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文化研究(第二辑)

三国文化研究(第二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雷勇 编
图书标签:
  • 三国文化
  • 历史研究
  • 文化研究
  • 中国历史
  • 古典文学
  • 三国演义
  • 历史文化
  • 学术著作
  • 汉代历史
  • 文化传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44069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057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7
字数:47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三国文化研究(第二辑)》由陕西理工大学三国文化研究所编辑出版,该所一直把《三国演义》和三国文化研究作为学术研究的重点,长期以来,形成了一支稳定的研究队伍,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该书收录由本校举办的有关三国文化研究的学术研讨会论文以及本校专家的研究成果,本辑包括三国史、三国时期的文学、三国与汉中、三国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内容。

目录

《三国志》与三国历史文化研究
曹操“春祠令”校勘问题二则
从《三国志》中“别纸”到出土文献“别纸”
——对“别纸”书札源流与演变的一个考察
浅论《三国志》中的俗字俗语
交通史著述启发的三国史书写——以诸葛亮、姜维北伐路线为例
文武赤壁皆黄州——还原周郎赤壁战地新考
所有江南“赤壁”均非赤壁之战古战场
——从史籍对战役命名的常规看赤壁之战的方位
吴蜀立国之策与荆州之争考论
从蜀、魏、吴三国经济社会发展看“三国鼎立”对历史的贡献
“股臂”与“鸡肋”:三国时期汉中战略地位的地理释读
试论曹操蜀道战略的实施及影响
张飞、张邰宕渠大战战地考
魏延冤案中的费秫与吴懿
孙权统一天下思想浅析
孙吴扬州各郡太守考述
论曹操统治建立过程中的文化因素
论汉晋南北朝统治者的道教政策选择
论汉末曹氏集团和刘备集团对道教的不同态度
东吴孙权时期的奇术及其高度繁盛的原因浅析
历代刘备崇祀与三国文化
论关羽辞曹归刘
论关公信仰与中国古代英雄崇拜
概念史学视域下的关公与关公文化

诸葛亮研究
魏晋南北朝档案文献中诸葛亮躬耕地的探究
“攻琮取荆”之策置疑
诸葛亮南征区域辩疑
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真谛管窥
诸葛亮《远涉帖》本事新解
诸葛亮与李严权争新论
论诸葛亮木牛流马
以一当十论损益连弩
诸葛亮以法治国方略概述
论诸葛亮勤政廉洁思想的内涵和对后世的影响
浅议《隆中对》中的统战策略思想及实践
游走在官民之间的诸葛亮形象
试析诸葛亮文化现象的人生启示
诸葛亮归葬汉中的心态管窥
大名有诸葛,祠庙沔阳开——勉县武侯祠的文学书写

三国时期的作家与作品研究
汉魏易代与祥瑞文学的肇兴
建安文人与汉中
惊鸿瞥过游龙去,虚恼陈王一事无
——“感甄故事”与“感甄说”证伪
刘桢诗赋艺术特征新探
诸葛亮散文文学地理解读

三国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
三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及应用
秦巴山地三国文化资源的特点、价值与保护
汉中三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汉中三国遗存类别和文化类型概述
试论三国文化品牌形成对成都文化品牌建设的启示
大力推动三国文化的保护和申报世界遗产的工作
——以湖北省和豫西南的关公文化为例
三国文化和大学校园文化的培育
舌尖上的三国
后记

