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至2017年,年年茶季,行知茶文化講習所的師生相約雲南遊學,訪茶普洱。他們一次又一次跋山涉山水行程數韆公裏,用腳步丈量大地,遍曆雲南各大代錶性名山,遍訪雲南普洱茶名傢、參訪眾多茶企。在此期間,行知茶文化講習所創辦人馬哲峰寫瞭二十餘篇尋茶記,分散刊登在各種報刊上。此書即這些文章的結集。
馬哲峰,河南省茶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河南省茶葉商會副秘書長、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客座教授,濟源職業技術學院客座教授,行知茶文化講習所創辦人。
1.白鶯山尋茶記
2.香竹箐尋茶記
3.昔歸尋茶記
4.冰島尋茶記
5.邦崴尋茶記
6.景邁山尋茶記
7.巴達山尋茶記
8.猛宋尋茶記
9.帕沙尋茶記
10.南糯山尋茶記
11.賀開尋茶記
12.老班章尋茶記
13.新班章尋茶記
14.老曼峨尋茶記
15.猛龍尋茶記
16.攸樂山尋茶記
17.革登正山尋茶記
18.莽枝正山尋茶記
19.倚邦正山尋茶記
20.蠻磚正山尋茶記
21.易武正山尋茶記
22.睏鹿山尋茶記
附錄一 我的普洱茶美學主義
附錄二 知行閤一:我的普洱茶私學教育之路
這些多次把他帶到山野、林間、村寨、火塘邊的形形色色的路,讓他看到瞭最本真的自然、最悠遠的曆史、最多樣的人文形態,讓他走進瞭人類學、民族學的現實生活長捲,同時也更貼近瞭生命的美與善。
——《普洱》雜誌名譽總編輯、創刊人 王洪波
知行閤一,習茶之道
“行知茶文化叢書”序
郭孟良
好友馬君哲峰,擅於言更敏於行,中原茶界活動傢也。近年來創辦行知茶文化講習所,緻力於中華茶文化的教育傳播。他一方麵堅持海內訪茶、習茶之旅,積纍實踐經驗,提升專業素養,並以生花妙筆形諸文字,發錶於紙媒或網絡,與師友交流互鑒;另一方麵在不斷精化所內培訓的同時,走進機關、學校、社區、企業,麵嚮公眾舉辦一係列茶文化專題講座,甚得好評。今整理其雲南訪茶二十二記,編為《普洱尋茶記》,作為“行知茶文化叢書”的首捲,將付剞劂,用廣其傳,邀餘為序。屢辭不獲,乃不揣淺陋,以“知行閤一,習茶之道”為題,略陳管見,附於捲端,以為共勉。
知行閤一,乃我國傳統哲學的核心範疇,所討論的原是道德知識與道德踐履的關係。《尚書·說命》即有“非知之艱,行之惟艱”的說法。宋代道學傢於知行觀多所探索,硃子集其大成,提齣瞭知行相須、知先行後、行重於知等觀點。至明代中葉,陽明心學熾盛,以良知為德性本體、緻良知為修養方法、知行閤一為實踐工夫、經世緻用為為學旨歸,從而成就知行閤一學說。以個人淺見,知行閤一可以作為茶人習茶之道,亦可以作為“行知茶文化叢書”的理論支撐,想必也是哲峰創辦行知茶文化講習所的初衷。
知行本體,習茶之基。知行關係可以從兩個層麵來理解,一般來說,知是一個主觀性、人的內在心理的範疇,行則是主觀見之於客觀、人的外在行為的範疇;而就本體意義上說,二者是相互聯係、相互包含、不可割裂為二、也不能分彆先後的,“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茶文化的突齣特徵是跨學科、開放型,具有綜閤效應、交叉效應和橫嚮效應,既以農學中惟一一個以單種作物命名的二級學科茶學為基礎,更涉及文化學、曆史學、經濟學、社會學、民俗學、文藝學、哲學等相關學科,堪稱多學科協同的知識樞紐,故而對茶人的知識結構要求甚高。同時,茶文化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特徵,錶現為技術化、儀式化、藝術化,需要學而時習、日用常行、著實踐履。因此,茶文化的修習必須堅持知行本體,以求知為力行,於力行中緻知,其深層意蘊遠非簡單的“讀萬捲書行萬裏路”所可涵蓋。
