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德国史+深网+权力的象征+改变历史的间谍(套装共4册)

极简德国史+深网+权力的象征+改变历史的间谍(套装共4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扬·德马斯 等 著
图书标签:
  • 德国历史
  • 历史
  • 二战
  • 间谍
  • 权力
  • 社会学
  • 文化
  • 极简主义
  • 深度阅读
  • 历史普及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ISBN:1236126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1260
品牌:创美工厂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52
套装数量:4
字数:7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众读者

★为什么德国对现代文明影响这么深?阅读《极简德国史》,了解小细节,读懂大历史。


★ 扬?德马斯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历史学家,跟随历史学家的脚步,只用60分钟读懂德国,读懂德国精神。


★用细节演绎厚重,用故事讲述历史,《极简德国史》用独特的视角讲述德国崛起的60个瞬间,讲述了德国1000多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


★扬?胡斯、俾斯麦、希特勒、席勒、贝多芬、马丁?路德、罗莎?卢森堡、维利?勃兰特……60分钟读懂德国!


内容简介

本套装收录《极简德国史》《深网》《权力的象征》《改变历史的间谍》。其中《极简德国史》通过60个历史事件来透视德国1000多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全书用独特的视角撰写出德国历史的60个瞬间。

作者简介

扬?德马斯,德国自由作家,1969年生于伊塞隆,大学主修哲学、国家法和英美文学,现居柏林。曾在波恩就职于德国科研机构,期间出版多部科普类、小说类译作。2003起,成为一名自由作家,出版作品《领导者的历史》《极简德国史》《经理人哲学:哲学家们的回答》《中世纪的伟大思想家:作品、生平与世界》等。

目录

00:01 当德国人成为罗马人

国王奥托一世戴上罗马皇帝的皇冠 1

962年2月2日的一分钟


00:02 君王负荆请罪

国王海因里希四世与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和解于卡诺萨 6

1077年1月25日的一分钟


00:03 我见你所未见

神秘教徒希德嘉?冯?宾根的预言 10

1141年某日的一分钟


00:04 让我们在这里建两座塔楼

枢机主教康拉德?冯?霍赫施塔登为科隆大教堂奠基 15

1248年8月15日的一分钟


00:05 “花鞋主教”

阿尔伯特?马格努斯作为主教来到衰落的雷根斯堡 20

1260年3月29日的一分钟


00:06 康斯坦茨失利

神学家扬?胡斯的骨灰被撒向莱茵河 24

1415年7月6日的一分钟


00:07 观点鲜明的男人

马丁?路德被排斥后出于自保受到劫持 28

1521年5月4日的一分钟

00:08 百万富翁坦然以对

安东?富格尔跪倒在卡尔五世面前,只为奥格斯堡能幸免于难 33

1547年1月29日的一分钟


00:09 骄兵必败

布拉格抛窗事件 37

1618年5月23日的一分钟


00:10 自封的王国

勃兰登堡的弗里德里希自封为普鲁士国王 41

1701年1月18日的一分钟


00:11 学者齐聚一堂

科学学会在柏林隆重开幕 45

1711年1月19日的一分钟


00:12 救命!救命!否则我将一败涂地!

年轻的女大公玛丽亚?特蕾西亚面对匈牙利代表 49

1741年9月11日的一分钟


00:13 “音乐的奉献”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在波茨坦面见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 53

1747年5月7日的一分钟


00:14 为何要研究历史?

弗里德里希?席勒作为新教授站到讲台前 59

1789年5月26日的一分钟


00:15 奥里诺科河确有分支

亚历山大?冯?洪堡发现奥里诺科河岔口 64

1800年5月20日的一分钟


00:16 “洪斯吕克山脉中的罗宾汉”

被称为“辛德翰内斯”的约翰内斯?布克勒被处决 68

1803年11月21日的一分钟


00:17 一山不容二虎

弗朗茨二世迫于拿破仑的压力放下皇冠 73

1806年8月16日的一分钟

00:18 “海鸥令孤寂更显残酷”

冯?屈格尔根在弗里德里希的画室看到《海边的僧侣》 77

1809年9月22日的一分钟


00:19 艺术家是公民还是贵族

贝多芬和歌德在泰普里茨偶遇宫廷侍从 82

1812年7月19日的一分钟


00:20 加速奔跑

卡尔?德莱斯骑着自行车的前身开始首次公开骑行 87

1817年6月12日的一分钟


00:21 “思想是自由的”