精彩书摘

  《三国文化研究(第二辑)》:
  关于“赤壁之战”古战场遗址的问题,由于历史久远,历代学者众说纷纭,千百年来一直是个难解之谜。然而,当今的专家学者似乎将赤壁之战古战场遗址业经定论为湖北蒲圻赤壁,以致蒲圻在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易名为赤壁市。从此,人们便将蒲圻赤壁称作“武赤壁”,而将黄州赤壁称作“文赤壁”。真假周郎赤壁古战场之争,由来已久。早在唐宋时期,便说法不一,于今这场论战并未因蒲圻易名为赤壁市而平息。本文将从另一个视角对蒲圻赤壁说进行深层剖析。
  一、关于战争命名问题
  赤壁一名,最早出现在汉末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陈寿所撰《三国志》中。《三国志·周瑜传》:“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
  这是界定赤壁之战古战场在江北的一条核心证据。根据《三国志》的描述,当时的情形是:刘军退守驻扎在黄州以东的江南樊口(今鄂州),周瑜所率孙军驻扎在樊口至西塞山一带,“初一交战,(曹)公军败退,引次江北”这句话是说交战前周瑜率领的孙军驻扎在南岸,而不是说赤壁在南岸。作者虽未明说是黄州赤壁,但是,赤壁的指向在江北明矣。例如,《三国志辞典》:“樊口:地名,在今湖北鄂城。赤壁之战前,刘备进驻于此。”可见,史学界早已认同刘备在赤壁大战前驻扎在樊口的说法。按照《三国志》中的“赤壁”,毫无例外指的是夏口(今武昌)以东的江北赤壁,也即黄州赤壁。只是作者记述过于简略而已,方生出今天赤壁大战地名之争的事端来。而蒲圻赤壁一名则在《三国志》面世后数百年才出现。按照今人研究,“蒲圻赤壁”即“嘉鱼赤壁”,或说非也。主要出自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赤壁山在百人山南,应在嘉鱼县东北,与江陵接界处,上去乌林二百里。”(武昌县(今江夏区)金口街之赤矶山)以及唐代的《元和郡县图志》的记载:“赤壁山在蒲圻县西一百二十里,北临大江,其北岸即乌林。”(嘉鱼赤壁)但是,持蒲圻赤壁说的这些证据,多自相矛盾,不足为据。
  纵观全球,古今大小战争毫无例外均是以战争战场所在地命名的,即先有地名,后才有战争命名。例如,争夺世上最漂亮的女人海伦(Helen)为起因的特洛伊战争中的“特洛伊”为特洛伊城。即便是同为三国时的官渡之战、樊城之战和彝陵之战,抑或是后来的淝水之战,无一不是以战争所在地的地名命名。而在孙、刘联军抗曹的“赤壁大战”以前,蒲圻和黄州是否有该地名的记载呢?这个问题至关重要。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则谁是这场战争命名的古战场遗址,将迎刃而解。
  《中国名胜词典》关于“赤壁”在蒲圻的解释说:“相传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孙权、刘备联军在此用火攻,大破曹操战船,当时火光照得江岸崖壁一片彤红,‘赤壁’由此得名。”此说近乎荒唐。这是一个最基本、最简单、最朴素的常识性问题,论理说专家学者不应该犯如此低级的错误。试问,世上有用战争中出现的某种现象特征来命名一场战争的吗?显然有悖于常理,属于典型的穿凿附会。且蒲圻赤壁不赤,看上去是灰褐色石壁。而早在赤壁之战前,由汉代桑钦所著《水经》则记载有“江水左迳赤鼻(壁)山南”之语。这是一个记载赤壁之战战前唯一与赤壁音近、音同的地名,这个赤鼻(壁)山就是今天湖北黄冈黄州的赤壁山。按照地质学家探测,黄州赤壁在地质学中为典型的丹霞地貌特征。所谓丹霞地貌,即属于红层地貌,也就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形成这种地貌,一般要有几十万年的历史。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赤壁丹岩”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地貌形态,故地质学家将由红色陆相砂砾岩构成的以赤壁丹岩为特色的一类地貌,均称之为丹霞地貌。而黄州赤壁便是属于这种丹岩赤壁。除黄州赤壁及其上游一线上百里沿江山脉属于丹霞地貌外,还有下游黄石的西塞山和蕲州的凤凰山、麒麟山。如此具有“赤壁丹岩”的地貌特征的黄州赤壁有,而蒲圻赤壁则没有。可是,有的专家学者为了证明蒲圻赤壁是真赤壁,将黄州赤壁山呈丹霞地貌的红色则说成是巧合。蒲圻赤壁在《水经注》一书里不仅没有记载过,连音近音同的地名也没有。既然蒲圻赤壁既不具备赤壁丹岩的地貌特征,汉魏以前又无音近音同的地理著作记载,那么何来赤壁一名呢?难道真的像是《中国名胜词典》解释的那样吗?这简直是天大的笑话!持蒲圻赤壁说的冯金平先生也曾坦言:“中国历史上的战争,往往以初战之地命名。”
  ……

