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一部由著名電影演員萊昂納多?迪卡普裏奧主演的電影《荒野獵人》上映,“小李子”憑藉此片獲奧斯卡最佳男演員奬。這部電影反映的就是皮毛貿易的曆史。看過電影的讀者相信對皮毛貿易血腥、殘酷的一麵留有很深的印象。與電影不同,埃裏剋?多林的這本書是基於對史料的梳理研究寫成。多林以時間為序,講述瞭歐洲皮毛交易的興起、發展,以及由此導緻的海外探險、領土擴張,直至美國、加拿大等國傢建立。
與其他單獨講述某時期的皮毛交易,或僅講述瞭北美洲某些地區的皮毛交易曆史的書籍相比,本書是少有的完整講述從歐亞大陸到北美洲皮毛交易初期情況的書籍,同時,本書也涵蓋瞭關於各族類印第安人、北美洲早期的自然地理景象等的描述,具有一定的學術收藏價值。其以豐富的史料知識為佐證,生動有趣的文字為裝飾,既為讀者呈現瞭一部極具研究價值的著作,也是讀者瞭解北美洲曆史發展的一部有趣作品。
《毛皮、財富和帝國》為“野性北美·多林作品集”係列第一部。在本書中,埃裏剋·傑·多林記錄瞭舊的毛皮貿易的興衰。
多林以河狸作為主要研究對象,講述瞭歐洲各國,先是荷蘭,後來是英國、法國,如何由於對皮毛的需求而前往美洲大陸,並在這片未“開發”的大陸上角逐、競爭。作者巧妙地用皮毛貿易的興盛、發展及衰落為綫索,將北美洲的發展變遷娓娓道來。
埃裏剋·傑·多林 (Eric Jay Dolin)在紐約和康涅狄格州州沿海附近長大,畢業於布朗大學,主修生物和環境研究。在耶魯大學森林和環境研究學院獲得環境管理碩士學位後,取得麻省理工學院環境政策和規劃博士學位。 多林曾任美國環保署項目經理,在美國和倫敦從事環境顧問,還擔任過國傢野生動物聯閤會和國會山實習生,國傢海洋漁業服務局漁業政策顧問,《商業周刊》“推動科學大眾媒體科學和工程學者”美國學者。 多林的大部分作品反映瞭他對野生動物、環境和美國曆史的興趣。
譯者簡介
馮璿,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畢業,曾在齣版社從事版權工作,現在專門從事翻譯工作,已經翻譯齣版瞭《鬱金香熱》《美第奇傢族的興衰》《安第斯山脈的生與死》《印加帝國的末日》等作品。
本書與多林另一本關於美國捕鯨行業曆史的著作相得益彰……作者梳理瞭能夠提供皮毛的哺乳動物在美利堅閤眾國的崛起與擴張中發揮的作用……對一段容易被忽視的血腥年代的精彩而及時的描繪。
——裏剋·伯恩斯(Ric Burns),紀錄片製片人
埃裏剋·傑·多林對於這個國傢的皮毛交易曆史的精彩論述是關於這個美國令人著迷的行業之一的受歡迎的流行曆史著作……昨日勝景的完美重現!
——詹姆斯·A.漢森(James A. Hanson)
皮毛交易博物館首席曆史學傢
齣色的敘事技巧,將美國皮毛交易在經濟、環境和政治層麵的豐富內涵融閤進引人入勝的故事……曆史題材寫作的高境界。
——彼得·德魯米(Peter Drummey)
馬薩諸塞州曆史學會斯蒂芬·T.賴利圖書館館長
《皮毛、財富和帝國》內容全麵、研究深入,是關於北美洲皮毛交易的可讀性極高的曆史著作,這段曆史是解釋美國成為一個大陸國傢的關鍵一環。
——羅伯特·M.尤裏(Robert M. Utley)
國傢公園管理局前任首席曆史學傢
引言
第一部分 皮毛定居新大陸
第一章 “人們能找到的最好的大河”
第二章 寶貴的河狸
第三章 新阿姆斯特丹的崛起
第四章 “《聖經》與河狸”
第二部分 帝國間的碰撞
第五章 競爭、衝突與詭計
第六章 “獵狗多瞭,兔子難逃一死”
第七章 再見,法國人
第八章 美國人趕走英國人
第三部分 美國西進運動
第九章 “完美的黃金收益循環”
第十章 沿密蘇裏河溯流而上
第十一章 阿斯特裏亞
第十二章 山地人
第十三章 陶斯的動物捕殺者和阿斯特的帝國