亨丽埃特?赫茨在恩斯特?莫里茨?阿恩特家一同经历房屋搜查 91

1819年7月15日的一分钟


00:22 神奇小子

卡斯帕?豪泽在纽伦堡大街上遇袭 96

1828年5月26日的一分钟


00:23 “自由的德意志祖国”

汉巴赫宫殿塔楼上升起黑、红、金三色旗 100

1832年5月27日的一分钟


00:24 呼啸的雄鹰

德国第一辆客运蒸汽火车上路 104

1835年12月7日的一分钟


00:25 “从未有人如此放肆……”

海因里希?路德维希?切希枪击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 109

1844年7月26日的一分钟


00:26 聪明人的议会

国会议员进入圣保罗教堂 114

1848年5月18日的一分钟


00:27 天才与疯子

作曲家罗伯特?舒曼从杜塞尔多夫莱茵河大桥上纵身跃下 119

1854年2月27日的一分钟


00:28 要决斗,不要阶级斗争!

费迪南德?拉塞尔在决斗中负伤 124

1864年8月28日的一分钟


00:29 工程师之国

威廉?西门子演示伦敦同加尔各答之间互传电报 128

1870年4月12日的一分钟


00:30 在尖顶骑士头盔下统一

普鲁士国王在凡尔赛宫称帝 133

1871年1月18日的一分钟


00:31 “为了德意志人民”

柏林国会大厦奠基 138

1884年6月9日的一分钟


00:32 领航员必须下船

俾斯麦应皇帝威廉二世的要求辞职 143

1890年3月18日的一分钟


00:33 阳光之地

特罗塔将军电报告知皇帝瓦特贝格之战的战果 148

1904年8月12日的一分钟


00:34 萨拉热窝火药桶

奥地利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身亡 153

1914年6月28日的一分钟


00:35 “新生万岁!德意志共和国万岁!”

社会民主党人菲利普?谢德曼宣告新国家诞生 158

1918年11月9日的一分钟


00:36 “必须把他们扔给猛兽吃”

罗莎?卢森堡被军事组织成员杀害 163

1919年1月15日的一分钟


00:37 “赫希菲尔德博士是公害”

性学家马格努斯?赫希菲尔德在大街上被公然打倒 167

1920年10月4日的一分钟

00:38 “您带来的是我的死讯”

外交部部长瓦尔特?拉特瑙在去往办公室途中遭枪杀171

1922年6月24日的一分钟


00:39 “德国人民的致命疾病”

国家社会主义者在柏林焚烧了威廉?福斯特的著作和上千本其他书籍 175

1933年5月10日的一分钟


00:40 如天上火球

“兴登堡”号飞艇降落美国时焚毁 180

1937年5月6日的一分钟


00:41 万湖湖畔的美好时光已然逝去

玛塔?利伯曼为免于被送入奥斯维辛集中营,吞下安眠药 185

1943年3月5日的一分钟


00:42 为死而生

埃尔温?隆美尔将军在车里被低空轰炸机攻击 191

1944年7月17日的一分钟


00:43 保守分子的阴谋

一枚炸弹在阿道夫?希特勒的东普鲁士总部爆炸 196

1944年7月20日的一分钟


00:44 沉没

三枚苏联鱼雷击中载满难民的豪华邮轮“威廉?古斯塔洛夫”号 202

1945年1月30日的一分钟


00:45 在猴子与长颈鹿之间

议会委员会成员在波恩凯尼格博物馆举行隆重会面206

1948年9月1日的一分钟


00:46 无用的盛怒

应民主德国领导人的要求,人们开始炸掉柏林皇宫210

1950年9月7日的一分钟


00:47 德国,奇迹之国

赫尔穆特?拉恩踢进了成为世界足球冠军的一球 214

1954年7月4日的一分钟

00:48 法棍面包还是小面包卷?

萨尔并入联邦德国后,萨布吕肯升起德国国旗218

1957年1月1日的一分钟


00:49 周日乡间

联邦总理康拉德?阿登纳会见法国总统夏尔?戴高乐223

1958年9月14日的一分钟


00:50 “我只是一件工具”

阿道夫?艾希曼在阿根廷被捕并被带往以色列 227

1960年5月11日的一分钟


00:51 向着墙

彼得?费希特尔在柏林墙边被民主德国边界守卫射杀232

1962年8月17日的一分钟


00:52 “纳粹,纳粹,纳粹!”