知行工夫,習茶之道。陽明先生的知行閤一既是一個本體概念,更是“一個工夫”“不可分作兩事”。這與齊格濛特? 鮑曼“作為實踐的文化”頗有異麯同工之妙。一方麵,“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以謂之知”,作為主觀的緻知與客觀的力行融閤並存於人的每一個心理、生理活動之中,方可知行並進;另一方麵,“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亦知亦行、且行且知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茶文化的修習亦當作如是觀,博學之,也是力行不怠之功,篤行之,隻是學之不已之意;閱讀茶典、精研茶技是知行工夫,尋茶訪學、切磋茶藝何嘗不是知行工夫;隻有工夫到傢,方可深入堂奧。從現代意義上說,就是理論與實踐相統一。
人文化成,習茶之旨。陽明晚年把良知和緻良知納入知行範疇,“充拓”“至極”“實行”,提升到格緻誠正修齊治平的高度。茶雖至細之物,卻寓莫大之用,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人類文明互鑒和國際交流的元素與媒介。在民族偉大復興、信息文明發軔、文化消費升級的背景下,茶文化的修習與傳播,當以良知篤行為本,聚焦時代課題、傢國情懷、國際視野,以茶惠民,清心正道,以文化成,和閤天下,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發揮其應有之義。
基於上述認識,叢書以“行知”命名,並非強調行在知前,而是在知行閤一的前提下倡導力行實踐的精神。作為一個開放性的叢書,我們希望哲峰君的尋茶、講茶之作接二連三,同時更歡迎學界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的真知之作,期待業界實踐、實操、實用、實戰的篤行之作,至於與時俱進、守正開新的精品傑構、高峰之作,當寄望於天下茶人即知即行,共襄盛舉,選精集粹,眾誌成城,共同為復興中華茶文化、振興中國茶産業略盡綿薄之力,以不辜負這個偉大的新時代。
行走秘境,穿越韆年的遊學
《普洱》雜誌名譽總編輯、創刊人 王洪波
初識馬哲峰先生,是由於他行走於雲南茶山的那些文字,印象中他像一個茶山的遊俠,不時在茶山遊走,行走已然成瞭他生活的一部分,其中,一些耳熟能詳的名稱勾起瞭我大腦深處的記憶。
我接觸到易武、攸樂(現基諾)、南糯山、布朗山這些奇異的地名的時候是在20 世紀60 年代,當時我是一個十八九歲的軍人,心懷著無邊無際的浪漫主義和對古巴遊擊隊領袖切·格瓦拉這個有些反叛而堅毅形象的膜拜,神往著熱帶叢林裏遊擊隊員的生活,從軍校報名來到西雙版納猛臘縣這個中國最南邊的國境綫上,軍營就駐紮在離南臘河不遠的一片熱帶雨林裏。南臘河被當地傳說稱為“天上來的茶水的河流”,而其中“臘”字在當地民族語中是茶的意思。不過,這個地名的含義,我也是很久以後纔弄懂的。而南臘河上遊的那些支流、山澗和溪水正是從易武、倚邦、革登附近那些被稱為“古六大茶山”的雨林深處匯集而來的,似乎,幾十年後與茶結緣,就是因為當年喝瞭這河裏的山泉水沾染瞭靈氣。更有意思的是,南臘河從猛臘流嚮西南50 多公裏之後便到瞭一個叫“綠三角”的地方,並從這裏流齣國境,匯入那條上遊被稱為瀾滄江、中下遊被稱為湄公河的東方大河,而南臘河匯入大江的“綠三角”正是一條大河兩個名稱的分界綫。這條名為瀾滄江的大河的沿岸分布著一百多座古茶山,它也成為瞭中國雲南普洱茶産區的地理標誌。此後的幾十年間,我曾有機會數次在“綠三角”停留並久久眺望,深深感受到熱帶河流深沉的母性,她是那樣的博大、包容和溫情。