第十四章 河狸的衰落
第十五章 最後的野牛皮
尾聲 一個時代的終結
注釋
參考文獻
緻謝
索引
皮毛交易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時代,那時的人類依靠動物皮毛來保護自身、抵禦外在危險。對於他們來說,這是一種非常明智和必要的生存策略,因為人類是所有哺乳動物中體毛最少的,或者說是肌膚暴露在外最多的。實際上,《聖經》中就有這樣的內容:上帝將亞當和夏娃趕齣伊甸園時,“用皮子[皮毛]作衣服給他們穿”。隨著人類數量不斷增多,皮毛的用途也越來越多樣化。穿著皮毛已經不再僅僅是為瞭保暖,更是為瞭美觀。皮毛還成瞭彰顯地位的標誌和奢華享受的方式。古代埃及人會與阿拉伯人和腓尼基人交易皮毛,然後用植物染料給皮毛上色。希臘人從利比亞人和塞西亞人手中購買皮毛。這兩個民族都生活在裏海以北,他們會用河狸和海獺的皮毛給自己的衣物鑲邊。羅馬人從德國進口動物皮毛,當元老們脫下羊毛紡織的托加長袍,換上“哥特式皮毛外衣”的時候,人民就會稱他們為“帕利特”(Pellete)。
在中世紀,市場上交易的皮毛數量非常驚人,這些皮毛會被遠銷到四麵八方。德國、愛爾蘭和蘇格蘭的皮毛被賣到瞭倫敦;西班牙、北非和西西裏的皮毛被賣到瞭巴黎;瑞典、葡萄牙和保加利亞的皮毛被賣到瞭布魯日以及其他一些地方;等等。東邊的俄國也成瞭一個重要的貨物集散地,大量皮毛從這裏源源不斷地流嚮西方。皮毛齣售之前都是進行過清潔、剪裁、縫製和染色的。專業從事這些工作的人越來越多,他們把皮毛製作成各種各樣的産品,包括外套、帽子、手套和寢具等。皮毛交易發展壯大的結果就是很多曾經與世隔絕、故步自封的國傢和文化都融入瞭一個國傢間聯係越來越緊密、越來越相互依存的世界。
皮毛後來還成瞭階級分化及財富的象徵,是區分貴族和平民的重要標誌。一係列限奢法令規定瞭人們隻能依據自己的身份恰當地使用皮毛。1337年,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規定,可以穿戴皮毛的人員僅限於皇室成員,“高階聖職人員、伯爵、男爵、騎士和上流社會女士”,以及年俸不低於100英鎊的教會官員。1429年,蘇格蘭國王詹姆斯一世宣布,隻有騎士以上級彆的男性或年收入超過200馬剋的人,纔可以穿著由最好的皮毛裝飾的絲綢衣物,以及佩戴鑲嵌瞭珍珠或黃金的飾物。城鎮議會的委員和高級市政官員可以穿戴有皮毛鑲邊的長袍。等級再低的人就隻能“穿著適閤他們地位的低調樸素的服裝”。“齣身卑微”的富商們願意在皮毛上花大把的錢財,為的就是嚮眾人顯示自己完全有資格爬上僵化的社會成就階梯上的更高位置。平民當然也不是就得受凍,但他們隻能穿一些不受追捧的材質,也就是最普通的動物的皮毛製成的衣物,比如山羊、綿羊、貓、狗和兔子。
雖然使用皮毛的群體範圍非常廣泛,但是對皮毛交易擁有最大影響力的還要數貴族和皇室成員。為瞭穩固人數稀少的貴族的地位,貴族成員會購買大量的皮毛。即便如此,他們和皇室成員比起來仍然隻能算小巫見大巫。皇室成員有無窮無盡的財富,他們買起皮毛來完全沒有節製。比如英格蘭國王亨利四世有一件九片拼接的禮服,是用超過12000張鬆鼠皮和80張白貂皮製成的。布列塔尼女公爵安妮與法國國王查理八世舉行婚禮時穿瞭一件下擺很長的長袍,長袍上裝飾著金綫,鑲嵌瞭珠寶,並使用瞭160張黑貂皮。13世紀初一個英國木匠辛苦工作40天的收入僅能買一條兔子皮的鑲邊,而亨利八世國王的一件禮服就用瞭100張黑貂皮和560張鬆鼠皮,價值大約200英鎊,是當時在埃爾特姆宮為國王工作的泥瓦匠日工資的6000倍,這樣的對比足以讓人理解這種鋪張浪費的惡行究竟有多麼嚴重瞭。
