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与词汇:不确定语义学 [Logic and Lexicon:The Semantics of the Infinite]

逻辑与词汇:不确定语义学 [Logic and Lexicon:The Semantics of the Infinit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曼弗雷德·平克尔 著,郭曙纶,李学宁 译
图书标签:
  • 逻辑学
  • 语义学
  • 词汇学
  • 不确定性
  • 形式语义学
  • 哲学语言学
  • 无限
  • 意义论
  • 语言哲学
  • 认知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924069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9474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Logic and Lexicon:The Semantics of the Infinite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3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语义描述不足是自然语言一个重要且普遍的特征。本书通过全面考察模糊和歧义领域的多种现象,探讨了语言学、哲学和计算机科学中已经提出的关于语义不确定性的主要理论。本书认为不确定性具有进一步语境明确的潜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不确定性处理的统一逻辑。本书对无法消除的不精确引起的自然语言的不一致性进行了研究,并从逻辑动态扩展角度进行处理。

本书读者对象为理论语言学、计算语言学、逻辑、语言哲学和面向自然语言的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高年级学生和研究人员。虽然本书广泛运用了逻辑形式,但它只需要读者熟悉一些基本的标准谓词逻辑概念,因为所有的技术术语都有仔细的解释。


作者简介

曼弗雷德? 平克尔(Manfred Pinkal),德国萨尔兰大学计算语言学和语音学系计算语言学教授,国际著名语言学家,2000 年曾获德国莱布尼茨奖,主要从事计算语义学与话语研究。其著作除本书外,还有《互联网语料库——一种语言处理的挑战》《连贯多句不同层次细节的视频描述》等。

郭曙纶,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 “语料库及其论文写作”暑期研讨班负责人,福建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理事,中国语料库语言学研究会理事,曾先后担任多元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汉语言研究所副所长和多元文化研究所所长等职。出版著作近10 本,发表论文80 余篇,主持或参与省部级课题10 余项。代表作有专著《汉语语料库的建设及应用》和教材《新汉语高级教程》等。

