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南京大學校史資料選編(第一捲):三江(兩江)師範學堂時期/南京大學校史研究叢書》匯集瞭南京大學在初創時期的校史材料,涵蓋1910-1914時期,包括初創時期的呈文、規章製度、發展概況和教學狀況。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部分 籌備與創辦
劉坤一緻張之洞函(光緒二十八年四月初一日)
劉坤一籌辦江南省學堂大略情形摺(光緒二十八年四月初八日)
張之洞緻武昌撫署鄧孝先翰林電(光緒二十八年十一月初四日)
張之洞檔存瀛緻蘇州東麒麟巷王勝之太史電(光緒二十八年十一月初四日)
張之洞緻武昌撫署鄧孝先翰林電(光緒二十八年十一月初五日)
張之洞緻武昌端署製颱(端方)電(光緒二十八年十一月初五日)
張之洞緻通州張季直殿撰(張謇)電(光緒二十八年十一月初五日)
張之洞緻天津袁官保(袁世凱)電(光緒二十八年十一月二十日)
張之洞緻武昌端署製颱(端方)電(光緒二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張之洞收武昌端署製颱(端方)來電(光緒二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張之洞緻武昌梁節庵太守(梁鼎芬)電(光緒二十八年十一月三十日)
張之洞收天津袁製颱(袁世凱)來電(光緒二十八年十二月初二日到)
張之洞收武昌梁節庵太守(梁鼎芬)電(光緒二十八年十二月初五日)
張之洞收武昌端署製颱(端方)來電(光緒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二日)
張之洞緻東京近衛公爵、長岡子爵電(光緒二十八年十二月二十日)
張之洞緻蘇州恩撫颱(恩壽)電(光緒二十八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張之洞收蘇州恩撫颱(恩壽)來電(光緒二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張之洞收東京近衛公來電(光緒二十九年正月初二日到)
張之洞緻武昌署鹽道梁節庵(梁鼎芬)電(光緒二十九年正月初五日)
張之洞緻蘇州恩撫颱、陸藩颱電(光緒二十九年正月初五日)
張之洞奏為江南省創建三江師範學堂摺(光緒二十九年正月初八日)
張之洞收蘇州恩撫颱(恩壽)來電(光緒二十九年正月初八日到)
張之洞收東京近衛公來電(光緒二十九年正月初十日到)
張之洞緻安慶聶撫颱(聶緝槊)南昌柯護撫颱(柯逢時)電(光緒二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
張之洞收安慶聶撫颱(聶緝桑)來電(光緒二十九年正月二十九日)
管學大臣張議復署江督張奏建三江師範學堂摺(光緒二十九年)
魏光燾奏籌建江南三江師範學堂經費摺(光緒二十九年閏五月二十六日)
江寜藩司呈江督稟陳籌定專款興辦三江師範學堂公文(節錄)
三江師範學堂之現狀(光緒二十九年二月初十日)
各省學堂類誌(光緒三十年)
江督魏奏銅元盈餘留充本省興學練兵一切公用摺(光緒三十年七月十八日)
魏光燾辦理江寜省城並各府廳州縣學堂大概情形摺(光緒三十年七月二十七日)
三江師範學堂點收新建學堂房屋並遷堂日期稟(並批)(光緒三十年九月)
谘江督/劄寜學兩江師範準予立案文(宣統元年八月二十二日)
第二部分 管理製度與章程
三江師範學堂章程
兩江師範學堂開辦優級現行章程
第三部分 學堂管理與發展概況
三江師範及兩江師範時代
陳訓慈:清季的兩江師範
薑丹書:兩江優級師範學堂迴憶錄
國內時評:三江師範學堂
三江師範學堂監督詳明分派提調職守公文
三江師範蘇屬學生上端午帥稟
署督端午帥通飭三江學務處劄文
調查三江師範學堂條議
張謇等緻江督周玉帥(周馥)函
周馥復張謇函
江蘇省學額學費學務議略
公議江南省學校學額學務
三江師範應請變通辦法以期改良進步議
江蘇學務總會三上江督周論寜垣學務書
李梅庵觀察上周製軍稟
張謇等為停課事緻三江師範學堂總辦李觀察書
張謇緻瀋同芳電(1905年12月19日)
江寜府屬學務公所及寜府會員緻張會長論學額書
江蘇教育總會谘復寜提學使陳酌擬兩江師範學額文
江寜府調查員侯孝廉必昌報告書
柳詒徵:學務芻議
江督飭議擴充兩江師範學額
端方奏飭解兩江師範學堂協款片(光緒三十三年十一月)
端方奏請學務經費動用庫款摺(光緒三十四年二月)
奏飭三省分解兩江師範經費
兩江總督張人駿奏請以李瑞清署提學使片(宣統元年)
兩江師範學堂移江蘇教育總會文
周馥奏為江南辦理學務情形摺(光緒三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
兩江師範學堂案揭曉
學堂消息數則
贛撫為條陳開辦初級小學事批兩江師範畢業生稟
江寜提學使轉詳兩江師範學堂畢業生遵章請領文憑緣由書冊(宣統二年五月初一日)
江寜學司呈請發給兩江師範選科生畢業文憑(宣統二年十月二十二日)
江蘇谘議局調查兩江師範學堂報告
兩江師範學堂辨正報告書
兩江師範監督答谘議局函
兩江師範校友會會長李鴻纔等請轉詳教育部開辦國立第二高等師範上巡按使稟
第四部分 教師與學生
第五部分 教學情況
第六部分 停辦與保管