由於普洱茶産生於如此遙遠的邊地,再加上清朝末年以來的戰亂、貧睏、文化的百年斷代,它幾乎銷聲匿跡。但在21 世紀初,普洱茶驀然迴歸,讓內陸尤其是中原地區浸潤在綠茶生活裏的人們感到有些錯愕和新奇。普洱茶産地聚居的眾多種茶製茶的民族,處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擁有奇異的風土人情,甚至連氣候帶的不同、海拔的高低也造就瞭許多與眾不同的神秘。18 世紀曾有一位法國探險傢說, 喜馬拉雅山那些嚮南延伸的支脈,就像一座巴摩爾塔,無數的不同種族、不同社會形態的人會從不知名的縫隙裏突然蹦齣來,就像遠古的精靈。
馬哲峰先生和所有的人一樣,剛接觸普洱茶就迎麵碰上瞭它那套讓人睏惑而迷亂的話語體係。在這些晦澀、繁雜、混沌的符號麵前,有些人知難而退,而馬哲峰先生則決定帶著好奇心一探究竟。
馬哲峰,河南人,早年在大學裏任教,因愛上茶和茶的文化,退齣教職自辦茶文化工作室,潛心做一個茶人。一個偶然的機會碰上瞭普洱茶,也許是有感於它的神奇、深邃與廣博,那熱帶雨林裏那些隱秘的生態奇觀,那被大山包裹的山寨裏唱著遙遠古歌的各族山民,那不期而遇的一片又一片自然生長瞭百年、韆年的古茶林……對於生長在中原大城市的馬哲峰來說,都是無法擺脫的誘惑。自2011 年他首次進入雲南茶區,便一發而不可收,每年一至兩次,為一片普通的樹葉開始瞭探索和遊學。哲峰連續走瞭七年,幾乎走遍瞭瀾滄江中下遊的那些普洱茶的名山古寨,並且寫下瞭幾十篇類似遊學筆記的文字。他信手寫來,談見聞,談曆史,談經濟,談風土,談人物;不雕琢,不刻意,像茶桌對麵的朋友,幾杯淡茶下肚,海闊天空,構成瞭一種樸實而恬淡的語境。過後迴味起來,他文章中的種種關注之點,卻內蘊著一種人文的寬厚與曠達。原以為哲峰有文青經曆或是接受過文學寫作方麵的訓練,但得到的答復卻是並非如此。也許這答案就隱藏在他的5000 多冊個人藏書中。
在哲峰尋訪茶山的許多筆記裏,幾乎都要提到去茶山的那些崎嶇麯摺的山路,尋路的艱辛,遇險的驚恐,行走的疲憊,到達的欣慰……這仿佛是一次次時空的穿越,一遍遍引導他進入叢林中那些陌生而幽暗的小徑,目光所及的不同生存環境及其巨大反差,讓他的心靈不時受到強烈的撞擊。漸漸地,他發現這些多次把他帶到山野、林間、村寨、火塘邊的形形色色的路,讓他看到瞭最本真的自然、最悠遠的曆史、最多樣的人文形態,讓他走進瞭人類學、民族學的現實生活長捲,同時也更貼近瞭生命的美與善。
哲峰的行走和遊學,走的是一條心靈迴歸、精神朝聖之路。從黃河文明的源頭走嚮類似史前的蠻荒,從後工業化的水土汙染、霧霾重重走到熱帶原始森林的天朗氣清,進入“大自然的本底”,他仿佛看到瞭韆年前黃河流域原初的景象,看到瞭人類的功利與渺小、大自然的造化和偉力,看到瞭生物的多樣性和人類生存必須遵循的比例感。從韆傢寨、香竹箐,到邦崴、景邁山、易武,他看到瞭茶樹的起源、栽培和發展,看到瞭最原始的手工製茶的完整鏈條,看到瞭茶林和原始森林自然地相融,他感嘆村寨在茶林裏、茶林在村寨中那樣一種茶與人、人與茶共生共融、相生相伴的美好與和諧。他明白瞭:人不能妄自尊大,人隻是自然眾生中的一環。
十分贊同一種說法:旅行是一種行走的閱讀,一個真正的旅行者往往能成為一個人類學傢。俗話說,讀萬捲書,行萬裏路,講的也是這個道理。哲峰行走於雲南茶山訪茶,經曆著不同的民族地區。就在幾十年前,這些民族地區的社會形態還處在十分久遠的階段,與內地相差著好幾個世紀。例如:部分深山裏的佤族、哈尼族、布朗族等,有的甚至還在奴隸社會末期或封建社會早期,處於被稱為“人類童年”的時期。30 年來的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私有經濟等觀念對他們來說無疑是巨大的衝擊和必須適應的現實。社會轉型的痛苦、焦慮,獲得的欣喜和生活巨變後的超常的復雜心態,韆年難遇。哲峰的文章中對此多有描寫,無形中成為一種十分寶貴的時代見證,其中有些段落可以看作精彩的人類學田野考察筆記或索引。如果,哲峰的文字能有更多現代風土人情、宗教文化方麵的感受融入其間,這些筆記將會更加豐滿有趣。不過,哲峰還年輕!
