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式創新:科技進步與發展永續的選擇(清華創新經典叢書)

責任式創新:科技進步與發展永續的選擇(清華創新經典叢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梅亮 著
圖書標籤:
  • 責任式創新
  • 科技倫理
  • 可持續發展
  • 科技進步
  • 創新政策
  • 清華大學齣版社
  • 科技與社會
  • 創新管理
  • 未來展望
  • 科技發展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清華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2498339
版次:1
商品編碼:12361124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44
字數:245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係統介紹瞭責任式創新的産生背景,對責任式創新的內涵、理論基礎與分析方法進行瞭梳理。在此基礎上,本書構建瞭責任式創新的中正框架,並以納米科技與人工智能的實踐開展對比分析,強調科技創新需要符閤社會滿意的根本目標,最終提齣瞭責任式創新的相關政策啓示。本書對於科學傢,創新管理、科技哲學、科技與創新政策的研究者,企業管理者,政府政策製定者具有參考藉鑒價值。

作者簡介

梅亮,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美國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哈斯商學院訪問學者,英國南安普頓大學商學院聯閤培養博士生(國傢留學基金委)。研究聚焦:創新與戰略管理、科技創新政策。主持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1項,國傢博士後科學基金麵上項目2項。在《管理世界》《科學學研究》等各類學術刊物發錶學術論文30餘篇。獲2018年清華大學十佳優秀博士後奬,2017年全球開放創新年會新興學者研究成果奬,2016年“啓真杯”浙江大學學生十大學術新成果奬等奬項。

目錄

目錄

第1章科技與發展的責任之問


1.1科技創新與社會發展的“責任”之問


1.2責任式創新的範式興起


1.3問題聚焦與全書框架


1.4理論與實踐意義


理論篇


第2章責任式創新的內涵解析與相關議題


2.1引言


2.2責任式創新的概念源起與假設前提


2.3責任式創新的內涵與辨析


2.4責任式創新的相關研究議題


2.5責任式創新的相關實踐議題


2.6總結與討論


第3章責任式創新的共性理論基礎與應用分析方法


3.1引言


3.2研究方法與數據采集


3.3責任式創新的分析框架、共性理論、應用方法


3.4總結與討論


實踐篇


第4章國傢需要什麼樣的創新——責任式創新的“中正框架”解讀


4.1引言


4.2傳統創新範式的局限與責任式創新“中正框架”的提齣


4.3責任式創新的中國實踐——“中正框架”的解析


4.4結論與討論


第5章如何開展責任式創新——新興技術的創新治理: 納米科技的實例


5.1引言與問題提齣


5.2理論綜述


5.3研究方法與研究層次


5.4責任式創新的跨國實踐——基於納米科技的議題


5.5納米技術責任式創新跨國實踐總結與對比


5.6結論與展望


第6章如何開展責任式創新——新興技術的創新治理: 人工智能的實例


6.1引言與問題提齣


6.2責任式創新範式的興起與治理分析框架的提齣


6.3責任式創新視角下人工智能治理框架分析總結


6.4結論與政策啓示


第7章創新為瞭什麼——科技發展的社會滿意度作用機理:

責任式創新人本動因的解析


7.1引言


7.2理論與假設提齣


7.3方法論


7.4數據結果


7.5結論與討論


第8章責任式創新的政策啓示與未來展望


8.1責任式創新理論之問與實踐之問的解答


8.2責任式創新的政策啓示


8.3科技進步與發展永續的展望


精彩書摘

第1章科技與發展的責任之問


本章部分論述內容來源於本人的文章: 梅亮,陳勁,李福嘉.責任式創新: “內涵�怖礪酈蔔椒ā鋇惱�閤框架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8,36(3): 521��530.


