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基功、无极功、浑圆功、漫步周天……
穴位经络运行图,清晰勾勒内功路径
实写杨家《三十二目》的修炼方法
映射20世纪下半叶邯郸武林变迁
杨振基是杨澄甫亲定传人表中存世*晚的一位。杨振基脾气古怪保守,因此常被人误解,其功夫也被严重低估。但目前太极拳界开始认识到杨振基的地位。本书作者胡贯涛将自己随杨振基所学的太极拳内功与杨家三十二目理论结合,讲解原生态的杨式太极拳内功,给读者指明真正的内功训练方法。
胡贯涛,原籍山东聊城,1949年生于河北邯郸,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自幼体弱多病,少年始随程派八卦掌大师张子恒习练内养功法,1967年随杨振基大师习杨式太极拳,1971年随田耀东师父习通臂拳。
现为杨式太极拳特级大师、国家注册太极拳教练、邯郸市武术协会名誉主席、邯郸太极文化传播中心主任。曾获杨式太极拳终身成就奖、中华太极领军人物太极功勋奖。
一位面目可亲、接近地气的杨式太极拳修炼者,用不带修饰的实练,给我们阐释太极理论的*高表现《三十二目》,从而使我们的练功之路更加清晰。——中华太极文化国际总部学术指导 翟金录
本书将杨家门内秘传的无极功、筑基功、周天功、浑元功等首次公开,述前人之不述,为后世习太极者之梯航明灯。——武当松溪丹派十三代传人 林圆龙
杨师口传心授,我练了一辈子。我唯恐现代人不信、不练,所以知道多少写多少,一分也不保留。——胡贯涛
第一章 前辈大师经典论述
大小太极解 // 杨健侯
太极拳之练习谈 // 杨澄甫口述 张鸿逵笔录
太极拳术十要 // 杨澄甫口述 陈微明笔录
太极拳要点 // 杨澄甫
论太极推手 // 杨澄甫口述 陈微明笔录
第二章 太极拳古今史话
第三章 杨式太极拳桩功——站橦
太极桩功概述
桩功站橦基本要领
杨式太极拳基础桩式
第四章 杨式太极拳内炼功法
太极内功概述
杨式太极拳“筑基功”
筑基功修炼方法
第五章 杨式太极拳无极功
无极功概述
杨式太极拳经络、穴位图
太极拳“无极功”经络意念运行
无极功修炼方法
第六章 杨式太极拳浑圆功
浑圆功概述
浑圆功修炼方法
第七章 杨式太极拳“漫步周天”
“漫步周天”概述
“漫步周天”修炼方法
“漫步周天”对常见疾病的防治
第八章 杨式太极拳坐桩
坐桩功概述
坐桩功夫修炼方法
第九章 杨式太极拳内功修炼注意事项
第十章 杨式太极拳练功答疑
附录 “三十二目”探赜 // 二水居士
后记
在笔者多年习拳、练拳过程中,不断有拳友、徒弟提出询问,笔者按自己的理解,归纳为以下问答,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
一、练习太极拳包括哪些内容?
答:太极拳是内家拳,除了必要的内功修炼,其动功、器械的训练由简到繁是一个系列,内外结合方能练好太极拳。太极动功包括:盘架子、太极推手。推手又分:单推手、双推手、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大推手、乱采花和太极散手。器械方面:有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枪、太极杆。各种器械有单练套路,有的器械还有对练套路。
二、太极拳静功有哪些功法?和其他气功是否一样?