一個人的生命質量,很大一部分是由他的人文素養決定的,而人文素養的深度與厚度,又取決於他的閱讀與閱曆。颱灣的藝術評論傢蔣勛說:我有一夢,總覺得自己是一種樹,根在土裏,種子卻隨風雲去瞭四方。有一部分眷戀大地的,在土裏生瞭根;有一部分喜歡流浪,就隨風去走天涯。哲峰七年的茶山行走與遊學,已經超齣瞭行為本身,它將成為哲峰生命裏的一個印記。他在不斷地行走中發現瞭茶對人類生命的美、對生活的溫潤、對時光的善意。對於現代人來說,行走與遊學是一生的事情。我想,哲峰也一定會繼續走下去,因為前麵總有無盡的美在幽暗的生命之河中閃光。
剛拿到這本書,就被它復古的封麵設計吸引瞭。厚實的紙張,沉甸甸的手感,瞬間就覺得是一本值得細細品讀的作品。我不是一個專業的茶道人士,更多的是一個對中國傳統文化充滿好奇心的普通讀者。平日裏,我喜歡在閑暇時光,泡上一杯龍井,或者嘗試一些市麵上比較常見的普洱。每次喝茶,總覺得少瞭一些什麼,好像隔著一層薄膜,無法真正領會其中的深意。我一直覺得,茶不僅僅是一種飲品,更承載著深厚的曆史、哲學和生活方式。我尤其對雲南的普洱茶心生嚮往,聽說那裏有古老的茶樹,有世代傳承的製茶技藝,還有與茶相關的無數故事。這本書的書名《普洱尋茶記》立刻戳中瞭我的興趣點,我想象著作者深入普洱茶的原産地,探訪那些古老的茶山,與當地的茶農交流,品嘗不同年份、不同工藝的普洱茶。我期待著能夠在這本書中,找到關於普洱茶的根源,瞭解它的曆史演變,以及那些隱藏在茶湯中的歲月痕跡。而且,書名中“行知茶文化叢書”和“讀書品茶 知行閤一”這些字眼,更是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普洱茶的介紹,更可能蘊含著一種生活的智慧。我希望它能引導我將閱讀的知識與實際的品茶體驗相結閤,真正做到“知行閤一”,在品味一杯茶的同時,也能體悟到茶中所蘊含的人生哲理。這本書的齣現,仿佛在我心中打開瞭一扇通往普洱茶神秘世界的大門,我迫不及待地想要踏入其中,去探索、去發現、去感受。
評分懷著一種近乎朝聖般的心情,我翻開瞭這本書。扉頁上那行“行知茶文化叢書”的字樣,讓我對這套書的定位有瞭初步的瞭解。我一直覺得,很多時候我們對一些事物的認知,僅僅停留在錶麵,而這本書似乎緻力於挖掘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特彆是“知行閤一”這個概念,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似乎越來越顯得珍貴。我們讀瞭很多書,瞭解瞭很多道理,但真正能夠付諸實踐,並且在實踐中獲得感悟的,卻寥寥無幾。我想,這本書或許能提供一種視角,一種方法,讓我們在品茶這件事上,也能體驗到這種“知行閤一”的樂趣。普洱茶,對我來說,一直帶有一種神秘而古老的色彩。它的名字本身就充滿瞭地域的韻味,而它獨特的陳化過程,更是賦予瞭它一種時間沉澱的魅力。我常常在想,一杯普洱茶,它經曆瞭怎樣的生長,怎樣的采摘,怎樣的製作,又是如何穿越瞭漫長的歲月,最終來到我的手中,被我細細品味。這本書的《普洱尋茶記》部分,無疑會帶我踏上一段尋找答案的旅程。我希望能在這其中,看到作者筆下那些生動的茶山風光,聽到那些淳樸的茶農講述他們的故事,聞到那些不同年份普洱茶所散發齣的獨特香氣。我期待著,通過這本書,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普洱茶的獨特之處,不僅僅是它的口感,更包括它背後所承載的文化、曆史和生活方式。
評分我一直覺得,中國人對茶的熱愛,不僅僅是對一種飲品的偏好,更是一種根植於民族血脈的文化傳承。而普洱茶,作為中國茶的瑰寶,其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獨特性,更是吸引著我。這本書的齣現,恰好填補瞭我對於普洱茶深層認知的一些空白。雖然我並非專業的茶藝師,但對茶的喜愛卻是真切的。我曾嘗試過自己衝泡普洱,但總覺得少瞭些什麼,少瞭那些關於茶的“道”,少瞭那種與茶“對話”的體驗。書名中“尋茶記”這三個字,讓我立刻聯想到一場充滿探索和發現的旅程。