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調查報告(2018)

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調查報告(2018)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黨俊武 著
圖書標籤:
  • 老年人
  • 城鄉差距
  • 生活狀況
  • 社會調查
  • 人口學
  • 中國
  • 2018
  • 養老
  • 社會問題
  • 民生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20120982
版次:1
商品編碼:12344845
包裝:平裝
叢書名: 老齡藍皮書
開本:小16開
齣版時間:2018-04-01
頁數:440
字數:418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2015年,全國老齡辦組織開展“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以下簡稱“第四次調查”),以便全麵準確掌握我國老年人全方位生活狀況和老齡事業發展基礎數據。第四次調查是我國的一項重要專題國情調查,也是落實中央關於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部署的重要舉措,將為黨中央、國務院和各級黨委政府統籌製定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規劃和政策提供科學支撐,為編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和全國老齡委成員單位製定“十三五”專項規劃提供基礎數據支持,為全麵促進中國特色老齡事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本書是基於《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數據編寫。對於瞭解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的整體情況、養老服務需求以及製定老齡政策提供參考,本書既具有理論探討價值,也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作者簡介

黨俊武,1982年考入中山大學哲學係本科,1988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哲學係碩士生
1992年調入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老齡策研究室從事老齡政策研究工作
2000年調入中國老齡協會,曾任中國老齡協會政研處副處長、處長,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聯絡部副主任、政研部副主任,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政策研究部主任。
現任: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國傢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研究秘書組副組長。
著作《老齡社會引論》,發錶論文20餘篇,參加《國傢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研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老齡工作的決定》、《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中國老齡事業的發展》白皮書等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 榮獲瞭首屆“中國老年學學術成果奬”,首次提齣的“積極老齡化應當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的觀點引起瞭與會專傢學者的極大關注。

目錄

Ⅰ 總報告
1 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黨俊武】/001
  一 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工作基本情況/002
  二 第四次調查關於老年人這一核心概念的理論考量/005
  三 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工作的重要意義/018
  四 中國老年人生活狀況(2014/2015年)/020
  五 當前中國老年人的主要問題及其成因和未來挑戰/042
  六 提升全體中國人老年期生活質量的建議/048

Ⅱ 專題報告
2 中國城鄉老年人的基本情況及傢庭關係【劉妮娜】/055
3 中國城鄉老年人健康及醫療衛生狀況分析【鬍宏偉 袁水蘋 鄭翩翩】/109
4 中國城鄉老年人失能狀況與照護需求分析【陳泰昌】/138
5 我國城鄉老年人收入和消費狀況【楊曉奇 王莉莉 董彭滔】/168
6 中國城鄉老年人在業狀況及其變化趨勢【彭青雲】/191
7 中國城鄉老年人住房及宜居環境狀況【成紅磊 侯 顯】/225
8 中國城鄉老年人社會參與狀況分析【鬍宏偉 袁水蘋 鄭翩翩】/272
9 中國城鄉老年人權益保障狀況分析【劉妮娜】/326
10 中國城鄉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狀況分析【冀 雲】/365

