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犄角旮旯天津衛》藉作者筆端,將曾彌散在人們的心靈深處,又被飛速變化的時代封存在記憶之中的天津老城廂舊事和各色吃食,瞬間激活,展示在讀者眼前,彰顯齣天津曆史的厚重與獨特。
《犄角旮旯天津衛》是當代著名詩人、小說傢林希先生所寫的消閑文章的結集,描繪瞭舊天津生活的多姿多彩。正文分三輯,分彆是“犄角旮旯天津衛”“記憶老城廂”“沽上說吃”。
敝帚自珍(自序) 林? 希
第一輯? 犄角旮旯天津衛
鞋底子
天津“鞋”說?
男女分校?
星羅棋布的說書場
栗子味兒的烤山芋?
賣藥糖
萬能腳?
爬竿兒?
荷花女
愛惜字紙
鐵算盤和袖裏吞金
報菜名和結賬?
“破爛的賣” ?
吃紅白事?
大工匠
團頭?
遮理姑奶奶
黃雀叼簽?
廚藝錶演?
開汽車?
武俠小說
剃頭房?
小酒館
現場錶演?
城隍廟
第二輯? 記憶老城廂
小販講究精氣神
鬍同口的錶演
寶和軒水鋪
南蠻子憋寶的傳說
“賣糕得妻”傳美談
蹦豆、蘿蔔
一盞暖暖的燈
梳頭油、黏刨花
小雜鋪
老禮兒
破解過年“媽媽例兒”
很少養狗
娃娃哥
傢法、戒尺、教鞭
欺祖
閑人
吃主兒
五大傢
抽簽兒
天津鹽商
架子工
佛心兒
第三輯? 沽上說吃
子蟹
銀魚
老湯
老西北角鍋巴菜
白洋澱吃魚
粥
蝦油小菜
四碟兒麵
兒媳婦兒菜
火鍋(上)
火鍋(下)
素食
您請
木樨???
名人菜
麵包免費
藉錢吃海貨
麻豆腐
燒餅
編後記
抽簽兒
賣吃食的小販,走街串巷,主要主顧是大小商傢。無論什麼肥鹵雞、什錦燒餅、醬肉,包括野鴨、大雁、驢肉,每到下午就一個個地齣現瞭。這類小販,提著大提盒,裏麵放著貨物,沿街叫賣,“肥鹵雞”“什錦燒餅”。這時,正是西方人喝下午茶的時候,中國人沒有下午茶習慣,午後有瞭一點兒飢餓感,花點零錢,買種小吃,也是一種享受。
舊日小販為瞭吸引主顧,還帶著一種小賭博,抽簽兒。其實這是一種遊戲,玩的是一時高興。抽簽兒,如今的年輕人沒有見過,小販帶著一截竹筒,裏麵放著 108根竹簽,類如女士們打毛衣的扡子,極細,兩頭尖尖,簽子一端刻著各種各樣的小點點,按照牌九的格式,從 1 點,到 12 點。小販帶著簽子,逗引買東西的主顧,一隻鹵雞 5 元錢,抽一簽兒 5 角錢,共抽齣 3 根竹簽兒,加在一起夠 23 點,贏一隻鹵雞,不夠 23 點,也不白要你錢,給你一支鹵味串,或者一個雞爪,或者半個雞蛋,或者一隻田雞腿,還有點兒什麼,反正不值 5角錢。
買東西的人貪便宜,都過來抽簽兒,5 角錢就能吃一隻肥鹵雞,太劃算瞭。小販們更樂得人們抽簽兒,我看見過那些抽簽兒玩的人,從來沒看見有誰贏過一隻肥鹵雞,絕大多數,隻能得一支鹵味串,5 角錢抽一次簽兒,得到的東西隻值 3 角錢,小販們占便宜瞭。
抽簽兒遊戲的氣氛是十分熱鬧的。小販將竹筒在手裏用力地抖,讓簽子上下跳動,錶示每根簽子都可以抽齣來,隻看你手氣好不好。抽簽兒的人更是神氣十足,先抓一把簽子,然後用力一抽,從竹筒裏抽齣 3 根竹簽兒,還要將有點兒的一端用手攏住,似是怕天機泄露。在手裏捂一會兒,突然一亮,呀,不夠 23 點,手氣不好。小販攛掇你再抽一簽兒,又是 5 角,22 點,還是不夠。拉倒瞭,掏 5 元錢,買隻鹵雞,一共花瞭 6 元錢,圖的是個樂兒。
後來在工廠勞動,結識瞭各類朋友,其中一位朋友告訴我說,他就是靠著一副簽子,養活瞭一傢人。沒有一分錢的本錢,不做什麼生意,就是一筒簽子,養著一戶人傢,說來也是天津趣事瞭。
這位朋友一副簽子怎麼就養活一傢人瞭呢?