克拉斯费尔德给了联邦总理格奥尔格?基辛格一记耳光 237

1968年11月7日的一分钟


00:53 “语言无力时,人们做什么”

维利?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居住区的起义纪念碑前下跪 242

1970年12月7日的一分钟


00:54 不屈的信号

奥斯卡?布鲁塞维茨牧师在蔡茨自浇汽油,点燃法衣246

1976年8月18日的一分钟


00:55 “红军旅的囚徒”

恐怖主义者绑架联合会主席马丁?休利亚 251

1977年9月5日的一分钟


00:56 和解路上

联邦总统冯?魏茨泽克在以色列向西奥多?赫茨尔墓敬献花环 256

1985年10月9日的一分钟


00:57 “戈尔巴乔夫先生,请您把这堵墙拆了!”

罗纳德?里根在柏林要求苏联国家元首开放柏林墙 261

1987年6月12日的一分钟

00:58 “没有钱,毋宁死”

媒体轰动之后,警察对格拉德贝事件中人质的营救失败266

1988年8月18日的一分钟


00:59 “据我所知,马上生效,刻不容缓”

政治局委员君特?沙博夫斯基宣布东德公民出入境自由 271

1989年11月9日的一分钟


01:00 如凤凰涅槃

联邦总统罗曼?赫尔佐克为柏林波茨坦广场旁的新区揭幕 276

1998年10月2日的一分钟


精彩书摘

00:01


当德国人成为罗马人

国王奥托一世戴上罗马皇帝的皇冠


962年2月2日的一分钟


此时的罗马异常寒冷,但是这个高大的男人并未感觉到寒意。他刚刚骑马到了永恒之城。这个时节,在他自己的国都马格德堡,易北河上浮冰堆积、寒风凛冽、松雪盖顶。与此相比,罗马的冬天透着温和。不,天气肯定不会败坏这个目光坚定的萨克森人的好心情,至少不是今天,因为他实现了所有计划的终极目标。

到11月就将年满50岁的奥托,迈着有力而又缓慢的步子,踏着一段露天台阶拾阶而上。他走向三个数米高的圆形拱门,拱门将圣彼得大教堂的前院与城市的喧嚣隔绝开来。奥托身边是他的第二任妻子阿德尔?海德,身后跟着同样刚刚到达罗马的随从和卫兵。大家都很放松。这些粗野的好战分子在行进中并未使用暴力。

奥托和阿德尔?海德走过常年长满绿植的前院,进入一个巨大的五厅正殿。这个来自北方的魁梧男人发及双肩,头发灰白却依然浓密。留着自然络腮胡的他。目光如炬,进入教堂中心。

据说这里埋葬着耶稣使徒彼得。此刻在这里等待奥托的是他的新盟友——教皇约翰内斯十二世。教皇将实现奥托的皇帝梦,并且让他成为罗马的皇帝。约翰内斯这个身材瘦削的意大利贵族新秀也就20岁不到的样子,他目空一切笔挺地站在那里,俊美脸庞上的表情让人捉摸不透。关于他的那些流言蜚语包括谋杀、任人唯亲、桃色丑闻、荒于嬉戏等。这些都成为罗马街头巷尾人们的谈资。

马上开始的神圣弥撒盛大而又绵长。圣烛节是为了纪念耶稣的母亲,标志着圣诞的结束。仪式的最后,教皇会给奥托涂上一种珍贵的油膏,然后给他戴上罗马帝国皇帝的皇冠。之后教皇会转向阿德尔?海德,也给她涂上圣油。奥托的目光在教堂雄伟的后殿停留了片刻,心想,自己终于做到了。

今天如果人们开车去马格德堡,很难有理由会想起中世纪。从一个巨大的高速路十字路口延伸出来一条多车道的快速路,直通市内,沿途会经过一片大块方石堆。对于一个德国中等城市来说,市中心的街道宽得醒目。城市呈正方形,建有大量街区,广场遍布其中。在经历了“二战”的破坏后,那时的马格德堡要成为一座社会主义“模范城市”。对于那些熟悉这种建筑模式的人来说,保不准会觉得马格德堡还真就是呢!谁知道呢!

