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宋社会文化史论

晋宋社会文化史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永平 著
图书标签:
  • 晋宋
  • 南北朝
  • 社会史
  • 文化史
  •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 魏晋南北朝史
  • 学术研究
  • 史学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2423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025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优势丛书
开本:小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页数:300
字数:29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魏晋玄学及其玄化风尚,是文、史、哲等多学科学者长期集中研究的课题,而本书“正题反作”,力求对当时反玄风思潮加以比较全面、系统地梳理。其中,既有以往学界曾深耕细作,具有丰厚积累的学术领域与课题,如魏晋玄学与玄风、士族社会家学门风等问题;也有一些学术积累相对较少的论题,如晋宋之际北府地域学术群体与门第寒微学术群体的兴起及其学风特征等问题;还有涉及社会变革、转型过程中下层社会文化上浮及其与上层社会文化混杂的雅俗融通问题,如东晋、刘宋时期佛教僧尼生活的世俗化及其参预政治活动,以及刘裕称帝过程中对术数文化的利用等专题。

作者简介

王永平 历史学博士。现任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中古史研究。先后出版专著《六朝江东世族之家风家学研究》、《孙吴政治与文化史论》、《中古士人迁移与南北文化交流》、《汉晋间社会阶层升降与历史变革》。

目录

第一章 西晋时期士风之任诞及对其批判与反省思潮
  一 引言:对西晋士风及其政治危害的一般看法
  二 西晋时期任诞、淫靡士风之盛行及其表现
  三 西晋时期对玄化任诞风气的批判思潮
  四 西晋灭亡过程中玄化任诞名士的痛苦反省
第二章 东晋时期对玄化任诞士风的反省与批判思潮
  一 东晋之初玄化名士群体的忧愁心态及其任诞作风的延续
  二 士族社会执政人物对玄化风气的批评与矫正
  三 出自寒门的法术之士对玄化浮诞风气的激烈批评
  四 崇尚儒学的经史学者对玄化任诞士风的反省与批判
  五 东晋时期反玄风思潮的基本特征及其局限性
第三章 晋宋之际谯国戴氏家族之门风与文化
    ——以东晋隐逸名士代表戴逵为中心的研究
  一 关于谯国戴氏之侨居地及其家族门第问题
  二 “一门隐遁”:谯国戴氏崇尚“通隐”之门风及其表现
  三 “巧艺靡不毕综”:戴逵父子之文艺才能与思想风貌
第四章 宋武帝刘裕“微时多符瑞”及其社会文化背景
  一 刘裕“微时多符瑞”的主要内容及其表现类型
  二 刘裕“微时多符瑞”的社会文化背景与政治意涵
第五章 宋文帝对皇族子弟之训诫及其局限
  一 宋文帝之雅化及其重视皇族子弟之文化教育
  二 宋文帝对皇族子弟有关军政活动与生活作风之训诫
  三 宋文帝对皇族子弟训诫之局限及其失败
第六章 晋宋之际北府地域学术群体之兴起及其学术文化风尚
  一 北府势力之崛起与京口学术文化地位之提升
  二 晋宋之际京口地域之文化家族与寒门学人
  三 京口地域学人的社会群体特点与学风特征
第七章 刘宋时期门第寒微学人群体之兴起及其原因
  一 刘宋时期门第寒微之学人群体及其学术文化表现
  二 刘宋时期寒门学人之学术风尚及其群体兴起之缘由
第八章 东晋中后期佛教僧尼与宫廷政治
  一 引言:从相关批评看东晋中后期佛教僧尼生活之世俗化现象
  二 东晋中后期帝王、后妃与佛教僧尼的密切交往
  三 东晋孝武帝时期建康僧尼对宫廷政治的干预及其影响
第九章 刘宋时期佛教僧尼与社会政治之关系
  一 佛教僧尼与刘宋宫廷的密切关系
  二 佛教僧尼参与刘宋宫廷的权力斗争
  三 刘宋藩王与郡守等召集僧尼及其对地方政治的影响
  四 余论:佛教僧尼的“术士化”及其对刘宋社会舆论与政治的影响
第十章 魏晋南朝士族社会之女教与“母教”——从一个侧面看中古士族文化之传承
  一 魏晋南朝士族社会普遍重视女子教育
  二 魏晋南朝士族社会之“母教”
附 论:“笑乱男女之大节”:魏晋时期“谑戏丑亵”之风尚
    ——兼论魏晋妇女之淫逸妒忌风尚
  一 “命妇出宴”与“戏妇之法”:汉魏之际男女交往之黩乱礼法现象
  二 “任达不已”与“对弄婢妾”:魏晋时期上层社会之“谑戏丑亵”风尚
  三 “任情而动”与“妒忌之恶”:魏晋间上层社会妇女之淫靡风尚
后 记
《汉晋风华:士族、礼乐与世变》 这是一部聚焦于汉末至晋代社会文化变迁的史学专著,深入剖析了这一波澜壮阔时代所孕育出的独特文化景观。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历史事件,而是力求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探寻士族阶层的崛起与演变如何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政治生态、文化风尚乃至思想观念。 全书共分四个篇章,层层递进,勾勒出汉晋交替之际社会文化的复杂图景。 第一章:世家大族的崛起与文化传承 本章着重探讨了自东汉末年以来,以士族为代表的大家族如何凭借其深厚的家族底蕴、广泛的社会网络以及对经学、礼仪的垄断地位,逐渐掌握了政治与文化的解释权。