前言/序言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国范围内出现了一场持续时间久、参与人数多的“三国热”现象。在这场“三国热”中,“三国文化”已成为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概念,老一辈学者如谭洛非、谭良啸、沈伯俊、杨建文等都对此做过专门论述。不过究竟什么是“三国文化”,至今仍然是众说纷纭,但总的来看,在以下方面还是形成了一些共识:
  首先,“三国文化”不仅仅是“三国历史”。
  在20世纪90年代初,汉中某电视台曾计划拍一部《三国文化与汉中》的专题片,但究竟是以历史为基础,还是以小说为基础,大家产生了较大的分歧。若以《三国志》为基础,很多问题都不好处理,如“空城计”,历史上诸葛亮从未用过此计。据史料记载,司马懿在诸葛亮首次北伐时也没有来到魏蜀交战的前线,“街亭”之役魏方统帅是张邰,因此,诸葛亮的“空城计”纯属虚构。另外,提到诸葛亮北伐都会说是“六出祁山”,事实上诸葛亮的北伐是五次,经由祁山北伐仅仅只有两次,“六出”之说源于《三国演义》。这些事件均与史实不符,但长期以来却为人们所接受,对一般民众而言,提到“空城计”,第一个想到的大多数还是诸葛亮的这一出。严格按照史书记载来讲三国,普通民众在情感上无法接受。
  其次,“三国文化”也不仅仅是《三国演义》。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是一部世代累积型的历史演义小说,它可以说是明朝之前“三国文化”的集大成者。《三国演义》以陈寿的《三国志》为基础,又广泛吸收了裴松之注《三国志》、宋元时期的“三国戏”以及民间传说等成分。它是古代历史演义小说的代表作,又铸造了远远超过三国历史所能包容的中国社会历史现象和道德观,它所创造的“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义释曹操”“三顾茅庐”等故事早已为人们所喜闻乐道。由于《三国演义》的影响,诸葛亮、关羽等三国人物不断被神化,甚至被奉为神圣,如关帝庙遍布全国,孔子与关羽并称“文武二圣”,关羽影响之广和威望之高甚至超过了孔子。“三国文化”也由于《三国演义》而逐渐深入人心,对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和民族性格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桃园结义”之类作为道义的楷模被广大民众普遍接受,甚至成为下层民众的一种精神力量。这是中国其他任何一部小说都无法与其比拟的。
  但是,《三国演义》的经典意义也远远不能包容“三国文化”的全部内涵。比之于小说所蔓延、所辐射出的文化内涵,《三国演义》只能算是露出水面上的冰山,即使没有读过小说的人也会受到“三国文化”的熏染。例如,呈现在大众视觉里的就有:遍布全国各地的关帝庙和三国英雄形象,市镇店铺、茶楼酒肆中的关羽画像、桃园结义图,各地建筑雕刻乃至器皿上刻制或绘制的三国故事情节的造型艺术,舞台上的三国戏,以及以旅游为目的的各种三国古迹、三国城等。视觉所不能包含的还有各种溢出小说文本的民间三国故事,融汇在日常语言中的来自于三国人物和情节的谚语,以及常见诸言谈的、以三国故事为例的人生教训(如“大意失荆州”等)。这些都是可察可辨的三国文化现象。此外,还有许多形而上、难以言表的三国文化影响,如人们对历史评价的标准、道德信念、人生价值观乃至迷信习俗,以及对三国智慧的重视(如“蒋干中计”的活学活用),这些可称为深层的“三国文化”或隐形的“三国文化”。
  总之,所谓的“三国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含的文化因素极多,它是指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源,以三国故事的传播为流,以《三国演义》及其诸多衍生现象为重要内容的综合性文化。因此,研究“三国文化”也应该打破学科的畛域,文史结合、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结合,这样才能突破研究中出现的瓶颈,使“三国文化”研究不断取得新成就。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陕西理工大学在“汉水文化”省级重点学科的基础上又成立“三国文化研究所”,根本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研究平台,有效地整合校内研究力量,突出特色。同时,也搭建一个学术交流平台,为三国研究方面的专家提供一个阵地,互相学习、切磋,共同促进“三国文化”深入的研究。
三国文化研究(第二辑) 本书概览 《三国文化研究(第二辑)》聚焦于那个波澜壮阔、英雄辈出的时代,深入探讨其深远影响下的多元文化景观。本辑延续了对三国时期历史、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探索,力求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发掘更具深度和广度的学术视角。研究者们以严谨的态度、创新的方法,对三国文化的核心要素进行了细致的剖析,旨在勾勒出更加立体、生动的历史画卷,并揭示其在后世所留下的丰富遗产。 核心内容聚焦 本辑的研究内容包罗万象,以下为其中几个重点领域: 历史叙事与权力解读: 本辑将深入剖析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与军事斗争。研究者们将超越表面的事件记录,尝试解读不同史籍的叙事策略,辨析其中蕴含的权力意志与意识形态。例如,对曹魏、蜀汉、东吴三国之间军事策略的对比分析,不仅关注战役的胜败,更着眼于其背后的战略思想、政治考量以及对后世军事理论的影响。同时,对诸如“桃园结义”、“三顾茅庐”等经典历史事件的重新审视,将揭示其在历史建构过程中的多重意义,以及其如何被后人赋予道德与政治的象征。 