对于不熟悉马格德堡的人来说,他们很少能马上找到马格德堡大教堂。这个教堂是阿尔卑斯山以北最重要的宗教建筑之一,但似乎和今天的这座城市扯不上什么关系。 即使是在工作日,教堂的周边也几乎空无一人。奥托一世的墓就在这座得到完美修缮的哥特式大教堂里,里面埋着的可能不仅仅是被加冕过的头颅。如果人们这么想的话,这里就是那个中世纪德国人的起点。但现在,这实际上和马格德堡没有太大关系,而涉及更多的是罗马。

公元962年2月2日发生的事代表着民族迁徙混乱之后罗马皇权的第二次易手。第一次是查理大帝。他于公元800年的圣诞节在亚琛受到教皇加冕,成为罗马帝国皇帝,但他的法兰克王国只持续了100年。之后的继承者们争得不可开交,一切再次分崩离析。萨克森人也曾归属于法兰克王国,只是从10世纪开始,他们就不断发展自己的势力。很快就可以预见,在相当于现代德国的这片土地上,一股新势力即将诞生。

公元912年出生于赞格豪森的奥托就在这种意识的陪伴下长大成人。他首要的关键一步是在成功将其他东部部族拉拢过来后,于公元936年成了萨克森公爵,随后又在亚琛加冕成为东法兰克王国的国王。为什么要在亚琛?地方的选择并非偶然。因为对善于征战、意志坚定的人来说,查理大帝的足迹丝毫不显得遥远,即便是他们不懂拉丁文,在之后才开始学习用拉丁文阅读。

美因茨的大主教希尔德贝特同来自特里尔和科隆的大主教们一起给奥托戴上皇冠。他毫不掩饰地认为,加冕是为了所有基督徒的和平。实际上,奥托野心勃勃。他想得到罗马帝国皇帝的皇冠,正是这个皇冠使查理大帝成了所有基督徒的庇护者。但这个皇冠并不在莱茵地区的红衣主教那里,而是只能从教皇那里得到。

公元951年,奥托首次远征意大利,正式插手意大利的乱政。他赢得了统治权,娶了国王的遗孀阿德尔?海德,任命曾经的捣乱分子贝伦加尔成为自己的代理人。自此,他在方方面面都追随着自己成为罗马皇帝的目标。 10年之后, 大局显得有利于他。梵蒂冈的教皇对于故态复萌的贝伦加尔心有忌惮,迫切需要一个庇护者。实际上的人选也只有奥托。

公元961年夏,奥托经由勃伦纳山口去往意大利。他本来想在圣诞期间戴上皇冠从而成为和查理大帝一样的人物,但是同教会的奶牛贸易拖延了时间,奥托和随从被困在了帕维亚。直到圣烛节的时候才确定下来:奥托未来要成为教皇的庇护者,以及保证教皇在教堂政策中的话语权。之后的一切进展迅速。奥托和随从来到罗马,他下马,在妻子的陪同下步入早期罗曼式风格的圣彼得教堂——今天圣彼得主教教堂的前身,之后受到教皇加冕,成为罗马帝国皇帝。

是什么使这个皇冠价值连城?为什么德国人执意要成为罗马人?为什么他们在几百年后还称自己的国家为“神圣罗马帝国”?对此人们一定要熟悉《圣经》。《丹尼尔之书》预言了未来。书中预言,世上会先后出现四个世界大国:巴比伦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以及他的继承者们的国家,之后世界将会灭亡。

因此,第四个也就是最后一个王国要尽可能长久地延续下去。但问题是政治中的一切都不长久,人们宣布这个国家是“可转让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罗马人就是亚历山大继承者的继承者,之后是拜占庭,再后来就是查理大帝。只要这种接力持续下去,基督教徒们的未来就得到了保障。此外,拥有罗马帝国皇冠的人才可以自视为教会的世俗守护者,成为整个基督教的最高监管人。即使是拥有史上最高权力的教皇也要时不时听一听这些人的意见。

现在看来,奥托身上特别德国化的东西应该是什么呢?不可能是教徒的虔诚之心,虽然中世纪大家普遍如此。我认为,特别德国化的地方体现在对纯粹政治权力的不满。这种权力必须要服务于更高的理想,而罗马帝国的想法就是可以触及的最高理想。

直到今天,如果政治只局限于制定还过得去的框架条件,德国人依然会感到不幸。不,最好我们能马上拯救全世界。中世纪的帝国思想早已被遗忘,即便是社会主义也已尘埃落定。今天的马格德堡就是它的石质纪念碑。未来什么样的理想会给德国政治权力进行类似的加冕,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00:02


君王负荆请罪

国王海因里希四世与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和解于卡诺萨

1077年1月25日的一分钟

又是一座山!四周以来,海因里希和随从们从勃艮第到亚平宁半岛的北部,一路上已经爬过无数的山坡,现在,在他们面前的石岭之上耸立着托斯坎纳伯爵夫人的卡诺萨城堡。天气依然让人难以忍受,寒冰铺路,雪无停日。教皇格里高利就隐居在这座位于帕尔马以南的城堡里。海因里希必须尽快与教皇达成和解,以避免他们之间的权力斗争造成德意志罗马帝国的分裂。