倡導負責任的研究與創新,加強科研倫理建設,強化科研倫理教育,提高科技工作者科研倫理規範意識,引導企業在技術創新活動中重視和承擔保護生態、保障安全等社會責任。

——《“十三五”國傢科技創新規劃》,2016年8月8日


1.1科技創新與社會發展的“責任”之問

科學與技術伴隨人類的成長與演進,使其從野蠻走嚮文明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科技之巔2: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7年10大全球突破性技術深度剖析[M].北京: 人民郵電齣版社,2017.。人類文明演進與社會進步的曆史,就是一部創新的曆史Pandza,K.,& Ellwood,P.(2013).Strategic and ethical foundations for responsible innovation.Research Policy,42(5),1112��1125.梅亮,陳勁,李福嘉.負責任創新: 內涵辨析與啓示[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7,(2): 49��53.(如圖1.1所示)。



圖1.1人類科學與進步的發展簡史根據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科技之巔2: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7年10大全球突破性技術深度剖析[M].北京: 人民郵電齣版社,2017.整理.



基於技術創新的變革與社會價值的輻射,18世紀至今全球在重大科技創新的驅動下經曆瞭由水利與電能時代 (1771—1828年),蒸汽與鐵路時代(1829—1874年),鋼鐵、電力與重工業時代(1875—1907年),石油、汽車與規模化時代(1908—1970年),以及信息與通信時代(1971年—)的五次發展浪潮Perez C.(2009).Technological revolutions and techno�瞖conomic paradigms.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34(1),185��202.,如圖1.2所示。



圖1.2科技進步與創新發展的時代演進



然而,20世紀以來,隨著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嵌入性不斷增加,科技創新同社會需求及政策設計的交互性不斷增強,其驅動進步的同時也産生瞭許多負麵影響Jonas,H.(1984).The imperative of responsibility: In search of an ethics for the technological age.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如: 基因科學與技術工程的倫理危機Grove�瞁hite,R.,Macnaghten,P.,& Wynne,B.(2000).Wising up: The public and new technologies.Centre for the Study of Environmental Change,Lancaster University,Lancaster.、核能應用的社會風險Groueff,S.,& Lapp,R.E.(1967).Manhattan project: the untold story of the making of the atomic bomb.Boston: Little,Brown.、通信技術的隱私風險Eden,G.,Jirotka,M.,& Stahl,B.(2013).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Critical reflection into the potential social consequences of ICT.In Research Challenges in Information Science (RCIS),2013 IEEE S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p.1��12).IEEE.、病毒研究的安全隱患Kaiser,D.,& Moreno,J.(2012).Dual�瞮se research: Self�瞔ensorship is not enough.Nature,492(7429),345��347.、金融及其衍生産品的製度風險與欺詐行為Fratzscher,M.,& Imbs,J.(2009).Risk sharing,finance,and institutions in international portfolio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94(3),428��447.、工業化發展的環境負外部性Fischer,C.,Parry,I.W.,& Pizer,W.A.(2003).Instrument choice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h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endogenous.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45(3),523��545.、新興技術的治理手段缺失Hajer,M.(2003).Policy without polity? Policy analysis and the institutional void.Policy sciences,36(2),175��195.等。在此背景下,科學與社會的關係Merton,R.K.(1973).The sociology of scienc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s.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科學與技術的社會控製Collingridge,D.(1980).The social control of technology.London: Pinter.與社會建構Schot,J.,& Rip,A.(1997).The past and future of constructive technology assessment.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54(2��3),251��268.、科技創新的前瞻治理Guston,D.H.


前言/序言

前言

改革開放的第40個年頭,科技創新在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扮演著核心的作用。黨的十八大明確提齣“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明確貫徹實施“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這為我國科技創新的研究與實踐創造瞭重大機遇。“復興號”動車組的啓動運營、“墨子號”衛星的開發與應用、C919國産大飛機的順利首飛、世界第一颱光量子計算機的誕生、國産航母的成功下水等,成為國傢科技創新與持續發展的閃光點。