李学宁,江南大学教授,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功能语言学研讨会理事,国家社科同行专家库、教育部人文社科增补评审专家。主持国家社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1 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1 项、全国博士后面上资助基金1 项。近几年来,海外发表2 篇高质量SCIE 论文,为本校英语专业的全国学科排名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逻辑与词汇:不确定语义学 导论 在人类思想的广阔画卷中,语言与逻辑无疑是最为核心的两个支点。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塑造,共同构筑了我们理解世界、表达思想的基石。语言的丰富性、多义性以及情感色彩,为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表达可能,而逻辑的严谨性、系统性,则为我们提供了辨别真伪、推理判断的工具。然而,当我们深入审视语言的深层含义,尤其是当面对那些模糊、含糊、甚至充满矛盾的概念时,我们就会发现,传统上二元对立的逻辑体系,在解释不确定性时显得力不从心。 《逻辑与词汇:不确定语义学》正是这样一部致力于探索语言与逻辑之间复杂关系的著作。它不仅仅是对现有语义学理论的梳理和总结,更是一次深入的哲学思辨与语言学实践的融合。本书的核心在于“不确定语义学”,它试图打破传统逻辑对确定性的绝对追求,拥抱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不确定性,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套更具包容性和解释力的语义学框架。 第一章:语言的模糊性与逻辑的挑战 语言的魅力在于其生动和灵活,但这也恰恰是其天然的“缺陷”——模糊性。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下,甚至在不同的人心中,都可能承载着截然不同的含义。例如,“年轻”这个词,对于一个十八岁的人来说,可能意味着无限的可能;而对于一位年近古稀的老者,它可能更多地勾起一份追忆。这种“界限模糊”的特性,是语言的常态,而非偶然。 传统的逻辑学,尤其是在形式逻辑的范畴内,高度依赖于精确的定义和明确的真假判断。一个命题要么为真,要么为假,不存在中间地带。然而,现实世界中的许多命题,却难以被这样简单地二分。例如,“桌子是红色的”,当桌子呈现出多种红色调,或者在不同光线下呈现不同颜色时,这个命题的真值就变得不确定。又例如,“他是一个好人”,这是一个典型的价值判断,其“好”的标准因人而异,也因情境而异。 本章深入探讨了语言模糊性的几种主要表现形式,包括: 词义的模糊性(Vagueness): 如上文提到的“年轻”、“高”、“富”等,其边界难以精确界定。 语境依赖性(Context-Dependence): 词语的含义会随着使用它的具体场合、说话者意图、听话者理解等因素而变化。 多义性(Ambiguity): 同一个词语或句子可能存在多种解释,例如“我看见了河边的银行”,这里的“银行”可以指代河岸,也可以指代金融机构。 情感色彩与评价(Emotional Coloring and Evaluation): 语言中往往夹杂着说话者的情感和评价,这使得意义的解读更加复杂。 同时,本章也分析了传统逻辑在面对这些模糊性时所遇到的困境,并为后续的不确定语义学研究奠定了基础,指出了需要突破的传统思维模式。 第二章:不确定性语义学的理论基础 为了解决传统逻辑在处理语言不确定性时的不足,本书提出了“不确定语义学”的理论框架。这门学科借鉴并融合了多个领域的思想,包括但不限于: 模糊逻辑(Fuzzy Logic): 模糊逻辑是应对不确定性最直接的理论工具之一。它允许命题的真值在0到1之间取值,从而能够描述“部分为真”或“部分为假”的情况。本书将模糊逻辑的思想引入到对词语含义的分析中,认为词语的内涵本身就可以被视为一种“模糊集合”。 概率论与贝叶斯推理(Probability Theory and Bayesian Inference): 概率论为我们量化不确定性提供了数学工具。在语义学中,我们可以将词语的含义理解为一种概率分布,表达了该词语在不同语境下可能出现的意义的概率。贝叶斯推理则提供了一种动态更新信念(也就是对词语含义的理解)的方法。 信息论(Information Theory): 信息论关注信息的量化和传播。在语义学中,我们可以将词语的含义理解为一种“信息单元”,其清晰度或不确定性可以用信息熵来衡量。 语言哲学与认知科学(Philosophy of Language and Cognitive Science): 本章还深入探讨了不确定性在人类认知过程中的地位。我们的大脑并非一个纯粹的逻辑处理器,而是擅长处理模糊信息和不确定情境。语言作为思维的载体,自然也反映了这种认知模式。 不确定语义学并不否定逻辑的重要性,而是认为逻辑的范围应该被扩展,以包含对不确定性的有效处理。它强调,理解语言的真实运作,就必须拥抱其内在的不确定性,并发展出相应的分析工具。 第三章:词语的“不确定”内涵与外延 传统语义学通常将词语的含义分为内涵(Intension)和外延(Extension)。内涵指的是词语所代表的概念或属性,而外延则是该词语所指代的现实世界中的事物集合。本书将不确定性分析引入到这两个概念中: 内涵的模糊化: 词语的内涵不再被视为一个精确的定义,而是一个“模糊的属性集”。例如,“椅子”的内涵可以包含“供人坐的”、“有靠背的”、“有腿的”等属性,但这些属性的“强度”或“重要性”会因具体椅子而异。有些椅子可能不完全符合所有属性,但仍然可以被理解为“椅子”。 外延的概率化: 词语的外延不再是一个确定的集合,而是一个“概率分布”。也就是说,一个事物属于某个词语的外延的“可能性”不再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可以有不同的概率。例如,一个造型非常奇特的凳子,可能只有70%的可能性被认为是“椅子”,而30%的可能性被认为是“凳子”。 动态更新的含义: 词语的含义并非静止不变。随着新的信息和语境的出现,我们对词语含义的理解会不断调整。例如,当我们在某个特定场合看到一个带有扶手的凳子时,我们可能会暂时提高“椅子”这个词语对该物体适用性的概率。 本章通过大量具体的语言实例,展示了如何运用不确定语义学的工具来分析词语的内涵和外延,并解释了词语含义的动态性和语境依赖性。 第四章:不确定语义学在推理与交流中的应用 不确定性语义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理论上的创新,更在于其在实际交流和推理中的应用价值。 增强理解的精确性: 即使语言本身是不确定的,通过不确定语义学的方法,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说话者的意图,识别潜在的歧义,从而减少误解。在跨文化交流中,这种能力尤为重要。 优化决策过程: 在信息不完全或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出决策是常态。不确定语义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理性的方法来评估各种可能性,权衡利弊,并做出相对最优的决策。这在商业、医学、法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促进人工智能的发展: 当前人工智能在理解和生成自然语言方面仍然面临巨大挑战,其中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处理语言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不确定语义学为此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有助于构建更具智能和理解能力的人工智能系统。 辅助文学与艺术批评: 文学作品和艺术创作往往充满了象征、隐喻和多重解读。不确定语义学可以为分析这些作品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和作品的艺术内涵。 本章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了不确定语义学在不同领域的实际应用,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潜力和研究方向。 第五章:开放性问题与未来展望 任何一个新兴的理论体系,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面临诸多开放性问题和挑战。《逻辑与词汇:不确定语义学》在提出不确定语义学理论的同时,也坦诚地指出了其存在的局限性和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量化工具的完善: 如何更有效地将模糊逻辑、概率论等工具应用于更广泛的语言现象,尤其是在处理复杂句法结构和语篇关系时,仍需进一步探索。 个体差异的处理: 不同个体对语言的理解存在差异,如何将这种个体差异纳入不确定语义学的模型中,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计算复杂性: 随着不确定性分析的引入,相关的计算模型可能会变得更为复杂。如何平衡理论的精确性和计算的可行性,是实际应用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与相关学科的整合: 如何进一步深化不确定语义学与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计算语言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将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全面、更强大的语言理解理论。 本书的最后,作者呼吁学界和业界能够关注和参与到不确定语义学的研究中来,共同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它相信,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不确定语义学将能够更好地解释语言的奥秘,为人类认识世界、交流思想提供更强大的理论支撑。 结语 《逻辑与词汇:不确定语义学》是一部充满洞察力的著作,它不仅挑战了我们对语言和逻辑的传统认知,更提供了一套全新的视角和分析工具。在本书的引导下,读者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语言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拥抱其中的不确定性,并从中发掘出更深层次的意义。这不仅仅是对语言学和逻辑学的一次重要贡献,更是对人类思维能力的一次深刻反思与拓展。

