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隆重举办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活动,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一件大事,是凝聚共识的重要举措。为配合相关纪念活动,我社计划专题出版一系列相关图书,本丛书是这一系列几年出版物的一部分。 书目包括:1.马克思 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3.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4.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 5.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 6.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7.马克思《法兰西内战》 8.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 9.马克思《资本论》(节选) 10.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 11.恩格斯《反杜林论》 1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13.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4.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15.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它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正如恩格斯所说:“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研究写作《资本论》,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和历史趋势,为新世界观提供科学的根据。1842—1843年,马克思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期间,马克思逐步认识到,国家和法的实质,根源于社会的物质关系或生产关系,因此,“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之中去寻求”问题的答案。于是,1843年10月起,马克思开始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着手创建旨在“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的全新的政治经济学。《资本论》的写作和出版几乎倾注了马克思的毕生心血。从19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的40年间,马克思认真研究了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魁奈、马尔萨斯等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著作,以及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经济学说,深入考察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史以及经济状况与阶级斗争的关系,先后写下了“巴黎笔记”、“伦敦笔记”、《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这些手稿构成了《资本论》的主要内容。1867年9月,《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此后,马克思继续为《资本论》第一卷的修订和出版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并积极着手整理和修改《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继承马克思未完成的事业,整理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1885年5月)和第三卷(1894年10月)。恩格斯逝世后,《资本论》第四卷由考茨基整理,以《剩余价值学说史》为书名于1910年单独出版;1956—1962年苏联又重新整理出版了第四卷手稿,命名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论》的创作出版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逐步成熟、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
对于那些习惯于快餐式阅读的人来说,这本书可能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它的语言风格非常古典和正式,充满了严密的术语和复杂的从句结构,初读时确实有些“劝退”。但如果能坚持下去,你会发现作者在看似枯燥的论述中,隐藏着对人类社会运作本质的深刻洞察。我注意到作者在论述中大量引用了当时的社会观察和一手资料,这极大地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和现场感。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院派理论,而是深深扎根于社会肌理之中的思想结晶。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看待资本的眼光都变得复杂起来——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中性词汇,而是一个充满矛盾、力量巨大且难以驾驭的复杂实体。这种视角的重塑,本身就是一次宝贵的精神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在学习知识,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精神上的“辩论”。作者仿佛站在我的对面,提出了一个观点,然后用环环相扣的证据链条来支持它,迫使我必须在脑海中构思反驳的逻辑,然后作者又精准地预判并回应了我的潜在异议。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觉和参与感。它有效地打破了传统阅读中读者与作者之间单向的传递模式。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矛盾分析的透彻。他没有将社会视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而是毫不避讳地揭示了其中固有的、结构性的张力。这种直面矛盾、不回避问题的勇气,使得整本书的论述充满了力量感和现实意义。它是一面镜子,照出了经济制度下的权力流向和利益分配的隐秘通道。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场精神上的马拉松,需要投入极大的专注力。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走到窗边,试图将书中的抽象概念与窗外匆忙的行人、鳞次栉比的写字楼建立起实际的联系。作者的论证过程严谨得令人窒息,仿佛每一步推理都经过了无数次的逻辑推演和事实检验。这种学理上的扎实感,虽然偶尔会让人感到阅读的阻力稍大,但一旦成功跨越那些理论的高峰,随之而来的那种“豁然开朗”的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特别是在解析价值创造与分配不均的章节,作者的笔触冷静而克制,没有煽情的词汇,却比任何激烈的控诉都更具穿透力。它更像是一部社会学的“解剖报告”,冷静地展示了机体内部的运作机制,让人在理解的同时,也对现实世界多了一层清醒的认识,不再轻易被表象所蒙蔽。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不是它提出了多么新颖的观点,而是它用一种近乎考古发掘的精神,把那些被现代生活消磨、被主流叙事掩盖的底层动力重新挖掘了出来。它的文字密度极高,没有一句废话,仿佛每一个词语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精选,承载着沉重的历史信息。我特别喜欢其中对历史脉络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的手法。它没有孤立地看待某个时期的经济状态,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宏大的历史连续体中进行考察,这使得我们能够跳出眼前的局限,以更长远的视角去评估当前的困境和选择。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有种强烈的冲动,想要立刻找人讨论,分享那种被知识冲击后的激动。它不是一本轻松的“闲书”,而更像是一本需要被反复研读、标注和思考的工具书,一本帮助我们理解我们所处时代的“操作手册”。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极具冲击力,那种粗粝的质感和暗沉的色调,仿佛能让人直接触摸到历史的尘埃与时代的重量。我原本对这个领域的书籍抱持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觉得它必然是晦涩难懂的理论堆砌。然而,翻开扉页后,我立刻被作者那种近乎手术刀般精准的剖析能力所吸引。他不仅仅是在描述现象,更是在挖掘现象背后那些令人不寒而栗的内在逻辑。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置身于巨大工业迷宫中的观察者,周围是轰鸣的机器和沉默的工人,而作者则像是一个掌握了所有蓝图的向导,为我清晰地勾勒出整个结构是如何搭建,又是如何运转的。书中对于生产关系演变的梳理,尤其细腻,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经济行为。那种层层剥茧,将复杂议题简化为清晰脉络的叙述方式,实在令人佩服。它没有给我提供廉价的答案,反而更像是一副打开认知边界的钥匙,让我对当前社会经济结构有了更深层次的疑惑和探索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