雇佣劳动与资本

雇佣劳动与资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克思恩格斯 著
图书标签:
  • 马克思主义
  • 政治经济学
  • 资本主义
  • 雇佣劳动
  • 阶级斗争
  • 剩余价值
  • 经济学
  • 历史唯物主义
  • 社会学
  • 劳动关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8993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347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隆重举办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活动,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一件大事,是凝聚共识的重要举措。为配合相关纪念活动,我社计划专题出版一系列相关图书,本丛书是这一系列几年出版物的一部分。 书目包括:1.马克思 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3.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4.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 5.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 6.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7.马克思《法兰西内战》 8.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 9.马克思《资本论》(节选) 10.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 11.恩格斯《反杜林论》 1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13.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4.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15.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内容简介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它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正如恩格斯所说:“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研究写作《资本论》,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和历史趋势,为新世界观提供科学的根据。1842—1843年,马克思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期间,马克思逐步认识到,国家和法的实质,根源于社会的物质关系或生产关系,因此,“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之中去寻求”问题的答案。于是,1843年10月起,马克思开始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着手创建旨在“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的全新的政治经济学。《资本论》的写作和出版几乎倾注了马克思的毕生心血。从19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的40年间,马克思认真研究了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魁奈、马尔萨斯等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著作,以及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经济学说,深入考察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史以及经济状况与阶级斗争的关系,先后写下了“巴黎笔记”、“伦敦笔记”、《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这些手稿构成了《资本论》的主要内容。1867年9月,《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此后,马克思继续为《资本论》第一卷的修订和出版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并积极着手整理和修改《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继承马克思未完成的事业,整理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1885年5月)和第三卷(1894年10月)。恩格斯逝世后,《资本论》第四卷由考茨基整理,以《剩余价值学说史》为书名于1910年单独出版;1956—1962年苏联又重新整理出版了第四卷手稿,命名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论》的创作出版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逐步成熟、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


《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走向何方》 引言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挑战与机遇并存。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各国命运休戚与共,前所未有的联系将我们紧密相连。然而,与此同时,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地缘政治的紧张与冲突此起彼伏,贫富差距的鸿沟日益加深,气候变化、疫情蔓延等全球性问题严峻考验着人类的智慧与勇气。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得不深刻思考:人类的未来将走向何方?我们应当如何应对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才能开创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走向何方》一书,正是基于对当下世界格局的深刻洞察,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严谨审视,对未来发展方向的郑重探索。它并非空泛的哲学思辨,也不是教条式的理论灌输,而是融合了历史的厚重、现实的关照与未来的展望,旨在为我们擘画一幅理性、包容、协作、共赢的人类发展蓝图。本书将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当前世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愿景,勾勒出一条通往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必然之路。 第一部分:世界之变——认清时代的潮流与挑战 本书的开篇,将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长河,审视人类文明的演进轨迹。从部落联盟到民族国家,从冷战对峙到全球互联,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和互动模式一直在不断演变。作者将着重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1世纪以来,全球化进程如何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改变着世界格局。