然而,我們迴溯西方發達國傢科技創新發展進程的曆史經驗,事實上,部分科技創新活動具有不確定性,它們可能為社會帶來潛在的負外部性影響,譬如核能應用的安全風險、轉基因研究與應用的倫理爭議、人工智能機器人開發的社會勞動力替代恐慌、大數據普及的隱私泄露等。這引發瞭我在開展科技創新相關議題研究與實踐時的反思: 科技創新的根本目的是什麼?科學傢等核心主體在探索科技創新之時,其研發成果最終應該達成什麼樣的標準、符閤什麼樣的準則?科技創新的價值和意義是否一定是積極的,人類希望科技創新創造什麼樣的未來場景?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怎樣的創新是我們嚮強國之路奮進時所需要的?如何引導科技創新活動嚮國傢、民族、文明所期望的發展道路演進?種種反思最終指嚮瞭一個核心議題: 科技創新的社會責任。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提齣科技創新與社會發展的責任之問: 當我們關注科技創新所帶來的技術進步與經濟繁榮之時,是否忽視瞭科技創新所産生的潛在負外部性,以及科技創新活動對社會人文關懷與道德倫理價值的關注?基於此,我嘗試係統地閱讀西方和中國關於創新管理、科技政策等領域的研究成果,並於2014年提齣“責任式創新”的研究範式。盡管當時隻是一名名不見經傳的博士研究生,個人的研究能力也存在許多不足,但使自己倍感自豪的是,我是中國經濟學、管理學、科技政策等領域中“責任式創新”範式的最早提齣者,也是科技創新社會責任核心觀點的最早倡議者。隨後幾年,我嘗試通過自己對科技創新社會責任議題的認知與理解,以實驗探索(論文寫作)的方式,從責任式創新概念、相關主體、共性理論基礎與應用方法、製度情境、治理框架與模式、社會滿意度等角度,盡可能詳實地展開科技創新社會責任議題的討論,並通過國傢科研項目的支撐持續推進相關研究。

本書即是對科技創新社會責任議題探討的階段性總結,其試圖深入地迴答如下問題: 責任式創新是什麼?責任式創新的理論基礎與分析方法是什麼?國傢需要什麼樣的創新?如何開展責任式創新?創新最終為瞭什麼?圍繞這些問題,我嘗試通過文獻總結、理論探討、政策分析、案例研究、實證檢驗等多種方法,支撐全書的內容討論。

不同於傳統創新範式所關注的創新對於科技、經濟、社會進步與發展的正嚮意義,如Schumpeter為代錶的學者所強調的企業傢精神等要素在經濟增長微觀層麵的促進作用,以及Solow為代錶的學者從宏觀層麵討論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價值。作為一種新興範式,責任式創新的根本假設前提是不同的,這些假設基礎涉及: 單一科學傢、創新者的認識和能力是有限的,其所創造或改進的技術與模式並非都是有價值的; 科技創新可能産生負嚮的外部影響; 科技創新負外部性的製度管控存在不完善; 科技、創新與社會的交互關係是復雜的,諸如此類。假設前提之外,責任式創新範式對於創新過程與結果的評估準則也是不同的,其在傳統科技創新範式所關注的技術先進性與可行性、經濟效益與增長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強調科技創新對道德倫理可接受與社會期望的滿足。

基於這些新的假設前提以及新的創新評估準則,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傢和地區最早開展科技創新社會責任的相關研究,提齣瞭諸如“responsible development”“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responsible innovation”等概念,形成瞭責任式創新最初的概念討論。然而,發達國傢創新活動所追求的技術、經濟、價值觀等目標,創新活動所嵌入的産業發展階段與製度情境,以及創新活動社會建構的過程等與發展中國傢有顯著不同。因此,在係統梳理西方責任式創新相關研究的基礎上,我聚焦於責任式創新的製度情境差異,嘗試將責任式創新這一範式同中國的發展情境做銜接,並最終延伸、補充西方責任式創新的理論與實踐。我認為,西方工業化與信息化的已有實踐,事實上會給中國現代化的進程帶來很多藉鑒。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在參與國際競爭時具有“後發優勢”,我們需要堅決履行“創新驅動發展”的國傢戰略。與此同時,倘使能在創新活動的早期,企業、産業、國傢等相關行為主體建構創新體係的設計階段,關注科技創新的責任議題,這將從長遠的角度,為國傢科技進步與永續發展提供深刻的意義。同時,踐行責任式創新,理性看待國傢、産業、企業的基礎能力與國際定位,腳踏實地地優化完善基礎科學、應用科學、工程技術、商業化等創新活動的相關過程,培育人纔梯隊,尋求高質量、綠色、長效、可持續的發展模式,纔是真正意義上為大國到強國的轉型、為科技進步與發展永續提供藉鑒與選擇。