答:按杨式太极传承,其静功修炼多采用道家功法。目前笔者所知,杨式太极内炼功法有筑基功(四时五气解)、无极功(小周天)、浑圆功、八段锦等。经考证,这些功法多源自道家,有的至今仍作为道家日常修炼之功。这些功法的特点在增加行气用意和技击功力的同时,能更好地达到强身健体的养生功效。有些武术的硬气功,像开砖断石、卧钉床等,太极拳不练。 三、只练太极内功能否用于技击? 答:不能。太极拳首先是拳,作为历史传承,有极严格的行功准则和练功方法。太极拳称为内家拳,所谓拳术首先强调是动功,而静功是动功不可分割也无法绕过的必修之功。严格地说,单独习练太极动功和静功都具有一定的强身健体作用,有的动功习练者还能学会推手和技击,但这都不算完整的太极拳功夫,更不能算学会了太极拳。
对师父和太极拳重新认识,还得感谢传我通臂拳的田耀东师父,6 0 年代末至7 0 年代初,是我和杨师来往最多的时候,也是我对武术最痴迷的时候。因从心里认定杨师教的不是真功夫,有时甚至怀疑杨师有没有真功夫,这期间我便先后学习了形意拳和八卦掌。而当时我认为,最有功夫并传我真功夫的,是教我通臂拳的田师。田师所在的铁路大修是全国流动单位,据他讲他出生在沧州的一个武术世家,除了他教我的这套通臂拳,我还亲眼见他演练了我生平第一次见到的“醉八仙”。这是古城邯郸从来没人会练的拳种。田师武功高强又生性刚烈,且善中国跤术。在邯郸期间他和多人比武搭手,也经常和人摔跤,却从无败绩。一个偶然的场合,我给田师演练了太极拳,并讲了杨振基师父。田师很有兴趣,他一定让我带他见一见杨师父。那一天特别巧合,我和田师到了体育场,杨师正在体育场南面的大沟里练拳。那时的邯郸体育场除了北面的一个主席台、西北角几排体委办公兼宿舍的小瓦房,就剩下一个大广场。体育场南面是庄稼地,庄稼地后面有一条东西向的大沟,大沟深丈余,宽四五丈。春、夏、秋沟岸上长满了蓖麻,周围杳无人迹,这成了杨师很长一段时间的练功场。见到是我,杨师只用眼神打了个招呼,仍旧慢吞吞地摸他的拳。田师认真地看着杨师打拳。好一会儿,杨师收了势。我走过去介绍了田师,杨师客气地握了握手,问田师练不练,田师客气地推辞了。见杨师还想继续练拳,我们告辞了。
出了大沟,我问田师:“你看他练得怎么样?”田师的回答出乎我意料。他那一口夹带着天津口音的沧州话,使我至今难忘:“真他妈不愧‘杨无敌’的后人,邯郸还有这样的功夫。”他的话使我很意外,就那样慢吞吞的拳还有功夫?田师认真地给我讲了太极拳,我也第一次听到了涌、壮、飘这些词,田师称赞杨师打拳,像风中的芦苇随风而动。这就是太极拳飘的功夫,也是太极拳特有的粘、黏、连、随,这在“太极拳”功夫中是很高的境界。
以当时我对武功的理解,田师的讲解我似懂非懂,他讲的和杨师的拳理,既相似又不一样。最后他说自己,对“太极”只了解个皮毛,没练过;并埋怨我有杨振基这样的师父,还到处学拳,是缺心眼。这是我听一个我最佩服的外地功夫高手, 评价“ 太极”, 评价我认为“没有真功夫”的杨振基师父。
1973 年10 月,田耀东师父所在的铁路大修队完成了邯郸的工程,他要随队走了。临走前,师兄宋德生在家里安排了一场家宴,并约请了我们几个师兄弟,一块儿请田师喝了场酒,以感谢田师在邯郸期间对我们功夫的指教。田师在邯郸期间除了传授我通臂拳,也分别向其他师兄弟传授了十八趟罗汉拳和棉粘拳,这都是古城邯郸没有的拳种。酒桌上田师对每个师兄弟的功夫,都做了详细的指导。对于我的功夫田师说,今后要静下心和杨师练太极拳。他认为这是个机缘,能让杨师教不容易,一定要珍惜。当时我正苦练通臂拳和中国跤,对田师的话,嘴上答应着,心里却半信半疑,杨师真的有功夫吗?那个慢吞吞的拳能打人吗?可是武功高强的田师,只看杨师练了半趟拳,就从素不相识变成了心服口服。田师是个从不说假话、从不说软话、也从来不认输的人,这可能是我真的不懂了。可我很相信田师,这相信中更多的是敬佩,一直到今天我仍认为,田师是我人生习武路上难得的良师,他传授我的通臂拳,我分别传给了儿子、女儿和侄子,并嘱咐他们把此拳作为家传功夫,代代相传。
坦白说,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相较于它内容所蕴含的深厚内涵,显得有些朴素了,但这也恰恰符合其内功心法的本质——不重外表,只求内实。这本书的内容分布上,对初学者不太友好,它没有循序渐进的步骤图表,更多的是对“状态”和“境界”的描绘。我常常需要借助一些其他的辅助材料,来帮助理解作者描述的某些特定的身体感觉。然而,一旦我能够捕捉到书中描述的某个细微之处,并将其在练习中加以印证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任何金钱都无法衡量的。这本书的核心,似乎在于教你如何成为自己身体的“观察者”和“引导者”,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指令的执行者。它对人体能量系统的描述,即使抛开武术背景,对于追求身心健康的人来说,也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它是一本需要反复品读、并在实践中不断验证的“内参之书”。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那股扑面而来的“内家”气息,完全不是市面上那些充斥着速成秘籍的浮躁之作可比拟的。