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是什么?是游戏?是竞技?还是文化?
围棋来自哪里?又将走向何方?
围棋为了谁?为小我?还是为大家?为国家?
——围棋主题的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围棋与国家》系列丛书为您一一作答。
围棋——穿越时空的中国智慧 中国文化的金名片
《围棋与国家》——一次从围棋与国家相互关系的高度对围棋进行全方位系统研究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围棋与国家》系列丛书
作者:林建超
总定价: 860元
分册定价:
《围棋与国家》 79元 ISBN 978-7-5141-8859-2
《围棋与战略》 56元 ISBN 978-7-5141-8858-5
《围棋与哲学》 58元 ISBN 978-7-5141-8860-8
《围棋与文化》 58元 ISBN 978-7-5141-8856-1
《围棋与人生》 56元 ISBN 978-7-5141-8851-6
《弈史》(上下册) 156元 ISBN 978-7-5141-8852-3
《弈论》 96元 ISBN 978-7-5141-8857-8
《弈诗》(上下册) 116元 ISBN 978-7-5141-8855-4
《弈画》 108元 ISBN 978-7-5141-8853-0
《弈典》 77元 ISBN 978-7-5141-8854-7
围棋主题的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围棋与国家》系列丛书,一次从围棋与国家相互关系的高度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研究的系列专著。
从新时代视角,对围棋、围棋文化和围棋事业进行全方位的历史探源、历史定位、理论概括、实践总结与发展前瞻,构建了当代围棋理论崭新独特的学术体系,为围棋文化的创新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围棋与国家》系列丛书共十部,约360万字,分别为:《围棋与国家》《围棋与战略》《围棋与哲学》《围棋与文化》《围棋与人生》《弈史》《弈论》《弈诗》《弈画》《弈典》。
《围棋与国家》是围棋主题的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这部丛书一次从围棋与国家相互关系的高度进行全方位系统研究;是把围棋置于中华文化大系的整体背景下进行定位性研究的一次宝贵尝试;是把围棋文化与哲学文化、政治文化、历史文化、战略文化、才艺文化、宗教文化以及人生感悟等等,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的创新成果;是对围棋发展本身所涉及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包括起源、特质、内涵、功能、价值、地位、思维、形态、传播、沿革、衍生等进行深入诠释与解答的理论教科书;是以当代文化视野为背景,全面梳理古今浩瀚围棋史料的集大成实用平台;也是以21世纪科技发展带来的冲击性影响为参照,对围棋竞技与文化发展进行前瞻式分析展望的思想窗口。
《围棋与国家》系列丛书,构建了当代围棋理论崭新、独特的学术体系,为围棋文化的创新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l 围棋发源于中华文明的母体
l 中国长期居于世界围棋之巅
l 围棋在国家民族的精神生活中占有特殊位置
l 围棋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维特征
l 围棋已成为国家智力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l 围棋在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的一席之地
l 围棋在国民生活中的衍生与延伸
l 围棋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
l 围棋承载着对国家民族的特殊责任
l 互联网大数据和智能化时代中国围棋的发展
林建超,中国围棋协会主席。
先后兼任第七、第八届中国围棋协会副主席,第九届中国围棋协会副主席兼围棋文化委员会主任。经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批准同意,国家体育总局批准,2017年12月中国围棋协会换届会议选举,出任第十届中国围棋协会主席。
作者长期工作在战略机关,同时也是中国围棋文化公认的领军人物,中国围棋事业的参与者、支持者、组织者。