我们将审视这些家族在政治动荡时期如何通过联姻、举荐等方式巩固自身权力,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起一套维系社会秩序的文化体系。内容将涉及: 门阀制度的滥觞与巩固: 追溯门阀制度的形成过程,分析其与汉末察举制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其在晋代如何演变为一套相对稳定的社会分层结构。 家族教育与经学传承: 探讨士族如何通过家族内部的教育体系,将儒家经典、名士风仪等视为家族荣耀和政治资本,从而在文化上占据主导地位。 士族与地方权力: 分析士族如何在地方建立起强大的影响力,形成“土断”、“流人”等现象,以及这种地方化趋势对中央集权的影响。 名士风度的形成与传播: 剖析“竹林七贤”等名士群体所代表的玄学思潮与生活方式,以及这种超越世俗的文化追求如何成为士族阶层的一种身份认同。 第二章:玄学的兴起与思想的解放 汉晋之际,社会动荡与政治压抑催生了玄学思潮的蓬勃发展。本章将深入探讨玄学作为一种哲学流派,如何挑战传统的儒家正统,并在士族阶层中广泛传播,从而引发了思想观念上的深刻变革。我们将考察: 《周易》的重新阐释: 分析《周易》在玄学中的核心地位,以及王弼、郭象等玄学家如何对其进行重新解读,赋予其新的哲学内涵。 “有无之辩”与本体论: 探讨玄学关于“有”与“无”的本体论讨论,以及这种辩证思维如何影响了后世的哲学思想。 “得意忘象”与艺术追求: 分析玄学对艺术、文学创作的启发,以及“得意忘象”、“得意忘言”等观念如何促成了魏晋时期绘画、书法、诗歌的自由奔放。 玄学与佛教的交融: 探讨玄学与早期传入中国的佛教在思想观念上的相互启发与融合,为中国佛教的本土化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礼乐文化的变迁与社会风尚 礼乐文化作为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载体,在汉晋时期经历了显著的变迁。本章将考察在士族主导、玄学思潮涌动的大背景下,传统的礼乐制度如何被重新诠释、规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风尚的独特之处。我们将重点关注: 《礼记》与《诗经》的再阅读: 分析士族如何依据自身阶层利益和文化品味,对经典进行选择性解读,并将其融入到自身的礼仪实践和文化活动中。 丧葬礼仪的演变: 考察汉晋时期士族阶层的丧葬仪式,分析其背后所体现的家族观念、生死观以及对身后名誉的重视。 服饰与仪态的审美: 探讨魏晋士族在服饰、发型、妆容等方面的独特审美追求,如“褒衣博带”、“傅粉施朱”,以及这种审美风格的文化意涵。 宴饮游乐与文人交往: 描绘士族阶层在宴饮、游猎、山水游览等活动中的风采,分析这些活动如何成为士人之间交流思想、展示才华的平台。 第四章:世俗信仰的流变与民间文化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社会层面,探讨在士族文化与精英思想之外,汉晋时期的世俗信仰和民间文化所呈现出的丰富图景。我们将考察: 鬼神崇拜与巫术的遗存: 分析民间普遍存在的对鬼神、祖先的崇拜,以及巫术、占卜等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 神仙方术与养生之道: 探讨魏晋时期士人普遍追求的神仙长生思想,以及与之相关的方术、丹药、导引等养生实践。 佛教的传播与本土化: 深入分析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其如何与中国本土宗教、哲学相结合,并在民间获得广泛接受。 文学艺术的民间化倾向: 考察诗歌、绘画、乐舞等艺术形式在向民间传播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异与创新,以及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汉晋风华:士族、礼乐与世变》旨在通过对汉晋时期社会文化各个层面的细致梳理与深入分析,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生动、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时代画卷。本书适合对中国古代史、文化史、思想史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二 阅读《晋宋社会文化史论》的过程,是一次与古代思想家灵魂对话的奇妙旅程。书中关于玄学兴起及其对士人精神世界影响的论述,着实令我为之震撼。那些关于“有无”、“本末”的抽象辩论,在作者的笔下变得鲜活起来,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士人对人生意义、宇宙真理的孜孜以求。我尤其喜欢作者对魏晋风度形成的探讨,那些名士的清谈、纵酒、避世,不再是简单的传奇故事,而是与时代背景、政治动荡、思想解放紧密相连的文化现象。作者巧妙地将政治史、思想史、社会史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让我看到了一个多元而复杂的晋宋时代。对当时哲学、文学、艺术等文化层面的细致描绘,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对佛教传入后,如何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并催生出新的哲学思想和社会实践的分析,更是让我看到了文化交流的巨大力量。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也经历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刻的敬畏。