作為一名中國科技創新相關議題的青年研究者,我很感激能夠在青春最好的十年,開展科技創新主題的學習與研究實踐,見證我們這個悠久曆史的文明大國在科技創新驅動下的快速追趕、能力積纍、競爭優勢提升、國傢強盛與民族繁榮。在我的身邊,各行各業的人們都在努力工作,都在力求卓越,這正是時代積極變革與持續發展的最好寫照。倘使在創新驅動發展的時代進程中,能做些許工作推進研究與實踐,輸齣積極的、富有正能量的觀點,去讓讀者和實踐者有所啓發,亦不負青年研究者所肩負的社會責任,我這一生便為之滿足瞭。結閤本書的核心思想,我試圖讓他人瞭解,當大踏步推進科技創新的發展之時,科學傢與研究者、企業與産業創新活動者、政府政策製定者、民眾等,都應當有一份警醒、懷揣一份理性,去思考特定的科技創新活動是否真正意義上符閤民族核心價值觀的基本道德倫理準則,是否真正意義上引導科技創新活動的過程與結果讓更多的人民獲得滿意,而不僅僅是取悅瞭踐行創新活動研究與發展的小領域權威。換言之,當我們開展各類科技創新活動之時,科學傢、創新者、政策製定者不能忘記一份對社會、對更廣泛民眾的人文關懷,科技創新應當肩負責任。而關於創新的責任議題,恰恰是過去這些年創新研究與産業實踐的快速發展中較少被提及的。

基於以上,本書研究的意義已呼之欲齣瞭。其一方麵在於“責任式創新”麵嚮科技創新範式層麵的理論價值,和麵嚮新興技術治理、技術管控、製度與政策建構等方麵的實踐應用價值; 另一方麵,也是更重要的,在於本書所聚焦的“責任式創新”主題討論背後,我希望呼喚一份理性思考、一份擔當意識、一種反浮誇態度,傳遞科技創新背後的一份人文關懷、一份道德準則、一種底綫思維模式。

本書能夠順利齣版,離不開各界的幫助,謹在此錶達感謝。我首先要嚮我的導師,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陳勁教授錶達一份感謝。跟隨陳老師團隊5年,在陳老師的指導下成長,受益良多,十分感激。其次,我要感謝我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哈斯商學院的導師、開放式創新創始人Henry Chesbrough先生。感激您在許許多多的細節中施與我的溫暖與支持。同時,特彆感謝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哈斯商學院的David Teece教授,日本一橋大學的Ikujiro Nonaka教授,美國斯坦福大學的Richard Scott教授,英國蘇賽剋斯大學SPRU研究中心主任Johan Schot教授,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的Rentocchini教授、Huber教授,英國伯明翰大學的張濤教授,浙江大學管理學院的郭斌教授等。再者,感謝我曾經共事過的團隊及所有成員,包括南京大學工程管理學院學生會,浙江大學RCID研究團隊、09管工班,最佳創新團隊杭州與北京團隊,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及發展戰略研究院師生,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老師同學,美國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研究團隊與相關朋友等。機構層麵嚮我曾經學習工作過的南京大學、浙江大學、清華大學、中國颱灣義守大學、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美國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錶示感謝。也特彆感謝國傢留學基金委、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對我研究的資助(項目號分彆為71704090、2017M610097)基金項目詳細如下: 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責任式創新的共性理論基礎與作用機理研究”(71704090); 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第61批麵上項目“責任式創新: 一個‘溯源�怖礪酈彩導�’的整閤框架研究”(2017M610097)。。也嚮責任式創新研究的國際與國內同行友人及相關研究機構錶示敬意與感激。另外,為使這本著作不斷完善,清華大學齣版社的高曉蔚老師投入瞭巨大的心血,給我瞭許許多多的建議與幫助,特此嚮高曉蔚老師錶達衷心的感謝。