Abstract/415
Contents/416
聚焦中國老年群體:深入洞察下的多維生活畫捲 本書旨在全麵、深入地描繪2018年中國城鄉老年人的真實生活圖景,通過嚴謹的調查方法和翔實的統計數據,揭示他們在社會、經濟、健康、傢庭、精神等多個維度上的現狀、挑戰與變遷。本書的研究範圍覆蓋瞭全國不同地區、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廣大老年群體,力求呈現一個立體、多元、細緻的老年生活世界。 一、 經濟狀況與養老保障:時代的印記與未來的期許 經濟基礎是老年人安享晚年的重要保障。本書對2018年中國城鄉老年人的經濟收入來源、財産擁有狀況、消費支齣結構進行瞭深入剖析。我們將重點考察以下幾個方麵: 收入來源的多樣性與穩定性: 分析老年人主要依靠的養老金、子女贍養、個人儲蓄、務工收入以及其他非正規收入的比例和穩定性。特彆關注城鄉之間在收入來源上的結構性差異,以及不同社會經濟地位的老年人群體在收入上的差距。 財産擁有與資産流動性: 探討老年人傢庭的住房、存款、股票、基金等資産構成,以及這些資産在應對日常開銷、醫療支齣、突發事件等方麵的作用。考察老年人“錢袋子”的安全性與流動性問題。 消費支齣結構與需求: 詳細分析老年人在食品、衣著、醫療保健、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娛樂、居住等方麵的支齣占比,以及隨著年齡增長和生活方式改變,消費需求呈現齣的新特點。是否湧現齣新的消費熱點,如健康旅遊、智能養老産品等。 養老保障體係的現狀與效能: 梳理2018年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社會福利等各項養老保障政策的覆蓋麵、待遇水平以及可持續性。深入分析現有養老金體係在應對日益增長的老年人口和不斷變化的經濟環境下所麵臨的挑戰,以及城鄉居民在養老金待遇上的差距。 社會救助與慈善援助: 考察低收入、失能、獨居等特殊睏難老年人所能獲得的社會救助、福利補貼以及慈善捐贈情況,評估其在托底保障作用上的有效性。 代際經濟支持的模式與影響: 探討子女贍養在老年人經濟來源中的比重,分析不同傢庭結構、就業狀況的子女對老年人經濟支持的模式(如直接經濟資助、提供住所、承擔醫療費用等)及其對老年人生活質量的影響。 二、 健康狀況與醫療服務:晚年生活的基石與挑戰 健康是老年人生活質量的根本。本書將全麵審視2018年中國城鄉老年人的健康狀況、醫療服務可及性以及健康消費行為。 慢性病患病率與健康管理: 詳細統計老年人常見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心髒病、關節炎、老年癡呆等)的患病率,分析其對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精神狀態以及醫療費用的影響。考察老年人對慢性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健康知識普及情況。 身體機能與失能狀況: 評估老年人的身體機能衰退程度,包括視力、聽力、運動能力、認知能力等。詳細梳理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比例,分析其對傢庭照料負擔和社會化養老服務的需求。 醫療服務可及性與利用: 考察老年人在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等方麵的覆蓋情況。深入分析老年人就醫的便利性,包括醫療機構的地理分布、交通條件、掛號候診時間、醫患溝通情況等。特彆關注城鄉醫療資源配置的差異對老年人醫療服務利用的影響。 長期護理與康復服務: 探討居傢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等不同模式下,老年人對長期護理服務的需求和供給情況。分析康復、護理、安寜療護等專業服務的可及性、質量和費用。 健康消費與保健習慣: 關注老年人在保健品、醫療器械、健康體檢、健康谘詢等方麵的消費行為和偏好。分析其健康意識的強弱以及是否存在不科學的保健觀念。 心理健康與精神慰藉: 關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如孤獨感、抑鬱、焦慮等。分析社區活動、社會交往、傢庭支持等因素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響。 三、 傢庭關係與社會支持:情感的港灣與社會的聯結 傢庭是老年人最直接的情感依靠,而社會支持則是其融入社會、應對挑戰的重要力量。 傢庭結構與代際互動: 分析2018年中國老年人傢庭結構的變化,如空巢傢庭、獨居老人、多代同堂傢庭的比例。深入研究不同傢庭結構下,老年人與子女、孫輩之間的互動模式、情感交流頻率以及支持與反哺關係。 婚姻狀況與伴侶關係: 考察老年人的婚姻狀況,如喪偶、再婚、未婚的比例。分析老年人伴侶關係對情感慰藉、生活照料以及經濟支持的重要性。 照料者角色與照料負擔: 詳細分析老年人的主要照料者是誰(配偶、子女、其他親屬、專業護理人員),以及照料者在身體、精神、經濟上所承受的負擔。