评分

评价三 《晋宋社会文化史论》这本书,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古代生活画卷,让我得以近距离观察和感受那个遥远时代的脉搏。作者在描绘晋宋时期的社会生活方面,下足了功夫,从士庶的日常起居、婚丧嫁娶,到市井的交易、娱乐活动,再到乡村的耕作、习俗,都进行了细致的勾勒。这些鲜活的细节,让我不再觉得历史是冰冷枯燥的数字和事件,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气息。书中最让我着迷的部分,是对当时社会价值观的探讨,例如对孝道、忠义、名节的理解,以及这些观念如何在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中产生影响。作者对士人阶层的生存状态,尤其是他们在乱世中的挣扎与抉择,进行了深刻的刻画,让我看到了他们除了风流倜傥之外,更为真实和沉重的一面。而对当时科技、医学、天文历法等方面的介绍,则展现了晋宋时期在物质文明方面的发展,与精神文明的交织,构成了一个更为立体的时代。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它能引发读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共鸣。

评分

评价一 初次翻开《晋宋社会文化史论》这本书,我便被它那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邃的历史洞察力所吸引。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宏大而精细的历史图景,将晋宋时期的社会变迁、文化演进以及思想潮流融为一体,呈现出一种动态的、有机的发展过程。书中对士族门阀制度的深入剖析,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理解了为何寒门难出,也看到了士族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文化传承。同时,对佛教在晋宋时期的传播和发展,以及道教的兴盛,作者也进行了细致的考证,揭示了宗教信仰如何深刻地影响着当时的社会心理和文化观念。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阐述文学艺术方面,不仅列举了众多经典作品,更将其置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解读,让我体会到诗文、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如何成为士人抒发情怀、寄托理想的载体,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审美趣味的变化。全书在逻辑上层层递进,论证严密,引用的史料翔实可靠,足以证明作者在史学研究上的深厚功力。

评分

评价四 当我翻阅《晋宋社会文化史论》时,仿佛置身于一个穿越时空的隧道,窥探着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将晋宋时期的社会文化景观描绘得淋漓尽致。对于那个从动荡中走向相对稳定的过渡时期,作者是如何理解其复杂性的?书中对国家政治体制的演变,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结构调整,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这段历史简单地脸谱化,而是展现了不同势力、不同阶层之间的微妙互动。在文化层面,作者对佛教、道教、玄学的融合与发展,以及其对当时思想观念、伦理道德的影响,进行了细致的梳理,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在吸收外来养分的同时,是如何保持自身独立性的。书中的文学艺术部分,对诗歌、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的解读,也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士人的精神寄托和审美情趣。尤其是对艺术作品背后所蕴含的社会信息和思想观念的挖掘,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感叹作者的洞察力之敏锐。

评分

评价五 《晋宋社会文化史论》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对历史的“温度”的捕捉。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对历史事件的客观陈述,而是努力去还原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思想和生活状态。书中关于晋宋时期社会矛盾的分析,例如士族与寒门之间的张力,以及阶层固化带来的社会问题,都让我感受到了历史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挑战和冲突。对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描绘,也展现了历史的多样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知识分子群体在那个动荡年代的生存状况的刻画,他们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寻求立身之道,如何在思想的海洋中探索人生的意义,都让我感到既有启发又充满同情。书中对当时社会风俗、宗教信仰、艺术审美的分析,更是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时代。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仿佛能将我带入那个遥远的时代,与古人一同呼吸、一同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