《兩江師範學堂:孕育近代中國高等教育的搖籃》 內容簡介 《兩江師範學堂:孕育近代中國高等教育的搖籃》一書,旨在深入探究晚清中國近代高等教育肇始時期,一座至關重要的學府——兩江師範學堂(其前身可追溯至三江師範學堂)的興衰曆程及其對中國現代教育事業産生的深遠影響。本書並非簡單羅列曆史事件,而是緻力於從宏觀的曆史背景、微觀的辦學細節、教育思想的演進以及師資隊伍的建設等多個維度,立體地展現這所學堂如何在民族危難之際,肩負起“造就師範人纔,挽救教育之危”的時代重任,並最終成為孕育現代大學雛形、培養中國近代第一批高素質教育人纔的搖籃。 全書以曆史的縱深感和研究的嚴謹性為基石,力求還原一個真實、鮮活的兩江師範學堂。我們從晚清中國社會巨變的宏大背景切入,闡述瞭學堂成立的時代必然性。在西方列強步步緊逼、傳統教育體係瀕臨崩潰的關鍵時刻,興辦新式學堂,特彆是培養足以支撐國傢發展的專業人纔,成為朝野上下普遍的共識。兩江總督張之洞、端方等先行者的教育救國理念,以及他們為創辦新式學堂所付齣的努力,構成瞭本書的時代序麯。 本書主體部分,將目光聚焦於兩江師範學堂自身的創立、發展與演變。我們會詳細追溯其前身——三江師範學堂的籌辦過程,包括學堂的選址、初期的規章製度、課程設置等。隨後,重點闡述兩江師範學堂成立後,在“以文明開導民智,以科學啓發民德”的辦學宗旨指導下,如何一步步發展壯大。本書將詳盡介紹學堂的組織架構、各學係的設立與調整、課程體係的不斷完善,以及其在引進西方先進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方麵的努力。我們還將深入考察學堂的經費來源、校園建設、學生管理等方方麵麵,力求呈現一個立體、完整的辦學圖景。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書高度重視對兩江師範學堂教育思想的挖掘與闡釋。學堂的早期領導者和核心教育傢們,是如何理解“師範”的內涵?他們所倡導的教育理念,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具有怎樣的創新性和前瞻性?本書將重點分析學堂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學生培養模式等方麵所進行的探索,例如,如何平衡中西教育的精髓,如何強調科學精神和實踐能力,如何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責任感。這些教育思想的探討,將有助於理解中國近代教育從模仿到創新的艱難曆程。 師資隊伍是任何一所優秀學府的靈魂。本書將 dedicate substantial effort to exploring the distinguished faculty of Liangjiang Normal School. We will meticulously detail the backgrounds, academic achievements, and pedagogical contributions of prominent educators such as Liang Qichao, Ma Xiangbo, and Cai Yuanpei (even if their direct tenure was brief or influential through their writings and broader educational philosophies which resonated with the school's direction). The text will highlight how these intellectuals, often figures at the forefront of China's intellectual and political reform movements, shaped the academic atmosphere and inspired generations of students. Furthermore, the book will analyze the school's efforts in recruiting and retaining talented teachers, both from within China and through inviting foreign scholars, underscoring the importance placed on intellectual capital. 本書還將重點關注兩江師範學堂的學生活動及其社會影響。學堂不僅是知識傳授的場所,更是思想碰撞和社會變革的熔爐。我們將通過史料還原,展現學生們在課餘時間的學術研討、社團活動,以及他們積極參與社會運動、投身教育實踐的生動事例。兩江師範學堂為中國近代社會輸送瞭大批傑齣的教育傢、科學傢、社會活動傢,他們的成長曆程與學堂的教育息想息息相關。本書將通過分析這些傑齣校友的早期教育經曆,來印證兩江師範學堂教育理念的成功與價值。 此外,本書也並非迴避學堂發展過程中所麵臨的睏難與挑戰。晚清時期,政治動蕩、經費拮據、觀念衝突等因素,都對學堂的穩定發展構成威脅。本書將客觀呈現這些挑戰,並分析學堂如何在逆境中堅持辦學,如何在改革與保守之間尋求平衡。對學堂因政治變革而改組、更名(例如,與南京高等師範學堂的淵源)的曆程,也將進行細緻的梳理,從而勾勒齣其在中國高等教育發展脈絡中的連續性與演變性。 《兩江師範學堂:孕育近代中國高等教育的搖籃》一書,旨在通過對這段輝煌曆史的深度挖掘,為讀者提供一個認識中國近代高等教育起源的窗口,理解一代教育先驅的遠見卓識,感受那段在艱難探索中孕育希望的歲月。本書的研究方法力求嚴謹,史料考證一絲不苟,力求避免學術上的陳規陋習,以生動鮮活的筆觸,描繪齣兩江師範學堂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所占據的重要地位,並引發讀者對當下高等教育發展更深層次的思考。本書獻給所有關心中國教育曆史,關注高等教育發展,以及對南京大學(及其前身)曆史情懷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