海因里希的第一批追随者已经背弃他,并且挡住了他的去路。他不能像往常一样经由勃伦纳山口去往意大利,而是要绕个远道,途经塞尼。这是一条危险的阿尔卑斯山通道,却被效忠于他的勃艮第人所控制。此外,他也没有时间等待更好的天气。海因里希背负的是被逐出教会的罪名,如果教皇不马上收回成命,他就会永远被排除在教众外,也就失去了在西方世界的一切权力。

国王和随从们手脚并用爬过了积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他们顺着山坡滑下,王后和女眷们坐在牛皮上,被他们拉着,一路向下。马匹的腿被绑在一起,顺着结冰的山坡被人拖下来。只有极少的马能经受这种折磨而幸存下来。

现在他们面前又是一座山。岩石遍布,寒入骨髓,拒人于千里之外。海因里希脱下皇袍,摘下象征权力的徽章。他赤裸双脚,腹无一物,在陡峭、湿滑的山上朝城堡艰难攀爬。和他同样寻求教皇宽恕的赎罪者们把他让到了城堡三个院子中的第二个里面。国王在这里苦挨了三天。斋戒,受冻,祈求。最后,教皇召见了他,和他交谈,并撤销了驱逐令还给了他一个和解之吻,之后他们一起庆祝了神圣的弥撒。

在海因里希身着赎罪服祈求教皇宽恕的一年之前,他完全是另一种腔调。“下台,下台!” 1076年1月,在沃尔姆斯帝国会议上,海因里希面对聚集在此的主教和诸侯们向教皇这样喊话,要求他退位。“你把我们的谦恭视为胆怯,并且胆敢反抗我的神授皇权。”25岁的海因里希大吼道,“你竟敢威胁要夺走这种权力,好像它真的受你掌控而非上帝一样。你必须下台,离开你视为己有的圣彼得王座。”

复活节前不久,教皇格里高利对海因里希发起了书面攻击。在罗马的戒斋期宗教会议上,教皇在布道时进行了快速地回应:“圣彼得啊!海因里希皇帝之子以令人难以忍受的高傲公然反抗你的教会,我要取消他对德意志帝国和意大利的统治权,废除所有教徒曾对他许下的效忠誓言。”但这些还不够,教皇继续说道:“他对我的警告置若罔闻,并要脱离和分裂你的教会,我以你的名义将他逐出教会!”德国国王就这样被排除在教众和罗马帝国所有圣礼之外。

德国国王奥托一世穷尽所有,终于带着教皇的祝福在罗马成为教会的世俗守护者。100年后,作为政权拥有者的德国人和作为教会最高荣誉者的教皇彻底决裂。他们对立得如此彻底,以至于相互否认对方的合法性并要罢免对方。事情为何会发展到如此境地?是权力作祟吗?不然还能是什么?教皇、大主教和修道院院长并不满足于向人们传递耶稣温和仁爱的信息。说得极端一些,耶稣在当时已经不再重要,因为基督教已成为罗马帝国国教。这种情况已持续了500年,并且自那时起,一个教士团体逐渐形成。他们开始醒悟,既然已经离全能的上帝那么近,又为何要让政治权力旁落他人?他们要创建自己世俗的权力基础,不许旁人插手世俗之事。

德国国王始终看不惯的是,为什么应该由教会来随意分配神职。虽然教士们拥有这样对待单个教徒的权力,但是他们的行为依然是政治化的。此外,长久以来,教堂与修道院中的主教职位、受俸职位、圣人遗物以及圣餐,都是价高者得。这在当时很正常,也因此催生了一种风行一时的买卖,这种交易被当时众多严肃对待自己信仰的教徒批为“圣职买卖”。

在这场皇冠和主教权杖的权力游戏中还有暗自窃喜的第三者,也就是那些德国诸侯。本来这些贵族极为依赖国王和教皇,但这场争斗持续时间越长,地方诸侯们就更加充分地利用机会创建自己的权力基础。他们加快建设基础设施,实行独立的管理。终于有一天他们变得如此强大,以至于无论是国王或是教皇都不能离开他们的支持而存活。

就这样, 德国中世纪出现了灾难性的三足鼎立局面。 国王、教皇和诸侯们的权力诉求持续不断地彼此冲撞,政治发展面临着瘫痪的威胁。同时期的法国和英国君主获得认可并实现了中央集权,从而为国家进入新时代做足准备。而德国不同利益集团和教会政治家们持续不断的争斗使德国逐渐沦为欧洲末流国家的代名词。

