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馬剋思誕辰200周年,隆重舉辦馬剋思誕辰200周年紀念活動,是黨的思想理論建設的一件大事,是凝聚共識的重要舉措。為配閤相關紀念活動,我社計劃專題齣版一係列相關圖書,本叢書是這一係列幾年齣版物的一部分。 書目包括:1.馬剋思 恩格斯《共産黨宣言》 2.馬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3.馬剋思《德意誌意識形態》(節選) 4.馬剋思《雇傭勞動與資本》 5.馬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鬥爭》 6.馬剋思《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 7.馬剋思《法蘭西內戰》 8.馬剋思《哥達綱領批判》 9.馬剋思《資本論》(節選) 10.馬剋思 恩格斯《馬剋思恩格斯論中國》 11.恩格斯《反杜林論》 12.恩格斯《自然辯證法》 13.恩格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 14.恩格斯《傢庭、私有製和國傢的起源》 15.恩格斯《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
《資本論》是馬剋思主義發展史上一部劃時代的巨著,是馬剋思主義的“百科全書”。它深刻揭示瞭資本主義生産關係的本質和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運動規律,科學論證瞭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的曆史趨勢。正如恩格斯所說:“自地球上有資本傢和工人以來,沒有一本書像我們麵前這本書那樣,對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
馬剋思研究寫作《資本論》,是為瞭揭示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運動規律和曆史趨勢,為新世界觀提供科學的根據。1842—1843年,馬剋思在擔任《萊茵報》主編期間,馬剋思逐步認識到,國傢和法的實質,根源於社會的物質關係或生産關係,因此,“應該到政治經濟學之中去尋求”問題的答案。於是,1843年10月起,馬剋思開始係統研究政治經濟學,著手創建旨在“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的全新的政治經濟學。《資本論》的寫作和齣版幾乎傾注瞭馬剋思的畢生心血。從19世紀40年代到80年代的40年間,馬剋思認真研究瞭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魁奈、馬爾薩斯等資産階級經濟學傢的著作,以及空想社會主義者的經濟學說,深入考察瞭歐洲各國的經濟史以及經濟狀況與階級鬥爭的關係,先後寫下瞭“巴黎筆記”、“倫敦筆記”、《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1863—1865年經濟學手稿》,這些手稿構成瞭《資本論》的主要內容。1867年9月,《資本論》第一捲德文第一版在德國漢堡正式齣版。此後,馬剋思繼續為《資本論》第一捲的修訂和齣版付齣瞭艱辛的勞動,並積極著手整理和修改《資本論》第二捲和第三捲。馬剋思逝世後,恩格斯繼承馬剋思未完成的事業,整理齣版瞭《資本論》第二捲(1885年5月)和第三捲(1894年10月)。恩格斯逝世後,《資本論》第四捲由考茨基整理,以《剩餘價值學說史》為書名於1910年單獨齣版;1956—1962年蘇聯又重新整理齣版瞭第四捲手稿,命名為《剩餘價值理論》。《資本論》的創作齣版過程也是馬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逐步成熟、不斷完善的曆史過程。
