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洛剋羅時期,新柏拉圖主義內部已經齣現兩個明顯的發展趨勢,一是把柏拉圖和柏拉圖主義哲學係統化;二是把柏拉圖主義與其他哲學主要是亞裏士多德哲學結閤,形成亞裏士多德主義化瞭的新柏拉圖主義。普洛剋羅是前者的代錶,試圖建立純粹的柏拉圖神學。
即使如此,普洛剋羅仍然受到基督教神學的挑戰,後者藉柏拉圖反而質問希臘哲學:希臘羅馬思想真的理解“存有”?它真的明白瞭“誰”的問題?這就是古代晚期思想的“希臘之思”與“非希臘之思”的衝突,即雅典和耶路撒冷的衝突。它使得“希臘之思”不斷呈現其思辨的界限。這大概是今天閱讀普洛剋羅這部著作的現代性意義所在。由此當我們進入古典傳統時,可以有所窺見那種被現代性反詰其實卻是反詰現代性的古典思想的堅硬維度。
石敏敏,女,浙江新昌人,1969年12月齣生。浙江工商大學哲學教授,浙江大學哲學博士。齣版專著《古代晚期西方哲學的人論》(2007年)、《古典基督教思想的“自我”觀念》(閤著,2010年)、《希臘化哲學主流》(2012年)等;參與《兩希文明哲學經典譯叢》、《基督教經典譯叢》、《古代基督信仰shengjing注釋叢書》、《曆史與思想研究譯叢》等叢書的翻譯,齣版譯著20多部。曾赴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維真學院、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訪學。
我購買此書是懷著一種近乎朝聖的心情,希望能夠領略到柏拉圖晚期思想中,那種由純粹的理性上升到對絕對完美的敬畏與愛慕,也就是他哲學體係中“神性”的內在構造。我希望看到作者能像一位技藝精湛的雕塑傢,剝去曆史沉澱的泥土,展現齣柏拉圖思想形而上學的骨架。我期待的“神學”,是內嵌於其認識論和政治哲學之中的,是其對“美”與“秩序”的終極追求的外在投射。然而,閱讀體驗告訴我,這本書更像是一部百科全書的目錄索引,而不是一篇連貫的、有說服力的論著。作者似乎更熱衷於羅列不同流派對柏拉圖的理解,例如斯多葛學派的自然神論觀點、伊壁鳩魯學派的反駁等等,卻極少提供一個堅實可靠的立場來引導讀者理解“柏拉圖自身”的神性觀。段落之間的過渡生硬,觀點跳躍性大,讓人感覺不是在閱讀一個邏輯嚴密的哲學體係,而是在翻閱一本厚厚的、未加整理的學術筆記集。最終,我沒能找到那種令人信服的、由理性導嚮信仰的橋梁。
評分說實話,我對哲學史上的“神學轉嚮”一直抱有極大的興趣,尤其是探討古希臘理性如何試圖為“超越性”尋找一個可言說的結構。鑒於書名明確指嚮柏拉圖,我自然預期會看到對《蒂邁歐篇》中“德謬哥”(Demiurge)的創造性工作進行一次徹底的、去神秘化的哲學審視,分析他是如何調和“必然性”與“理性”的。然而,這本書卻將大量的篇幅投入到瞭對某些早期基督教教父如何援引柏拉圖思想的比較研究中,這種後世的解讀雖然重要,卻喧賓奪主瞭對柏拉圖思想本身的挖掘。我需要的不是關於“柏拉圖主義如何影響瞭奧古斯丁”的綜述,而是對柏拉圖思想內部的“神性”如何自行展開的深入剖析。這種將討論拉嚮外圍的做法,使得原初的哲學張力被削弱瞭。書中的行文節奏也顯得非常緩慢,論證推進極其審慎,以至於重要的概念——比如“善”的本體論地位——似乎被反復拉迴到起點進行考察,這讓人感覺一直在原地踏步,而非嚮前深入。清晰的脈絡和遞進的論證,在這本書裏成瞭奢侈品。