从少年时起即热爱围棋。积极参与、支持和推动中国围棋事业发展。对围棋有深刻见解并作出多方面贡献。从事围棋文化研究近20年,撰写、发表重要围棋文论50余篇,包括《将军棋谋》《思维制胜》《围棋与国家》《围棋与战略》《中国围棋的战略》《围棋申遗研究报告》《围棋思维与海洋战略博弈》《从围棋思维解读治国理政思想》《围棋人机大战对指挥决策智能化的挑战与抉择》《从“围棋脑”到“指挥脑”的跃升》《兵棋?兵圣?兵经》《围棋与当代世界》《围棋的战略智慧与改革》《围棋市场化运营的特殊规律》《围棋大数据研究》《围棋与工匠精神》《智能围棋时代的文化解读》《新时代中国围棋文化之路》,等等。其中,《围棋与国家》入选2012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并获中国围棋年度大奖文化奖。关于围棋人机大战与指挥决策智能化的研究受到中央、军委有关领导重视,获2016年度军事科研成果奖。其余均在业界乃至社会产生较大影响。从2013年起,主撰、主编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围棋与国家》系列丛书,十部360万字,为当代中国围棋文化理论奠基之作。筹划组织中国围棋反击“韩流”的重要步骤——国家围棋队首次军训;推介促动中国围棋队获CCTV“体坛风云人物”评委会大奖;参与筹划推进央视“谁是棋王”中国围棋民间争霸赛32界别全覆盖电视直播系列工程;论证提出中国围棋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总体构想。先后为国家围棋队,中央、国家、军队机关,地方有关机构,大中小学,社会各界,以及各种重要围棋活动,作围棋文化理论和实践发展问题的主旨讲话、学术报告、理论讲座、专题讲课200多场。
5月24日 人民网《围棋与国家》走进唐县 女子围甲河北体彩胜时代中国广东
5月24日 新华网《围棋与国家》系列丛书携手女子围甲走进河北唐县
5月24日 弈城围棋网 女子围甲唐县专场希望围棋教室授牌 林建超等出席
5月7日 新浪网 星阵出世 《围棋与国家》早有预言 AI终是为人所用
5月6日 《围棋与国家》系列丛书走进基层大讲堂活动在惠举行
5月5日 弈客围棋 北大120周年校庆棋类联谊活动精彩纷呈
5月6日 解放军报 穿越时空的中国智慧
4月26日 《围棋与国家》讲好中国围棋故事 聂卫平九段熬夜阅读
4月20日 中国体育报1版 把围棋打造成世界的中国文化名片
4月7日 《围棋与国家》进清华 围棋工作者的指导纲领
4月5日 光明网 《围棋与国家》系列丛书正式出版发行
4月4日 新华网 八年磨一剑!围棋主题的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围棋与国家》系列丛书面世
4月4日 人民网《围棋与国家》系列丛书面世 王汝南:感动、震撼与钦佩
4月3日 中国新闻网 《围棋与国家》正式出版发行 为围棋发展指方向
4月3日 弈城围棋网 集围棋文化研究之大成 《围棋与国家》系列丛书面世
第一章 向战略回归:当代围棋战略意识的回归与重构
第一节 围棋主导竞技思想的时代变迁 2
第二节 重新审视围棋博弈中的战略问题 6
第三节 新挑战带来新定位 11
第四节 不仅回归还要重构 15
第二章 战略的游戏:围棋的战略特质与属性
第一节 围棋起源于模拟战争的智力工具 19
第二节 围棋包含全部的战略要素 22
第三节 围棋博弈思维的战略特征 25
第四节 战略智慧是围棋的核心价值 30
第五节 “战略游戏”与“策略游戏” 34
第三章 战略的起源:围棋战略思想的来源
第一节 中国古代战略文化的产物 42
第二节 古代围棋实践的升华 51
第三节 东方博弈思维的结晶 68
第四章 战略的形成:围棋战略理论的发展
第一节 萌芽形态 72
第二节 文化形态 75
第三节 经验形态 93
第四节 理论形态 98
第五章 战略的内涵:传统的和最新的围棋战略理念
第一节 传统的或经典的围棋战略理念 119
第二节 当代最新的围棋战略理念 130
第六章 战略与谋略:围棋的战略体系与谋略元素
第一节 围棋战略与谋略的辩证关系 136
第二节 围棋谋略思维的性质与形态 143
第三节 围棋谋略与棋德棋规 148
第七章 战略的运用:围棋战略思维的影响与延伸
第一节 围棋是人类战略智慧的宝贵资源 153
第二节 围棋与军事战略指导的交集 173
第三节 围棋思维与海洋战略博弈 187
第八章 战略新形态:围棋人机大战的战略思考
第一节 战略视角下的人工智能围棋 219
第二节 围棋博弈与兵棋推演 236
第九章 战略素质论:围棋与战略素质的锻造
第一节 战略家大都下围棋 246
第二节 围棋是战略思维的训练场 267
第三节 围棋战略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272
这本关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史著作,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深入剖析了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等巨匠的创作心路历程和技法革新。我尤其欣赏它对光影、透视法发展脉络的梳理,那种层层递进,将复杂的几何学原理与美学表达完美结合的叙述方式,让一个非专业人士也能领略到文艺复兴艺术的恢弘与精确。书中收录的大量高清的局部放大图,仿佛带领读者直接站到了画作前,去触摸颜料的肌理,去感受雕塑石材的冰冷与生命力。阅读过程中,我几次被那种对“人文主义”精神的讴歌所震撼,它不仅仅是关于绘画和雕塑,更是一部关于人类自我意识觉醒的史诗。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对于早期佛罗伦萨画派的探讨略显简略,如果能再增加一些关于赞助人制度对艺术流派形成影响的深度分析,那就更加完美了。整体而言,对于想要系统了解那个光辉时代艺术面貌的爱好者来说,这是一部不可或缺的经典读物,读完之后,看待任何古典艺术作品都会多了一层理解的厚度。