最後,感謝我的親人們。最為重要的,作為一份禮物,我想把此書獻給我的父親梅安康、母親郭雅萍、姐姐梅一,感謝你們30年來無微不至的照顧和溫暖的陪伴。希望你們想到我時,感受到的是陽光、溫暖、平和與愛,這便是我最大的快樂瞭。

做一個正直的人,珍惜時光,是我對自己與傢人的責任; 保持一份研究的好奇心、寫作的中正心,傳遞一份人文關懷,是我作為一名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者對社會的責任!希望本書的齣版,能夠緻此前進一步,哪怕隻是一小步。


梅亮

2018年初春於北京清華園



邁嚮智慧發展:理解創新與可持續的交織 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創新一直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引擎。從鑽木取火到人工智能,每一次技術的飛躍都極大地改變瞭我們的生活方式,拓展瞭人類的邊界。然而,伴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我們也日益感受到其帶來的深遠影響:資源消耗的加速、環境汙染的加劇、社會結構的變遷以及潛在的倫理睏境。如何在追求進步的同時,確保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成為擺在我們麵前的嚴峻挑戰。 本書正是基於對這一時代命題的深刻洞察而誕生的。它並非僅僅是對技術革新本身的羅列,而是試圖深入探討創新的本質,及其與人類社會長遠福祉之間復雜而又密不可分的關係。我們將一同審視,那些看似純粹的技術突破,在落地生根、融入社會的過程中,究竟會引發怎樣的漣漪效應,又將如何塑造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和我們共同的未來。 第一部分:創新的驅動力與演進路徑 創新並非憑空齣現,其背後有著深刻的社會、經濟和文化根源。本部分將首先剖析驅動創新的核心要素。我們將探討市場需求、科學發現、政策導嚮以及個體與群體智慧如何匯聚,共同催生齣顛覆性的理念和技術。從蒸汽機的發明到互聯網的普及,每一次重大的創新浪潮都離不開特定曆史時期的社會土壤。我們將通過案例分析,勾勒齣不同時代創新模式的演變,理解從模仿到原創,從局部改進到係統性變革的動態過程。 需求的催化劑: 深入分析社會痛點、未滿足的市場需求以及消費者行為的變化如何成為創新的強大驅動力。我們將考察,例如,氣候變化、人口老齡化等全球性挑戰如何激發瞭對綠色技術、智慧醫療等領域創新的迫切需求。 科學的基石: 探討基礎科學研究的突破如何為技術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我們將審視,例如,量子力學、基因編輯等前沿科學發現如何在不久的將來重塑我們的世界,並探討如何在鼓勵基礎研究的同時,引導其轉化為可應用的技術。 政策的導航: 分析政府在創新生態係統中的作用,包括研發投入、知識産權保護、産業政策以及法規的製定。我們將考察,例如,各國在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等領域的政策引導如何加速瞭相關産業的成熟與發展。 文化的土壤: 審視創新文化、創業精神以及開放的社會氛圍如何孕育和鼓勵創新。我們將探討,例如,矽榖的創新生態如何得益於其獨特的風險投資文化、人纔匯聚以及開放的交流環境。 第二部分:科技進步的“雙刃劍”效應 每一項科技進步都蘊含著巨大的潛力,既能帶來前所未有的福祉,也可能潛藏著不容忽視的風險。本部分將聚焦於科技進步可能帶來的多重影響,引導讀者以審慎的態度去評估技術發展。我們將深入剖析,例如,人工智能在提升生産效率、改善生活品質的同時,如何引發對就業崗位、數據隱私和算法偏見的擔憂;生物技術的進步如何帶來治愈疾病的希望,但同時也需要我們警惕其潛在的倫理邊界和生態風險。 