用户评价

评分

对我而言,一本好的学术著作,其魅力在于它能将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事物,重新置于显微镜下进行审视。而“不确定语义学”恰恰触及了我们最日常、却又最神秘的交流工具——语言。我猜测作者一定在书中对“意义”的产生机制进行了深刻的挖掘,探讨了词语的意义究竟是内在固有的,还是完全依赖于社群的共识和上下文的“光照”。如果书中能辅以精心挑选的、跨文化的语言实例,来佐证其逻辑模型的有效性,那将是极大的加分项。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处理那些在不同文化中语义边界截然不同的概念,比如“荣誉”或“宿命”。它们在逻辑上是否可以被归类到同一类“不确定性”的范畴之下?这本书的终极目标,在我看来,不应是消灭不确定性,而是优雅地拥抱它,并展示出这种“不确定”本身,正是语言生命力和适应性的源泉所在。它应该是一次对思维极限的温柔而坚定的推移。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试图将哲学思辨转化为清晰结构的人抱有极大的敬意,而这本书的标题暗示了作者正是在进行这样一项艰巨的任务。我设想,阅读它就像攀登一座知识的阶梯,每一步都需要扎实的逻辑基础,但到达顶端时,视野一定是开阔而壮丽的。我不指望这本书能给我提供现成的答案,因为关于“无限”和“意义”的问题,可能永远没有终极答案。我更期待它能教会我如何提出更好的问题。书中关于“词汇”的部分,我猜想它会深入探讨词语的指称范围是如何在时间中漂移的。今天的“进步”和一百年前的“进步”在语义学上究竟相隔多远?这种语义的“漂移”是否遵循着某种可被逻辑捕捉的模式?如果作者能展示出,即便在看似最不稳定的语义领域,依然存在着某种深层的、不可违背的结构性规律,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将是不可估量的。它或许能帮助我们重建对语言的信任,即使我们知道它本质上是不完全的。

评分

拿到这本《逻辑与词汇》时,我立刻被它封面设计所吸引——那种深邃的蓝与跳跃的红交织在一起,如同理性与直觉的碰撞。坦白说,我对“不确定语义学”这个分支的了解并不深入,但我的直觉告诉我,这本书将是理解现代信息碎片化时代的钥匙。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噪音和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每一个信息都需要被解码,而语言的“不确定性”正是信息被操纵或被误解的温床。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套严谨的方法论,帮助我们像拆解精密机械一样,去审视那些看似简单的日常表达。比如,“环境友好”这个词,它在不同公司、不同法规下的含义天差地别。这本书如果能揭示出隐藏在这些词汇背后的、由逻辑结构决定的语义弹性,那将是巨大的收获。我渴望看到作者如何运用形式逻辑的工具,去“量化”语言中的模糊性,这听起来像是一个悖论,但正是在这种悖论中,我们才能找到理解现实复杂性的突破口。它应该是一本需要反复咀嚼,并时常停下来,看着窗外沉思的书。

评分

这本《逻辑与词汇:不确定语义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引人遐想的张力,仿佛一扇通往形而上学迷宫的门。我期待它能深入剖析我们日常语言的边界,那些模棱两可、难以精确界定的词汇,是如何在逻辑的框架下折射出人类思维的混沌与精妙。它应该不仅仅是晦涩的学术探讨,更像是一次对“真”与“假”之间广阔灰色地带的探险。我希望作者能将那些抽象的逻辑概念,通过极具画面感的语言描绘出来,比如“可能”、“或许”、“大概”这些词语,在不同语境下是如何悄无声息地改变整个句子的重量和含义的。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数字无穷大在自然语言中的投射,以及当我们试图用有限的词汇去捕捉无限概念时,我们究竟是成功地描摹了它,还是仅仅构造了一个美丽的幻象。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超越了一本单纯的语义学著作,而成为了一部关于认知局限与语言潜能的哲学诗篇。我对它的期待,在于它能提供一种看待世界的新视角,让我们意识到,我们赖以交流的词汇,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松动和富有弹性。

评分

这本书的厚重感预示着一场硬核的智力挑战,我准备好了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去消化它。我主要关注的是,作者如何处理“逻辑”与“词汇”之间那种内在的紧张关系。逻辑追求清晰的界限,而词汇却是天生拥抱模糊的。这种张力如何被化解,或者更引人入胜地,如何被强调?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对经典逻辑学挑战的全新解读,特别是那些与人类直觉相悖的悖论,比如理发师悖论或说谎者悖论,看看它们在“不确定语义学”的框架下,是否能获得一种全新的、更具解释力的位置。我不希望它只是重复已有的理论,而是能带来一套全新的分析工具,一套可以应用于现实世界复杂交流场景的“语义解码器”。如果这本书能让人在读完后,对每一次开口说话都多一份审慎和敬畏,认识到语言构建的现实是多么脆弱而精妙,那么它就已经完全值回票价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