每天下午,天津人開始嚮“三不管”擁去的時候,他拿著一副簽子來到“三不管”,看見一個賣鹵雞的小販,站到旁邊,套近乎,“湊個熱鬧”。幫助賣鹵雞的大聲吆喝,“肥鹵雞呀”。很賣力氣,賣鹵雞的小販自然不會反對,有個人幫助吆喝,也不要報酬,有什麼不可以的呢。
吆喝著,買鹵雞的人過來瞭。看見有人要買鹵雞,拿簽子的人湊過來,抽簽兒吧,1 角錢一簽,23 點,一隻大鹵雞。有人貪便宜,伸手嚮竹筒裏抓簽子,抓住幾根簽子,用力一抽,抽齣 3 根,一看,不足 23 點,輸瞭,拿一支鹵味串,走瞭。還攛掇那個買鹵雞的人,再抽一簽兒。這次,價錢高瞭,2 角錢一簽,夠 23 點,兩隻肥鹵雞,一連抽瞭多少簽兒,都不夠 23 點,賣鹵雞的也沒賠生意,倒招來許多路人圍觀,還賣齣幾串鹵味,好歹也是生意。這位朋友看著差不多瞭,嚮賣鹵雞的小販錶示感謝,還給一點點報酬,迴傢瞭。那時,我問這位朋友,你怎麼保證每次抽齣來的簽子都不會超過 23 點呢,萬一抽到 23 點,你不就賠瞭嗎?
這位朋友告訴我,一筒簽子 108 根,關鍵的幾根用馬尾係在筒子底兒上,雖然能看見跳動,但是抽不齣來,抽齣來的 3 根簽子,永遠到不瞭 23 點,就是這麼點兒貓膩。
可是,遇見好事之徒怎麼辦呢,他抽瞭幾簽,懷疑有詐,一定要把竹筒倒過來,你不就露餡瞭嗎?
對瞭,這就是本事瞭,看見好事之徒過來,絕對不攛掇他抽簽兒。誰是好事之徒?軍警憲政,大襟上彆著牌牌的,歪戴帽子的,看著不像是老實人的,一切惹不起的爺,都是好事之徒,他們就是故意找麻煩來的。一定要抽,先好言相勸,爺,你忙,看著鹵雞好,我孝敬您一隻,抽簽兒是小孩子的遊戲,您玩,失身份。好事之徒,白拿一隻鹵雞自然就走開瞭,不就是圖小便宜嗎?這一天,就算白忙活瞭。
(2008 年 4 月 3 日)
“副刊文叢”總序
李輝
設想編一套“副刊文叢”的念頭由來已久。
中文報紙副刊曆史可謂悠久,迄今已有百年行程。副刊為中文報紙的一大特色。自近代中國報紙誕生之後,幾乎所有報紙都有不同類型、不同風格的副刊。在齣版業尚不發達之際,精彩紛呈的副刊版麵,幾乎成為作者與讀者之間最為便利的交流平颱。百年間,副刊上發錶過多少重要作品,培養過多少作傢,若要認真統計,頗為不易。
“五四新文學”興起,報紙副刊一時間成為重要作傢與重要作品率先亮相的舞颱,從魯迅的小說《阿Q正傳》、郭沫若的詩歌《女神》,到巴金的小說《傢》等均是在北京、上海的報紙副刊上發錶,從而産生廣泛影響的。隨著各類齣版社雨後春筍般齣現,雜誌、書籍與報紙副刊漸次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麵,但是,不同區域或大小城市,都有不同類型的報紙副刊,因而形成不同層麵的讀者群,在與讀者建立直接和廣泛的聯係方麵,多年來報紙副刊一直占據優勢。近些年,隨著電視、網絡等新興媒體的崛起,報紙副刊的優勢以及影響力開始減弱,長期以來副刊作為陣地培養作傢的方式,也隨之隱退,風光不再。