文学想象与人物塑造: 《三国演义》作为三国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本辑将对其文学价值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研究将关注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如曹操的“奸雄”形象、刘备的“仁君”形象、诸葛亮的“智者”形象等,分析这些形象是如何通过文学手法构建,又如何与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产生联系与差异。同时,对小说情节的结构、叙事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细致的考证,探究其艺术魅力及其在民间流传过程中的演变。此外,本辑还将探讨三国时期一些被忽略或边缘化的文学作品,如史传、碑刻、诗赋等,以期展现更全面的三国文学图景。 哲学思想与价值观念: 三国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儒、道、法、墨等诸子学说在此交融碰撞。《三国文化研究(第二辑)》将专题探讨三国时期不同派别的哲学思想,分析其在政治实践、社会伦理、个体修养等方面的体现。例如,对诸葛亮治理蜀汉的思想渊源进行梳理,分析其儒家治国理念与现实政治的结合;对魏晋玄学的早期萌芽在三国时期的痕迹进行探究,考察其对当时文人精神风貌的影响。同时,本辑还将关注三国时期士人阶层的价值取向,如对忠义、仁德、名节等观念的追求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从而理解那个时代独特的精神风貌。 艺术形式与审美情趣: 三国时期在绘画、书法、建筑、音乐等艺术领域也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三国文化研究(第二辑)》将对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进行梳理与分析。例如,通过对三国时期墓葬壁画、画像石、铜器纹饰等考古发现的研究,揭示当时社会的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对三国时期文人墨客的诗歌、书迹进行解读,探究其艺术风格与人生际遇之间的联系。此外,本辑还将关注三国时期的一些建筑遗迹,分析其在军事、政治、宗教等方面的功能,以及其艺术价值。 民俗信仰与社会生活: 除了宏大的历史叙事和高深的哲学思想,三国时期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民俗信仰也是本辑关注的重要方面。《三国文化研究(第二辑)》将尝试从史料的缝隙中捕捉民间生活的信息,如对三国时期节日习俗、婚丧嫁娶、饮食起居等进行考证。对当时流行的神祇崇拜、民间传说、祖先祭祀等进行分析,揭示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心理和文化认同。本辑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三国时期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及其文化的多样性。 跨文化交流与区域特色: 三国时期并非孤立的时期,其文化也受到周边民族和地区的影响。《三国文化研究(第二辑)》将关注三国时期与周边民族,如北方少数民族、西南少数民族等之间的文化交流。例如,通过对史书中关于民族关系的记载,以及考古发现中的文化元素,分析其相互影响和融合的痕迹。同时,本辑也将探讨三国时期不同地域,如长江流域、黄河流域、西南地区等,在文化上的独特性及其发展轨迹。 研究方法与创新 本辑的研究方法多样,既继承了传统的文献考证、史料分析,也积极引入了跨学科的研究视角。研究者们运用了比较文学、文化研究、社会学、人类学、考古学等多种方法,力求突破单一学科的局限,从更宏观、更微观的层面来审视三国文化。例如,将文学作品与考古发现相结合,以获得更真实的文化印证;将历史事件与社会心理学理论相结合,以深入理解人物行为动机;将传统史料与口述历史、民间传说相结合,以丰富历史的维度。 学术价值与意义 《三国文化研究(第二辑)》的出版,不仅为三国文化研究领域注入了新的学术成果,也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三国时代及其文化遗产的窗口。本辑的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社会等方面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通过对三国文化的研究,我们也能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以及那些经久不衰的精神价值。本书旨在通过扎实的学术研究,为读者呈现一个更加丰富、立体、鲜活的三国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三国文化研究(第二辑)》这本书,我翻阅的初步印象是,它不是一本轻松愉快的消遣读物,而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学术著作。它所涉及的“三国文化”概念,显然比我们平日里理解的“三国故事”要宽泛和深入得多。我个人尤其关注的是其中关于“三国时期哲学思想流变”的讨论。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的精神世界是怎样的?儒、道、法等思想在当时的社会是如何交织、碰撞和演变的?是否涌现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流派?这一点对于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看待世界、如何安身立命至关重要。同时,我也被“三国时期戏曲艺术的萌芽”所吸引。我们知道戏曲是在明清时期才成熟,但任何艺术形式都有其起源和发展过程。在三国时期,是否有民间说唱、百戏等表演形式,为后来的戏曲艺术打下了基础?这些早期艺术的痕迹,即便微小,也可能透露出当时社会文化的活跃度。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它是在挖掘三国文化“土壤”下的根系,而非仅仅描绘枝叶。