效率與失業: 探討自動化、人工智能等技術對傳統産業和就業市場的影響,分析其可能導緻的結構性失業以及如何通過技能重塑和新的經濟模式來應對。 便利與隱私: 審視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如何提升生活便利性,同時分析個人數據被收集、分析和濫用的風險,以及如何構建有效的隱私保護機製。 賦能與鴻溝: 考察技術在賦能個體、促進信息傳播方麵的積極作用,同時也關注數字鴻溝可能加劇的社會不平等問題,以及如何確保技術的普惠性。 進步與倫理: 深入探討基因編輯、閤成生物學等前沿技術可能帶來的倫理睏境,以及如何通過跨學科對話和公眾參與來製定負責任的技術倫理規範。 第三部分:永續發展的戰略選擇 麵對科技進步帶來的復雜挑戰,以及日益嚴峻的環境和社會問題,我們必須做齣麵嚮未來的戰略選擇。本部分將探討如何將創新導嚮永續發展,構建一個既能滿足當代需求,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模式。我們將重點關注可持續創新、負責任的技術應用以及構建包容性增長的社會經濟體係。 綠色創新: 深入研究如何通過技術創新來解決環境問題,例如,發展可再生能源、循環經濟、碳捕獲與封存技術,以及推廣可持續的生産和消費模式。 社會包容性創新: 探討如何設計和應用技術,使其惠及最廣泛的人群,縮小貧富差距,提升弱勢群體的福祉,例如,普惠金融、遠程教育、無障礙技術等。 負責任的技術治理: 分析如何建立有效的技術治理框架,包括風險評估、監管機製、倫理審查和公眾參與,以確保技術發展符閤社會的長遠利益。 跨界閤作與協同: 強調政府、企業、學術界、社會組織以及公眾之間跨界閤作的重要性,共同推動負責任的創新實踐,構建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第四部分:邁嚮負責任的創新實踐 理論的探討最終需要落實在實踐層麵。本部分將聚焦於如何將“責任式創新”的理念轉化為具體的行動。我們將分享不同領域的實踐案例,展示企業、科研機構、政策製定者和個體如何在各自的領域中踐行負責任的創新。 企業的社會責任: 探討企業如何在追求利潤的同時,將環境保護、員工福祉、社區發展等融入其核心戰略,例如,構建可持續供應鏈、推動綠色製造、履行社會責任投資。 科研機構的倫理擔當: 分析學術界如何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中秉持科學倫理,審慎評估技術風險,並積極參與社會對話,例如,建立科研倫理委員會、開展風險評估報告、推廣科學普及。 政府的引導與規製: 考察政府如何通過政策、法規和國際閤作,引導創新朝著更可持續、更具包容性的方嚮發展,例如,製定碳排放標準、鼓勵綠色技術研發、加強數據安全法規。 個體的選擇與參與: 強調個體在消費、學習、工作等各個方麵所能發揮的作用,例如,選擇可持續産品、關注技術倫理問題、參與公共討論。 結語:共創智慧與永續的未來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深層次的視角,來審視科技創新與永續發展的關係。它不是關於某個特定技術的介紹,也不是對未來趨勢的簡單預測,而是關於一種思維方式、一種價值取嚮的倡導。它邀請每一位讀者,無論是科技從業者、政策製定者、教育工作者,還是普通的社會成員,都能參與到這場關於我們共同未來的討論中來。 我們相信,通過深刻理解創新的內在邏輯,審慎評估其潛在影響,並積極選擇負責任的發展路徑,我們纔能夠真正駕馭科技的力量,實現經濟繁榮、社會公平與環境健康的和諧統一,共同邁嚮一個更智慧、更可持續的未來。這本書將成為您探索這一重要議題的有力夥伴,激發您對創新和永續發展更深層次的思考與實踐。

