵華日軍遺棄化學武器問題研究”這一具體議題,而是從更廣闊的曆史維度,深入審視侵華戰爭所遺留下的深遠創傷,以及那些至今仍在無聲訴說著罪惡的戰爭遺物。我們將目光投嚮一個更為宏大的視角,探究戰爭的邏輯、權力的運作、以及個體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抉擇,從而理解為何某些創傷會如此持久,並在時間的洪流中不斷變形、蔓延。 一、罪惡的種子:戰爭的邏輯與 dehumanization 任何一場大規模的衝突,其背後都孕育著一套驅動戰爭的邏輯。侵華戰爭,作為20世紀東方土地上最慘烈的一幕,其背後充斥著極端民族主義、擴張主義的野心,以及對“他者”的係統性 dehumanization。當一個民族被標簽化為“劣等”或“敵人”時,其生命便失去瞭原有的價值,人性也隨之被剝離。這種 dehumanization 不僅體現在戰場上的屠殺與暴行,更深刻地體現在對敵對方土地、資源以及人民的掠奪與破壞中。 深入分析戰爭的動因,我們便能理解為何侵略者能夠以如此冷酷無情的方式行事。這並非簡單的個體惡行,而是深植於國傢機器、意識形態灌輸以及社會結構中的係統性問題。從日本軍國主義的崛起,到其對外擴張的理論支撐,再到國民教育中對侵略行為的閤理化,每一個環節都為罪惡的發生鋪設瞭道路。這種對人性的漠視,使得對戰爭罪行的反思變得尤為重要,因為它揭示瞭人類文明中最黑暗的可能性,以及如何避免重蹈覆轍的教訓。 二、權力、遺忘與曆史的縫隙 曆史並非總是清晰而完整的敘事。權力結構在其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能夠塑造人們對過去的記憶,甚至決定哪些被銘記,哪些被遺忘。在侵華戰爭結束後,齣於政治考量、國傢利益以及戰後秩序的重塑,對於戰爭罪行的追究與反思,在某些方麵呈現齣不均衡性。一些顯而易見的罪證被掩蓋,一些重要的細節被忽略,導緻曆史在某些角落留下瞭難以愈閤的縫隙。 本書將探討權力如何影響曆史的敘述,以及“遺忘”本身如何成為一種策略。當戰爭的直接參與者退場,曆史的見證者漸少,那些被遺留下的物質證據,抑或是一些零散的口述史料,便成為填補曆史縫隙的關鍵。然而,它們也可能因為缺乏係統性的梳理與解讀,而繼續沉寂。對這些被遺忘的角落的探索,是對權力敘事的挑戰,也是對真相不懈追求的體現。 三、戰爭的陰影:物質遺留與未竟的創傷 戰爭留下的不僅僅是曆史的記載與民族的傷痛,還有那些實實在在的物質遺留。這些遺留物,無論是有形的遺跡還是潛在的危害,都如同凝固的曆史,無聲地訴說著戰爭的殘酷與責任。它們可能是被損毀的建築,可能是散落在土地中的彈藥,也可能是那些對後世仍構成威脅的化學物質。這些遺留物,構成瞭戰爭創傷的實體錶現,是曆史與現實之間不可分割的聯係。 對這些物質遺留的考察,需要超越簡單的“考古”範疇,而是將其置於曆史的脈絡中進行解讀。它們不僅僅是物品,更是戰爭邏輯的載體,是權力運作的證明,也是受害者記憶的錨點。它們的存在,提醒著我們戰爭的破壞力是持久而深遠的,並且往往會跨越代際,對人類的生存環境與社會發展産生難以估量的影響。 四、個體記憶與集體敘事的張力 在宏大的曆史敘事之下,個體記憶的碎片同樣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侵華戰爭中,無數個體的生命被戰爭碾壓,他們的經曆、他們的痛苦、他們的抗爭,構成瞭曆史中最真實、最動人的部分。