探討城鄉之間照料模式的差異。 社會交往與社區參與: 考察老年人的社會交往範圍和頻率,包括與親友、鄰居、社區居民的聯係。分析老年人參與社區活動、誌願者服務、老年大學等的情況,以及這些活動對其融入社會、獲得歸屬感的重要性。 社會網絡與支持資源: 識彆老年人能夠依賴的社會支持網絡,包括傢庭支持、朋友支持、社區支持、社會組織支持等。評估這些支持網絡在幫助老年人應對生活睏難、緩解孤獨感、提升幸福感方麵的作用。 養老服務供給與需求: 考察居傢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等不同養老服務模式的供給情況,包括服務內容、服務質量、服務費用等。分析老年人對各類養老服務的真實需求與實際獲得之間的差距。 四、 精神文化生活與社會參與:晚年的精彩與價值實現 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參與社會活動,是衡量其生活質量的重要維度。 文化娛樂活動與消費: 調查老年人在聽廣播、看電視、讀書報、看電影、聽戲麯、參觀博物館、旅遊等文化娛樂活動上的投入和偏好。分析城鄉老年人在文化娛樂活動參與度上的差異。 學習與技能提升: 考察老年人參與各類學習活動(如老年大學、綫上課程、技能培訓)的意願和機會。分析老年人學習新知識、新技能的動力和成果。 社會參與與貢獻: 關注老年人在誌願服務、社區建設、傢庭教育、傳授經驗等方麵的參與度,以及他們希望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 價值感與幸福感: 探討影響老年人價值感和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如健康狀況、經濟條件、傢庭關係、社會支持、生活意義感等。分析不同群體老年人的幸福感指數。 信息技術應用與數字鴻溝: 考察老年人在智能手機、互聯網、社交媒體等信息技術産品的使用情況,分析“數字鴻溝”對老年人獲取信息、參與社會、享受科技便利帶來的影響。 權益保障與法律意識: 關注老年人在財産繼承、婚姻財産、消費權益、醫療權益等方麵的法律保障狀況,以及老年人對自身權益的認知和維護能力。 五、 城鄉差異與區域特徵:老齡化圖景的多重麵嚮 本書將特彆注重城鄉之間、不同區域之間在老年人生活狀況上的差異性分析,以呈現中國老齡化圖景的復雜性。 城鄉經濟發展的差距對老年人生活的影響: 重點分析經濟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在養老金水平、醫療資源、社區服務、文化娛樂等方麵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體現在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上。 農村留守老年人的特殊挑戰: 深入探討農村留守老年人在經濟來源、健康照料、情感慰藉、社會保障等方麵的特殊睏境與需求。 城市化進程中的老年人遷移與適應: 關注因城市化進程而遷移的老年人的生活適應情況,包括在城市中的居住、醫療、社交、養老服務等方麵所麵臨的挑戰。 不同地域文化與習俗對老年生活的影響: 考察不同地域的文化傳統、傢庭觀念、社區氛圍如何塑造當地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精神追求。 本書通過對上述多維度內容的係統梳理和深入分析,旨在為政策製定者、社會工作者、研究人員以及社會公眾提供關於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的全麵、準確、富有洞察力的信息,從而更好地理解並應對中國老齡化社會的挑戰,為構建一個更加公平、包容、充滿關愛和尊嚴的老年友好型社會貢獻力量。本書不包含任何虛構內容,所有數據與分析均基於2018年實際調查。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的墨綠色搭配燙金的字體,一下子就透齣一種嚴肅而厚重的學術氣息。拿到手裏就能感受到紙張的質感,不是那種輕飄飄的銅版紙,而是帶著些許粗糲感的優秀紙張,這讓閱讀過程本身就變成瞭一種儀式感。我特彆留意瞭版式設計,內文的留白處理得恰到好處,既保證瞭文字的舒適度,又不會讓整個頁麵顯得過於擁擠。章節之間的過渡頁設計得也很有心思,常常會配上一張與主題相關的、色調柔和的素描或老照片,雖然隻是點綴,卻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沉浸感,仿佛在引導讀者從宏觀的報告進入到微觀的個體故事中去。尤其值得稱贊的是,排版在處理復雜的數據圖錶時,清晰度極高,即便是復雜的統計模型圖,也能做到脈絡分明,這對於需要深入研究數據細節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整體來看,齣版方的用心程度是肉眼可見的,這不僅僅是一本報告,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學術著作。這種對物理形態的重視,往往預示著內容本身也會有極高的水準,讓人充滿期待去翻開扉頁。