盡管如此,就報紙而言,副刊依舊具有穩定性,所刊文章更注重深度而非時效性。在電颱、電視、網絡、微信等新聞爆炸性滾動播齣的當下,報紙的所謂新聞效應早已滯後,無法與昔日同日而語。在我看來,唯有副刊之類的版麵,側重於獨傢深度文章,側重於作者不同角度的發現,纔能與其他媒體相抗衡。或者說,隻有副刊版麵發錶的不太注重新聞時效的文章,纔足以讓讀者靜下心,選擇閤適時間品茗細讀,與之達到心領神會的交融。這或許纔是一份報紙在新聞之外能夠帶給讀者的最佳閱讀體驗。
1982年自復旦大學畢業,我進入報社,先是編輯《北京晚報》副刊《五色土》,後是編輯《人民日報》副刊《大地》,長達三十四年的光陰,幾乎都是在編輯副刊。除瞭編輯副刊,我還在《中國青年報》《新民晚報》《南方周末》等的副刊上,開設瞭多年個人專欄。副刊與我,可謂不離不棄。編輯副刊三十餘年,有幸與不少前輩文人交往,而他們中間的不少人,都曾編輯過副刊,如夏衍、瀋從文、蕭乾、劉北汜、吳祖光、鬱風、柯靈、黃裳、袁鷹、薑德明等。在不同時期的這些前輩編輯那裏,我感受著百年之間中國報紙副刊的斑斕景象與編輯情懷。
行將退休,編輯一套“副刊文叢”的想法愈加強烈。盡管麵臨互聯網等新媒體方式的挑戰,不少報紙副刊如今仍以其穩定性、原創性、豐富性等特點,堅守著文化品位和文化傳承。一大批副刊編輯,不急不躁,沉著堅韌,以各自的纔華和眼光,既編輯好不同精品專欄,又筆耕不輟,佳作迭齣。鑒於此,我覺得有必要將中國各地報紙副刊的作品,以不同編輯方式予以整閤,集中呈現,使紙媒副刊作品,在與新媒體的博弈中,以齣版物的形式,留存曆史,留存文化。這樣,便於日後人們可以藉這套叢書,領略中文報紙副刊(包括海外)曾經擁有過的豐富景象。
“副刊文叢”設想以兩種類型齣版,每年大約齣版二十種。
第一類:精品欄目薈萃。約請各地中文報紙副刊,挑選精品專欄若乾編選,涵蓋文化、人物、曆史、美術、收藏等領域。
第二類:個人作品精選。副刊編輯、在副刊開設個人專欄的作者,人纔濟濟,各有專長,可從中挑選若乾,編輯個人作品集。
初步計劃先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編選,然後,再往前延伸,直到“五四新文學”時期。如能堅持多年,相信能大緻呈現中國報紙副刊的重要成果。
將這一想法與大象齣版社社長王劉純兄溝通,得到王兄的大力支持。如此大規模的一套“副刊文叢”,隻有得到大象齣版社各位同人的鼎力相助,構想纔有一個落地的堅實平颱。與大象齣版社閤作二十年,友情篤深,感謝曆屆社長和編輯們對我的支持,一直感覺自己仿佛早已是他們中間的一員。
在開始編選“副刊文叢”過程中,得到不少前輩與友人的支持。感謝王劉純兄應允與我一起擔任叢書主編,感謝袁鷹、薑德明兩位副刊前輩同意齣任“副刊文叢”的顧問,感謝薑德明先生為我編選的《副刊麵麵觀》一書寫序……
特彆感謝所有來自海內外參與這套叢書的作者與朋友,沒有你們的大力支持,構想不可能落地。
期待“副刊文叢”能夠得到副刊編輯和讀者的認可。期待更多朋友參與其中。期待“副刊文叢”能夠堅持下去,真正成為一套文化積纍的叢書,延續中文報紙副刊的曆史脈絡。
我們一起共同努力吧!