评分

当我拿到《三国文化研究(第二辑)》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内心是充满期待的。我一直认为,对于三国这段历史,我们所熟知的往往是那些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但隐藏在这些故事背后的,是一个更为复杂和多元的文化体系。这本书的题目就点明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关于历史事件的叙述,更是对那个时代文化形态的深入挖掘。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三国时期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的章节。城市作为文明的载体,其规划和建筑无不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结构、经济水平以及审美情趣。我很好奇,当时的城墙修建、街道布局、民居样式,以及一些重要的宫殿、寺庙等建筑,在设计上有什么特色?又与之前的朝代和后来的朝代有何不同?这对于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空间和活动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关于“三国时期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研究”也让我眼前一亮。三国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族之间的互动非常频繁,这种交流不仅仅是军事上的,也必定包含了文化的融合与碰撞。这本书的出现,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去认识和理解那个时代更为丰富的文化图景。

评分

这部《三国文化研究(第二辑)》我真是期待了很久,毕竟第一辑就给我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这次的第二辑,从封面设计到装帧细节,都透露着一股沉稳而厚重的学术气息,让人一拿到手中就充满了阅读的欲望。翻开目录,看到里面涉及的课题,有些我之前在一些零散的文献里看到过,但从未像这样被系统地梳理和深入探讨。比如,关于三国时期服饰文化的考证,我一直对当时士族与平民的服饰差异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等级制度很感兴趣,希望这本集子能给我带来一些全新的视角和更详实的论据。还有关于三国时期医学的探讨,这在很多文学作品中是被一笔带过甚至神化的,但我更倾向于了解那些真正具有历史依据的医学实践和理论,看看那些名医是否真的如传说中那般神乎其神,还是有其科学的医学基础。当然,最吸引我的还是关于三国时期军事思想的演变。我们都知道《孙子兵法》的影响深远,但三国时期涌现出那么多杰出的军事家,他们的军事理念是如何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又发展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体现在具体的战争实践中的,这一点是我想深入了解的。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内容丰富,切入点也很独特,不落俗套,让我对三国这个耳熟能详的时代有了更深层次的探索欲望。

评分

《三国文化研究(第二辑)》这本书,在我眼中,是一次对三国时期文化景观的细致摹写。不同于市面上充斥的“谋略”、“权术”类书籍,它更多地聚焦于那些更贴近时代脉搏、更具人文关怀的文化面向。我个人对“三国时期手工艺的发展与创新”这个主题非常感兴趣。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技艺和产品,手工艺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我希望在这本书中能了解到,三国时期在陶瓷、青铜器、漆器、纺织等领域,有哪些重要的技术突破和艺术创新?这些手工艺品在当时的生活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们是否也承载了当时的思想观念和审美追求?此外,我也非常期待书中关于“三国时期宗教信仰的传播与演变”的论述。佛教在三国时期已经开始在中国传播,道教也在发展,这些外来和本土的宗教信仰,是如何影响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习俗,甚至政治格局的?了解这些,能帮助我更全面地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和价值取向。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它是在用学术的眼光,去发现三国文化中那些不为人知但却同样精彩的角落。

评分

拿到《三国文化研究(第二辑)》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厚重。它不像市面上很多打着“三国”旗号的通俗读物,而是一本真正静下心来做学问的书。我是一个对三国历史的细节特别较真的人,很多时候读到一些关于当时社会风貌、生活习俗的描写,总会觉得似是而非,缺乏足够翔实的依据。而这本集子,我看目录就知道,是从更宏观和微观的层面去解构三国文化。我特别留意到了其中关于“三国时期饮食文化变迁考”这个部分。要知道,民以食为天,饮食习惯的改变往往能折射出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我很好奇,当时的普通民众和贵族在饮食上有多大的差异?战争频繁的年代,食物的来源和供给又是怎样的?是否有新的食材、烹饪方式的出现?这些问题,我一直希望能找到比较有说服力的答案。另外,“三国时期女性地位探析”也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我们通常记住的是那些叱咤风云的男性英雄,但女性在那个时代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她们的社会地位、婚姻状况、以及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影响力,是否被历史所忽视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全面的视角来审视这个时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