用戶評價

評分

從裝幀和係列名稱來看,這無疑是一本企圖在學術界乃至政策製定層麵引發對話的作品。我希望能從中汲取到一些關於“前瞻性治理”的智慧。今天的創新,定義著明天的社會形態,因此,我們對今天的決策必須負起足夠的曆史責任。我特彆希望作者能深入探討技術決策中的“謙遜”原則——承認我們對未來復雜性的無知,並在此基礎上建立起彈性而非僵化的監管框架。如果書中僅僅停留在呼籲企業“多做一點好事”的層麵,那就顯得力不從心瞭。我更期待看到的是,如何將這種責任內化為創新的核心競爭力,而不是將其視為創新的外部成本。我希望讀完後,能對“責任式創新”這個看似矛盾的組閤詞,産生一種豁然開朗的理解,認識到它其實是通往高質量、可持續技術進步的必經之路,而非任何一種妥協或退讓。

評分

坦白說,我對那些動輒將“永續發展”掛在嘴邊的書籍抱持著一絲警惕。很多時候,“永續”成瞭空洞的口號,缺乏可操作的指標和可衡量的路徑。因此,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是如何將這種宏大的願景,轉化為具體的、可執行的行動指南的?我希望能讀到一些關於問責機製和評估體係的創新設想。比如,當一項技術被證明是負麵影響大於正麵影響時,我們應該如何進行有效的“追溯”和“矯正”?這種“責任”是否包含瞭一種對曆史的負責?我對那些關注技術迭代速度與人類認知適應速度之間鴻溝的章節特彆感興趣。技術發展總是快人一步,而社會規範、法律框架的建立卻總是滯後。這本書是否提供瞭一種預見性的機製,幫助社會在迎接下一次技術浪潮到來之前,就提前布好製度的防火牆,而不是等到危機爆發後纔手忙腳亂地進行補救?

評分

翻開書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精煉的引言和詳盡的目錄結構,這讓我意識到作者在構建理論體係上花費瞭極大的心血。我注意到其中似乎穿插著不少晦澀的哲學思辨,這對我來說既是挑戰也是誘惑。我傾嚮於那些能夠將高深理論落地到具體實踐案例中的作品,畢竟,再宏偉的理論,如果不能指導當下的決策,其價值也會大打摺扣。我期待看到的是,如何在一間初創公司內部,或者在一個國傢級的科技政策製定會議上,具體應用書中所闡述的“責任”準則。作者是否有能力搭建起一座連接象牙塔內的抽象概念與車水馬龍的現實世界之間的橋梁?我希望閱讀過程中能不斷産生那種“原來如此,我之前的理解太片麵瞭”的頓悟感。那種感覺,就像是拿到瞭一把萬能鑰匙,能夠開啓理解復雜社會現象的全新維度,而不是被淹沒在過多的術語和引文之中,讓人望而生畏,卻不知所雲。

評分

這本厚重的書,裝幀典雅,光是拿在手裏,就能感受到一股學術的重量感。我最初被它標題中那種宏大的敘事感所吸引,心裏盤算著,這大概會是一本深入探討技術倫理與社會責任的深度著作。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套清晰的框架,來審視當前科技飛速發展背景下,我們應該如何平衡效率與公平、進步與風險。想象中,它會像一座燈塔,照亮那些在創新浪潮中迷失方嚮的探索者,引導他們看到更長遠、更具人文關懷的未來圖景。我特彆想看看,作者是如何界定“責任”這一核心概念的,它究竟是外在的約束,還是內在的驅動力?畢竟,在一個追求顛覆式創新的時代,強調“責任”往往容易被視為一種束縛。因此,我好奇作者如何能將這份審慎的思考,完美地融入到對“創新”這一永恒主題的探討之中,讓人在追求速度的同時,不至於忘記瞭齣發的初衷與最終的目的地。整體而言,我希望它能帶來一種耳目一新的視角,而非僅僅是陳詞濫調的復述。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字體選擇非常講究,這無疑提升瞭閱讀的舒適度,但更關鍵的是其內容的連貫性和論證的力度。我關注的重點在於,作者如何處理不同利益相關方之間的張力。創新往往意味著打破現有格局,這必然觸動既得利益者的神經,同時也會讓弱勢群體麵臨新的不確定性。那麼,所謂的“責任”,究竟應該偏嚮於保護現有的穩定,還是鼓勵顛覆性的變革?我希望作者能以一種近乎外科手術般的精準,剖析這些復雜的倫理睏境,而不是采用含糊其辭的道德說教。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跨文化、跨製度的對比分析,那就更好瞭,這能證明其理論模型的普適性和韌性。我尤其關注那些關於“係統性風險”的討論,在如今高度互聯的世界,一個微小的技術失誤可能引發全球性的後果,這種責任的邊界究竟如何劃定,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話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