2016年7月10日,寫於北京酷熱中
這本書給我帶來瞭完全意想不到的驚喜。我本來以為會是一本關於天津曆史的流水賬,或者是一些風土人情的簡單羅列,但當我真正沉浸其中時,纔發現它遠不止於此。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紮實,無論是對人物心理的細膩刻畫,還是對社會變遷的深刻洞察,都做得極其到位。讀到某些情節時,我甚至會感到心潮澎湃,仿佛自己也成為瞭故事中的一員,與書中人物一同感受喜怒哀樂。尤其是一些描繪那個時代社會百態的片段,充滿瞭力量和溫度,讓我對那段曆史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我特彆喜歡作者那種不動聲色的敘事方式,沒有大張旗鼓的煽情,卻能在不經意間觸動最柔軟的心弦。這本書仿佛是一幅徐徐展開的畫捲,每一筆都充滿瞭匠心,每一處細節都值得反復品味。它讓我看到瞭那個年代的掙紮與希望,看到瞭小人物在大時代洪流中的堅韌與無奈。我一直在思考,在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犄角旮旯”裏,到底隱藏著多少這樣震撼人心的故事,又有哪些平凡的生命,在默默書寫著屬於自己的傳奇。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意思,那種泛黃的紙張質感,加上幾筆勾勒齣的古樸天津建築剪影,一下子就把人拉迴到瞭那個年代。我翻開第一頁,還沒來得及細看內容,就被那種熟悉的市井氣息撲麵而來。我猜想,作者一定是個特彆瞭解天津的人,不然怎麼能把那種“犄角旮旯”裏的故事講得這麼生動?我尤其喜歡那些老天津的方言和俗語,讀起來特彆親切,仿佛置身於一條長長的巷子,聽著左鄰右捨傢長裏短的閑聊。我特彆期待看到書中那些隱藏在尋常巷陌中的人物,他們或許經曆著不平凡的人生,他們的故事是否也能觸動我內心深處那些不常被觸及的情感?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就像一個陳年的酒壇,雖然外錶樸實無華,但一旦打開,定能品嘗到醇厚而復雜的味道。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那些被時光遺忘的角落裏,究竟藏著怎樣令人迴味的傳說,又有哪些鮮活的麵孔,在曆史的長河中留下瞭深深的印記。我希望,這本書能帶我走進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生動的“天津衛”,不僅僅是那些著名的景點,更是那些滲透在生活肌理中的點點滴滴,那些構成瞭這座城市靈魂的細微之處。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在天津的幾個不同的“旮旯”裏都走瞭一圈。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生活氣息,沒有那些華麗辭藻的堆砌,卻能用最樸實、最真實的語言,將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娓娓道來。我尤其喜歡書中那些對天津風俗和生活習慣的描寫,充滿瞭濃厚的地域特色,讓我仿佛聞到瞭老天津的市井味道。書中的人物形象非常鮮活,他們有血有肉,有著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他們的命運跌宕起伏,卻又在平凡中展現齣不凡的力量。我被他們身上那種樂觀嚮上、隨遇而安的生活態度所感染,也為他們所經曆的磨難而動容。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即使在最不起眼的角落,也能孕育齣動人的故事,即使是最平凡的人物,也能擁有閃耀的生命光輝。它讓我重新審視瞭“天津衛”的含義,不僅僅是那些響亮的地標,更是那些隱藏在市井中的人情世故,那些構成瞭這座城市獨特魅力的細枝末節。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更多的人,不僅僅是瞭解天津的“大”,更能體會到它“小”而精妙的魅力。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瞭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它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沒有跌宕起伏的衝突,但卻以一種非常舒緩、寜靜的方式,緩緩地撥動著我的心弦。作者的文字如同涓涓細流,滋潤著我的心田,讓我沉浸在一種淡淡的懷舊和感悟之中。我仿佛跟隨作者的腳步,漫步在天津的古老街巷,感受著那份寜靜與祥和。書中的人物,不是偉人,也不是英雄,他們隻是蕓蕓眾生中的一員,過著平凡的生活,卻在平凡中閃爍著人性的光輝。我尤其欣賞作者對這些小人物命運的關注,他們或許在時代的洪流中被衝刷,但他們的故事,卻依舊充滿瞭力量和溫度。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即使是那些不為人知的“犄角旮旯”,也同樣承載著豐富的情感和深刻的人生哲理。它不是一本需要我去“啃”的書,而是一本適閤慢慢品味的書,每一頁都散發著淡淡的墨香和生活的氣息。它讓我更加理解瞭“天津衛”這座城市背後的深層含義,不僅僅是它的地理位置和曆史變遷,更是它所承載的那些普通人的喜怒哀樂,那些構成這座城市靈魂的點點滴滴。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角度十分獨特。我以為會是那種宏大敘事,或者是以某個重要曆史事件為主綫,但它卻像是從一個特彆刁鑽的角度切入,讓我看到瞭天津衛不為人知的另一麵。那些隱藏在深巷、小院裏的生活細節,被作者挖掘得淋灕盡緻。我感覺自己就像一個在天津街頭巷尾閑逛的老者,看著來來往往的人群,聽著他們的對話,感受著這座城市的脈搏。書中的人物塑造非常飽滿,即使是一些戲份不多的配角,也都有著鮮明的個性和生動的故事。他們不是臉譜化的符號,而是活生生的人,有著自己的煩惱、快樂和追求。我尤其欣賞作者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描繪,那種微妙的情感變化,那種難以言說的糾結,都被刻畫得入木三分。這本書就像一部濃縮的人生電影,在有限的篇幅裏,展現瞭無數個鮮活的生命片段。我常常在想,那些我們認為微不足道的生活片段,是否也能摺射齣時代的變遷和人性的復雜?這本書讓我對“天津”這個詞有瞭更豐富的解讀,它不再隻是一個地理名詞,更是一個承載著無數故事和情感的符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