是什么导致海因里希四世同教皇之间的矛盾升级?这已不再重要。他们的矛盾有更深层次的诱因,用今天的话说是“系统性”的原因。实际上他们矛盾的焦点在于如何任命主教,也就是所谓的“授职”。海因里希的卡诺萨赎罪之行使矛盾得以缓和(但并未得以消除),这一事件也被称为“授职之争”而载入史册。海因里希最终除了认错服输,别无他选,因为在这场复杂的权力游戏中,他已没有机会以一己之力取胜。

直到1122年,随着所谓的《沃尔姆斯宗教协定》的签署,在任命主教的问题上,双方才终于正式达成妥协。但是“卡诺萨”事件之后权力的天平明显偏向教皇,不久之后,教皇就完全攫取了权力。从权力政治的角度看,他们走了完美的一步棋,他们把一个外部敌人带入这场游戏中,这个敌人就是穆斯林。穆斯林把基督徒和犹太人的圣城耶路撒冷纳入自己的治下。于是,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发起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格里高利教皇的继任者再次将国王海因里希四世逐出教会。这一次海因里希希望作为十字军在耶路撒冷得到平反。1105年,他在耶路撒冷落入了自己儿子的手中,但儿子却站在教皇一边。一年之后,海因里希四世离世。权力斗争得以进入下一轮。


前言/序言

写在前面的一分钟


世事时常可以以小见大!两个人彼此问候的方式就已经可以透露出他们关系的方方面面;半张纸大小的公司辞退书要比百页纸的企业形象宣传册更能体现公司的企业文化;对于某个老的哥来讲,乘客的上车方式可以反映其性格。

隆冬时节,德国国王海因里希四世在意大利的一座城堡门前双膝跪地,而城堡内的教皇却在温暖的壁炉旁闭门不见,这显示了中世纪教权和世俗统治的关系。1803年强盗团伙“辛德翰内斯”在美因茨被处决,这时所有人才意识到拿破仑所制造的混乱。1943年3月,艺术家的遗孀玛塔·利伯曼服用了鲁米那安眠药,目的当然不是更好地入睡。

从小处着手,放眼大处是本书的基本思想。等待读者的是历史故事和短小解释性杂文的混合体。

《极简德国史》探寻的是德国这个欧洲中心1000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各章之始都有特殊的“一分钟”,或是字面上的,或是象征性的,历史事件就浓缩在其中。

编排上有些讲究,当然或多或少也有个人印记,希望通过它们能给读者带来一些思考。最终还是要让读者从这些马赛克石中拼出个人的历史图画。我在此祝愿读者阅有所享、阅有所感。


