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先生所著《中国哲学史(上下)》两卷本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全书分为上、下册。第一篇是子学时代,第二篇为经学时代。从孔子到淮南王为子学时代,自董仲舒到康有为为经学时代。子学时代主要介绍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学说,经学时代则记述了从汉代到晚清整个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脉络。
作者简介冯友兰(一八九五-一九九○),字芝生,河南省唐河县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赴美,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一九二八至一九五二年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一九五二年起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目录《中国哲学史上》自序一自序二自序三第一篇子学时代第一章绪论一、哲学之内容二、哲学之方法三、哲学中论证之重要四、哲学与中国之“义理之学”五、中国哲学之弱点及其所以六、哲学之统一七、哲学与哲学家八、历史与哲学史九、历史与写的历史十、叙述式的哲学史与选录式的哲学史十一、历史是进步的十二、中国哲学史取材之标准第二章泛论子学时代一、子学时代之开始二、子学时代哲学发达之原因三、子学时代之终结四、古代大过渡时期之终结五、古代著述体裁第三章孔子以前及其同时之宗教的哲学的思想一、鬼神二、术数三、天四、一部分人较开明之思想五、人之发现第四章孔子及儒家之初起一、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二、孔子对于传统的制度及信仰之态度三、正名主义四、孔子以述为作五、直、仁、忠、恕六、义利及性第五章墨子及前期墨家一、关于墨子之考证二、《经》、《经说》及《大取》、《小取》六篇之时代三、墨者为一有组织之团体四、墨子哲学为功利主义五、何为人民之大利……第六章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学第七章战国时之“百家之学”第八章《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学第九章惠施、公孙龙及其他辩者第十章庄子及道家中之庄学第十一章《墨经》及后期墨家第十二章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学第十三章韩非及其他法家第十四章秦汉之际之儒家第十五章《易传》及《淮南鸿烈》中之宇宙论第十六章儒家之六艺论及儒家之独尊《中国哲学史上下》第二篇经学时代第一章泛论经学时代第二章董仲舒与今文经学第三章两汉之际谶纬及象数之学第四章古文经学与扬雄、王充第五章南北朝之玄学(上)第六章南北朝之玄学(下)第七章南北朝之佛学及当时人对于佛学之争论第八章隋唐之佛学(上)第九章隋唐之佛学(下)第十章道学之初兴及道学中“二氏”之成分第十一章周濂溪、邵康节第十二章张横渠及二程第十三章朱子第十四章陆象山、王阳明及明代之心学第十五章清代道学之继续第十六章清代之今文经学附录
媒体评论在我困难的时期,使我重找回内心之平静的生命灯塔是中国著名学者冯友兰的著作《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蕴含着正直、坚强的人类道义和战胜这个混乱世界的智慧和教诲。
——朴槿惠
今欲求一中国古代哲学史,能矫傅会之恶习,而具了解之同情者,则冯君此作庶几近之。其材料取用,具史学之通识,实近年吾国思想史之有数著作!