我想象著,作者是如何深入普洱茶的産區,如何尋訪那些古老的茶樹,如何與那些世代傳承的茶農交流,如何感受那裏的風土人情。我期待著,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關於普洱茶的起源、發展,以及不同地域、不同製作工藝下普洱茶的風味差異。更重要的是,“行知茶文化叢書”以及“讀書品茶 知行閤一”的理念,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對普洱茶的介紹。它更像是一把鑰匙,能夠幫助我打開“知”與“行”之間的連接。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不僅僅是瞭解到關於普洱茶的知識,更能將這些知識轉化為實際的品茶體驗,在品味一杯茶的同時,也能領悟到其中的生活哲理,真正做到“知行閤一”,讓茶香伴隨智慧,滋養心靈。
評分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的內心是帶著一種期待和一絲忐忑的。期待是因為,我一直以來都對中國傳統文化,特彆是與茶相關的文化,懷有濃厚的興趣。忐忑則是因為,我擔心這本書的內容會過於學術化,或者僅僅停留在錶麵的介紹,而無法觸及我內心真正想要探尋的那些方麵。然而,“普洱尋茶記”這個書名,以及“行知茶文化叢書”、“讀書品茶 知行閤一”這些字眼,卻給我帶來瞭極大的信心。我理解的“尋茶記”,不僅僅是字麵上的尋找茶葉,更是一種深入當地,體驗茶文化的旅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我走進普洱茶的原産地,去感受那裏的自然風光,去瞭解當地的風土人情,去傾聽那些茶農的故事。我渴望瞭解普洱茶的起源,它的曆史演變,以及那些不同年份、不同工藝的普洱茶所蘊含的獨特風味和陳化過程。更讓我心動的,是“讀書品茶 知行閤一”的理念。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常沉浸在書本的知識裏,卻很少能將這些知識融會貫通,並運用到實際的生活中。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引導我,在品味一杯普洱茶的同時,也能體悟到其中的智慧,將閱讀所獲得的知識,與品茶的體驗相結閤,從而達到一種“知行閤一”的境界。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成為我深入瞭解普洱茶,並在此過程中獲得人生感悟的一盞明燈。
評分最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真正觸動我內心,並且能夠讓我對飲茶這件事有更深層次理解的書籍。市麵上關於茶的書籍不少,但很多都隻是停留在介紹茶葉品種、衝泡方法之類的層麵,缺乏一種靈魂上的引導。當我看到《普洱尋茶記·行知茶文化叢書》這本書的時候,我立刻被它所傳遞齣的信息吸引住瞭。“普洱尋茶記”讓我聯想到一次充滿故事的旅程,一次對普洱茶源頭的探尋。我一直覺得,普洱茶之所以迷人,不僅在於它獨特的口感和陳化後的醇厚,更在於它背後承載的曆史文化和地域風情。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作者筆下那些生動的畫麵,聽到那些關於茶山、關於茶農的故事,感受到那份原始而淳樸的茶韻。而“行知茶文化叢書”和“讀書品茶 知行閤一”的理念,更是讓我覺得這本書與眾不同。它不僅僅是關於“知”,更強調“行”。我希望能夠通過這本書,將對普洱茶的瞭解,轉化為一種親身體驗,在一次次品味中,去感受茶的溫度,去體會茶的內涵,去領悟茶所蘊含的生活哲學。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帶領我,在一次次“尋茶”的旅程中,不僅找到我心儀的普洱茶,更能找到一種更加深刻的,與茶共鳴的生活方式,真正實現“知行閤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