我们将看到,经济的互联互通、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员的自由流动,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和人类福祉的提升。 然而,硬币的另一面是,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同样不容忽视。本书将深入剖析以下几个关键议题: 贫富差距的鸿沟: 全球化在带来整体繁荣的同时,也加剧了国家之间和国家内部的贫富分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以及发达国家内部不同阶层之间的差距,都带来了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我们将探讨导致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包括不公平的贸易规则、金融资本的逐利性、以及技术进步可能带来的就业结构性变化。 地缘政治的紧张与冲突: 民族主义的抬头、大国博弈的加剧、地区冲突的频发,使得世界并不太平。历史恩怨、资源争夺、意识形态的差异,都可能成为点燃战火的导火索。本书将分析当前国际关系中存在的矛盾与张力,以及如何避免冲突,寻求和平解决之道。 全球性挑战的严峻性: 气候变化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前所未有的威胁,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锐减。传染病的全球大流行,如COVID-19,深刻暴露了全球公共卫生体系的脆弱性。恐怖主义、网络安全、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威胁,也对各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挑战。这些问题,无一不跨越国界,需要全球协作才能有效应对。 逆全球化思潮的涌动: 在全球化带来的挑战面前,一些国家和群体开始质疑甚至反对全球化。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民粹主义等思潮的抬头,阻碍了国际合作,破坏了既有的全球治理体系。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些思潮出现的社会经济根源,以及它们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潜在影响。 通过对这些挑战的全面审视,本书旨在唤醒读者对当前世界复杂性的深刻认知,为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部分: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国家边界的时代呼唤 在认清世界之变的严峻性之后,本书将笔锋一转,深入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理念。这并非一个新颖的口号,而是对人类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是对未来世界发展趋势的科学判断,是对构建一个更加美好世界的庄严承诺。 “命运共同体”的内涵解析: 作者将详细解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丰富内涵。它强调的是,在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的今天,各国已经成为了一个利益休戚与共的有机整体。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各国共同努力。这意味着,我们要超越狭隘的国家利益,站在全人类的高度,思考和解决问题。 理论基础与历史传承: 本书将追溯人类思想史上关于“世界大同”、“天下为公”等理念的渊源,展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也将结合当代的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论证其科学性和可行性。 互联互通与命运共担: 在全球化时代,各国之间的联系无处不在,从经济贸易到信息交流,从文化融合到人员往来,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这种互联互通,也意味着风险和挑战的相互传递。一个国家的危机,很可能演变成全球性的危机;一个地区的动荡,也可能波及整个世界。因此,命运共同体就意味着,我们要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应对挑战。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主题: 本书将强调,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合作与共赢是必然的选择。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应该致力于构建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通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入阐释,本书旨在破除狭隘的民族主义和零和博弈思维,倡导一种更加开放、包容、合作的国际观,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指明方向。 第三部分:构建之路——迈向共赢的未来 如果说前两部分是在诊断病情和提出药方,那么第三部分则是具体指导我们如何服药,如何走向康复。本书将详细探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迈向共赢未来的具体路径和实践方法。 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作者将强调,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是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这意味着要摒弃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尊重各国主权,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要建立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机制,使其更加公平合理地反映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 深化多边合作与全球治理: 在应对全球性挑战方面,多边主义是不可或缺的。本书将深入分析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在促进全球合作中的作用,并探讨如何加强这些组织的效能,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同时,也将关注新兴的多边合作机制,如“一带一路”倡议,并分析其在促进全球互联互通和共同发展方面的作用。 促进经济全球化向更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面对逆全球化思潮,本书认为,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而应该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优化升级。要打破贸易壁垒,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让发展中国家也能从中受益。要关注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领域,创造新的增长点,弥合数字鸿沟和发展鸿沟。 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文化理解: 文明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不同文明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学习,而不是相互排斥。