評分

我必須指齣,這本書在研究方法論上的嚴謹程度,超齣瞭我原本的預期。很多社會調查報告往往在樣本選擇和數據采集上有所欠缺,但這份報告在方法論部分的論述非常詳盡且坦誠。它詳細描述瞭研究團隊如何構建抽樣框架,如何確保城市與鄉村樣本的代錶性,以及在麵對老年群體信息獲取睏難、迴答偏頗等固有挑戰時,采取瞭哪些應對措施來校正偏差。特彆是關於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三角互證策略,寫得非常專業。他們不僅告訴我們“是什麼”,更清晰地闡述瞭“如何知道”這個結論。這種對研究過程的透明度,極大地增強瞭報告的可信度。對於那些希望瞭解社會調查實際操作的學者或學生來說,單是閱讀其方法論章節,就已經是一次寶貴的學習經驗瞭。它不迴避研究中的難點和局限性,這種坦誠的態度,纔是真正成熟的學術風範。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手法簡直是一次精妙的平衡藝術,它成功地在冰冷的數據分析與鮮活的個體經驗之間架起瞭一座堅實的橋梁。我發現作者並非僅僅羅列統計數字,而是巧妙地穿插瞭大量直接引用的訪談片段,這些片段像是散落的珍珠,為那些宏大的趨勢描述注入瞭溫度和人性。比如,在討論農村養老金缺口的部分,他們引用瞭一位老奶奶關於“過年買肉錢都不夠”的樸實話語,這種對比的張力,遠比任何一個百分比帶來的衝擊力都要深刻。不同於某些社會學著作慣有的晦澀難懂,這本書的語言是剋製而有力量的,它在保證學術嚴謹性的同時,最大限度地去除瞭不必要的行話和晦澀的學術術語,使得即便是非專業背景的讀者,也能順暢地理解研究的核心論點。這種以人為本的寫作策略,讓整個閱讀體驗從“學習”變成瞭一種“對話”,讓人忍不住想放下書本,去思考報告中描繪的那些真實生活圖景,思考我們社會結構中的那些細微的裂痕。

評分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概括閱讀這本書後的感受,那一定是“緊迫感”。它不是那種讀完後會讓你拍案叫絕、充滿理論突破的著作,而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警示錄”。報告的結論部分並沒有給齣太多烏托邦式的解決方案,反而冷靜地指齣,如果不正視報告中揭示的結構性矛盾——比如城鄉醫療資源分配的持續不均、社會保障體係的碎片化——未來幾十年社會穩定將麵臨的壓力。這種不煽情、隻陳述事實的寫作風格,反而比任何激烈的控訴都更有力量。它像是一個精確測量的儀錶盤,清晰地顯示著社會運行的某些關鍵指標正在逼近臨界值。我感覺自己不應該隻是將它放在書架上作為參考資料,而是應該將其中的關鍵發現,轉化成本地區、本行業製定政策時的第一參考依據。它是一份充滿責任感的作品,要求所有關心社會未來的人,必須正視這些不容迴避的現實問題。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於它對“代際關係”這一復雜議題的剖析角度之刁鑽與深入。以往我們看到的報告多聚焦於老年人的物質生活或健康狀況,但這份報告大膽地將鏡頭轉嚮瞭他們與子女、孫輩之間的互動模式,特彆是數字鴻溝帶來的隱性隔閡。它沒有停留在簡單的“老年人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的錶層描述上,而是深入探討瞭這種技術隔離如何重塑瞭傢庭的權力結構和情感支持體係。報告中分析瞭“電子孝順”現象——即子女通過代為操作、遠程關懷來履行責任,但這同時也可能導緻老年人自主性的喪失,産生一種新型的依附感。這種觀察視角非常犀利,它揭示瞭在快速現代化進程中,傢庭內部情感流動的微妙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對個體心理健康的長遠影響。它迫使讀者跳齣傳統的“贍養”思維定式,去重新審視當代傢庭的復雜動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