取材严谨,持论精确。
——陈寅恪
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
——冯友兰
?自序一
吾非历史家,此哲学史对于“哲学”方面,较为注重。其在“史”之方面,则似有一点可值提及。
中国近来,史学颇有进步。吾人今日研究中国古代史所持之观点,与前人不同。吾人今日对于中国古代之知识,与前人所知者亦大异。前人对于古代事物之传统的说法,吾人今日亦多已加以辨正。对于此种“古史辩”,王船山、崔东壁即已有贡献;不过近人更有意的向此方向努力耳。
吾 于写此哲学史时,对于中国古代史,亦往往有自己之见解。积之既久,乃知前人对于古代事物之传统的说法,亦不能尽谓为完全错误。官僚查案报告中常有“事出有因,查无实据”之语。前人对于古代事物之传统的说法,近人皆知其多为“查无实据”者。然其同时亦多为“事出有因”,则吾人所须注意者也。
吾 亦非黑格尔派之哲学家,但此哲学史对于中国古代史所持之观点,若与他观点联合观之,则颇可为黑格尔历史哲学之一例证。黑格尔谓历史进化常经“正”、“反”、“合”三阶级。前人对于古代事物之传统的说法,“正”也;近人指出前人说法多为“查无实据”,此“反”也;若谓前人说法虽多为“查无实据”,要亦多“事出有因”;此“合”也。顾颉刚先生云:“反”之方面之工作,尚多未作;吾深信之。吾亦非敢妄谓此哲学史中所说之中国古史,即真与事实相合。不过在现在之“古史辩”中,此哲学史,在“史”之方面,似有此一点值得提及而已。
此书初稿成后,先在清华印为讲义,分送师友请正。其经改正者,及书中采用师友之说之处,皆随文注明。谨乘此机会,向诸师友致谢。
冯友兰十九年八月十五日清华园
自序二
此书第一篇出版后,胡适之先生以为书中之主要观点系正统派的。今此书第二篇继续出版,其中之主要观点尤为正统派的。此不待别人之言,吾已自觉之。然吾之观点之为正统派的,乃系用批评的态度以得之者。故吾之正统派的观点,乃黑格尔所说之“合”,而非其所说之“正”也。
吾 作此书,见历史上能为一时之大儒自成派别者,其思想学说大多卓然有所树立,即以现在之眼光观之,亦有不可磨灭者。其不能自成派别者,则大多并无新见,其书
书摘与插画
第一次接触冯友兰先生的这部著作,最大的震撼来自于其宏大的叙事结构和精妙的逻辑推演。他并非简单地罗列哲学家和他们的观点,而是构建了一个清晰的演化图景,让你能真切地感受到,从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到魏晋玄学,再到宋明理学,每一个思想流派的产生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对前人问题的回应与超越。我尤其欣赏他那种穿透历史迷雾的洞察力,能够抓住各个时代哲学的核心命题,并用极为凝练的语言进行概括。即便是对于那些晦涩难懂的义理辩驳,他也能抽丝剥茧,将其还原到其最基本的逻辑层面,这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同时也让资深研究者能获得新的启发。
评分作为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哲学史,它的价值远不止于史料的梳理。它不仅仅是在讲述“过去的人怎么想”,更是在探讨“我们今天该如何思考”。冯先生的叙述中始终贯穿着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当我读到他对某一特定学派的评价时,总能感受到他是在用一种现代的、理性的视角去审视和评判,而不是简单的复述或盲目推崇。这种批判性思维的融入,使得整部书充满了活力,避免了陷入纯粹的故纸堆研究。它迫使读者去反思,那些几千年前提出的终极问题,在现代科技和伦理困境面前,是否依然具有解答的可能。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于一些传统概念的理解被彻底颠覆了。比如说,过去我一直将道家和儒家简单对立来看待,但通过本书的深入分析,我才明白两者之间复杂且深刻的互补性。这种细腻的辨析能力,需要作者具备极高的学养和极强的思辨能力。在某些段落,作者的行文风格显得极为严谨和学术化,充满了教科书式的精确性,要求读者必须集中精力去消化每一个论断。然而,穿插在严肃分析之间的,又是那些极富哲理的美妙句子,它们如同黑夜中的灯塔,瞬间点亮了整个思想版图,让人忍不住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意味深长。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相当考究,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扉页上的字体选择,那种略带古朴却又不失清晰的排版,让人在翻开之前就对即将面对的文字内容充满了敬畏。我特别留意了重庆出版社的出品,他们的古籍整理和现代学术著作的出版一直都有着水准保障,这次的印刷质量尤其出色,纸张的质感很舒服,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有明显的疲劳感。特别是对那些需要反复查阅引文和注释的部分,清晰的墨色和合理的留白,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可以说,光是作为一件摆在家中书架上的收藏品,它就已经值回票价了。这种对实体书品质的坚持,在如今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更显得难能可贵,让人仿佛能触摸到中国思想流变的历史脉络。
评分总而言之,这套书已经超越了普通“工具书”的范畴,它更像是一场与中国古代最伟大头脑们进行的深度对话记录。它不是那种可以快速翻阅、获取碎片知识的读物,而是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带着笔记本去“攻克”的巨著。每次合上书卷,我都会有一种精神被洗礼过的感觉,对中国文化的根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意。它不仅是了解中国哲学不可或缺的入门砖和奠基石,更是一部可以伴随人一生,在不同年龄段都能读出新意的传世之作,其价值是时间无法磨灭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