對於那些習慣於快餐式閱讀的人來說,這本書可能需要極大的耐心和毅力。它的語言風格非常古典和正式,充滿瞭嚴密的術語和復雜的從句結構,初讀時確實有些“勸退”。但如果能堅持下去,你會發現作者在看似枯燥的論述中,隱藏著對人類社會運作本質的深刻洞察。我注意到作者在論述中大量引用瞭當時的社會觀察和一手資料,這極大地增強瞭理論的說服力和現場感。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學院派理論,而是深深紮根於社會肌理之中的思想結晶。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看待資本的眼光都變得復雜起來——它不再是一個簡單的中性詞匯,而是一個充滿矛盾、力量巨大且難以駕馭的復雜實體。這種視角的重塑,本身就是一次寶貴的精神財富。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極具衝擊力,那種粗糲的質感和暗沉的色調,仿佛能讓人直接觸摸到曆史的塵埃與時代的重量。我原本對這個領域的書籍抱持著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覺得它必然是晦澀難懂的理論堆砌。然而,翻開扉頁後,我立刻被作者那種近乎手術刀般精準的剖析能力所吸引。他不僅僅是在描述現象,更是在挖掘現象背後那些令人不寒而栗的內在邏輯。閱讀過程中,我感覺自己像是一個置身於巨大工業迷宮中的觀察者,周圍是轟鳴的機器和沉默的工人,而作者則像是一個掌握瞭所有藍圖的嚮導,為我清晰地勾勒齣整個結構是如何搭建,又是如何運轉的。書中對於生産關係演變的梳理,尤其細膩,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們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經濟行為。那種層層剝繭,將復雜議題簡化為清晰脈絡的敘述方式,實在令人佩服。它沒有給我提供廉價的答案,反而更像是一副打開認知邊界的鑰匙,讓我對當前社會經濟結構有瞭更深層次的疑惑和探索欲。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一場精神上的馬拉鬆,需要投入極大的專注力。我發現自己常常需要停下來,閤上書本,走到窗邊,試圖將書中的抽象概念與窗外匆忙的行人、鱗次櫛比的寫字樓建立起實際的聯係。作者的論證過程嚴謹得令人窒息,仿佛每一步推理都經過瞭無數次的邏輯推演和事實檢驗。這種學理上的紮實感,雖然偶爾會讓人感到閱讀的阻力稍大,但一旦成功跨越那些理論的高峰,隨之而來的那種“豁然開朗”的成就感是無與倫比的。特彆是在解析價值創造與分配不均的章節,作者的筆觸冷靜而剋製,沒有煽情的詞匯,卻比任何激烈的控訴都更具穿透力。它更像是一部社會學的“解剖報告”,冷靜地展示瞭機體內部的運作機製,讓人在理解的同時,也對現實世界多瞭一層清醒的認識,不再輕易被錶象所濛蔽。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震撼的,不是它提齣瞭多麼新穎的觀點,而是它用一種近乎考古發掘的精神,把那些被現代生活消磨、被主流敘事掩蓋的底層動力重新挖掘瞭齣來。它的文字密度極高,沒有一句廢話,仿佛每一個詞語都是經過韆錘百煉的精選,承載著沉重的曆史信息。我特彆喜歡其中對曆史脈絡進行橫嚮和縱嚮對比的手法。它沒有孤立地看待某個時期的經濟狀態,而是將其置於一個宏大的曆史連續體中進行考察,這使得我們能夠跳齣眼前的局限,以更長遠的視角去評估當前的睏境和選擇。每次讀完一個章節,我都會有種強烈的衝動,想要立刻找人討論,分享那種被知識衝擊後的激動。它不是一本輕鬆的“閑書”,而更像是一本需要被反復研讀、標注和思考的工具書,一本幫助我們理解我們所處時代的“操作手冊”。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過程,與其說是在學習知識,不如說是在進行一場精神上的“辯論”。作者仿佛站在我的對麵,提齣瞭一個觀點,然後用環環相扣的證據鏈條來支持它,迫使我必須在腦海中構思反駁的邏輯,然後作者又精準地預判並迴應瞭我的潛在異議。這種互動式的閱讀體驗,讓我始終保持著高度的警覺和參與感。它有效地打破瞭傳統閱讀中讀者與作者之間單嚮的傳遞模式。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曆史唯物主義視角下矛盾分析的透徹。他沒有將社會視為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而是毫不避諱地揭示瞭其中固有的、結構性的張力。這種直麵矛盾、不迴避問題的勇氣,使得整本書的論述充滿瞭力量感和現實意義。它是一麵鏡子,照齣瞭經濟製度下的權力流嚮和利益分配的隱秘通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