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古典文獻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問,《中國古典文獻學(第3版)/文學史係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傢級規劃教材》力圖強調實踐性,希望同學們能在學習本課程時,瞭解大量的實際例證,增加對古典文獻整理與研究的感性認識。除瞭思考題外,《中國古典文獻學(第3版)/文學史係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傢級規劃教材》還設計瞭練習題,思考題與練習題都用繁體字,以便提高大傢對古典文獻的認知能力以及對各種問題的處理能力。練習題可以在課堂上討論,也可以在課後做。編者建議教師應事先熟悉這些練習題,還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需要增加一些相關的練習題。那些有興趣有餘力的同學(包括一些碩士生)還可以按照“進一步閱讀文獻”所提供的綫索自學,進而拓展和加深有關方麵的知識。
目錄
導論
第一節 “文獻”與“古典文獻學”
一、文獻
二、古典文獻學
第二節 古典文獻學的知識範圍與功用
一、目錄、版本與校勘
二、辨僞、輯佚、標點、注釋、翻譯、檢索與齣土文獻
第三節 中國古典文獻學發展概況
一、先秦兩漢古典文獻學
二、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古典文獻學
三、宋遼金元古典文獻學
四、明清及近代古典文獻學
五、結語:中國古典文獻學發展的分期和時代性
第一章 古典文獻的載體與類型
第一節 古典文獻的載體形式
一、甲骨
二、金石
三、竹木
四、縑帛
五、紙張
六、電子
第二節 古典文獻的傳抄方式
一、從口頭傳說到書麵傳抄
二、古典文獻傳抄的時代性
第三節 古典文獻的類型
一、總集
二、彆集
三、單行文獻
四、叢書
五、工具書
關鍵詞
思考題
練習題
進一步閱讀文獻
第二章 古典文獻的目錄
第一節 目錄與目錄學
一、目錄的定義
二、一書目錄與群書目錄
三、“目錄”一詞的異名
四、“目錄學”的名義
五、目錄學的興起與發展
第二節 古代目錄的基本結構
一、書名
二、敘錄(解題、提要)
三、類序
第三節 古代目錄的分類沿革
一、《七略》創始的“六分法”
二、《七誌》與《七錄》的“七分法”
三、由《中經》到《隋書經籍誌》:“四分法”的確立
四、經、史、子、集四部概述
五、不守四部成規的其他分類法
第四節 古代目錄書的類彆
一、國傢圖書目錄(官修書目)
二、史誌目錄(附國史藝文誌、補史誌)
三、私傢撰修目錄
四、叢書目錄
五、其他目錄
……
第三章 古典文獻的版本
第四章 古典文獻的校勘
第五章 古典文獻的辨僞
第六章 古典文獻的輯佚
第七章 古典文獻的標點
第八章 古典文獻的注譯
第九章 古典文獻的檢索
第十章 齣土文獻的整理
附錄 四庫書係簡目提要
主要參考文獻
第三版後記
精彩書摘
《中國古典文獻學(第3版)/文學史係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傢級規劃教材》:
二、金石
金,指青銅器。銅和锡的閤金構成青銅,因為加瞭锡的成分,鑄造齣來的器物呈青灰色,所以稱為青銅器。鑄刻在商周青銅器上的文字,稱為金文。
考古發現證明,我國早在殷商時就能熟練地應用青銅器的冶煉和鑄造技術。青銅器主要為統治者和貴族的生活器具,如酒器、飲器、食器、樂器等。這些器具如果用作禮器,則被稱為吉金。三代時,鍾、鼎為最重之器,鑄刻的金文器具以鍾鼎居多,故後世又稱金文為“鍾鼎文”。西周是鍾鼎文最為盛行的時代。
周代貴族為瞭記錄他們認為重要的事件,如歌功頌德、財産分配、疆界糾紛、命令告示等,就選擇一些既貴重又可長久保存的青銅器,在上麵鑄刻銘文。因此,金文又稱為“銘文”“銘辭”。周銘辭結尾常有“子子孫孫永寶用”的話,“這當然是指所銘的器物,希望它永垂後世,但同時也意味著這銘辭是為器物的永垂後世而作。在後一意義上,銘辭被賦予瞭有意識地進行曆史記載的性質,這就比甲骨文前進瞭一大步”①。
一般說來,商代的銘文字數較少,常見的隻有幾個字,而周代銘文的字數則有大幅度增加,其文獻性質也得到加強,如陝西郿縣齣土的大盂鼎,有銘文291字,從飲酒的節製與放縱的差彆來談周之所以興和殷之所以亡,有總結曆史經驗教訓的意思。在現存一萬多件有銘文的青銅器中,銘文最長的首推毛公鼎,共497字,所記載的內容與《尚書·文侯之命》相近。據《左傳》記載,春鞦時鄭國和晉國都曾在鼎上鑄刻刑書,它們可以算是以青銅器為載體的完整意義上的書。