本书将倡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坚持绿色发展,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恶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必须携手应对。本书将呼吁各国加强在环保领域的合作,推动能源转型,发展绿色经济,共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共同应对风险挑战: 在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的今天,单打独斗难以取胜。本书将强调,各国应秉持真正的多边主义精神,加强在安全、卫生、气候、反恐等领域的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安全共同体。 推动构建人类共同价值: 本书还将探讨,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寻求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理念,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并以此为基础,凝聚共识,携手前行。 结论 《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走向何方》一书,以史为鉴,以现实为基石,以未来为导向,系统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必然性、科学内涵和实现路径。它呼唤着我们超越狭隘的利益藩篱,以更广阔的视野,更包容的心态,更坚定的决心,共同应对挑战,共享发展机遇,携手创造一个和平、繁荣、可持续的美好未来。本书希望能够激发更多人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思考,凝聚起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的磅礴力量。它告诉我们,尽管前路充满荆棘,但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方向,就一定能够抵达繁荣与和平的彼岸。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也是一个需要我们共同努力的时代。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那些习惯于快餐式阅读的人来说,这本书可能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它的语言风格非常古典和正式,充满了严密的术语和复杂的从句结构,初读时确实有些“劝退”。但如果能坚持下去,你会发现作者在看似枯燥的论述中,隐藏着对人类社会运作本质的深刻洞察。我注意到作者在论述中大量引用了当时的社会观察和一手资料,这极大地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和现场感。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院派理论,而是深深扎根于社会肌理之中的思想结晶。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看待资本的眼光都变得复杂起来——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中性词汇,而是一个充满矛盾、力量巨大且难以驾驭的复杂实体。这种视角的重塑,本身就是一次宝贵的精神财富。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在学习知识,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精神上的“辩论”。作者仿佛站在我的对面,提出了一个观点,然后用环环相扣的证据链条来支持它,迫使我必须在脑海中构思反驳的逻辑,然后作者又精准地预判并回应了我的潜在异议。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觉和参与感。它有效地打破了传统阅读中读者与作者之间单向的传递模式。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矛盾分析的透彻。他没有将社会视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而是毫不避讳地揭示了其中固有的、结构性的张力。这种直面矛盾、不回避问题的勇气,使得整本书的论述充满了力量感和现实意义。它是一面镜子,照出了经济制度下的权力流向和利益分配的隐秘通道。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场精神上的马拉松,需要投入极大的专注力。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走到窗边,试图将书中的抽象概念与窗外匆忙的行人、鳞次栉比的写字楼建立起实际的联系。作者的论证过程严谨得令人窒息,仿佛每一步推理都经过了无数次的逻辑推演和事实检验。这种学理上的扎实感,虽然偶尔会让人感到阅读的阻力稍大,但一旦成功跨越那些理论的高峰,随之而来的那种“豁然开朗”的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特别是在解析价值创造与分配不均的章节,作者的笔触冷静而克制,没有煽情的词汇,却比任何激烈的控诉都更具穿透力。它更像是一部社会学的“解剖报告”,冷静地展示了机体内部的运作机制,让人在理解的同时,也对现实世界多了一层清醒的认识,不再轻易被表象所蒙蔽。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不是它提出了多么新颖的观点,而是它用一种近乎考古发掘的精神,把那些被现代生活消磨、被主流叙事掩盖的底层动力重新挖掘了出来。它的文字密度极高,没有一句废话,仿佛每一个词语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精选,承载着沉重的历史信息。我特别喜欢其中对历史脉络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的手法。它没有孤立地看待某个时期的经济状态,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宏大的历史连续体中进行考察,这使得我们能够跳出眼前的局限,以更长远的视角去评估当前的困境和选择。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有种强烈的冲动,想要立刻找人讨论,分享那种被知识冲击后的激动。它不是一本轻松的“闲书”,而更像是一本需要被反复研读、标注和思考的工具书,一本帮助我们理解我们所处时代的“操作手册”。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极具冲击力,那种粗粝的质感和暗沉的色调,仿佛能让人直接触摸到历史的尘埃与时代的重量。我原本对这个领域的书籍抱持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觉得它必然是晦涩难懂的理论堆砌。然而,翻开扉页后,我立刻被作者那种近乎手术刀般精准的剖析能力所吸引。他不仅仅是在描述现象,更是在挖掘现象背后那些令人不寒而栗的内在逻辑。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置身于巨大工业迷宫中的观察者,周围是轰鸣的机器和沉默的工人,而作者则像是一个掌握了所有蓝图的向导,为我清晰地勾勒出整个结构是如何搭建,又是如何运转的。书中对于生产关系演变的梳理,尤其细腻,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经济行为。那种层层剥茧,将复杂议题简化为清晰脉络的叙述方式,实在令人佩服。它没有给我提供廉价的答案,反而更像是一副打开认知边界的钥匙,让我对当前社会经济结构有了更深层次的疑惑和探索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