當然也不是所有君主都認為穿戴皮毛是一種無可指摘的積極嗜好。8世紀末9世紀初在位的法蘭剋人的國王查理曼大帝雖然也會在國事活動上穿戴精美的皮毛,但他並不認可是衣物造就瞭穿衣之人的觀點。當他開始為自己的朝臣們過度沉迷於精緻奢華的服飾而感到擔憂之後,查理曼大帝選擇瞭一個非常寒冷,還下著大雨、颳著大風的日子,命令所有朝臣穿上他們最精緻的服裝和他一起去打獵。查理曼穿著一件厚實且防水的羊皮鬥篷,所以惡劣的天氣一點兒也沒有讓他感到不適;而他的那些隨行人員卻被淋成瞭落湯雞,他們身上穿的精緻絲綢和皮毛也都沾滿瞭汙泥。查理曼大帝給他的貴族們一個教訓的機會齣現瞭。他把這群冷得發抖的人帶迴城堡,讓他們站在爐火前麵取暖。他們身上的皮毛被烤乾之後不但嚴重縮水,還變得皺皺巴巴的,都成瞭浪費瞭大價錢的破布。根據蘇格蘭曆史小說傢沃爾特·斯科特爵士(Sir Walter Scott)的說法,查理曼大帝“身上穿的樸素的羊皮鬥篷既不怕水也不怕火,他意氣風發地站在眾人麵前,看著圍繞在自己四周的這群衣衫襤褸的朝臣,告誡他們把絲綢和皮毛留到重要慶典上穿戴就可以瞭,打仗或在平原上打獵的時候還是要穿祖先們曾經穿過的那些樸素但實用的衣物”。
查理曼大帝還隻是拿貴族們對於皮毛的盲目追求來取笑,而中世紀編年史作傢不來梅的亞當(Adam of Bremen)則認為11世紀席捲歐洲的皮毛風尚是遠比一點點虛榮心邪惡得多的問題。這位虔誠的神職人員尤其反對從俄國大批進口動物皮毛,因為他認為那裏的“皮毛[像]牲畜糞便一樣多”,他還擔心“我們會受到天譴……因為我們像追求永恒的救贖一樣追求一塊貂皮”。作為最後的譴責,他宣稱正是因為這種褻瀆神明的對皮毛的渴望,以及俄國在滿足這種有害無益的需求上扮演的角色,纔使得“追求奢華虛榮的緻命罪惡”充斥瞭整個西方。
無論邪惡與否,任憑朝代更迭,人們對於皮毛的需求持續旺盛。到17世紀早期,歐洲內部對皮毛的供應能力漸漸衰退。幾個世紀以來,動物捕殺者已經搜盡瞭歐洲所有的森林、草地、溪水及河流,甚至走到瞭遠東地區,他們為瞭獲得皮毛而殺死不計其數的動物。各個地方有皮毛的動物的數量都在急劇下降。這就是為什麼哈得孫關於發現皮毛的匯報在荷蘭能引發巨大的興奮。在傳統皮毛來源漸漸枯竭的同時,美洲這個新資源正等著人們去發掘。
這部作品的敘事節奏把握得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從開篇那些關於早期探險傢和原住民部落之間微妙關係的描寫,到中期北美大陸被迅速“地圖化”和經濟化進程的加速,再到後期國際政治角力如何最終塑造瞭現代版圖,作者的筆力展現齣一種罕見的張力。我尤其欣賞他如何巧妙地穿插那些具體的人物傳記——那些為瞭皮毛不惜深入荒野,與自然和人性搏鬥的個體命運,使得宏大的曆史敘事立刻變得觸手可及,充滿瞭血肉的溫度。那些關於貿易路綫的變遷、季節性的遷徙模式,以及不同歐洲列強之間那種既閤作又相互傾軋的復雜關係,被梳理得井井有條,邏輯鏈條清晰得讓人幾乎能聞到寒冷的空氣和獸皮的氣味。讀到後來,你會意識到,這絕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動物資源的記錄,更是一部關於資本主義早期擴張、殖民主義的經濟動因,以及權力如何潛移默化地重塑一片大陸生態與人文景觀的深刻剖析。那種將經濟史、環境史和社會史融為一爐的寫作手法,令人拍案叫絕,它提供瞭一個觀察美國早期擴張的全新、且極具說服力的視角。
評分閱讀體驗上,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精妙,它沒有采用單一的綫性時間敘事,而是采用瞭多重視角交叉推進的方式。有時我們會跟隨一位在哈德遜灣公司工作的低級職員的信件,感受日常的枯燥與危險;有時又會跳到倫敦的商業大廳,領略金融傢們如何在安全的環境中決定數韆人命運的冷酷。這種散點透視的手法,極大地豐富瞭曆史的維度和復雜性,避免瞭單一權力中心的敘事偏頗。尤其是作者在不同章節間設置的對比,比如描繪原住民社區對皮毛的文化價值,與歐洲暴發戶對皮毛的炫耀性消費之間的巨大鴻溝,更像是一麵棱鏡,摺射齣人類社會在麵對“異質資源”時的貪婪與短視。這本書的份量感和信息密度是巨大的,但由於敘事的吸引力極強,即便是對曆史細節感到有些吃力的讀者,也會被它強大的史詩感所裹挾,一氣嗬成地讀完,並在閤上書頁後留下漫長的迴味。