在我國古典文獻學史上,“金石”常常並稱,成為一個名詞。如果不算原始的石刻岩畫、石刻符號,石頭作為文獻載體的曆史可能同青銅器一樣早。《墨子·明鬼》中就說過:“鑄之盤盂,鏤之金石。”現存最早的石刻文字是秦刻石鼓,即在十塊鼓形石頭上刻有十首四言詩。與青銅器相比,石頭的材質更堅固,價格更低廉,取材更便利。因此,秦漢時期,統治者更願意用石刻文而不是銘文來記載國傢大事,或為自己樹碑立傳、歌功頌德。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的十年間,四方巡行,每到一處,他都要把統一天下的功績刻在石頭上以曉諭百姓,一共有嶧山、泰山、琅琊、之罘、東觀、碣石、會稽等七處石刻,其文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可以讀到。這些石刻文多數已經磨滅,有重摹本流傳,現在殘存的秦始皇石刻文,唯有琅琊石刻。石刻文獻多在露天公開展示,故更具有供人閱讀的書籍性質。就此而言,漢代的“熹平石經”則是當之無愧的石頭刻成的書。
從東漢末熹平四年(175年)開始,皇帝命大學者蔡邕用隸書書寫,將《周易》《尚書》等儒傢經典刻在石碑上,立於洛陽太學門外,供後儒晚學校正經書文字,取得瞭轟動性的閱讀效果。《後漢書·蔡邕傳》稱:“碑始立,其觀視及摹寫者,車乘日韆餘兩,填塞街陌。”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熹平石經”。魏正始中,又刻古文經於石碑上,以應學者們讀經之需求,與“熹平石經”並立於太學。古文不易識,則以篆、隸二體列於古文之下以詮釋之,世謂之“正始三體石經”(參看《中國古典文獻學(第3版)/文學史係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傢級規劃教材》導論第三節)。自漢魏以後,曆代都有重刻的石經,其中至今保存完好的有“開成石經”(或稱“唐石經”)、“乾隆石經”(或稱“清石經”)。
石經在經書的流傳過程中起到瞭重要的校勘範本作用,石經是官方和學者聯手確立的一個經書善本。據此可見,石刻作為一種獨特的文獻載體形式,在版本學上具有不可忽視的參考價值。
石刻文獻除瞭帝王的勒石記功和經書的示範摹本外,更大量的是曆代的墓誌碑文,各地名勝古跡的題名、題詞、題詩、記文,以及佛寺道觀裏石刻的釋道經書和一些特殊的石刻等。這些石刻文及其各種拓本的流傳,對於人們研究文史和宗教方麵的問題有著不可替代的文獻價值。比如唐人從開元二十九年(741年)起,任郎官者即題名刻於柱石,共有左右兩個多麵體的石柱,右柱不知何年失去,左柱清以前曾斷裂,清人所見為斷而復接。清人對這個郎官石柱進行瞭深入的研究,其中以勞格、趙鉞所著《唐尚書省郎官石柱題名考》最為突齣,這《中國古典文獻學(第3版)/文學史係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傢級規劃教材》可以說是考究唐代文史及職官製度不可或缺的參考書(中華書局1992年齣版瞭該書的整理本)。今人岑仲勉先生有《郎官石柱題名新考訂(外二種)》,可以參考。
……
前言/序言
古典文獻學是一門講如何對古典文獻進行整理與研究的學問。這門學問在現代中國的建立與發展,我認為,至少有這樣幾位學者應該提及,他們或是在學科意義上作齣過曆史性貢獻,或是對我個人的治學經驗産生過深遠影響。
首先是鄭鶴聲、鄭鶴春兄弟。“文獻學”的概念雖然最早是由梁啓超1920年在《清代學術概論》一書中提齣來的,但作為一門學問的名稱最早用來命名一部專著的則是鄭氏兄弟。兩人1928年閤著的《中國文獻學概要》-書,1930年由商務印書館齣版。有人把這部書稱為“中國文獻學的開山之作”。這種提法是符閤曆史實際的。這部書在後來不斷地被再版重印,足以說明其不可磨滅的曆史地位。據我所知,該書1933年在商務印書館重版,1935年再版,上海書店1983年重印,後又收入復旦大學、上海書店編輯的《民國叢書》第二編中,上海古籍齣版社2001年又齣版瞭帶有“導讀”的新一版。
其次是魏建功先生。在魏先生的領導下,北京大學1959年創建瞭古典文獻專業,成為我國第一個培養古文獻學和古籍整理專門人纔的專業。這個專業設在中文係,“古典文獻專業”是魏先生命名的。吳晗先生在1959年7月21日的《中國青年報》上發錶題為《北京大學古典文獻專業招生誌喜》的文章,翦伯贊先生在當年7月17日的《光明日報》上發錶題為《從北大古典文獻專業談到古籍整理問題》的文章,兩位學者都高度評價瞭古典文獻專業在北京大學的創立。事實證明,該專業從成立到現在,已經在古籍整理、研究和齣版等方麵為國傢培養瞭大量的專門人纔。
中國古典文獻學(第3版)/文學史係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傢級規劃教材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中國古典文獻學(第3版)/文學史係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傢級規劃教材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