扬·德马斯



好的,以下是为不包含“极简德国史+深网+权力的象征+改变历史的间谍(套装共4册)”这套书而撰写的图书简介,字数大约1500字。 深入探索人类文明的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精选书目导览 本次精选书单旨在为求知若渴的读者呈现一系列横跨历史、社会、文化、科学与哲学的深度作品。我们精选的这些书籍,着重于解析驱动世界运转的底层逻辑、人类心灵的复杂性、以及那些塑造了我们当下世界的关键转折点。它们并非仅仅是知识的堆砌,而是引导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构建完整世界观的有力工具。 一、 权力、结构与社会形态的解构:《国家的构造与文明的衰亡》 (聚焦于政治哲学、社会结构分析与历史周期律的著作) 本书汇集了多位重量级思想家的核心论述,探讨了“国家”这一复杂有机体是如何从原始部落结构中孕育、演化,并最终形成现代民族国家的漫长过程。它不满足于对政治事件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剖析了权力如何分配、合法性如何建立,以及社会契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实际运作方式。 核心内容探讨: 主权理论的演变: 从霍布斯的绝对主权到卢梭的公意理论,再到现代国际法中对国家主权的限制与重构。书中详细对比了不同学派对“谁拥有最高权力”这一问题的解答。 官僚体系的效率与异化: 深度分析了韦伯提出的理性化官僚体系,探讨了其在提高行政效率的同时,如何可能导致“铁笼”效应,使个体在庞大的制度机器面前失去能动性。 文明的周期性: 通过对古罗马、中华帝国晚期及近代欧洲的案例研究,本书提出了关于文明兴衰的宏大模型。它关注的不是具体的战争胜负,而是支撑文明长期繁荣的文化基因、制度韧性与资源管理能力。特别关注了技术进步与社会伦理滞后之间的张力如何成为结构性危机的导火索。 非对称权力关系的形成: 探讨了经济基础如何塑造政治上层建筑,以及在殖民主义和后殖民时代,全球范围内的权力不平衡是如何被固化和延续的。 这部作品适合对政治科学、社会学基础理论有兴趣的读者,它提供了一个宏观的框架,用以理解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制度背景。 二、 科学前沿与认知的革命:《量子纠缠与时间之谜:现代物理学的哲学边界》 (探讨前沿物理学概念如何颠覆传统世界观的科普与哲学融合之作) 在过去的百年里,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经历了根本性的重塑。本书并非一本纯粹的物理教科书,而是一次对物理学最新发现及其深层哲学意义的探索之旅。它以清晰、严谨的笔触,带领读者穿越经典物理学的确定性藩篱,进入量子力学的奇诡世界。 内容侧重分析: 量子力学的核心悖论: 详尽阐释了双缝实验、薛定谔的猫,以及波函数坍缩的意义。它着重讨论了“观测者效应”对实在(Reality)定义的挑战,提出了不同诠释(如多世界诠释、哥本哈根诠释)之间的根本分歧。 时间感知的重构: 探讨了爱因斯坦相对论中时间与空间的交织,以及在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原理)框架下,时间箭头的不可逆性。书中还涉及对“块状宇宙”理论的讨论,即过去、现在、未来是否同时存在。 信息论与宇宙: 探讨了物理学与信息论的交叉领域,例如“黑洞信息悖论”和“全息原理”。这些概念暗示了宇宙的本质可能更接近于一个巨大的计算系统,而非纯粹的物质集合。 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对话: 本书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其哲学思辨,它探讨了诸如决定论与自由意志、意识的物理基础等经典哲学问题,在现代科学语境下的新形态。 这本书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逻辑抽象能力,但其回报是极大的——它将极大地拓宽你对“真实世界”的理解边界。 三、 人类情感的幽微叙事:《记忆的迷宫:创伤、遗忘与身份的重塑》 (深入心理学与神经科学,探讨记忆如何构建个体身份的文学化研究) 记忆,是我们构建自我叙事的基础。然而,记忆并非是忠实的录像机,而是充满偏见、容易被重构的动态过程。本书结合了临床案例、认知心理学研究和文学化的叙事手法,剖析了记忆在个体生命历程中的核心作用及其脆弱性。 重点剖析的领域: 创伤与记忆的扭曲: 详细介绍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中记忆的碎片化、闪回现象,以及大脑如何通过否认和压抑来保护自我。这部分内容极具洞察力地解释了为何不同人对同一事件的记忆会截然不同。 虚假记忆的生成机制: 探讨了暗示、社会互动如何轻易地植入并非真实发生的记忆。书中提供了多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揭示了人类心智在填补空白时的倾向性。 遗忘的积极作用: 反驳了“遗忘是缺陷”的传统观点,论证了适度的遗忘是心智健康和适应新环境的必要功能。遗忘是为新的经验腾出认知空间,也是情绪愈合的前提。 叙事身份的构建: 探讨了我们如何不断地“重新编辑”过去的经验,形成一个连贯的“我”。这种身份的连续性,实际上是一种持续进行的、有目的的叙事建构活动。 这本书以一种既科学又富有同理心的方式,邀请读者反思自己的过去,理解心智的复杂运作,对个人成长和人际理解具有深远的启发意义。 四、 艺术与社会批判的交汇:《看不见的符号:现代都市中的视觉编码与抵抗》 (关注当代艺术、广告、城市规划中无声的权力表达与文化解读的分析) 在高度商品化和信息泛滥的现代都市生活中,我们被无休止的视觉符号所包围。本书拒绝将艺术和设计视为轻松的娱乐,而是将其视为一场持续的、关于权力、欲望和意识形态的战斗场域。 分析的维度包括: 广告背后的社会学: 深入分析了现代广告如何不再仅仅推销产品,而是贩卖一种“理想生活方式”,从而固化特定的社会阶层观念和消费主义伦理。 城市空间的政治性: 探讨了建筑风格、公共雕塑、街道布局等城市设计元素如何无声地分配空间资源,并强化或挑战现有的社会等级。例如,对“景观设计”如何服务于精英阶层利益的批判性审视。 流行文化中的符号学解读: 通过对特定电影、音乐视频和时尚元素的解构,揭示隐藏在流行表象之下的文化密码和权力暗示。这本书鼓励读者将每一次观看和接触转化为一次主动的解读行动。 抵抗的艺术形式: 最后,本书聚焦于街头艺术、亚文化符号和数字迷因(Memes)等新兴的视觉抵抗形式,探讨这些非主流的表达方式如何在主流的符号体系中开辟裂缝。 这套精选书目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从宏观的制度分析到微观的认知过程,再到文化符号的解读,为读者提供坚实的思维装备,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现代世界。它们是邀请你深度思考,而非被动接受的智力伙伴。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接触这套书之前,我对欧洲某段特定时期的历史认知是相当碎片化和刻板的。而其中关于那个欧洲大陆上某个强国从崛起至鼎盛,再到内部瓦解的梳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清晰流畅。作者的笔触冷静而克制,对复杂的政治派系斗争和经济转型期的社会矛盾的处理,展现了大家风范。它成功地跳出了简单的“好人”与“坏人”的二元对立,而是以一种近乎冷峻的现实主义视角,去剖析了不同历史选择背后的必然性与局限性。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于社会思潮变迁的捕捉,那些知识分子、艺术家和新兴资产阶级如何共同催生了一场不可逆转的变革,那种时代洪流的压迫感和张力,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读罢令人扼腕叹息,也让人对历史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