然而,當國傢層麵的曆史敘事傾嚮於宏大敘事或政治正確時,個體記憶的獨特性與復雜性往往會被忽略。 本書將關注個體記憶的收集與解讀,特彆是那些在集體敘事中被邊緣化或被淡化的聲音。那些幸存者的口述,那些傢族流傳的故事,那些在艱難歲月中留下的日記與書信,都可能蘊含著被忽視的曆史真相。探討個體記憶與集體敘事之間的張力,有助於我們構建一個更為全麵、更為人性化的曆史圖景,理解戰爭對個體生命造成的真實創傷,以及這些創傷如何融入更廣泛的社會記憶。 五、未竟的和平之路:責任、和解與曆史的啓示 戰爭的結束,並不意味著創傷的終結。一個國傢與一個民族,如何麵對其戰爭罪行,如何處理遺留下的曆史問題,直接關係到未來的和平與發展。對於侵華戰爭而言,遺留的化學武器問題,僅僅是冰山一角。更深層次的問題在於,如何正視曆史真相,如何承擔責任,以及如何尋求真正的和解。 本書的探討,最終指嚮的是一條未竟的和平之路。這條道路並非僅僅是國際條約的簽訂或政治聲明的發布,而是需要深厚的曆史反思、真誠的責任承擔,以及對所有受害者情感的尊重。這需要一個國傢擁有深刻的自我批判精神,能夠直麵其曆史上的錯誤,並采取切實行動加以彌補。同時,也需要被侵略的國傢與人民,在追尋真相與正義的過程中,保持冷靜與理智,以史為鑒,避免曆史悲劇的重演。 結語:讓曆史的警示穿越時空 本書並非要簡單地復製或復述某個具體的研究主題,而是希望通過對戰爭邏輯、權力運作、個體記憶與曆史遺留等多個維度的深入剖析,為讀者提供一個更廣闊的視角來理解侵華戰爭及其深遠影響。我們試圖剝離那些可能被掩蓋的錶象,挖掘那些可能被忽略的細節,最終將曆史的重量與真相,以一種更為人性化、更為深刻的方式呈現給讀者。 通過這樣的探索,我們希望能夠讓曆史的警示穿越時空,觸動每一位讀者的內心。理解戰爭的殘酷,銘記曆史的教訓,從而更加珍視來之不易的和平,並共同努力,構建一個更加公正、更加理性的未來。曆史的傷痕,不應僅僅是記憶中的一段文字,而應成為我們前行的力量,一個永不放棄的警鍾。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原本以為,關於戰爭遺留化學武器的研究,可能會充斥著冰冷的史料和枯燥的數據。然而,《傷害仍在繼續:侵華日軍遺棄化學武器問題研究》卻以一種極其細膩和富有情感的方式,將這段沉重的曆史展現在我麵前。書中有一段關於一名老兵的迴憶,他年輕時曾參與過處理日軍遺棄化學武器的任務。他描述瞭當時的情景,空氣中彌漫著一股難以名狀的刺鼻氣味,他們穿著笨重的防護服,卻依然能感受到那種灼燒皮膚的疼痛。他沒有過多渲染戰鬥的艱辛,而是著重講述瞭那份內心的恐懼和責任。他說,他們知道自己正在觸碰魔鬼的爪牙,但為瞭國傢的安全,為瞭不再讓後代遭受同樣的毒害,他們必須去做。讀到這裏,我忍不住紅瞭眼眶。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武器的,更是關於人的。是那些無名英雄,用他們的血肉之軀,去對抗那些看不見的敵人。他們所承受的痛苦,所付齣的犧牲,遠比我們想象的要深重。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曆史的另一麵,不是宏大的戰爭敘事,而是個體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擔當,以及他們為瞭正義所付齣的巨大代價。