评分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现代音乐结构分析的导论,坦率地说,它成功地将原本令人望而生畏的二十世纪前卫音乐,变得可以理解、甚至可以欣赏。这本书的妙处在于,它没有用传统的调性和声理论去套用勋伯格或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而是开创了一种基于“时间碎片化”和“音色景观”的新型分析框架。作者用大量的图表和声波可视化模型,清晰地展示了十二音体系是如何打破了我们对旋律的既有认知,以及电子音乐如何将“噪音”提升到了“音乐本体”的地位。它引导我用耳朵去“看”,而不是用大脑去“听”。书中对德彪西晚期作品中那种模糊、朦胧的“色彩和声”的解析,简直是醍醐灌顶,让我理解了为何那种音乐听起来像是雾气弥漫的早晨。对于那些想跨越“听不懂”的门槛,进入现代古典音乐殿堂的听众来说,这本书是最好的向导。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鉴赏,而是如何去“感受”音乐语言的演变。
评分这部关于古罗马帝国衰亡历程的研究报告,简直是一部宏大叙事的教科书。它摒弃了传统史学中那种简单归咎于“蛮族入侵”的片面论调,而是从内部的财政危机、军事体制的僵化、以及精英阶层的道德滑坡等多个维度,构建了一个无比复杂且逻辑严密的衰亡模型。作者的考据工作令人叹服,大量的二手资料被整合得井井有条,并且还加入了许多新近考古发现的解读,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晚期帝国社会生活面貌的认知。我尤其赞赏作者对于地域差异的关注,它清晰地展示了西罗马与东罗马在应对危机时采取的不同策略及其后果,避免了“一刀切”的叙事陷阱。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君士坦丁堡的朝堂,感受着那些无力回天的决策背后的巨大压力。唯一的缺点可能是,对于那些更侧重于军事战略的读者来说,书中关于晚期罗马法律和税制改革的细节可能略显枯燥,但正是这些看似“枯燥”的细节,才真正揭示了帝国是如何被自身的重量压垮的。
评分这是一本关于全球供应链管理的实战指南,阅读体验非常高效和实用。它不像传统的管理学书籍那样空泛地谈论理论,而是直接聚焦于当前地缘政治风险加剧背景下,跨国企业如何构建“韧性”(Resilience)的运营体系。作者以半导体、医药原料和稀土资源这三个关键领域为例,进行了深度案例分析。书中详尽地介绍了“双源策略”(Dual-sourcing)、“区域化生产中心”的建立流程,以及如何利用大数据模型对不可抗力事件进行概率预测和预案制定。我最欣赏的是它对“绿色物流”和“社会责任采购”融入成本核算的详细步骤说明,这表明它紧跟了最新的监管趋势。这本书的语言极其精炼,没有一句废话,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份操作手册,充满了可执行的步骤和清晰的逻辑链条。唯一的建议是,如果能增加更多针对中小企业的轻资产供应链优化方案,那就更具普适性了,但对于大型跨国公司而言,这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宝典。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它那种冷峻而又充满哲思的叙事风格所吸引。它探讨的是二十世纪中叶,关于“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对欧洲社会结构和个体心理产生的深远影响。作者并没有陷入晦涩难懂的术语堆砌,而是巧妙地穿插了那个时代重要的历史事件——比如战后的重建、新兴技术的冲击——来论证萨特、加缪等思想家的核心观点是如何在现实的泥沼中生根发芽的。书中关于“荒谬感”的阐释尤其精妙,它将人类面对虚无时的挣扎,描绘得既痛苦又带着一种近乎英雄主义的坦然。我特别喜欢作者对文学作品的引用,那些片段像是散落在哲学迷宫中的指路灯,让抽象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不过,对于非哲学专业读者而言,开篇关于现象学基础的铺陈略显冗长,需要一定的耐心才能进入核心论点。但一旦坚持下来,收获是巨大的,它迫使你重新审视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信念和选择,是一本真正能够“改变看世界角度”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