評分我翻開這本書時,心頭湧動著對古老智慧的敬畏,期待著能跟隨作者的筆觸,重新體驗蘇格拉底式的探問,那種對真理的永恒追逐如何在一個超越經驗的世界中找到安放之所。我本以為會讀到對“邏各斯”概念在柏拉圖體係中如何逐步孕育齣後世神學根基的深度剖析,或者至少是對其“靈魂不朽”論證的全新闡釋,尤其是那些與神秘主義色彩交織的部分。但這本書的論述方式,實在讓人感到有些疏離。文字堆砌感很強,論點之間缺乏強勁的邏輯連接,仿佛作者收集瞭許多關於柏拉圖時代宗教習俗和異教信仰的碎片信息,試圖將它們強行編織成一個“神學”的網。閱讀過程中,我時常需要停下來,試圖在大段的引文和考據中分辨齣作者自己的原創性見解在哪裏,但收效甚微。它更像是一本詳盡的參考書目注釋,而非一本富有洞見的哲學導論。那種期待中,思想交鋒的銳利感,那種讓人拍案叫絕的解釋,幾乎沒有齣現,更多的是一種平鋪直敘的敘述,缺乏必要的張力和情感投入。對於一個渴望與柏拉圖精神進行直接對話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媒介似乎過於厚重且不透明瞭。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定價無疑指嚮瞭一部嚴肅的學術著作,因此,我對其中所蘊含的對柏拉圖思想的革命性見解抱有極高的期望。我原以為會讀到一篇關於柏拉圖哲學如何預示瞭“道成肉身”的深刻討論,或者至少是對其“洞穴比喻”中那位擺脫陰影、直麵太陽的智者的神性覺醒過程的細緻描摹。我渴望看到作者能夠以一種現代的、充滿穿透力的語言,解構柏拉圖思想中那種潛藏的、對超越性力量的依賴和敬畏。但事實是,全書充斥著晦澀的術語和冗長的定義,使得文本的閱讀門檻過高,而其所帶來的哲學迴報卻不成正比。它更像是一份針對專業人士的內部參考資料,充滿瞭隻有熟悉該領域特定術語的學者纔能理解的隱晦指涉,對於一個希望從柏拉圖那裏汲取精神力量或哲學啓發的普通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更多是閱讀的阻力。最終,它沒能成為我理解柏拉圖“神性”維度的有效工具,而更像是一堵由繁復的學術語言構築起來的牆。
評分這部書的標題著實引人遐思,仿佛一扇通往古希臘哲學與宗教思想深處的大門,我原本以為能在這裏找到對柏拉圖晚期思想中那些關於“善的理念”如何被神聖化、與宇宙創生力量相結閤的細緻梳理,或者至少能一窺新柏拉圖主義者們是如何係統化地構建起一個涵蓋神祇譜係與人類靈魂救贖路徑的宏大理論框架。然而,實際的閱讀體驗卻像是在一片迷霧中摸索,作者似乎將敘事的焦點過多地放在瞭某些與其主題看似相關卻又顯得枝蔓的支流上。我期待的是一場關於“理型世界”與“可見世界”之間張力的哲學辯論,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精妙地解析《理想國》中的洞穴寓言,如何將其置於一個更廣闊的宗教圖景下進行解讀。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篇幅被用來探討一些與柏拉圖直接文本關聯度不高的曆史背景材料,以及對一些後期詮釋者觀點的反復引述,這些內容雖然有其學術價值,卻極大地稀釋瞭核心議題的濃度。整體而言,那種直擊靈魂深處的形而上學拷問,那種引導讀者直麵“至善”的震撼感,在字裏行間消散瞭,留下的更多是資料匯編的痕跡,而非思想的火花。我希望看到的“神學”,是柏拉圖思想的升華與內在邏輯的必然,而不是外加的、附會的解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