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描述不足是自然语言一个重要且普遍的特征。本书通过全面考察模糊和歧义领域的多种现象,探讨了语言学、哲学和计算机科学中已经提出的关于语义不确定性的主要理论。本书认为不确定性具有进一步语境明确的潜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不确定性处理的统一逻辑。本书对无法消除的不精确引起的自然语言的不一致性进行了研究,并从逻辑动态扩展角度进行处理。
本书读者对象为理论语言学、计算语言学、逻辑、语言哲学和面向自然语言的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高年级学生和研究人员。虽然本书广泛运用了逻辑形式,但它只需要读者熟悉一些基本的标准谓词逻辑概念,因为所有的技术术语都有仔细的解释。
曼弗雷德? 平克尔(Manfred Pinkal),德国萨尔兰大学计算语言学和语音学系计算语言学教授,国际著名语言学家,2000 年曾获德国莱布尼茨奖,主要从事计算语义学与话语研究。其著作除本书外,还有《互联网语料库——一种语言处理的挑战》《连贯多句不同层次细节的视频描述》等。
郭曙纶,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 “语料库及其论文写作”暑期研讨班负责人,福建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理事,中国语料库语言学研究会理事,曾先后担任多元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汉语言研究所副所长和多元文化研究所所长等职。出版著作近10 本,发表论文80 余篇,主持或参与省部级课题10 余项。代表作有专著《汉语语料库的建设及应用》和教材《新汉语高级教程》等。
李学宁,江南大学教授,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功能语言学研讨会理事,国家社科同行专家库、教育部人文社科增补评审专家。主持国家社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1 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1 项、全国博士后面上资助基金1 项。近几年来,海外发表2 篇高质量SCIE 论文,为本校英语专业的全国学科排名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对我而言,一本好的学术著作,其魅力在于它能将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事物,重新置于显微镜下进行审视。而“不确定语义学”恰恰触及了我们最日常、却又最神秘的交流工具——语言。我猜测作者一定在书中对“意义”的产生机制进行了深刻的挖掘,探讨了词语的意义究竟是内在固有的,还是完全依赖于社群的共识和上下文的“光照”。如果书中能辅以精心挑选的、跨文化的语言实例,来佐证其逻辑模型的有效性,那将是极大的加分项。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处理那些在不同文化中语义边界截然不同的概念,比如“荣誉”或“宿命”。它们在逻辑上是否可以被归类到同一类“不确定性”的范畴之下?这本书的终极目标,在我看来,不应是消灭不确定性,而是优雅地拥抱它,并展示出这种“不确定”本身,正是语言生命力和适应性的源泉所在。它应该是一次对思维极限的温柔而坚定的推移。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试图将哲学思辨转化为清晰结构的人抱有极大的敬意,而这本书的标题暗示了作者正是在进行这样一项艰巨的任务。我设想,阅读它就像攀登一座知识的阶梯,每一步都需要扎实的逻辑基础,但到达顶端时,视野一定是开阔而壮丽的。我不指望这本书能给我提供现成的答案,因为关于“无限”和“意义”的问题,可能永远没有终极答案。我更期待它能教会我如何提出更好的问题。书中关于“词汇”的部分,我猜想它会深入探讨词语的指称范围是如何在时间中漂移的。今天的“进步”和一百年前的“进步”在语义学上究竟相隔多远?这种语义的“漂移”是否遵循着某种可被逻辑捕捉的模式?如果作者能展示出,即便在看似最不稳定的语义领域,依然存在着某种深层的、不可违背的结构性规律,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将是不可估量的。它或许能帮助我们重建对语言的信任,即使我们知道它本质上是不完全的。
评分拿到这本《逻辑与词汇》时,我立刻被它封面设计所吸引——那种深邃的蓝与跳跃的红交织在一起,如同理性与直觉的碰撞。坦白说,我对“不确定语义学”这个分支的了解并不深入,但我的直觉告诉我,这本书将是理解现代信息碎片化时代的钥匙。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噪音和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每一个信息都需要被解码,而语言的“不确定性”正是信息被操纵或被误解的温床。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套严谨的方法论,帮助我们像拆解精密机械一样,去审视那些看似简单的日常表达。比如,“环境友好”这个词,它在不同公司、不同法规下的含义天差地别。这本书如果能揭示出隐藏在这些词汇背后的、由逻辑结构决定的语义弹性,那将是巨大的收获。我渴望看到作者如何运用形式逻辑的工具,去“量化”语言中的模糊性,这听起来像是一个悖论,但正是在这种悖论中,我们才能找到理解现实复杂性的突破口。它应该是一本需要反复咀嚼,并时常停下来,看着窗外沉思的书。
评分这本《逻辑与词汇:不确定语义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引人遐想的张力,仿佛一扇通往形而上学迷宫的门。我期待它能深入剖析我们日常语言的边界,那些模棱两可、难以精确界定的词汇,是如何在逻辑的框架下折射出人类思维的混沌与精妙。它应该不仅仅是晦涩的学术探讨,更像是一次对“真”与“假”之间广阔灰色地带的探险。我希望作者能将那些抽象的逻辑概念,通过极具画面感的语言描绘出来,比如“可能”、“或许”、“大概”这些词语,在不同语境下是如何悄无声息地改变整个句子的重量和含义的。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数字无穷大在自然语言中的投射,以及当我们试图用有限的词汇去捕捉无限概念时,我们究竟是成功地描摹了它,还是仅仅构造了一个美丽的幻象。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超越了一本单纯的语义学著作,而成为了一部关于认知局限与语言潜能的哲学诗篇。我对它的期待,在于它能提供一种看待世界的新视角,让我们意识到,我们赖以交流的词汇,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松动和富有弹性。
评分这本书的厚重感预示着一场硬核的智力挑战,我准备好了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去消化它。我主要关注的是,作者如何处理“逻辑”与“词汇”之间那种内在的紧张关系。逻辑追求清晰的界限,而词汇却是天生拥抱模糊的。这种张力如何被化解,或者更引人入胜地,如何被强调?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对经典逻辑学挑战的全新解读,特别是那些与人类直觉相悖的悖论,比如理发师悖论或说谎者悖论,看看它们在“不确定语义学”的框架下,是否能获得一种全新的、更具解释力的位置。我不希望它只是重复已有的理论,而是能带来一套全新的分析工具,一套可以应用于现实世界复杂交流场景的“语义解码器”。如果这本书能让人在读完后,对每一次开口说话都多一份审慎和敬畏,认识到语言构建的现实是多么脆弱而精妙,那么它就已经完全值回票价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