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不像一本教科书那样逻辑严谨地分门别类,反而更像是一位隐居多年的老前辈,拉着你坐在炉火旁,娓娓道来他一生的心得体会。其中关于“周身一颤”的描述,我反复看了好几遍,那种用看似朴素的语言描绘出的高级技术状态,充满了画面感。它没有直接告诉你“要怎么做”,而是通过大量的比喻和类比,比如将人体比作河流、山川,将内功的运行比作风的流动,引导读者自己去构建一个内在的运作模型。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功法中的“意”与“形”的关系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辩证思维,既不执着于外在的架势,也不沉溺于空泛的想象,而是强调意念如何恰到好处地融入到每一个动作的起始、进行和收尾之中。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洗礼,让你开始重视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而正是这些“看不见”的,构成了武学的精髓。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门槛是比较高的,它并不适合那些期待快速上手、马上就能打出漂亮套路的读者。对于我这种在传统武术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人来说,它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参照系。其中涉及到的一些术语和概念,如果脱离了一定的练习经验,很可能会一头雾水。例如,书中对“丹田的虚空感”的描述,如果一个从未静坐过的人去读,很可能只会觉得是故弄玄虚。然而,一旦你亲身体验过那种感觉,就会明白作者所言非虚。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了固定的答案,而在于它提出了正确的问题。它不断地挑战读者对自己身体的固有认知,迫使你跳出现有的框架去重新审视自己的练习方法。更让我赞叹的是,作者在描述武术的终极目标时,那种回归到“自然”和“简单”的哲学高度,让人在喧嚣的武术界中找到了一份难得的宁静。它让人明白,真正的强大,往往是化繁为简,回归到最本真的生命状态。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带着一种强烈的个人色彩,那种沉稳中透着锐利的笔触,让人感觉作者的武学造诣是经过无数次实战和长久沉淀的结果。我尤其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小故事和典故,它们不是为了凑字数,而是恰到好处地印证了前文刚刚阐述的理论。比如,在讲到如何克服“用力拙劲”时,作者引用了古代一位名家的轶事,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了。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充满了生命力和历史的厚重感。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很多“套路”,是不是已经丢失了原本的“呼吸”和“律动”。这本书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武学智慧的大门,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被现代快节奏生活所掩盖住的、关于身体潜能开发的真正奥秘。它不提供公式,但提供了一种探寻公式的方法论,这才是真正的宝贵之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古朴而深邃的感觉,那种泛黄的书页和传统的字体排版,仿佛一下子把我带回到了一个充满武学气息的年代。我本来是抱着学习一些具体招式的心态去翻阅的,希望能找到一些清晰的图解或者口诀,但是这本书的开篇就给我带来了一种完全不同的体验。它更多地像是一部武学思想的启蒙读物,引人深思。作者似乎并不急于展示那些炫目的技巧,而是将大量的篇幅放在了对“气”的理解、对身体内部运行规律的阐述上,以及如何通过意念来引导这些内在的力量。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学习一套拳法,而是在进行一次深入的内心探索。那些描述身体感受的文字,细腻而精准,很多时候我都不得不停下来,闭上眼睛,尝试去体会作者所描绘的那种“松沉”与“贯通”。对于初学者来说,这可能有些抽象,甚至会让人感到有些抓不住重点,但对于有一定基础,或者对武学哲学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去重新审视自己所练习的功法背后的深层含义。它教会我的第一课,是如何“静”下来,如何去感知那个无形的“力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