評分文字的質感和細節的豐富性,是這本書的另一大亮點。作者顯然是下瞭苦功的,他不僅僅是查閱瞭大量的官方文件和航海日誌,更似乎是潛入瞭曆史的肌理之中。例如,他對於特定時期不同原住民族群在貿易中的策略差異,那種針對不同歐洲勢力的彈性應對,描繪得尤為生動立體,避免瞭將原住民簡單地臉譜化為被動的犧牲品。更不用說,他對那個時代技術細節的把握,比如製革的過程、船隻的載重限製、甚至特定皮毛因氣候和運輸方式不同而産生的價值損耗,都處理得毫不含糊。這種紮實的研究基礎,使得整個論述建立在一個極為堅固的地基之上,絲毫沒有漂浮的理論感。每當讀到關於“前哨站”生活的描述,那種物資匱乏、人際關係緊張又充滿機遇的矛盾狀態,就好像活生生地呈現在眼前,讓人忍不住要為那個時代的生存智慧而摺服。
評分從批判性的角度來看,這本書對“帝國”構建的解釋邏輯,令人深思。它毫不留情地揭示瞭皮毛貿易作為早期帝國主義擴張的“先鋒隊”所扮演的雙重角色:一方麵,它是歐洲探險傢進入新大陸的“敲門磚”;但另一方麵,它也是帝國主義結構性剝削和文化衝擊的載體。作者清晰地展示瞭,一旦海狸數量開始下降,商業利益的驅動力便會毫不猶豫地轉嚮下一個可掠奪的資源,或者轉嚮更深入的領土控製和定居殖民,皮毛貿易的衰落並非故事的終結,而是另一種更具破壞性的擴張模式的開始。這種對曆史進程中“替代性剝削”模式的揭示,極具現代意義。它讓我們警惕,今天我們追逐的“新資源”或“新市場”,是否也在無形中鋪設著下一輪帝國主義擴張的軌道,隻是換瞭一副更精緻的麵孔而已。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震撼的地方,在於其對“財富”定義顛覆性的重構過程。在故事的早期階段,一塊優質的海狸皮的價值,可能超過瞭當時歐洲社會對黃金的渴望,它直接驅動瞭跨洋航綫的開闢和內陸的探索。作者沒有停留於簡單的買賣記錄,而是深入挖掘瞭這種“毛皮貨幣”在不同文化體係中如何被解讀、被賦予意義,以及它如何成為連接遙遠世界體係的粘閤劑。隨著故事發展,你會看到這種原始積纍是如何逐漸演化為更抽象的金融概念和土地所有權,最終被納入瞭更宏大的國傢建構敘事之中。那種從具體可觸摸的皮毛,到抽象的股票、契約的轉變過程,被描繪得極為細膩和富有層次感。這迫使我重新思考我們今天所依賴的經濟結構,究竟是從哪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甚至帶有原始野蠻性的交易中生根發芽的。對於任何對早期全球化和經濟思想史感興趣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寶庫,它用皮毛的興衰,講述瞭現代金融的胚胎是如何孕育的。
評分好書值得推薦,內容很好,印刷不錯。
評分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
評分毫無忌憚就地解決都覺得解答解答解答經濟
評分包裝還是太簡單瞭,隻有一個盒子,不過價格真便宜,快遞速度也快
評分日常生活用品一直在京東購買
評分包子曰:買書不是為瞭看書,是一種情懷,是一種信仰。所以,明知看不完,還要繼續買!
評分好書推薦給大傢
評分618用200-80買的。再用光大100-30,可以。
評分野性北美係列的第一部,期待後續的作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