評分

第一次接觸《傷害仍在繼續:侵華日軍遺棄化學武器問題研究》,我原以為會是一本沉悶的學術著作,充斥著晦澀的術語和長篇大論的分析。然而,它的敘事方式卻非常吸引人。書中有大量的案例研究,通過對一個個具體事件的深入挖掘,將抽象的“化學武器問題”具象化,變得生動而觸目驚心。我特彆記得書裏描述瞭一個在東北地區發現的日軍化學武器儲存點,周圍的土地被嚴重汙染,空氣中彌漫著一股令人作嘔的氣味。當地的居民,許多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但直到很多年後,人們纔真正意識到,他們所遭受的痛苦,並非偶然。這本書沒有迴避那些令人不適的細節,而是用一種近乎寫實的筆觸,描繪瞭化學武器遺害的真實情況。它讓我看到,曆史的傷口,需要被正視,需要被揭示,而不僅僅是掩埋。通過這些鮮活的案例,這本書成功地將沉重的曆史話題,轉化為一種具有強烈警示意義的現實關懷,讓我深刻反思,我們應該如何麵對和解決這些曆史遺留的難題。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喚醒那些被遺忘的角落。《傷害仍在繼續:侵華日軍遺棄化學武器問題研究》給我最深的印象,是它對“遺棄”這個詞的深刻解讀。它不僅僅是指武器被丟棄,更是指那些被遺棄的生命、被遺棄的健康、被遺棄的記憶。書裏提到,在一些曾經的戰場遺址,至今仍有野生動物因為接觸到遺留的化學物質而死亡,它們的屍體靜靜地躺在草叢中,仿佛在無聲地控訴著。這種景象,真的讓人心痛。它讓我意識到,戰爭的罪惡,是會延續的,是會影響到生態環境的,是會滲透到自然的每一個角落的。而且,書裏還講到瞭許多受害者傢庭,他們世代承受著化學武器帶來的病痛和經濟負擔,但因為證據的缺乏,或者因為曆史的久遠,他們的訴求往往被忽視。這本書就像一個放大鏡,把這些被遮蔽的真相,被掩埋的苦難,清晰地呈現在我們眼前,讓我們無法再視而不見。它讓我們明白,曆史的賬單,是不會因為時間而消失的。

評分

這本《傷害仍在繼續:侵華日軍遺棄化學武器問題研究》讀起來,最讓我觸動的,是那些沉默的證人,那些至今仍在土地裏訴說著罪惡的痕跡。我記得書裏描繪的場景,尤其是一戶山東農戶,祖祖輩輩都在那片土地上耕種,卻不知腳下埋藏著怎樣的仇恨。他們的莊稼常常莫名枯死,孩子身上也時常齣現奇怪的皮膚病,久治不愈。最初,他們以為是風水不好,或是傢宅不寜,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村裏老一輩人開始隱約提起,說這片土地,曾經被“那個東西”汙染過。書裏沒有直接描述化學武器的恐怖細節,但字裏行間流露齣的那種揮之不去的陰影,那種世代相傳的恐懼,比任何血腥的描寫都更能穿透人心。我想象著,一個本該生機勃勃的村莊,因為曆史遺留下來的罪惡,卻籠罩在一層揮之不去的陰霾之下。那些毒物,像幽靈一樣潛伏在泥土深處,不斷地吞噬著生命,侵蝕著健康,甚至影響著下一代。這種“傷害仍在繼續”,不僅僅是物理上的傷害,更是對心靈的摧殘,是對一個民族記憶的永遠銘記。這本書讓我深刻理解到,曆史的傷痛,並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弭,它可能以一種最意想不到的方式,繼續在普通人的生活中蔓延。

評分

從《傷害仍在繼續:侵華日軍遺棄化學武器問題研究》的閱讀體驗來看,它更像是一部用文字寫就的紀錄片,充滿著令人動容的力量。書裏引用瞭大量當事人的口述曆史,那些樸實而真摯的話語,比任何官方的報告都更能打動人心。我記得其中一位老人,他的傢就在當年日軍化學武器的埋藏地附近。他迴憶說,小時候,他們常常在田野裏玩耍,有時會挖齣一些奇怪的金屬罐子,上麵還刻著看不懂的字。但他們並不知道那是什麼,隻是覺得這些東西很“特彆”。直到後來,村裏有人因為接觸瞭這些東西而生病,甚至死亡,他們纔漸漸意識到,這些“特彆”的東西,原來是如此的危險。這本書將這種懵懂的恐懼,以及後來逐漸清晰的真相,用一種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展現齣來。它讓我們看到瞭,曆史的罪惡,是如何悄無聲息地侵蝕普通人的生活,又是如何一代一代地留下難以磨滅的傷痕。這種敘事方式,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瞭“傷害仍在繼續”這句話的含義,它不僅僅是物理上的遺毒,更是心理上、精神上的創傷,需要我們持續的關注和努力去撫平。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