评分

这套书的选材真是太妙了,尤其是关于那些决定世界走向的幕后人物和事件。我记得其中有一本重点阐述了信息战和秘密行动对冷战格局乃至当代地缘政治的影响。作者对情报机构的运作机制、密码破译的艺术以及那些在阴影中斡旋的特工的内心世界描绘得入木三分。它不是那种枯燥的档案堆砌,而是充满了悬念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读起来就像在看一部结构精妙的谍战小说,但所有的情节都有据可查,这种真实感带来的震撼是无与伦比的。特别欣赏作者如何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个体命运紧密结合,让我们看到,一个微小的决定,或者一次看似不起眼的潜入行动,如何能彻底改写既定的历史走向。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所了解的那些“官方历史”,意识到水面之下远比想象中复杂得多,那些被刻意淡化的细节,往往才是理解世界运转逻辑的关键钥匙。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历史”这个概念的理解,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评分

整套书的编排有一种精妙的递进感,它似乎有意地将宏大的历史脉络与微观的战术层面穿插进行。例如,在讲述了某个关键历史时期的整体背景后,紧接着会立刻切入一个极具戏剧性的间谍行动案例,这种结构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我特别喜欢那种从高空俯瞰的战略分析与潜入敌后、与时间赛跑的战术细节之间的快速切换。这种对比不仅避免了单调,更让读者体会到历史是由无数个高风险的“瞬间决策”累积而成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一种思维训练,教你如何在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快速评估风险、判断动机,并预判最可能的结果。这种思维模式的迁移,即使脱离了历史的语境,对于现代商业决策也大有裨益,让人感觉这是一次物超所值的思想投资。

评分

另一本书的叙事方式极其独特,它似乎专注于那些在关键历史节点上扮演了“蝴蝶效应”角色的瞬间。我尤其被其中对于权力结构演变,特别是从古代王权到现代官僚体系中“象征性权力”如何被构建和维护的分析所吸引。作者没有过多纠缠于具体的战役或条约,而是深入探讨了仪式、符号、服饰乃至建筑布局等非物质元素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民众的认知和服从心理。那种文字的密度和思辨的深度,要求读者必须全神贯注。它不是那种可以边听播客边翻阅的轻松读物,它需要你停下来,反复琢磨其中那些精妙的类比和哲学引申。对于研究符号学和政治人类学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一份宝藏,它成功地将看似抽象的理论与历史案例熔铸一体,展现了权力如何通过一种近乎“魔术”的方式来统治人心。

评分

这套书里涉及的关于“深层网络”或地下信息流动的探讨,视角非常新颖,完全颠覆了我过去对信息传播的线性认知。它不仅仅是讲述黑客攻击或者暗网交易,更是深入挖掘了在官方信息渠道之外,那些非正式、高度去中心化的知识共享网络是如何悄然形成的,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科技进步、金融市场乃至社会运动的进程。作者的文笔非常具有画面感,仿佛能带着你穿梭于那些加密的论坛和匿名的服务器背后,去观察那些“数字游民”和信息掮客的生态。它有力地证明了,在信息时代,真正的权力往往不掌握在那些拥有最大带宽的机构手中,而是在那些能够有效控制“信息流速”和“信息节点”的隐形群体手中。这部分内容读起来让人感到既兴奋又不安,因为它揭示了我们日常所依赖的“可见世界”的脆弱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